《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讲记之二 前行

日期: 2025-05-14 15:01:13|浏览: 2|编号: 9681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讲记之二 前行

《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

讲记

二、前行

(一)暇满难得

【原文】

唉玛!具缘瑜伽士请谛听,如今我等已圆满获得暇满人身,值遇大乘法宝,具此如法行持正法之际,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作清净究竟意乐为妙。

【名词】

唉玛:表示稀奇的感叹词。

具缘:指具信心之缘。信心决定根机,信心圆满方能圆满证悟见解。

瑜伽:意为清净和具德。

谛听:专注聆听。

【释义】

1.何谓暇满人身

暇满人身指远离八无暇(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遇佛出世,喑哑共为八无暇)、同时具足十圆满(得人生中根具足,业际无倒信佛法,如来出世并说法,教法住世入圣教,为利他故心悲愍)的人身,摄要而言,就是密法宣讲的外、内、密三相圆满之身。

外相圆满:指获得上师圆满摄受。所谓圆满摄受,并不是指在上师面前听过传承念诵,得到过摸顶、法名、加持品等,而是上师已经开许传授从因地直到果位的圆满修学次第(如自宗大圆满成熟灌顶及解脱窍诀法),并正在传授之中。

内相圆满:指圆满五根。细致观待,如果眼盲,则无法见到善知识,更无法阅读法本、教言;耳聋则无法听闻善知识的教诲;尤其心识狂乱或极度昏昧,则不知取舍善恶,不具修法之缘……因此五根不缺,具足修行之缘,为内相圆满。

密相圆满:指具出离心与信心。

了知轮回痛苦而心生厌离,为出离心。出离心尚可分为下士道出离心、中士道出离心和上士道出离心。厌离三恶趣痛苦而追求三善道,为下士道出离心;厌离轮回痛苦而独自追求寂静涅槃,为中士道出离心;对轮回及寂静涅槃都心生厌离,而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均能证悟佛果,为上士道出离心。若只具足下士道出离心,无论行持何种善法,都只能获得人天福报;若只有中士道出离心,即便不眠不休地精进修持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捷径胜道光明大圆满,最终也只能获得寂静涅槃之果,距离佛果尚相差甚远;只有具足上士道出离心,才能成办圆满佛果。所以,密相圆满中的出离心,指的是上士道出离心——了知三界六趣的痛苦而希求不住有寂的究竟解脱。

深信无欺因果及善知识的无误引导,进而趋入修行为信心。摄如海善法之精华,易行而不劳者,即以信心专一修持,所以,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曾经说:“启开一切之法门,寂灭一切修行障,证得一切教言义,彼为敬信之功德。”《华严经》也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盛赞信心功德的教证、理证,浩如繁星,难以穷举!圆满的信心是果位功德,作为果法的密宗,特别强调修行者的信心,所以,我们在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自己普遍、清净的信心。

三相圆满之身已经含摄了八闲暇与十圆满的要义,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因。

2.既得暇满,当求解脱

如今,我们值遇了难以遇到的善知识,听闻了千百万劫难以听闻的无上密法,并已将身心投入修法之中,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人就知道,具足这三种缘起者,寥若晨星!不要说获得这样的人身,仅仅是对佛法生起一念信心,也要具足往昔几千年几万年行持善法之因,所以,我们现前拥有的暇满人身,不是由于我们太伟大,而是无始时来行持善法的果实成熟了。在具备这么好的条件之时,再不能浪费时间,虚掷光阴,应当精进修行,求得解脱。

常言道,人是高级动物。之所以高级,是因为具足智慧。如果我们把这么高级的智慧仅仅用于追求温饱和物质享受,蝇营狗苟,忙碌一生,那与饿了觅食、冷了筑巢的动物有何区别?一切有情都渴望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能圆满实现这个理想,才是高级动物殊胜智慧的标志。因此,我们应该把身心投入到精进修行正法之上,创造永恒的快乐,唯有如此,才对得起今生获得的暇满人身。否则,获得如此殊胜的因缘也就没有多大的利益,如同置身荒野,身边有吃有喝,却让自己饿死渴死一般,太不值得了!

(二)修行之关要

1.万法摄一

(1)佛法宗门众多,皆为接引方便

【原文】

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

【名词】

演说之词:调伏烦恼之方便道。

【释义】

为了相应不同根机的众生,释迦牟尼佛传授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如汉传佛教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唯识宗等,藏传佛教有宁玛(红教)、格鲁(黄教)、噶举(白教)、萨迦(花教)等五大门派。各宗各派的传承浩如烟海,不同法门的入门方式多种多样,各乘教法调伏烦恼的方便道更是数不胜数!

目前在汉地,传讲佛法的导师比比皆是。不同导师的传讲风格各有各的特点,比如有些着重于闻思,有些着重于实修。即便同样着重实修,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些着重于身行善法,比如磕头、结手印、建庙、造塔、塑佛像、斋僧、放生等;有些着重于语行善法,比如念诵心咒、经文、皈依、护法等;有些以修持禅定为主等等。所有导师在传法的时候,都会传讲自宗修行方便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令信众生起信心,依教奉行。

面对众多法门和传承,有些对佛法不太了解的信众不免产生疑惑:“佛法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法门呢?”更有甚者,由于无知而以分别心赞自毁他,犯下谤法重罪而不自知。要知道,佛陀之所以传讲八万四千之法,是为不同根机、不同意乐的众生广开方便接引之门。

就像我们要把一百公斤重的物品搬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有的人擅于肩扛,就扛;有的人擅于背背,就背;有的人只能手提,就提……由于个人力气和搬运方法不同,所用的时间可能也不一样。力气大的人,一次搬走;力气小的人,可能要分两次、三次,甚至十次、二十次。所以,同样是搬运一百公斤重的物品,针对不同的搬运者,采取的搬运方式、花费的时间都有可能不同。

同样一个道理,虽然法本身都是为了调伏众生的烦恼而成办解脱,并不需要支分为小乘、大乘、密宗等八万四千法门,但由于我们多方面条件不同,在修学、理解、了悟之上会有不同的差异。为了更善巧地引领我们走上解脱正道,迅速成办解脱,诸佛菩萨示现不同的形象,宣讲众多调伏内心成办解脱的方便,从而呈现了众多的法门和传承。知道这个道理以后,相信我们永远都不会出现下乘诽谤上乘、上乘轻视下乘的现象。

(2)万法摄一方能迅速成办解脱

【原文】

然若未能修持真实义之精华,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

【名词】

真实义之精华:指万法摄一之窍诀。

【释义】

①以调心在修行中万法摄一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不同乘法,核心要义没有离开过“自净其意”的宗旨,所以,一切法门其实是殊途同归。在修行中,若没有万法摄一的窍诀,不能做到将所有方便统摄于一法而分别修之,恐多生累劫亦难圆满,即生成就不过是句口头禅罢了。

由于佛法宗门众多,每位导师都会站在自宗派立场上宣演众多法义,如果一位修行者不懂万法摄一之理趣,在依止多位导师,面对不同导师的不同要求时,就会应接不暇。比如,一位修行者依止了十位导师,听闻了十种教法,每种教法都有不同的修行要求,那他每天就要修十种不同的法。如果修十种法还勉强忙得过来,那一百种呢?恐怕把家庭、事业全部搁置一旁,也修不过来。但一百种法相对于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传讲的八万四千种法,简直是九牛一毛啊!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法,在短短的一生当中,就是把一切法都修一遍都是极其困难的,更别说圆满修持了。

如今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寿命短暂,要想在有限的生命中,仅仅依靠戏论创造圆满的见解,力量还是很薄弱的。我们身边可能有很多这样的修行者,在面对众多门派和传承时,觉得哪个法都好,所以一会儿修修这个法,一会儿修修那个法。但由于修法散漫无归,对治烦恼的力量很有限,见解增长自然也很缓慢。虽然修行功德不可思议,但因为离开了万法摄一之窍诀,一切修行形成二法,这样无论通达多少理论,修行多么精进,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成办解脱。

因此,要即生解脱,必须依靠力量强大且简便易行的修法——万法摄一之窍诀。要知道,佛法各个支分教法虽然演说要义不同,然其精华都总摄于“调心”一法之中,所以,调伏内心,自净其意,就是真实义之精华——万法摄一之窍诀。历代传承祖师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一生中证得佛果,就是因为在真实义之精华中用功,作为后一代弟子,我们也要随学历代传承祖师的行迹,修持万法摄一之窍诀。

往昔阿底峡尊者入藏时,遇到洛钦·仁钦桑波等大德。在与诸位大德交流的过程中,大德们对经论典籍的博学广识,令阿底峡尊者赞叹不已。但当听闻诸大德提及“不同之法,分座而修”时,阿底峡尊者不以为然:“三藏佛法浩如烟海,分别而修,恐多生累劫亦难圆满。故应将一切法归于一法而做修持。”后来洛钦·仁钦桑波依止尊者,禅修十年获得开悟,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年至耄耋,直学习佛法,但直到遇见我的印度上师阿底峡尊者,才真正开始了禅修。”由此可见,以万法摄一之窍诀摄持实修极其重要。

②依禅定在见解中万法摄一

密法是万法摄一之窍诀,也就是在所修学的法中具备所有一切法义。那么作为密宗弟子,该如何理解在一法中圆融一切法义呢?

针对初行者,我们先讲解共同外前行,然后逐渐深入,讲解不共同内前行、正行等,并在一座的修行中,次第修学共同外前行、不共同内前行和正行。

但对于大圆满无上窍诀法见解已有所认识的弟子则必须铭记心中,我们应在所修学的禅定中圆融一切法义。按照次第修法过程,很多人都觉得从共同外前行到不共同内前行直至正行之间,见解可以一步一步修学。那么反观自心,当我们在修学不共同内前行的时候,共同外前行是否同时存在?甚至是在我们修学共同外前行的时候,先观人身难得,再观寿命无常。根据我们讲解的妄念之规律,后念生起之时,前念即会消失,那么按照次第的方式,在我们观寿命无常的时候,人身难得的概念已经消失了。那怎样才能在观无常的同时,圆满人身难得之义呢?也就是说,如何在后念中圆满具足前念的法义呢?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的修行永远没有圆满的时候:修出离心的时候,不具备菩提心;修菩提心的时候,又不具备信心;修信心的时候,出离心和菩提心又消尽了……这样的修法,如何能证悟圆满的境界——佛果呢?所以,具备在一法中圆满一切法义的见解至关重要。没有这样的见解,我们的修法无论如何也体现不出密宗大圆满的殊胜。

我们时时都在传讲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是小乘加大乘,但这样传讲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前就可以轻视次第道。有些信众听闻导师说一法当中圆融一切法义即为大圆满,而自己就是修大圆满的,因此误以为前面的一切修法都可以搁置一旁,仅仅安住在禅定中修学即可。但要知道,这样修学的前提是,你所安住的禅定是了义之见解,而非不了义之见解。只要见解还不了义,就不得不依靠次第的方式来成办解脱,这是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的。对于这些道理,我们不仅要了解,还要细致辨析。若未加辨析,自以为是地安住于自己所谓的“万法摄一之窍诀”,舍弃一切修行方便,恐怕很难即生成办解脱。

2.自心与法融合

【原文】

闻思所知功德虽具无量,但自心与法不相融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

【释义】

(1)闻思功德无量

往昔有一只鸟经常在一位高僧大德窗前听闻念诵,死后转生到三十三天。《犍椎经》云:“为示宣讲正法时,敲鼓击椎声远扬,听声即能证菩提,闻法胜彼何须说。”也就是说,仅仅听见寺庙里敲锣击鼓的声音也能播下成佛的种子,未来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意中行善都有这么大的功德,何况发心闻思佛法,功德当然不可思议!

我们平时以修行上师瑜伽为主,但是座下的时候,尽量多阅读《结合光明金刚精要共同前行念诵之引导笔记·圣者言教》《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等教言不可或缺。这样既有助于通达理论,也可成为实修的辅助。

现前很多人认为亚青寺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因此作为亚青寺的弟子,只要专一实修即可,不需要看书,也不需要学习理论。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我想到过亚青寺的人都知道,虽然亚青寺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但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之前,虽年至耄耋,仍传法不辍;如今阿松活佛等诸位导师,也在不间断地为弟子们传讲各种教言,这意味着亚青寺非常重视闻思。而且在亚青寺求法,无论是前行还是正行,首先都要在一位导师面前得到教授,知道如何修学后再在导师的一步步指导下修学。

闻思是实修的前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反复教诫弟子:“初行者修法并非主要,首当之要务乃通达如何修行。”如果没有闻思的基础,贸然进入实修,因为不了解正邪之辨析及行道要义之理趣而有盲修瞎炼之虞,甚至会自断慧命。

(2)自心与法融合才能调伏烦恼

闻思的功德虽然不可思议,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修诸法之精要,将佛法教义纳入心相续,这样才能调伏烦恼,成办解脱,否则一切闻思仅成口头禅,法是法,你的心还是烦恼沉重的心。

如今很多虔诚的信众,在了知实修、行善的功德之后,将身心投入善行,平常也会放生、烧香拜佛、上供下施、念诵经咒甚至调伏内心打坐等。和闻思一样,行善的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但作为追求即生解脱的修行者,我们还要问问自己:这么做的功德到底有多大?能不能成为自己即生解脱之因?

往昔梁武帝倾尽国库所有金银,供养三宝,自己更是身体力行,数次舍身入寺,可能全世界再也找不到像梁武帝这么大的居士。但当梁武帝询问达摩祖师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有功德时,达摩祖师却说“无功德”。为什么这么大的善法最终却没有功德呢?就是因为善行没有调伏自己的烦恼,内心没有与法融合。所以,真正的功德应该体现在自相续中。如果烦恼没有减轻,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没有增上,即便表面上我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念诵了多少经文、心咒,甚至打坐可以安住多长时间没有妄念,对于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如同绘画的太阳貌似太阳,但是没有真实的光芒,而真正的太阳即使置身黑暗,也能照亮万物。

3.放下对轮回的贪慕

【原文】

无论如何,若未脱离无益之思绪,纵能自在三界,仍不可心生满足。

【名词】

无益之思绪:贪著世间、对于解脱无有利益的纷繁思绪。

【释义】

无论如何,如果没有远离无益于解脱的世间贪执,即使拥有三界的一切享乐,内心也不会满足。

(1)轮回永远没有圆满

莲花生大师曰:“今生的时间再长也是稍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是无量的。”所以,我们即便能得到所欲求的财物,享受的时间也极其有限。若不具备出世间功德,未来必将遭受更大的痛苦。

很多人希望现前把家庭、事业经营得好一点,财产积累得多一点,身故后可以把财产留给后人,让子女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留下的这些财产,却可能成为儿女们不顾亲情、对簿公堂之因,和父母的初衷完全背离。所以,古人家训云:“子孙若肖我,留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若不肖,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细致观待,我们的祖先祖祖辈辈一直在努力创造家庭和世间事业,直到现在也没有圆满,凭借我们一个人的力量能圆满吗?即使儿女乃至子子孙孙仍然不停地忙于这个家庭和事业,也永远不会有圆满的时候。

人们对财物总是贪得无厌,有十分希求百分,有百分又希求千分。即便拥有三界所有享乐,还会希冀可否将四界、五界、六界的财富一揽名下。无论当前我们创造的事业多么广大,但是在没有餍足的贪心驱使下,希求只会如无底洞般越来越多,永远没有尽头。一旦顺着贪心无休无止地追求下去,就会“不撞南墙不回头”,可等到我们真的被撞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天,就会遭受极大的痛苦。就像很多人投资炒股,最初可能赚了一些钱,但是由于贪心,总希望能多赚些,最好翻上几倍。脑海中描绘的未来虽然美好,但现实却是残酷、颠倒的,到头来血本无归的人比比皆是。心心念念的贪执令我们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这些都是因为没有佛法的正见、贪心太重所致。因此,我们对世间事业应该有满足心,不能像没有佛法背景的人一样,如赌博般从事世间事业。

总有人信誓旦旦地说,“等我把现在的事业做大到一定程度,有了积蓄,我再静下心来打坐、修行。”但是,诸行无常,你能否活到那个时候很难所言;事业能否做大,很难所言;即使事业大到“一定”程度,你能否真有闲暇更难所言,那时候你可能更忙,更没有时间修法。当然,作为一个居士,抛弃一切俗事时时修法也不现实,但也不要把一生的精力都用于世间的追求,因为世间永远没有圆满的时候。所以重要的是当下生起出离心,在面对现实生活和事业的同时,开始修行。

由于自身根机所限,我们现前还做不到当下断绝贪心,我们能做到的唯有努力护持正念,对治贪心等一切烦恼。要知道,我们内心知足的当下,就是一切圆满之时。就像寻找天空边界的天鹅,只要它不停地飞,就永远找不到天的尽头,何时停息追逐的内心,降落地面,何时才算找到真正的天边。我们要思维这些道理,并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些道理,唯有如此,我们的内心乃至行为才不会被外境所缚。

(2)世间安乐如草尖露

有人说:“虽然现前我对佛法很有信心,但有时候觉得世间还不错,虽然不能说世上完全没有痛苦,但相对来说,痛苦还是比快乐少,为什么我要去追求西方极乐世界呢?”

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也不仅仅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往昔世尊之从弟难陀身虽出家,却心恋貌美妻子,不学律仪。佛陀以神变将其带到雪山,指着一只盲眼母猿问:“它与你的妻子相比,谁美?”难陀委屈地说:“这只盲眼母猿怎么能与我的妻子媲美,当然是妻子漂亮。”随后世尊又带难陀来到天界。见一无量宫殿没有天子,却有无数美貌婀娜的天女,难陀遂问是什么缘故,天女答道:“世尊之弟难陀守持戒律,将从人间转生天界,这是为他准备的无量宫殿。”世尊问难陀:“天女和你的妻子比,谁美?”难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天女美,相比之下,人间的妻子就像盲眼母猿般。”

返回人间后,难陀为生天界享受天人之乐,而护持清净戒律并开始精进修法。世尊知道难陀所求并非解脱,所以对其他比丘说:“难陀出家只是为了得到人天善果,而你们是为了获得解脱,所以不要和难陀说话,更不要与他交往……”众比丘依教奉行,都不与难陀接触,难陀很是伤心。后来世尊又用神变将其带到地狱,难陀眼见地狱受苦众生的惨状,不禁毛骨悚然,又见众多狱卒围绕一口大锅,锅里的铁水已经沸腾,却没有一个众生,心惊胆战地问其缘故,狱卒答:“世尊的从弟难陀为了获得天人安乐而守持戒律,天界的福报享尽后,会堕落此处受苦。”难陀闻言极为惊惧,方知世间安乐没有丝毫实义,从而生起坚定的欲求解脱之心。这也告诉我们,不要把稍纵即逝的三善道享乐作为自己修行的终极目标,如颂云:“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

(3)执著世间是临终自在的障碍

从今生的角度来说,最难过的一关恐怕就是临终这一刻。临终的时候能否自在,取决于我们生前放下了多少对轮回的执著。

执著本身就是贪嗔痴烦恼及习气。平时若没有真实生起出离轮回之心,对轮回还有强烈的执著,临终之时就会因执著世间的事物,牵挂自己的亲朋好友而难以获得自在。

记得我小时候,家乡的一位老人临终之时对家里的一个小箱子非常执著。那时他妻子已经去世了,夫妻俩没有孩子,两人一辈子积累下来的财产就是这个小小的箱子,没人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他在临终的时候,请身边的亲人把箱子的钥匙放在他的手中,一直紧紧地握着,直到断气的一刻也不曾松手。仔细想想,这样有什么意义呢?若说有意义的话,可能就是在中阴界时,他会回到这个地方,甚至可能变成一条小虫,钻进箱子里,以旁生道的身份继续守护这份执著。这样除了遭受更大的痛苦外,可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就自身而言,出生时我们孑然一身来到世间,未曾携带分毫前世的财物受用。待自己亡故,亲朋好友等也必然留在身后,无有一人会跟随自己趋往后世。既然出生和临终都是自己一人独来独往,现在也应该远离愦闹,远离对身外之物和内在有情的贪执而精进修法。

(4)修行退转是强烈贪恋轮回所致

有些人之所以修行到一定程度还会退转,就是因为强烈贪恋轮回的心态。我们信仰佛法,将身心趋入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更加幸福。而想要获得这样的快乐,出离心是必不可少的。若不具有出离轮回之心,自然会对轮回时时心生羡慕,那么解脱对你而言,不过是言不由衷、叶公好龙罢了。

作为修行人,除了认真观修轮回过患,还应时时反观自己:我口中说为了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办解脱而行持善法,实际当中,内心真的是这么想的吗?作为一个修行人,我对轮回过患的观想做得如何?真的认同轮回是痛苦之地吗?真的认可每一个众生都身处痛苦之中吗?如果不是,说明你对轮回过患乃至整个前行的观修还是不够,你决定会对轮回抱有强烈的羡慕之心,如此又怎能毫不退转地直趣解脱呢?

佛法告诉我们诸行无常,有漏皆苦,所以对世间法不要太过贪心,要知足,并且在不冷不饿的前提下,多修学一些佛法,这样才对得起自己,不算虚度人生。现前我们应该依靠修学佛法的辔头来时时控制如同野马的心念,如司机手握方向盘一般,自己把握行走的方向和行走的速度。速度太快时要慢一点,跑得太慢时又要快一点。总之,时时都应在正念当中行持。

(三)寿命无常

【原文】

若不作死时不定之准备,临终之时则不成必要之大义。

【名词】

必要之大义:了脱生死的解脱事业。

【释义】

若未精进修持正法,为寿命无常做好充分的准备,临终时则无法了脱生死。

如今我们值遇了与佛陀无二的大恩上师,听闻了能令我们即生解脱的无上窍诀大圆满教言,在漫长的轮回之路上饱受痛苦、颠沛流离的我们,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距离解脱如此之近!但这样的珍宝人身却又极其脆弱,无论如何保护珍惜,都难逃死亡的命运。生者必死、死期不定、死缘不定、命灭无助是生命颠扑不破的定律,而愚痴的我们,不仅不知何时、何地、何因死亡,还自欺欺人地认为死亡遥遥无期,每天在放逸散漫中虚度光阴。要知道,末法时代,各种疾病层出不穷,天灾人祸无处不在,脆弱的生命犹如风中残烛,随时都有熄灭的危险。如果没有好好利用今生的暇满人身精进修法,面对无常之时,还是如同庸俗般带着满满的痛苦、恐惧和无奈飘向未来,让触手可及的永恒安乐与自己擦肩而过,可真是辜负了自己千万劫的善行啊!由于懈怠而与解脱失之交臂的我们,何时再能如今生般拥有暇满人身,可真不知道啊!所以,真的需要时时忆念无常,珍惜人身而精进修法。

1.生者必死

世上所有的人,无论家境富足还是一贫如洗,无论功成名就还是一事无成,无论高低贵贱、长幼妍媸,最终都难免一死,这是谁都无法逃脱的结果。迟早有一天,我们的头再也无法抬起,眼睛再也无法睁开,在亲人的眼泪中独自走向死亡,并且最终变成一堆骨架、一堆骨灰。但是谁都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哪一天——可能是明天或者后天,也可能是这个月或下个月,说得远一点,包括今天刚出生的婴儿在内的所有人,一百年以后都将消失了。即便是五十年之后,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已不在世上。可五十年离我们又有多远呢?去年的今天直到今年的今天,三百六十五天在我们的记忆中感觉有多长?不是一下子就在我们身边滑过去了吗?一年前的今天感觉就像昨天一样。我们如果继续这样虚度人生而不精进修法,我相信五十年的时间,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今年过年的热闹景象似乎还在眼前,但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夏季了,再过几个月的时间,马上又会变成秋天,转眼又是一年。今天早上打坐的时候还是清晨,可是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到了中午,再过几个小时,又是睡觉休息的时间了,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身边溜走。时间过得太快了,和着时间的节拍,我们就在一步步走近死亡。

目前正是夏季,由于气候炎热,在这短短的几天当中,有多少人从我们身边消失了?从去年的今天直到今年的今天,又有多少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因为突如其来的地震、海啸、火灾、瘟疫、车祸等失去了生命?我相信去年的今天,那些去世的人谁都不会想到今年会出现这样的灾难,更不会想到自己会因为这场灾难而失去生命,但是无常就是如此令人恐惧。

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必须要面对无常这个客观事实,不要总觉得无常离自己很遥远,等到以后再观想不迟,而要从当下就开始观想,因为可怕的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在我们的身边。想想我们从小至今的经历,好像昨天还是小孩子,今天就已经成年,几十年转眼间倏忽而过。我们余下的岁月也会这样转瞬即逝,说起来可能有几十年,但在我们的感觉中,也就是一眨眼。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细致观修前行而精进修法。

2.死期无定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长命百岁,作为导师,我也时时祝愿弟子们都能健康长寿。我们虽然可以这样发愿,但无常是否能满足我们的心愿却是另一回事。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乃至欢度佳节时,也彼此祝福长命百岁,互赠吉祥礼物,可是无常随顺过谁的心愿?那些服用所谓“不死仙丹”的人,不是早已从人间消失了吗?作为一个正常人,希望自己能颐养天年,在自己走不动、吃不下的时候,能躺在床上安详地离开人世,也是人之常情。但当我们怀揣着这样一个美好愿望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我们多么不情愿,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铁的现实——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旁。

对现前还活在世上的我们而言,谁都不知道可怕的无常会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带走我们的生命。今天我们活在世上,谁能确定明天的我们还在不在世上?这个月我们活在世上,谁有把握下个月还在世上?今年我们活在世上,谁能保证明年我们还活在这世上?没有人可以保证。我们能确定的唯一一点,就是无常一定会到来,因为这是客观的定律,谁也无法改变。

很多人认为自己年纪尚轻,身体健康,离死尚远。但谁又有把握,敢说自己今天决定不会死?汶川、玉树、雅安地震,瞬间夺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些人会想到那天就是自己在世的最后一天吗?上班工作、走亲访友途中发生车祸而离世的人,会想到那天走出家门之后,就再也回不了家吗?还有那些突发疾病而猝死街头的人,会想到那天早晨是此生最后一次从枕头上抬起头吗?即便是此刻,全世界又有多少人在这短短的几秒内经历了死亡?多少家庭经历了痛彻心扉的生离死别?我们能在这无常的世间有片刻的安闲,静下心来闻思修行,是多么大的福报!

《结合光明金刚精要共同前行念诵之引导笔记·圣者言教》中说:“如果要确保这个身体有不死的把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在佛前请求,祈请遍知佛陀授记确切的死亡时间,以便预知自己哪天死亡,但(佛陀已经灭度,所以)无处祈求;或者与阎王爷商量好什么时间来接你走,也能决定自己确切的死亡时间,但没地方去问阎王;如果自己具备了知自他生死的神通,就能知道自己确切的死亡时间,但谁都没有这种圆满的神通。因此,即便现在就会死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作为一名修行者,永远要铭记无常的道理,并精进修法。特别是条件稍微允许的人,能在高原地方多住一段时间精进修法,意义非常广大。

3.死缘不定

很多人觉得只有年老体衰、罹患绝症才会从人间消失,但只要我们审慎观察、缜密思考就会发现,导致死亡的原因众多,绝不仅仅是衰老和疾病。多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因为车祸而永远告别了他的亲人;多少豆蔻年华的姑娘在地震中消失,再也回不了家;多少风华正茂的少年,因为饥谨、战争、瘟疫,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多少刚刚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婴儿,因为疾病而永远闭上了双眼……诚如圣天论师所说:“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彼亦成死缘。”

恶劣之死缘很多,比如内四大紊乱,外水、火、地震等灾祸,逢遇仇敌、强盗、野兽等,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甚至我们自认为完全没有危险的天气变化,都有可能成为致命的死缘。谁能想到生活在基础设施发达的现代城市的人,上午还在和朋友们一起欣赏窗外的大雨,下午就因这场已经预警的大雨而与亲人永别?不仅如此,贤善之缘也可能成为死缘。比如,吃药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病苦,让自己更加长寿、健康,但有时候适得其反,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而死亡的大有人在。美食是一种享受,但每年因饮食不节而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也屡见不鲜。所以,死缘众多,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会因为什么死亡。

现前我们虽然得到了暇满人身,但是由于死时及死缘不定,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这个宝贵的人身。也就是说,我们谁都无法确定自己什么时候死,以何种方式死,死在哪里。

4.命灭无助

从我们出生直到现在,有多少亲朋好友已经从我们的身边消失了。当他们弥留之际,即便你是他最亲近的人,紧紧抓着他的手,将非常珍贵的礼物堆积在他的身边,安慰他“现在科技发达,即使病情严重,医生总会有办法的”,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因为他已经知道自己再也无法享用这些物品,而且无论医生医术多么高超,也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哪怕药师佛、长寿佛降临亲自给他灌顶,也无力回天。众多亲眷的探视、安慰只会让他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从而产生更大的烦恼。

对于即将从人间消失的人来说,临终时的痛苦哪怕只有几分钟,内心煎熬的感觉可能比几千年、几万年还要漫长。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手放进火堆里,该有多痛苦?我相信不要说几十分钟,恐怕一秒钟我们都熬不过去。极度痛苦时的时间与心情愉悦时的时间,可不是同一个概念,否则也不会有度日如年的说法。

人死亡之后,身体大多会变得非常僵硬,这是什么原因呢?相信我们打针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就是由于紧张而肌肉绷紧,护士为了缓解我们的紧张,会一遍遍地告诉我们“不痛,别紧张”。亡人身体僵硬,说明他在临终的时候非常紧张,非常痛苦:曾经付诸一生心血而拥有的一切不得不放弃;恨不得长相厮守的至爱亲朋不得不分离;本以为“人死如灯灭”,一切都会在呼吸停止后归零,再也不用面对那些不想面对的人事纷争,不想死后却踏上了一条完全陌生的旅途,对未知的恐惧,对过往的懊悔,无限放大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助;虽然心中明了一切,却无法倾诉内心的痛苦和凄凉,更得不到亲友的开解和宽慰;想让亲友不要哭闹,还自己一个清净,却有口难言……此时除了自己独自承受痛苦的煎熬之外,没有其他一点办法。临终的这种痛苦,真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地“咬咬牙”就能挺过去的。

时间飞逝,我们离死亡也越来越近。当到达临终这一时刻,无论你拥有多么丰盛的物质条件,无论你有多么孝顺的子女围绕左右,无论父母多么宠爱地把你紧紧搂在怀里,也无法为你了脱生死提供一点点帮助。此时别说想带走一个随从,即便连自己时时贪执的身体也不得不留在这个世上。“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只有自己跟随业力孤独地飘向未来,这是特定的事情。那一刻,除了生前所修的法,谁也无法帮助我们。

5.唯修正法

我们一直在讲解死亡无常的道理,也许你已经听过很多遍,觉得有点不耐烦。但是反观自心,无常真的纳入你的相续了吗?你每日修法还会懈怠、拖延吗?你会把每日的修行当做不得不应付的苦差吗?你心里还总是谋划着今年提职加薪、明年业务翻番吗?你会为了世间琐事与别人争论不休吗?如果更多时候,我们的心还在艳羡、追逐轮回,说明无常远远没有纳入我们的心相续。

如今我们已获得暇满人身,并将身心投入修法之中,说明我们已经具备成办解脱的一切条件,是几千劫、几万劫修善而得的果报。但若不精进修法,无常随时都会夺走我们的珍宝人身,以后能否再获得这样的人身,很难所言。如经云:“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如果我们拥有这么好的人身,还带着满腹痛苦离开这个世界,如同拥有摩尼宝却饿死的乞丐,还有什么比这更愚痴、更可悲的呢?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多修点法,一定要多修点法。

如果平时不能忆念到无常,即使你能精通小乘十八部乃至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间的全部佛法教理,对即生解脱也没有丝毫之利益。因为你连身边时常显现的无常都没有纳入心相续,要证悟甚深见解,谈何容易?正行见解能否呈现,完全取决于共同外前行,所以,仅仅徒走过场地在大脑中过一遍“人身是难得的,寿命是无常的”这几句话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在内心深处生起真正的觉受。不仅有意识地观想无常,无意中也能生起无常的概念,才是一个真正修行者的标志。要做到这一点,时时观修无常必不可少。

我们今生能否像历代高僧大德一般,带着喜悦的心情自在地离开这个世间,完全取决于我们有否精进修学,而观修无常就是我们今生精进修行的动力源泉。

很多信众说,自己现前还没有条件精进修行,等过一段时间再修吧。但是请问你能确保过一段时间后,你还在这个世界上吗?恐怕谁都没有这个把握。如果我们能够永远活在世上,今年不修,明年再修也不迟;十年不修,二十年以后再修也来得及……但是可怕的无常并不在遥远的地方,猝不及防,无常就已经降临了。

在无常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都能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甚至为自己勘破生死的豁达气度而沾沾自喜。由于长时间不观想无常的缘故,我们总觉得死亡距离自己还很遥远,甚至有时候连死亡这件事都搞忘了。但在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还能那么潇洒吗?恐怕心中唯有委屈,“为什么显现无常的偏偏是我?”这时候,好像也很难接受“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了。

扪心自问:一天当中,我们有几次在内心深处忆念到无常?很多很多人不要说一天能生起一次,甚至一个月、一年生起一次无常之念都很难。就是这么懈怠的缘故,我们永远生不起了脱生死的心念。

现在我们可能会觉得观想无常是一件让心里很“添堵”的事情,但是相信遵照这个法而深入修行,无常就会成为消尽烦恼的强大力量,成为我们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幸福之因,所以我们应该多观想无常。无论我们平常从事什么善法,都应该根据个人的条件多多修法。若总是顺着习气烦恼而拖延修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恐怕一生懈怠,最终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为了对治懈怠、拖延的习气,我们应该时时观想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

今生若不精进修法,当我们走到生命的终点,等待我们的唯有痛苦和恐惧,这时候即便想爬起来精进修法,乃至发誓苦行不辍,也已经太迟了。即便你有这样的心力,阎王爷也不会给你这个时间,所以现前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真要时时忆念无常,抓紧时间精进修法,再不能懈怠了!

修行的确是一门苦行,因为从我们发愿追求解脱时起,就意味着我们要与自己过去的习气告别,再不能随顺往昔的习惯,再不能随心所欲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想什么就想什么,而是要时时提起正念,令三门行于正法。但这种苦行的最终结果,可以让我们获得永恒的快乐,并开启广大不可思议的利生事业。

细致想想,即便是世间人成办一件事业,也不会轻易成功,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艰苦的努力,更何况是能成办生生世世快乐的解脱大事业?想不劳而获,不付出辛苦就轻而易举地成就,是不现实的。尤其修行是调伏自己的内心,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做起来更难,衡量起来更不易,所以更需要我们时时思维无常,提起正念,安忍修法过程中的一切苦行。

当然,要求在家居士把所有时间都运用到修法之上是不现实的,即便导师这么要求,恐怕弟子也做不到。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如果现在还不精进修法,还像以前一般懈怠,待临终转瞬到来,等待我们的只有痛苦。

我们看到没有信仰、不知取舍的世间人,常常会心生悲悯,觉得他们业力太沉重了,太可怜了,因为未来等待他们的只有痛苦。但是看到稍微有些信仰却仍然随顺自己的习气、把修行搁置一旁的人,我觉得他们的业力更沉重,更可怜!因为没有信仰的人不具备成办快乐的条件,只能随着业力的牵引而飘落三途恶趣,而有信仰、具备成办解脱的条件却无法对治自己习气的人,就像有吃有喝却让自己饿死渴死的人一样,是最可怜的。

作为追求即生解脱的修行者,我们不妨常常问问自己:当无常降临在身边的时候,对解脱有把握吗?如果还是觉得恐惧,还是没有把握,就要更加努力,观修无常,抓紧时间好好修法,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

(四)发菩提心

是否能成为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完全取决于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如来所说一切法门的精华,是获得圆满正等觉不共之因。菩提心就像一味妙药,能够治愈所有疾病,其他无论是积累资粮、清净业障,还是观想本尊、念诵密咒等修法,都是令心相续生起唯一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法门。所以,纽隆巴格西说:“只要生起了菩提心,积累资粮、断除障碍、修行成就等一切的一切,均可依它而获得圆满。”反之,假如没有菩提心,修任何法也不可能成就。

以前阿底峡尊者初次进藏的时候,有一天早上,他的侍者仲敦巴尊者去送早餐,发现尊者一直都在叹气,好像很不高兴。仲敦巴尊者想,早上没人打扰阿底峡尊者啊,为什么尊者显得这么不开心呢?当时就请问阿底峡尊者不开心的原因。阿底峡尊者说,他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他在印度有一位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一切修法均已变成小乘。仲敦巴尊者问:“这位弟子依止的导师是您,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所修的法是密法中最高的无上瑜伽部,为什么见解会落入小乘呢?”阿底峡尊者说:“一切都取决于修行者的修行方法。由于这个弟子修行有些偏袒的原因,一切修法均变成小乘教法。但这个弟子还算幸运,如果修得再差一点,堕入地狱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修行没有菩提心是万万不可的,如阿底峡尊者说:“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

在最初入门的时候,密宗和显宗一样,都要舍离小乘自私的发心,因为没有生起珍宝菩提心,就不能成佛。我们往昔漂泊轮回的根本,不能证得佛果的障碍,唯一就是执爱自己和舍弃他人的恶念,因此,观修菩提心在无上顶乘密法中也十分重要。

发菩提心分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的发心和广大意乐菩提心的发心。

1.广大方便秘密真言的发心

【原文】

未修习自过自调伏而观无边净相,以贪嗔之发心,故不入大乘法门。

【释义】

《结合光明金刚精要共同前行念诵之引导笔记·圣者言教》中说:“所以应该舍弃坚固贪执的能所二取,并净观一切显现都是本来清净的净相,这就是果密乘的发心,十分重要。”所谓净观,并不是把驴说成马,把炭说成金,而是一切显现本来清净。为什么本来清净的一切显现在我们面前却呈现不净之相?根本原因是二取分别的实执。所以,修行的根本是调伏坚固的二取分别,赤裸本来清净之相,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心为根本

有人持唯物的观点,主张物质为根本,而心非根本,即外境决定自心的反应。如果事实的确如此,不同众生面对同一境遇时,感受应该完全相同。但现实却并非如此。不同众生即便面对同一对境,感觉也迥然相异,想法更是千差万别。比如同样是一滴水,地狱道众生见到的非但不是水,还是一靠近就可能受到伤害的炽燃的铜汤铁汁;饿鬼道众生见到的也不是水,而是干涸之地或脓血;人道众生见到的则是水,而且喝了还能解渴;天道众生所见则是甘露,喝下去可以消尽身体的一切痛苦;佛菩萨看到这滴水,则显现为佛国刹土。同样一滴水,为何在六道众生和佛前显现的境相如此不同?皆因一切由心所现。

往昔有一个人在黄河边修扎龙,他习惯于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水缸灌满水,并在床头放一杯水,以备夜里喝。有一次,他的心识融入饿鬼道的种子(并非业力沉重堕入饿鬼道)。半夜醒来,他感到干渴难忍,就习惯性地拿起床头的杯子,一看是空的,再走到水缸前一看,也是空的。他满腹狐疑——昨天明明把水都灌满了呀?自己不是在做梦吧?于是他披上法衣走到黄河边,令他难以置信的是,往日奔腾不息的黄河竟然一滴水都没有。这位修行者觉得一切如此匪夷所思,就徒步走过干涸的河床,将法衣挂到黄河对岸的树上,返回茅棚继续睡觉。第二天清晨,他的心识又回到人道种子。这时,他看到床头的杯子,仍然装着满满的水;走到水缸边,水缸也是满满的;来到黄河边,黄河同往昔一样波涛汹涌。举头遥望,自己的法衣远远地挂在黄河对岸的树上,迎风飘动。为了取回法衣,他必须坐船到黄河对岸。

这个公案充分说明,六道轮回不在他处,就在自心之中。当内心贪嗔痴等烦恼极其粗重时,显现的即为地狱之相;相反,内心清净的当下,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如果不理解这个道理,就很难理解历代传承祖师通过调心而改变外境,获证解脱。

佛教虽然不排斥物质,也不否认物质所提供的舒适与方便,但并不树立唯物的观点。试想,若无精神的前提,物质如何知道物质?当然是心知道物质,在知道的当下,心、境一如。例如,看到花、知道花的当下,哪以外是花?哪以内是知道花的心呢?二者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一切万物皆由心所现。

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我们可能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在做一件事情,与它无关的妄念却倏忽而起;明明想安住,与修行有关、无关的妄念却此起彼伏。这些妄念并非我们在面对具体外境时有意思维才起现,而是无始以来造作的烦恼习气在无意中飘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万法由心所现。

(2)修行以调伏自心为要

从小直到现在,我们一直觉得只要吃好穿好,一切就圆满了。如今与往昔相比,我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富足,可是我们内心的烦恼却没有相应地减少,反而由于烦恼炽盛,精神疾患日益增多。这些充分说明,要想获得快乐,仅凭物质丰盛是远远不够的。既然一切皆为自心所现,要快乐,就要认识“自过”——所有显现的过失都是自己的过错,进而“自调伏”——调伏自己的内心。若能调伏自己的内心,一切行为即为善法;若未能调伏自心,依贪嗔痴烦恼所造一切即为恶业。

西方极乐世界不在遥远的他方,而在清净心之中。一切有情众生都具备这样的清净之心,临时不能呈现的最大障碍不在于外境,而在于内心的贪嗔痴烦恼。犹如阴天看不到蓝色的天空,并非蓝色的天空消失而是由于乌云遮障。同理,当我们内心充斥着贪嗔痴烦恼时,无法现见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西方极乐世界已经消失,而是被贪嗔痴烦恼遮止而无法呈现。贪嗔痴烦恼何时消尽,西方极乐世界何时呈现在眼前。

为什么贪嗔痴烦恼消尽,就可以呈现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总分为形相西方极乐世界、功德西方极乐世界和实相西方极乐世界,何时证悟心的本体——实相西方极乐世界,形相西方极乐世界、功德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呈现。如同手电筒,本具备光的功德,只要打开就能发光。因此,要呈现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调伏自己的内心,而证悟心的本体。

但由于烦恼习气沉重,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不是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是寻找他人的过失:“都是某某的错!”“某某可把我害惨啦!”当我们心生抱怨,把过失归咎于他人时,充分说明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外境的一切皆由自心所现。如果我们执著于外境的是非曲直,意欲战胜、扭转外境,痛苦是无法避免的。就像自己脸上有污垢,却不断擦拭镜子,镜中的显现永远不会清净一样,以烦恼心执著于改变外境,不但外境不会随着凡夫的烦恼心而转,自心的执著反而会以烦恼心造烦恼业,进而感受苦果。

比如我现前讲课时,会在身边放一块小毛巾,你们若不在意,这个毛巾永远不会侵犯你的心相续。但你若是非常执著的人,心里可能会想:“上师为什么要在身边放块毛巾呢?放的毛巾为什么是白色的呢?为什么放在前面不放在后面呢?”当我把毛巾拿走,你又会看见下面的一本书,进而执著书的种种显现;我把书也拿走,你心里又会纠结下面的毯子……由于强烈的执著,一块小小的毛巾恐怕也会导致你身心不健康。

密勒日巴尊者有一次从外面砍柴回来,看到自己修行的山洞里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魔鬼,怕这些魔鬼障碍自己的修行,就念了很多驱魔的咒语,但魔却越聚越多。尊者暗自思忖“可能心咒的力量不够”,于是一边把自己观想成忿怒本尊,一边念诵忿怒本尊心咒,结果魔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进退两难之际,尊者忽然忆念到根本上师玛尔巴尊者的教诫:“一切万物由心所现。”心本来为空性,何来魔与佛呢?于是,密勒日巴尊者索性与魔坐到一起,说:“咱们一起打坐吧!”结果那些魔一个融入一个,最终全部消失了。从这个公案就能知道,外境的显现是否形成障碍,完全取决于内心的认识。

为了对此形成定解,我们要时时观想,自己的一切烦恼都是自心业力沉重所致,是自己的过失。在面对自己的家人和同事时,即便起现一些纷争、矛盾,也要多宽容一些,认识到一切都来源于自己内心的烦恼,并站在低下谦卑的立场中时时忏悔自己的业障。初学者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很难,有时即便口中承认自己有错,内心也不愿放下对方的过失。这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所以要调伏的永远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就像我们想要走在黄金之地上,将整个大地铺满黄金是不现实的,最实际的做法是穿上一双鞋底是黄金的鞋子,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在金洲之上。

(3)净观

密法的核心是净观五种圆满,也就是要“观无边净相”。作为密宗弟子,初步修学即要做到净观五种圆满:导师圆满,净观导师为阿弥陀佛;眷属圆满,净观一切众生均为男女菩萨;法圆满,净观所修皆为大乘法,具德上师和善知识所言一切皆为殊胜教言;地处圆满,净观地处为西方极乐世界;时间圆满,净观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为第四大平等时。

密法的见修行果均树立于五种圆满之中。依据不同根机,净观五种圆满分为意念造作的净观五种圆满和证悟究竟见解而自然呈现的五种圆满。

藏传佛教一位大成就者吉珍扎华江措尊者曾经说过:“所至皆为刹土,所见悉为本尊。”这样的境界是他刻意净观出来的吗?不,当他内心烦恼消尽而达到圆满净观之时,一切皆为清净,此时已经不需要特意去观想。外在的一切显现皆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能否与大自然和谐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当内心清净之时,就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观待周围也没有一个众生是不清净的。这是证悟圆满后呈现的圆满净观。

果位的境界是圆满净观,所以行道过程中的净观是证悟究竟果实的殊胜方便,并因行果相应而能迅速成办解脱。往昔胜喜金刚嘎绕多吉的弟子蒋华西宁将大圆满支分为心部、界部和瑜伽部(包括窍诀部),此后西日桑哈将窍诀部再支分为外、内、密、极密四滴。现前我们所修持的无上窍诀大圆满乃窍诀部中的极密心滴——无上大圆满,乃诸法之极顶,其真实果实即为五种圆满,所以,没有证悟的修行者应时时于意念造作中净观五种圆满,这样才能称之为守持三昧耶戒的密宗弟子。

要知道,密宗修行者在接受灌顶和窍诀部传承时,已同时接受誓言,所以需要守持三昧耶戒。而密宗的一切行为和誓言,都应在信心中行持。信心清净,一切显现皆为净相,不会导致犯戒、违誓等。修行者若对上师有信心,明观上师与金刚持无别,就不会诽谤或欺骗上师;对法生起信心,就能依止教言调伏自相续,不会诽谤自他宗派或舍弃正法;对道友有信心,净观为菩萨圣众,就不会诽谤金刚道友;对众生本具如来藏功德生起信解,就不会舍弃众生及菩提心,或诋毁自身及他人……如华智仁波切所说:“一切情器清净刹,此中无有不净相,了知万物坛城轮,此乃密乘之誓言。”应数数思维,并时时行持。

那么行道位的次第根机者如何净观五种圆满呢?入定时尽量于缘起性空之见解中净观五种圆满,出定时则尽量依靠意念造作而净观五种圆满。

(4)净观是调伏烦恼的殊胜方便

修行过程中,净观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烦恼。如果没有净观,没有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是随着自己的贪嗔痴烦恼飘动,怎么能称为大乘法门的修行者呢?

作为凡夫,我们内心都存在着一种自我特权意识,在面对家人、同事、金刚道友乃至导师时,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一切都应该听从自己的安排,别人付出、顺从自己是理所当然的,永远不会想到自己应该为别人付出。这种特权意识,说到底就是我执。

我执是漂泊轮回的根本,也是令我们今生乃至未来无法获得自在和快乐的障碍。由于我执太强的缘故,内心时时刻刻以“我”为中心,天天拿着自己的主观标准去观待外界,评价他人,觉得这样不好、那样不对。由于做不到净观,我们和家人、道友总是难以相处,矛盾重重,不仅他人烦恼,也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痛苦。需知,在圆满证悟见解之前,我们仍旧是被烦恼束缚的薄地凡夫,此时以分别念评判他人,见解永远是不清净的,有过失的永远是自己,而且与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三条相违。

要知道,我们是为了寻求永恒不变的快乐而进入佛门、修学佛法的,而不是为了增长自己的罪业,所以,我们应该对治我执,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把对方观作是佛,这样就能调伏烦恼,获得清净。我想佛在我们内心都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对佛永远都充满恭敬,所以,当我们把对方净观成佛的时候,绝不会和他产生矛盾。这就是时时观待自己的过失而作净观的殊胜。

(5)调伏内心的标准

有些对佛法不是很理解的人总认为,只要做了善事就应该有功德。那么功德安立于何处呢?如果功德能独立存在于自己三门之外,那么释迦牟尼佛已经功德圆满了,我们为什么仍旧在六道轮回中漂泊?同样,若将过失也安立于自己三门之外,那么他人的过失应该对我们有损害才对,但造作巨大恶业的众生正在地狱中遭受极大的痛苦,我们却在人间享受着快乐。这些充分说明,我们所做一切的功德或过失,只会体现在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之中,其中最主要的是意(心),因为身口由心支配。因此,我们的内心调伏得如何,也需要观待自己的三门,特别是自己的内心。

站在生活的立场上,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的性格是否有改变。如果不能将佛法与日常生活契合在一起,性格粗暴,时时都想战胜别人,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不仅自己会产生很大的烦恼,也会让他人远离你。但如果能时时调伏内心,你的性格会越来越贤善,无论家人、同事还是道友,大家都非常乐意与你相处。比如,作为父母,以前的你烦恼沉重,时时抱怨,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告诉子女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子女会因为你的琐碎、诸多约束而疏远你。而信仰佛教以后,你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慈祥,更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子女就会越来越喜欢通情达理的你,也愿意亲近这样的你。而作为子女,以前可能因为父母观念落后而不愿与父母沟通,因为父母与自己意见不合而顶撞父母,但信仰佛教之后,你会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孝顺,越来越快乐,一家人相处也会越来越和谐。随着福报的增长,你从事事业会越来越顺利,越来越称心如意。这些都是调伏内心烦恼而自然呈现的功德。

站在出世间的立场上,我们应该恒久观察自己的贪嗔痴烦恼有没有减少,信心和慈悲心有没有增上。无论你在修加行还是上师相应法,或者修成熟口诀法直断与顿超等,都离不开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修学的法高深、殊胜,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修行功德很大,这是很幼稚的行为,见解也非常庸俗。要记住,修法是否有功德,永远不要以外境作为检验标准,而要反观自己的内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加,我们常常觉得快乐越来越少,烦恼越来越多,这其实是我们平时习惯顺着烦恼飘动而不懂护持正念所致。若能时时调伏内心,相信我们会越来越喜悦,越来越从容。如果无论面对生活任何境遇,我们的内心都充满欢喜,说明我们通过调伏自心已经与正法相应。若不具备这样的功德,仅将自己平常在修持禅定、行持善法之后,身体出现的各种感觉、眼前呈现的不同境相而树立为功德,还是远远不够的。心是万法之源,历代传承祖师从未将功德安立于身体的感觉、语言的表达,而是反复强调,调伏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善法。

有些刚刚进入佛门的信众总想找导师印证一下,自己是否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否能即生成办解脱等等。若导师具有神通,可能会告诉你答案。但是在末法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乃至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具有如是功德的导师非常稀少,即便有,由于因果取舍的缘故,恐怕也不一定会告诉你。当然,为了护持这些信众的信心,并让他们的修学越来越增上,导师可能会给予肯定和赞叹,并且提醒不要对此太过执著。但有些弟子却不懂导师的密意,只要导师授记自己已经明心见性,或者赞叹自己修行非常不错,便有一种非常满足的感觉,对授记的导师也会生起无比的信心。但要记住,光凭感觉树立功德还是不圆满的。我们今生进入佛门修学佛法,不是为了自己的世间颜面,更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登地菩萨”“八地菩萨”的虚名,而是希望在临终的时候,可以像历代传承祖师般,坦然面对,了脱生死。

所谓的阎王爷,是贪嗔痴烦恼的显现。因此烦恼沉重的凡夫在临终之时,所面对的就是阎王爷的恐怖形象。当内心烦恼消尽,临终之时就会呈现诸佛菩萨的形象,那时如到金洲不得土石般,即便寻找也找不到阎王爷,因为他已经转化为普贤王如来、观世音菩萨等寂静乃至慈祥的本尊。

临终之时呈现何种境界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前的修行。若在面对世间的时候,仍旧如往昔般无法调伏贪嗔痴烦恼而随之漂泊,临终之时能否过阎王爷这一关,真的很难所言。即便临时依靠世间禅定的力量压制烦恼,或者依靠高科技的能力,吃一些安眠类药物进入闷厥、酣睡状态,暂时没有粗大之烦恼,也感受不到剧烈的痛苦,但这样的状况并不持久。待因缘合和之时,难免起现粗大烦恼而感受巨大痛苦。所以,这些方法都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

往昔由于不懂的原因,我们天天四处奔波祈求加持,只知道加持有功德,却不知道功德是如何安立的。因为自己不懂,所以表现出来的行为,有时候看起来也不是很理智,在他人眼里,进入佛门就成为一种迷信。我想,这样的用词其实也非常恰当,在你对这些理趣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你的行为不就是一种迷信吗?

当然我相信,我们现前信仰佛法不是迷信,更不是为了凑热闹或者逃避生活中的烦恼。今生我们进入佛门,一方面是由于宿世的因缘,另一方面是知道信仰佛教的重要性,想要成办解脱。所以在知道这些理趣以后,就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而调伏。通过持之以恒的修行,相信你们的见解都会逐渐增上。

我们常说,佛教的最高境界是内心不为外境所束缚。因此进入佛门之后,开始做一些装神弄鬼的事情并不是佛法的行为,时时调伏自己的内心才是体现佛法殊胜的根本所在。若能调伏自己的内心,无论是与家人、同事相处,还是面对大自然,一切都会越来越和谐。

若做不到在现前的修行中调伏内心,只寄希望于在将来的某一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你的解脱如何安立?你的修行功德又如何体现?我们说修行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