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染支原体肺炎后多久能上学?痊愈后,短期再感染可能性小,几大疑问权威解答——

日期: 2025-05-06 14:06:15|浏览: 5|编号: 9586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孩子感染支原体肺炎后多久能上学?痊愈后,短期再感染可能性小,几大疑问权威解答——

近期,北京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发,儿童感染病例明显增多。10月25日,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表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经治疗后,如呼吸道症状完全消失3天以上,可停用抗菌药物。痊愈后,一般不会产生后遗症,近期再次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小。

童朝晖介绍,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病原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肺炎支原体感染不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而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中,所有人群易感,但常见于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以朝阳医院为例,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成年患者极少,绝大多数患者为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也存在部分5岁以下儿童。

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自限性,成年人感染后症状较轻,出现轻度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通常口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或喹诺酮类药物,即能治愈。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健全,相比成年人,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症状较重,一般以发热、咳嗽等为主,咳嗽比较剧烈,在退热后咳嗽还可能持续1到2周。

“家长不必过于恐慌,每年8月至12月都是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发期。”童朝晖说,如果孩子出现持续咳嗽、高烧不退、打蔫等症状,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尽快查明病因,规范治疗,切忌自行盲目用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首选治疗药物。儿童不能使用成年人适用的喹诺酮类药物。如果患儿及时接受治疗,则不易发生重症风险。

儿童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经治疗后,如果不再发烧、咳嗽,呼吸道症状完全消失维持3天以上,就可以停止服用抗菌药物,避免出现耐药性。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康复后,一般不会产生后遗症。痊愈后,近期再次感染的可能性也非常小。”童朝晖提醒,在康复阶段,儿童应注意加强营养,多吃高蛋白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户外锻炼,但不宜剧烈运动。

对于患儿是否会出现“白肺”症状,童朝晖表示,家长往往认为孩子肺部出现阴影就是“白肺”,其实在临床中,肺部阴影占肺部面积的75%以上才能被称为“白肺”,属于急危重症患者的症状,此时患者一般会出现呼吸衰竭,甚至需要插管治疗。而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出现“白肺”的可能性非常低。

目前,没有专门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在预防方面,家长和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捂住口鼻,注意手卫生和消毒;同时,注意室内通风,也要注意保暖。

“支原体肺炎”最近关注度很高,针对家长的疑问,首都儿科研究所呼吸内科主任曹玲做了解答。

11月会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峰吗?

答:北京地区每年8月到12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期,一般在每年11月左右达到高峰。但就今年的情况来说,未来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峰会出现在哪个月还不好说,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确实比往年多,主要集中在学龄儿童,因为每几年就会有一次流行,所以今年有可能是高峰年。

肺炎支原体感染能够在家识别判断吗?什么时机去医院比较好?

答:肺炎支原体感染在早期和其他病原菌感染没有明显差别,凭肉眼是无法判断是否是支原体感染,必须要在医院进行病原学检测才能明确。

如果孩子精神状态比较好,体温也不是太高,可以在家吃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果持续高热不退,精神状态不好,或是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要带孩子赶紧到医院就诊。

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发展成“白肺”吗?

答:家长所说的“白肺”和我们所说的“白肺”不是一回事儿。胸片上出现一片阴影,有人就说是“白肺”了,而临床上的“白肺”就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支原体感染很少会发展成ARDS。

孩子得了支原体肺炎后什么情况下可以回学校上学?

答:现在能做核酸RNA检测的很少,所以每个孩子感染支原体痊愈后再做检测也不现实。只要孩子没有临床症状,不咳嗽了,就可以回学校上课。支原体感染不是法定传染病,所有的呼吸道感染都有传染性,都跟新冠的传播途径是一样的。

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最关键的是什么?

答: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高自身抵抗力。比如,一个感染了肺炎支原体的孩子,有几个同学和他接触过,抵抗力强的就不会被感染。如果孩子抵抗力弱,可以戴口罩、勤洗手、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和咳嗽的人保持一定距离等。

学校、家长、学生如何应对?

市疾控支招

市疾控中心建议,学校要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和报告等制度。发现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为学生佩戴口罩并与家长联系,带学生就医或回家休息,期间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同时,要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做好日常消毒,设置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洗手液或香皂等卫生用品。学校出现疑似感染者要加强症状监测、病例管理、消毒、通风等措施。此外,学校还要做好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肺炎支原体防控的健康教育工作。

学生不带病上课,身体不适时应立即上报老师和家长。同时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注意手卫生,尽量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学生还要均衡膳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在疾病高发季节应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必要时佩戴口罩。

家长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身体不适时,应居家休息,不带病上学。保持居室环境清洁,做好通风,每日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帮助孩子均衡膳食,多饮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帮助和带动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此外,孩子出现呼吸道症状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孩子出现持续发热、剧烈咳嗽、病情反复,要及时就医;家人照顾患者、陪同就医时,也要戴好口罩,做好自我防护。

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首选药物是什么?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占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每隔3-8年发生一次地区性大流行。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常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近年来,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广泛应用,儿童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呈上升趋势。

有无替代药物?

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是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替代药物,主要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对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有确切疗效,用于可疑或确定的肺炎支原体耐药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由于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8岁以下儿童属于超说明书用药。米诺环素的作用相对较强,多西环素的安全性较高,在推荐剂量和疗程内,尚无持久牙齿黄染的报道。

另一类替代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常用的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由于存在幼年动物软骨损伤和人类肌腱断裂的风险,我国1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2011年由儿科感染病学会和美国感染病学会联合制定的首个婴儿及>3月龄儿童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处理指南推荐。对于骨骼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或者不能耐受大环内酯类的≥6个月的儿童也可选喹诺酮类作为替代药物。在美国及日本作为替代药物可应用于儿童。

临床上,大环内酯类药物仍作为一线药物推荐使用,但存在耐药时,亦可根据病情选用四环素及喹诺酮类药物。

支原体肺炎如何治疗?是否需要住院?

首先看支原体肺炎是轻症还是重症。轻症经过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治疗一般均能控制病情,但体温正常后,咳嗽可能还会持续2周左右,胸片肺炎阴影基本均可吸收,可不复查胸片。

重症患者需要住院,需要大环内酯类药物静脉输液,因我国耐药率高,之前若用过大环内酯类药物3天无效可更换为新型四环素类药物如米诺环素等,更严重的应用左氧氟沙星等药物。重者可能有混合病毒或者细菌感染,也需要加用相应的药物治疗。此外,若除外合并感染,需要应用激素抑制人体对支原体的过强炎症反应,还需要应用支气管镜清除堵塞在气道的粘稠炎症分泌物。

重症病人通常联合治疗,类似鸡尾酒疗法,各类治疗都起重要作用,不是单纯依靠大环内酯类药物。

国产、进口阿奇霉素效果有差别吗?

目前治疗的药物基本国产化,尤其阿奇霉素,效果和国外进口基本一致。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