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其他人类《华夏地理》|25年2月刊

日期: 2025-05-01 17:02:23|浏览: 7|编号: 9527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寻找其他人类《华夏地理》|25年2月刊

地球是一个奇迹

文化|全球

将国家地理中文网设为星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

卷首语·变未知为已知

撰文:《华夏地理》杂志主编 岑伯宁

人类自身的进化历史一直是我们的关注重点。尽管现代智人及其祖先们已经在这个世界存在繁衍了数万年乃至上百万年,但人类演化的历史依然是我们所知甚少的领域。

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进入21世纪后,我们加快了对自身种群百万年历史的追溯进程,这不仅要归功于化石记录中的新发现,还得益于帮助我们从中提取更多信息的技术进展迅速。

本月的封面故事就汇集了最新的古人类学谜题:来自亚洲、特别是来自中国的重要化石发现如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起源的认知;当今蛋白质分析和基因检测方面的突破又将如何揭开围绕在人类祖先身边的神秘谜团。作者布鲁克·拉尔默和摄影师金峰、马克·蒂森的工作将带出令人震惊的结论:我们很可能是智人和其他几种灭绝人类的复合体。一张从未设想过的人类蓝图正从遥远的未知转变为清晰可见的图景。

转变未知,正是我们这期杂志的主题。从远古人类的世界回来,我们还将面临在地中海发现的1300多个神秘圆环的挑战。它们是什么?如何形成?又意欲向何方发展?杰出的海洋摄影师劳伦·巴列斯塔将用他的照片来讲述这个破解海底谜案的“侦探故事”。

摄影师金峰的故事更为聚焦“转变未知”的先锋人物:华裔冶金学家裴文国为了实现童年的梦想,正在积极推进瑞典钢铁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昆虫摄影师英戈·阿恩特则专注对微型秩序守护者的观察,带来了解决未知谜团的另一种角度:欧洲森林中巨大的蚁穴中居住着谁?它如何同时操纵着小小的蚂蚁世界和庞大复杂的森林系统?这些红色的森林蚂蚁完美而巧妙地适应了环境,化解了森林中潜藏的未知风险,它们同样是变未知为已知的成功实践者。希望这一期杂志,能给读者带来更多认识未知、转变未知的启迪。

《华夏地理》2025年2月刊精彩内容提前看

寻找其他人类

撰文:布鲁克·拉尔默

令人惊叹的发现和DNA分析技术的新突破正在改写人类的进化史,勾勒出我们的祖先在向欧亚大陆迁徙扩散时邂逅那些神秘的“其他人类”的新图景。

当智人在大约30万年前出现时,至少已有六种其他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古生物艺术家约翰·古尔奇的工作室里一一陈列着这些人类的复原模型(从左至右):纳莱迪人、海德堡人、弗洛勒斯人、直立人、龙人和尼安德特人。|马克·蒂森

老挝的一颗臼齿,青藏高原的一块下颌骨,西伯利亚的一根小指骨碎片。这些微小的发现正在借助飞速发展的科学——古遗传学、蛋白质研究和放射性测年技术的突破性进展——重新书写我们人类的进化史。不断涌现的新发现不仅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起源的认知,甚至对“什么是人类”这一基本概念发出挑战。

我们所有人(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80亿人)都属于同一物种——智人,这是地球上最后的古人类。不久前人们还普遍认为,现代人类在逐渐走出非洲的过程中,遵循的是一条相对线性的进化之路,独立于(隐含的意思是优越于)其他物种。时至今日,进化论中最难以磨灭的一幅图景,即所谓的“进步之行”,显示我们的祖先在进化之路上昂首阔步地迈向未来。

当前进化论思想的剧变已经彻底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那种单一、线性的传统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幅远为纷繁复杂的图景。如今,研究人员已明了,在距今7万年至4万年间——这是人类进化历程中的关键时期——世界上遍布各种各样的人类。

而且,当智人向欧洲和亚洲扩散之际,不仅与其他人类相遇,有时甚至与之结合。2010年,瑞典古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首次绘制出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图谱,为这种结合提供了证据。他的研究证实了尼安德特人与智人之间曾繁衍后代,且这种基因交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时至今日,在尼安德特人灭绝4万多年后,大多数现代人类的体内仍残存着他们的DNA片段。然而,还有哪些其他人类曾与我们共享这座星球?我们与这些其他人类的互动又是如何铸就我们自身的进化历程和他们灭绝的命运呢?

最近,兰州大学的一位考古学家决定对40年前在白石崖溶洞中发现的一块古人类下颌骨进行深入探究和溯源,于是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也加入了进洞者的行列。|金峰

最具启示性的线索之一来自西伯利亚的一个洞穴。在那里,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枚豌豆大小的小指骨碎片。丹尼索瓦洞穴的严寒完好地保存了在那里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化石中的古老DNA。

但这枚已历经6万余年历史的骨头与众不同。当帕博和他的团队对其进行DNA分析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这枚化石属于一个完全未知、早已绝迹的人类物种。

钢铁工业的绿色革命

撰文:金峰

钢铁是构筑现代文明的基石,但该行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占到全球总量的8%。瑞典钢铁公司的一位华裔冶金学家实现童年梦想,积极推进钢铁制造业的绿色转型,通过使用非化石能源生产的氢气和电力替代煤炭和焦炭,实现冶炼过程的零排放。

在钢铁厂,工人们通过遥控器向炽热的铁水注入富碳气体。这种从14世纪就开始使用的高炉冶炼方式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每生产1吨钢,就有约1.8吨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空气中。据估计,全球钢铁行业每年释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金峰

在位于瑞典北部吕勒奥的一家名为瑞典钢铁公司(SSAB)的厂房内,铁水飞溅,耀眼夺目。钢铁坚固,赋予人力量;钢铁百用,是构筑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石。这样的印象在裴文国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身为公司的首席技术官,他为钢铁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

裴文国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乡村,此时的国家正处于火热的建设之中,钢铁工业的发展备受重视。八岁时,他被一部颂扬工业计划的黑白宣传片《钢铁巨人》深深震撼,并第一次了解到钢铁这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合金。这部影片引领着他之后考入东北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冶金专业。

现年61岁的他,亲眼见证了公司二十年间的非凡巨变,营业额从2001年的20亿欧元增长至2023年的100亿欧元,成为为全球企业提供高强度钢的行业巨头,服务领域涵盖汽车、家用电器、建筑行业等不一而足。

然而,这个行业却暗含一个饱受诟病的不争事实,并长期困扰着本国公民。那就是,钢铁行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占到全球总量的8%。在瑞典,该公司年产量约350万吨,但碳排放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0%,成了瑞典——一个特别关注气候变化的国家——最大的污染源。

裴博士说:“全球现有的工业架构建立于人们对碳排放漠不关心的时代,甚至我们最初技术革新的目标也只是要降低能源成本。但现在我们认识到,如果不做出改变,将危及整个地球。”

在瑞典北部的吕勒奥市,一群飞鸟掠过一家钢铁厂浓烟滚滚的上空。在钢铁行业,技术革新的目标已经从最初的降低能源成本转向以更低碳、更高效的方式生产,甚至实现冶炼过程的零排放。|金峰

温室气体已经给整个金属行业带来冲击。客户面临减排的压力,希望他们的供应商也能实现转型。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越来越高,经营者在选择投资时也会审慎地考察其环保资质。

“在这些讨论中,瑞典钢铁公司却成了令人头疼的大问题。”裴文国叹息道。

神秘的海底怪圈

撰文:韦罗妮克·格林伍德

当幽深海床上数以百计形状异样完美的圆环被人发现,解读其本来面目的各路理论随之而来。历时四年的水下研究揭示了一个失落已久的世界。

地中海之下近120米深处,有人发现了超过1300个无法解释的圆环刻在地上,遍及海床各处。|劳伦·巴列斯塔

一艘30米长小型科研船的舱室里;窗外,地中海波光粼粼,20千米外就是科西嘉岛的海岸。但佩尔让-马丁尼对风光视而不见,她更感兴趣的是海浪下的事物。

她身前的一部显示器在播放船载声呐系统获得的画面:设备发射一系列短促的声波脉冲,通过分析其反射情况来揭示约120米下的海床地形。为期一月的科考任务已抵尾声,佩尔让-马丁尼此行的主要内容就是测绘这一带的海床形态。任务看似简单,其实却对准了海洋学领域的主要盲点之一。

地中海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西起直布罗陀海峡,东至黎巴嫩。虽然它的海面自古以来就航运兴旺,从古希腊的三列浆战船到伊特鲁里亚战舰,其深海部分却一片神秘,连现代科技也不来窥探。大部分海床都处在某种阈值附近的尴尬范围:深海采矿企业觉得它太浅、离岸太近所以无利可图,而对普通水肺潜水者它又过于深邃难至。

佩尔让-马丁尼和同事们则希望对深处水底的生命增进了解。这一天的开局原本没有任何特异之处。随着科研船划过水面,科学家们在屏幕上看到了一系列意料之中的黑白颗粒图像:沙子,小石块,还是沙子。

全都是司空见惯的。但接着就有当真怪异的东西滚动到画面当中。

海底圆环的岩礁中藏着一些绚丽的生物。兹氏副鳚是一个天然拥有丰富体色构成的物种,包括红、黄、棕色。|劳伦·巴列斯塔

一个形状完美的圆环,两个,三个。它们的大小都差不多,直径约20米,轮廓清晰,对称性出彩。更怪的是几乎每个圆环都在正中央有个暗斑,四下好像有好几十个。

科学家们面面相觑。几人记录了所在的精确位置,又放出遥控探测器收集画面。

结果只是令疑云加深了。

木匠、僧人与河畔古寺

撰文: 李颀拯 吴旭芳

在黄河边的宁夏牛首山中,一位曾是木匠的僧人,凭一己之力,以碑文记载的方法修复了一座古庙宇。

清晨,61岁的僧人宏法站在宁夏牛首山山腰处,看着奔腾不息的黄河。正是这条河,让曾是木匠的他在20年前决心遁入空门,成为河旁寺庙的僧人。他觉得这里是自己最好的归宿。| 李颀拯 吴旭芳

夕阳西下,一位僧人身着长袍,站在牛首山半山腰,面朝黄河,纹丝不动。牛首山属于宁夏青铜峡市,西坡是一片土林,遥望四周,5千米内没有村庄。

沿黄河行走,无论是在河流孱孱的河湟谷地,黄土遍布的陇中,还是高山深沟的晋陕分界,都分布着中国数量极为密集的岩画、庙宇和石窟群。我们去过贺兰山、阴山、敦煌、炳灵寺、麦积山、云冈、须弥山、龙门……我虽不懂佛教,但初识崖壁造像就知道这些石窟中记录着“二十四史”的真实过往。

循着史书,再看崖壁造像,才有了一系列鲜活人物在历史长卷中缓缓展开:竺法护、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真谛、不空、昙无谶、刘萨诃、沮渠蒙逊、昙曜、杨广、裴矩……他们曾是高僧、译经家、皇帝、将军、外交家、建筑师……

我们重走二十四史中这些历史人物走过的路,直到在黄河几字形的第一个拐弯处,见到修复寺庙塑像的僧人宏法时,似乎才真正明白:信仰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部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而丰富的痕迹。

一位村民在崖壁上的石窟前虔诚礼拜。在黄河沿岸的崖壁上有很多类似的石窟造像,它们一部分被盗一部分被送去博物馆保护,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常有村民前去礼拜。| 李颀拯 吴旭芳

初见时,宏法身着朴素僧袍,脸上带着岁月沉淀后的宁静与祥和,双手布满老茧。出家前,他是个木匠,如今正凭一己之力,用传统的榫卯结构,来恢复一座唐代古庙宇。

宏法专注于手中活计,木料是他眼前的整个世界。就像千百年前的石窟建造者们一样,在昏暗的洞窟中,一笔一划、一凿一锤地雕琢着心中的信仰。

邂逅隐秘的森林守护者

撰文:埃里克·阿尔特

红林蚁不起眼,却对森林生态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能建造巨大的蚁巢,还能引导森林生物的生活方式。一名摄影师深入探究红林蚁的社会,用镜头记录下它们的生活,将这个物种不为人知的方方面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每个红林蚁巢里都生活着成千上万乃至上百万只蚂蚁。本图中,工蚁把一大块树脂搬回巢中。红林蚁分泌甲酸喷洒在树脂上,加强树脂抗微生物的性能,再把树脂块堆放在蚁巢各处,用来防御病原体。|英戈·阿恩特

将近50年前,尚在幼年的野生动物摄影师英戈·阿恩特和父亲在德国探索自家附近的森林时,平生第一次发现了巨大的蚁丘。当时他们正在观鸟,在一片茂密的林地拐了个弯,就看到了一座1.5米高的蚁丘,像一根大石笋一样高高耸立着。蚁丘上布满了厚厚的云杉针叶和成群的小红蚂蚁。

阿恩特本想深入观察一番,但一股十分特别的气味让他望而却步。空气中的味道浓烈而刺鼻,像醋一样刺痛他的鼻孔。“我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个味道。”他说。

成年后,由于职业的关系,阿恩特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拍摄巴塔哥尼亚的美洲狮和澳大利亚的袋鼠之类的动物。几年前,他和妻子搬到了德国乡下。在徒步穿越这个地区的松树林时,周围的环境重新唤起了他对蚁丘和那些微型工程师大军的兴趣。身长不过半厘米左右的昆虫是如何建造起如此庞大的建筑物的?它们又为何会散发出那种酸涩的气味?

现在,阿恩特拥有了寻找这些问题答案的工具和经验。他装备了高分辨率相机和微距镜头,能够近距离聚焦小物体,他开始拍摄蚁丘,把他的照片给研究人员看,获取科学的视角。

事实证明,这些蚁丘的建造者的确很特别。它们是红林蚁,在科学上被归为蚁属(),在所有被称为关键物种的族类中属于体型最小的一类。

成群的红林蚁喷出腹部末端的毒腺分泌的甲酸,抵御探知到的威胁。在拍摄这张照片时,摄影师英戈·阿恩特让助手在其中一种红林蚁——多栉蚁( )的蚁巢上方挥舞一块布,故意诱使它们分泌甲酸。|英戈·阿恩特

在保护主义者当中,大象和鲨鱼等关键物种备受关注,因为其行为会对生态系统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如果它们消失了,生态系统会难以适应。

红林蚁一般生活在欧亚大陆温带和北方的森林中。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滥砍滥伐、城市化和野火导致森林被毁,加之气候变化造成干旱和气温升高,越来越多的蚁巢正在消失。因此,德国等多个有红林蚁分布的国家已将这种蚂蚁列为受法律保护的物种。

现在,阿恩特的照片又有了新的意义。他在过去两年里拍摄的作品展示了这些生物在各种动植物之间建立多种共生关系的迷人本领。通过拍摄照片,他揭示了一个隐秘昆虫世界的奇景。

以上内容为节选,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购买《华夏地理》杂志2025版2月刊。

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

《华夏地理》

《华夏地理》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独家授权,引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优质海外内容,同时自行采编本土民族地理故事,成为《国家地理》全球的优质内容供应者之一。20余年来《华夏地理》以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作为办刊的宗旨,立足自然、科技、人文的视角,以震撼的图片、影像和独到的深入报道见证、记录新时代华夏文明。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