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40年|HIV疾病管理逐渐趋于慢病管理时代

日期: 2025-04-30 20:01:35|浏览: 5|编号: 9517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治疗40年|HIV疾病管理逐渐趋于慢病管理时代

声明 | 投稿及建议请联系:

封面图|Photo by Lukas on

1981年,全球首例艾滋病患者确诊,当时感染者平均生存期不足2年,HIV被称为"世纪瘟疫"。1996年鸡尾酒疗法(HAART)问世,通过三种药物联用将病毒载量控制到检测下限,患者生存期突破10年,但每日需吞服数十片药物,严重副作用让治疗依从性备受挑战。

进入21世纪后,单片复方制剂将用药频次缩减至每日1片,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出"治疗即预防"策略。2023年,首个完整长效治疗方案在我国获批,长效注射剂更将用药周期延长至每2月1次。

据数据显示,规范治疗的HIV感染者预期寿命已接近普通人群,HIV 感染者的治疗需求也从存活到活得更久再转变为活得更好。从"死刑判决"到带病毒生存,从药盒塞满到长效控毒,HIV疾病管理正经历革命性转变。感染者不再执着于生存倒计时,转而关注心血管保护、肿瘤预防等长期健康管理,这些都标志着HIV疾病管理逐渐趋于慢病管理时代。

Photo by Lopes on

长效治疗方案已成为慢性病治疗的发展趋势

自 1953 年首次推出长效给药方案以来,该领域不断发展,尤其是二十一世纪起FDA(Food and Drug )获批长效药物的数量急速攀升,广泛应用于内分泌、肿瘤、眼科、精神病等多个疾病领域。

2021年,全球首款HIV长效注射剂(卡替拉韦+利匹韦林组合)获美国FDA批准,将抗病毒治疗从“每天打卡”变成“两月1针”。即通过肌肉注射缓慢释放药物,血液浓度可长期稳定压制病毒,治疗效果媲美每日口服用药,可用于病毒已得到抑制且稳定的患者,替代传统的抗病毒疗法。2023年7月,该针剂组合在我国获批。

据多方调查研究显示,长效治疗方案(包含但不限于HIV治疗领域)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用药频率,降低总体治疗费用,改善依从性和服药压力,改善医疗资源分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使得患者体内药物浓度维持稳定水平,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等多项便利,总结而言即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持续性、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此外,《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中也提到「对于ART后病毒得到有效抑制的患者,可转化为长效注射抑制剂以减少服药负担,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接受长效治疗方案后,患者做到可从365次/年口服用药转变为6次/年注射用药

节选《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

14 HIV感染的全程管理 - 14.3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启动和随访

HIV疾病管理逐渐趋于慢病管理时代

“ART的出现和应用使AIDS相关机会性感染和AIDS定义性肿瘤大大减少,将AIDS变为一种可以治疗但目前尚难以彻底治愈的慢性疾病,随着HIV/AIDS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各种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NAD)如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肝肾骨骼疾病及非AIDS定义性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这些疾病已经成为后ART时代影响HIV/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预后的主要原因。ART带来疾病谱的变化也相应改变着HIV/AIDS患者的诊治与关怀模式。”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

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广泛应用,HIV感染已从过去的高致死性传染病转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疾病。《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明确指出,ART显著减少了艾滋病相关的机会性感染和定义性肿瘤发病率,极大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然而,随着病程的延长,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NAD)如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肝肾疾病及非AIDS定义性肿瘤等的发病风险显著上升,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的主要因素。

这些新兴的健康问题成为了影响HIV/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预后的主要因素。正因如此,HIV疾病管理逐渐进入了“慢病管理时代”,强调的不仅仅是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综合管理患者的整体健康。在这一阶段,单一抗病毒治疗已难以满足患者全面健康需求,建立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核心的新型诊疗模式显得尤为关键。定期检测病毒载量和CD4+ T细胞计数,有助于及时评估治疗效果与免疫状况;而全面健康体检则有助于及早发现心血管、肝肾功能异常等潜在共病,实现早预防、早干预。

此外,除了生理健康的管理,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变得尤为重要。长期治疗、社会偏见及生活压力也使HIV感染者面临较高心理健康风险,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困扰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主动寻求心理支持及参与团体活动有助于患者调整心态,缓解情绪负担,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整体福祉至关重要。

Photo by Aziz on

总而言之,HIV管理已不再局限于“抗病毒”本身,而是迈向以提升整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综合健康管理时代。多学科协作、患者自我管理意识提升,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将共同推动HIV长期生存人群走向更加健康、积极、有尊严的生活。但这些不仅是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HIV感染者也应行动起来,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END -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