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里乾坤‖老庄的饮酒智慧:饮酒以乐、醉者神全

日期: 2025-04-30 07:01:17|浏览: 4|编号: 9510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酒里乾坤‖老庄的饮酒智慧:饮酒以乐、醉者神全

之前与各位朋友分享了孔子的饮酒智慧——唯酒无量不及乱、不为酒困……作为儒家思想开创者的孔子在饮酒理念上也自然倡导“科学理性、积极入世、尊老有序和仁者爱人”。全文搜索《论语》,“酒”字虽只出现了6次,但足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酒的态度,并充分贯彻了他对于“礼”和“仁”的主张。

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理论体系也成为了后世的楷模,孔子的饮酒智慧也是我们今天所应遵循的。然而,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中国传统饮酒智慧的全部,你就错了!

今天给大家聊聊道家学派眼里的“酒”,或许是完全对立的另一番景象!

饮酒三部曲

庄子在《庄子·叶公子高问使齐》谈到了饮酒者的“三部曲”:“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庄子·人间世》)意思是说,严格遵循礼仪饮酒的人,刚开始喝时都规规矩矩,到后来常常就一片混乱了;酒喝到最后则忘记一切凡事,带来很多乐趣了。我们认为一场酣畅淋漓的酒宴,也必然遵循这样的一个过程。

第一阶段

好不容易邀上了对的朋友,恨不能饮之而后快,用一句词来表达就是:“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第二阶段

酒敬三巡之际,痛饮三杯乐融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第三阶段

酒逢知己千杯少,微醉陶然胜神仙,这就如同李白所描绘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饮酒以乐、处事以真

这是庄子的主要饮酒思想,在《庄子·渔父》篇中,庄子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楚辞·渔父》)

与孔子的主张相比,庄子没有那么多的等级观念,不必长幼有序,也不必在饮酒器具上作出等级区分(饮酒以乐,不选其具),不必“乡人饮酒,杖者先出”,不必讲究那么多的仁、义、礼、智、信,也不必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庄子要追求的就是至真至诚的“至乐”。如果说,孔子主要尊奉“酒以成礼”的话,那么庄子就只要求“酒以合欢”。

饮酒如此,其它的事亦然,饮酒以“乐”为主,处事以“真”为主。如庄子说“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不必去做作,不必去矫饰,发自内心地去做到即可,“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做到“精诚之致也”。这一主张对于今人也很有启发意义,发自真心去做,不问回报:“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

>>>>对父母以慈孝,怎么样体现为慈孝呢,让父母随时感到很“舒适”;

>>>>对老板(上级)要忠诚,怎样去表现忠诚呢,努力的去赢得“战功/军功/事功”,努力去回报业绩,主观贡献,客观回报;

>>>>饮酒就是要达到“至乐”,赴丧则与主人一样哀伤。

醉者神全

在《庄子·达生》里,庄子进一步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提出了“醉者神全”的观点。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笔者注:这里“疾”字作“快速”讲),喝酒的人从车上坠下来,居然毫发不损。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现有类似现象,醉酒之后,思想更加豪放,思路更加清晰,精神更加疏狂,当然也不易摔伤,或许庄子的这一解释真的有效地解释了为什么“李白斗酒诗百篇”,为什么怀素能够“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酒法自然

道家讲“道法自然”,庄子之酒道智慧,自然是“酒法自然”了。苏东坡总结得最好:“惟有醉时真,空洞了无疑。坠车终无伤,庄叟不吾欺。”

这与庄子的哲学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庄子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庄子·至乐》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显然是对孔子以“礼”束缚人性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庄子·至乐》)

儒家与道家是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学派,对后世影响都非常广,如“入世学儒,出世学道”、“得意时学儒,失意时则学道”等等,两大学派对于饮酒的观念也大相径庭。

以前,笔者在讲中国传统饮酒智慧里,往往只讲孔子,今日发现,不讲庄子,显然就完全无法理解后世之“竹林世贤”,无法理解阮籍之《酒狂》“不妨一斗需百钱,飘飘醉舞飞神仙。及时行乐也当留连,人生不饮也胡为然……”,无法理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所描绘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时,可能各位要问了:“上回你说喝酒要学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这回你又说要学庄子‘饮酒以乐,酒道自然’,那我究竟应该怎样喝呢?”

笔者不妨给出三个建议:

>>>>下次与朋友喝酒时,不妨先征询对方意见:今天我们是按孔子的喝法,还是按庄子的喝法?保证让你的朋友不明觉厉。

>>>>刚开始喝的时候,按孔子之“礼”,酒饮微醺之后,按庄子之“道”,顺其自然发展,推杯换盏,酣畅淋漓,且管它“今宵酒醒何处,杨晓岸,晓风残月”。

>>>>实在搞不清楚了,学习郑板桥,郑板桥说:“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性,仙家饮之。我则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文字:李宾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