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迹”起死回生?让CNN 这么兴奋的东西在南京!

日期: 2025-04-23 00:03:36|浏览: 19|编号: 9423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世界奇迹”起死回生?让CNN 这么兴奋的东西在南京!

最近,CNN在官网首页以大篇幅报道了咱们南京的一座塔:大报恩寺内的琉璃塔(2015年重建后改名“大报恩塔”)。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座塔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太高,为何它的重建会惊动CNN特地来南京实地考察报道?

(南京大报恩寺夜景航拍)

故事要从600多年前说起

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明永乐十年在建初寺原址重建,历时达19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

大报恩寺内有一座高达78.2米的琉璃塔,通体用琉璃烧制,九层八面,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数里外可闻。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4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

16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使团访问中国,随团的素描画家约翰·尼霍夫把沿途见到的景象以及奇异的建筑物描绘了下来,整理成《中国出使记》出版。

在《中国出使记》中最出名的当属大报恩寺和琉璃塔。尼霍夫将琉璃塔称作“瓷塔”,当他和伙伴们站在瓷塔下时,几乎看呆了:“它的美感与装饰之繁复超越了所有中国艺术建筑”。尼霍夫甚至将这座宝塔与古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中古世界七大奇观”相提并论。

(尼霍夫笔下的)

南京历史学者邓攀介绍,尼霍夫描绘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画作,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南京瓷塔热”。

这座古老东方的瓷塔从此在欧洲家喻户晓,成为时尚标志!

明清时代,一些欧洲传教士、商人、游客来到南京,必然要参观瓷塔,在他们眼里,瓷塔的知名度比长城还要大得多。

法国、英国、瑞典等国的皇室,因琉璃塔而在皇家园林中仿建“中国风”建筑,甚至根据尼霍夫的画,直接山寨琉璃塔。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让人在宫廷里仿造了一个瓷塔——1670年在凡尔赛建成的特列安农瓷宫。

甚至,就连1839年,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在他的《天国花园》中也提到了这座塔:“我(东风)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末期,英国几个英军官兵曾游寺登塔。在1844年英国出版的《纳米昔斯号舰行作战记》一书中,作者贝尔拉德盛赞琉璃塔:

“(琉璃塔)由于它的完整和漂亮,以及建筑材料的质地,它的杰出远在中国所有其他同类建筑物之上。最突出的是它用来砌面的砖,全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瓷砖,敷上了光亮的釉质,以及装饰内部的大量金质佛像。”

这座塔直到现在还出现在美国所有中餐馆的外卖盒上,在各大美剧中狂刷存在感。

当然,关于把琉璃塔介绍到国外去,除了尼霍夫之外,据说还有一位更早的推介者———意大利人卫匡国。

卫匡国是汉名,其原名马丁诺·马丁尼。他是1643年来中国传教的,先后到过中国很多地方,1655年他出版了《中国新图志》,对中国的庙宇、牌楼和塔亭等建筑作了介绍。其中就包括了对南京大报恩寺塔的详细介绍,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被认为是当时欧洲了解中国状况的必读之书。

所以说,卫匡国不仅来中国比尼霍夫早,他的书在欧洲出版的时间也要早了整整10年。

不过,尼霍夫一行是从广州出发到北京的,途中经过南京,亲眼目睹了大报恩寺塔的雄姿与风采,还画了素描稿,所以在后来出版的尼霍夫游记中对塔的描述更为直观、生动和形象,故而在欧洲大陆流传甚广,才真正引起了西方人对中国皇家“第一寺塔”的普遍关注。

2015年12月16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公园内最受关注的当然是琉璃塔。但是,为了保护地宫,这座史上光耀世界的琉璃塔并未重现人间,现在矗立在原址上方的,是一座与原塔形似而神不似的“现代建筑”,取名为“大报恩塔”。

不过,这已经足够让外国人兴奋了。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重建琉璃塔,外国人比中国人更激动。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