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2017年艾滋病疫情发布!这些数据,让人有些出乎意料…
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昨天下午,记者从2017年全市艾滋病防控工作媒体通气会上获悉,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市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例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6%,目前我市仍属于艾滋病低流行地区,报告病例数呈逐年增加趋势。
“一老”增加
“一小”减缓
今年全市报告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本市户籍占74.8%。性接触传播是最主要传播途径,占93.9%,以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其中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比例为32.9%。
“一老”感染者比例呈不断增加趋势,“一小”较去年同期有所减缓。今年全市报告发现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60岁以上年龄组所占比例为16.3%,比去年同期增加20.0%。全市15-24岁青年感染者和病人报告例数较去年同期减少3.0%,学生艾滋病毒感染者例数较去年同期下降6.7%。今年我市新报告发现的学生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92.9%为性传播途径感染,均为男性;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比例约为61.5%。
另外,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数不断增加,全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比例为87.03%。
今年首发市医疗机构
HIV抗体检测大数据
会上首次发布了《2017年温州市医疗机构HIV抗体检测大数据报告》。今年1-10月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进行HIV抗体初筛检测共人次,其中男性人次,占38.26%;女性人次,占61.50%;性别不详1195人次,占0.24%。为何女性检测占比较高?“因为在孕妇产妇的体检中,均有开展HIV抗体检测,这可能会导致女性占比较高。”市疾控中心艾滋病性病研究所所长王大勇解释道。
年龄组成上,20岁至50岁占比最多为55.22%,其次为50岁以上年龄组约占40%, 小于20岁年龄组约占4.70%。
参与爱的接力
赢取爱心金币
在通气会上,“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爱的接力赛”活动上线。活动分学习赢金币和答题赢金币两个区块,参与者可以通过学习、考试、分享等方式获取爱心金币。获取的爱心金币将10:1元转换为爱心捐款,活动结束后,按金币贡献量排名,选择前10名参与者见证捐赠活动。
“每一位艾滋病患者的救助金币为10万个,转换为现金即1万元,由温州市红十字会捐献。当该名艾滋患者得到捐款后,会继续接力为下一位需要帮助的艾滋病患者进行接力,将爱心延续下去”。王大勇介绍,“这个活动,通过线上答题、考试等模式,既让公众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获取虚拟金币参与公益,最后又确实帮助了艾滋病患者。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爱接力。”(文中数据均截至今年10月底)
艾滋病,你了解吗?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
概念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艾滋
传播途径
性行为
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静脉注射吸毒
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
血液及血制品
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
值得注意的是,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传播HIV的。
预防
艾滋
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世界艾滋病日主题
2017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2017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英文主题是Right to )。意在说明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人人都享有健康权利,艾滋病感染者同样享有平等获得健康服务的权利。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防治艾滋病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也需要全社会和每个人贡献力量,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合作,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共同努力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
从1981年艾滋病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开始,世人对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误解和恐惧就从未停止。艾滋病的形象被严重的妖魔化:从最初艾滋病被视作“性病”,到艾滋病通过“唾液”和“蚊子”传播。这些误解,让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孤立。
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现状
这样一个庞大的患病群体,他们的生活除了要和病痛做抗争外,大概还不得不面对比病痛还可怕的压力:歧视。
就业歧视、就学歧视、就医歧视……
无处不在的歧视现状让艾滋病人群体和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尖锐。
近年来,虽然针对艾滋病的常识宣传在不断深入,但仍存在一些误区。现在,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对于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我们有哪些刻板印象应该改一改?
误区一:艾滋病患者身体骨瘦如柴、残败不堪?大多活不了多久?
感染艾滋病,真的很快就会死吗?
走出误区
艾滋病患者很长一个阶段没有症状,
而且现有医疗水平可以极大延长生命
艾滋病患者感染后,会有以下几个阶段:
急性感染期(感染早期)
初次感染HIV的2-4周,部分感染者出现类似感冒的临床症状。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轻微,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全身不适、体重突然下降、头痛、盗汗、恶心、咽痛、肌痛和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急性感染期症状与个人体质有关,大多数人在感染后没有明显的急性期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
无症状感染期(感染后2-10年)
处于此期的感染者无任何发病感觉,与健康人完全一样,甚至有些携带者可以长达12年不发病,只是在验血时发现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但可以传染他人。
发病期(广泛淋巴结肿大期)
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淋巴结轻度至中度肿大,也可能出现轻微的乏力、盗汗、体重下降和腹泻,在这个阶段,艾滋病携带者才真正发展成艾滋病患者,出现由免疫系统缺陷导致的各种并发症。
发病晚期
此阶段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成恶病质状态,导致死亡。
所以,恶疾缠身的恐怖形象并不能代表艾滋病患者。而且现代医疗手段中的鸡尾酒疗法:即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艾滋病,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延缓病程进展,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健康时间维持在20-40年左右,在此期间他们和正常人无异。
误区二:艾滋病怎么传染?有口腔溃疡和胃溃疡就要离他们远远的?
一位网友的留言:
近年来,艾滋病传染防治知识不断普及,我们都知道艾滋病通过性行为,母婴以及血液进行传播,因此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不会被传染。
可是,如果消化系统中有溃疡创面会不会有危险?
走出误区
就算有溃疡,只要避免跟艾滋病携带者浪漫热吻,就很安全,不需要“远离”。
首先,艾滋病携带者的口水中HIV病毒含量极小,如果想要使唾液中的病毒达到致感染量,恐怕要一次吞下20毫升以上感染者的唾液,所以我们都知道和艾滋病人一同进食不会有危险。而且,HIV病毒只能存活在新鲜的血液和体液中,所以尽管有胃溃疡,只要不让溃疡创面直接接触艾滋病人的血液和大量体液,就不会有感染的危险。
误区三:艾滋病母亲不能生孩子?孩子也会患上艾滋病?!
众所周知,母婴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据初步估计中国各地艾滋病感染者中14岁以下儿童约有8000人左右,他们大多是被母亲传染。艾滋病孕妇能不能生孩子?
在此前的调查中,有34%的网友认为,艾滋病孕妇生孩子会让孩子也受到传染。但更多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医疗手段可以阻断传播。到底哪个才是真相?
走出误区
母婴阻断技术的成功率几乎可以达到98%,
艾滋病孕妇也能放心生!
艾滋病母婴阻断是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性怀孕后,通过孕妇用药、婴儿出生时用药以及人工喂养(因为乳汁中也有HIV),阻断艾滋病病毒从母亲传给孩子。
现代医学证明,有效的艾滋病母婴阻断可以将母婴垂直传播率降至2%左右,这比我国新生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比例6%-8%还要低很多。所以,如果只从新生儿的健康角度考虑,艾滋病孕妇生育下一代不会有任何问题。
走出这些误区,
你还会畏惧和歧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么?
来看看这位网友的留言:
正如他所说,在我们身边更多的HIV病毒携带者过着正常人的生活,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在用自己的经历回报社会:从2009年开始,HIV病毒携带者秀娟成为了红丝带之家的一名志愿者,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其他病友进行同伴教育,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建信心。近年来,各地的“红丝带”组织中“携带HIV病毒”的志愿者成了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