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法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中国对外关系法:一项新议程”
文/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博士生张亮
2016年3月12日,“第一届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法(1st & Law, CFP&IL)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第一届CFP&IL的主题是“中国对外关系法:一项新议程”。来自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苏州大学及我校的十多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12日上午9时,研讨会准时开幕。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徐崇利教授主持。蔡从燕教授首先介绍了研讨会的背景、主题及与会代表。随后,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方青教授代表法学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对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于外交部条法司领导与兄弟院校专家学者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宋方青教授介绍指出,自1926年创立法学学科以来,历经九十年的岁月,厦门大学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法学教育与科研机构之一。国际法学科是法学院的重要教学与科研力量。宋方青教授尤其感谢近年来外交部条法司给予国际法学科的大力支持。
在主题发言中,马新民副司长以“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与国际法”为题做了重要发言,从国际法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国际和地区热点做了类型化分析,引发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提问、讨论。在专题发言中,厦门大学蔡从燕教授、浙江大学赵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廖诗评副教授、厦门大学房东副教授、吉林大学何志鹏教授、厦门大学陈喜峰副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郭华春副教授以及苏州大学朱明新讲师等先后分别以“中国对外关系法:一个框架”、“国内法治与中国对外关系法”、“国内法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作用:以中国法域外适用为切入点的初步考察”、“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实施:以安理会制裁决议的执行为例”、“美国对外关系法重述:功能与启示”、“中国对外关系法:宪法和宪政问题”、“对外关系中的金融议题与法治保障”,以及“主权、万国法与正义战争的三位一体:论弗朗西斯科·德·维多利亚的国际法思想”为题做了精彩的报告。
12日下午约7时,本次研讨会闭幕,闭幕式由厦门大学李国安教授主持,马新民副司长和徐崇利教授分别致闭幕辞。马副司长高度评价本次会议主题的设置,认为其具有开创性,充分体现了会议组织者的学术远见,是中国国际法学者努力塑造中国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学术项目,他表示外交部条法司将继续支持这一学术项目的推进。马新民副司长指出研讨会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实用性,会议主题和议题设置立足于中国实践,定位准确,抓住了中国对外关系法的核心议题;第二是思想性,与会代表学术视野开阔,研究视角独到、细致;第三是启发性,许多建议对于当前以及未来的外交实践很有启发意义。马副司长建议通过两个阶段推进实施CFP&IL研讨会:第一阶段,建议每年继续举行研讨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学者持续研讨涉及中国对外关系法的具体议题,充分反映中国国际法的国家实践与理论学说;第二阶段,经过充分的积累后,可以考虑以此为平台制定类似于《美国对外关系法重述》那样的法律文件,以提高中国国际法国家实践与理论学说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针对具体的研究议题,马副司长提出了三项建议:第一,以服务国家需要为目标;第二,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导向;第三,以编纂国家实践为责任。
刚刚出差返回厦门的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会长曾华群教授直接从机场赶到会议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给予鼓励、寄予期许。
据悉,CFP&IL研讨会是厦门大学国际法学科发起的一个学术项目,由厦门大学批准设立的“国际法创新团队”设计并组织实施。旨在针对国际法,尤其中国国际法的重要基础性、前沿性理论议题,以及已经或潜在地影响中国国家和公民利益的重要国际法实践议题,开展定向研究,据此进一步提高厦门大学国际法学科理论创新能力、法律服务能力,以及国际学术对话能力。CFP&IL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主会议,并视需要举办若干次子会议,会议原则上在厦门举行。
--------------------------
直接点击下方蓝字,阅读根据马新民副司长在2015年北京国际法学会上讲话所整理的“当前国际法发展和运用的新动向”系列:
--------------------------
on Law | 国际法促进中心
微信公共账号:
把中国人带到国际法的前沿,把国际法带到世界华人的身边
Any will not be a 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