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三叔|以深渊之名,开启大探险时代序章!

日期: 2025-03-01 06:04:38 |浏览: 63|编号: 7694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南派三叔|以深渊之名,开启大探险时代序章!

故事起源于1959年冬天,在一次大兴安岭的火灾中,救火人员在泥沼里发现一架日本运输机残骸,有关方面发现这飞机上运输的全是关东军对于东三省和蒙古局部地质勘探的文件。其中一份关于某个区域的勘探资料非常机密和特殊,然而我们对资料中的区域进行勘探后的结果表明这个区域没有任何值得地质勘探的特征。

日本人的极度重视,和我们自己队伍的毫无发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引起了高层的极大关注,于是有关部门做了一个决定,动用了苏联进口的“地震勘探设备”对这一块区域进行地质勘探。那次地质勘探的结果令人瞠目结舌,在地下一千二百米处的地质岩壳里,竟然镶嵌着一架轰炸机。

在几十年前,竟然有人如此艰苦地把一架飞机运到地下去,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章

当年的七二三工程

我的地质勘探生涯延续了二十年,经历了数百次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但是在我早年的记忆中,最致命的东西,却不是天涧激流,而是那无法言喻的枯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看到连绵不绝的大山和丛林,都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想到我还要在这里面穿行十几年,那种痛苦,不是亲身经历的人,真的很难理解。

但是这样的感觉,在1962年之后的那一次事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为那次事后,我知道了,在这枯燥的大山之内,其实隐藏着很多神秘的东西。有一些,就算你穷尽大脑的想象力,也无法理解。同时我也理解了那些老一辈勘探队队员说过的那些对于大山表示敬畏的话语,并不是危言耸听。

1962年事件的起因,很多做勘探工作的老同志可能知道,如果年轻的读者有父母从事勘探工作的,也可以问问,当时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地质工程,叫作“内蒙古七二三工程”。那是当年在内蒙古山区寻找煤矿的勘探部队行动的总称,工程中有三支勘探队进入内蒙古的原始丛林里,进行区块式的勘探。在勘探工作开始两个月之后,七二三工程却突然停止了。同时工程指挥部开始借调其他勘探队的技术人员,一时间,基本上各地勘探队所有排得上号的技术骨干,都被摸底了一遍,写表格的写表格,调档案的调档案,却没有一个人知道那些表格和档案最后是被谁收去了。

最后,确实有一批勘探技术人员,被挑选借调入了七二三地质工程大队。

当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传“七二三”在内蒙古挖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至于挖到了什么,却有十几个版本,谁也说不清楚。而1962年事件之外的人,往往了解的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其后面的事情也没人再去理会。那批被卡车送入大山里的技术人员,也很快被人遗忘了。

当时的我,就在这批被遗忘的地质工程技术兵之中。据我后来的了解,“七二三”总共挑选了二十四个人,都是根据军区的调令,从自己当时工作的地质勘探队出发,坐火车在佳木斯集合,也有少部分直接到齐齐哈尔。在那两个地方,队员们又直接被装上军车,晃晃悠悠地从黑龙江到了内蒙古。早先军车还开在公路上,后来就越开越偏,最后的几天路程,几乎都是在盘山公路上度过的。在去之前,我一点也不知道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听了几耳朵一路上同行人员的说辞,也感觉到了,山里发生的事情,确实可能不太正常。

不过那时候我们的猜测,还是属于行业级别的,大部分人认为可能是发现了大型油田。其中有一些参加大庆油田勘探的老同志还说得绘声绘色,说大庆油田被发现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况,从全国调配专家,经过几个月的讨论验证,才确定了大庆油田的存在。

这样的说法,让我们在疑惑之余,倒也心生一股被选中的自豪感。

等到卡车将我们运到七二三地质工程大队的指挥部,我们立刻意识到事情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我们下车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山坳里连绵不断的军用野战帐篷,大大小小,好像无数个坟包,根本不像是一支工程大队,倒像是野战军的驻地。营地里非常繁忙,其中人来人往全是陆军工程兵,我们就傻眼了。

后来我们才发现,那些帐篷并不都是行军帐,大部分其实是货帐,几个有老资历的人偷偷撩起帐篷看了几眼,回来对我们说里面全是苏联进口的设备,上面全是俄文,看不懂是什么东西。

那个时代我们的勘探设备是极度落后的,我们使用的勘探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差不了多少,国家只有少量的“现代化仪器”,其中大部分是用极高的价格从苏联买来的。像我们基础技术兵,从来没有机会看见。

问题是,当时的这种设备,都是用于深埋矿床勘探的,勘探深度在一千到一千五百米,而以当时的国力,根本没有能力开发如此深埋的矿床,就算坚持要搞,也需要经过五到七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投产,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对于发现这样的矿床,国家的政策一向是保密封存,并不做进一步的勘探,留给子孙后代用,而我们现在最大的勘探深度也只有五百米左右。

这里竟然会有这样的设备,就使得我们感觉纳闷,心里有了一丝异样的感觉。

当夜也没有任何的交代,我们同来的几个人被安排到了几顶帐篷里,大概是三个人一顶。山里的晚上冷得要命,帐篷里生着炉子也根本睡不着,半夜添柴的勤务兵一开帐子冷风就飕飕地进来,人睡着了也马上被冻醒,索性睁眼看到天亮。

和我同帐篷的两个人,一个人年纪有点大,是20世纪20年代末出生的,来自内蒙古,似乎是个有点小名气的人,他们都叫他“老猫”,真名好像是毛五月。我说这名字好,和毛主席一个姓。另一个和我年纪一般大,大个子,膀大腰圆,一身的栗子肉,蒙古族,名字叫王四川,黑得跟煤似的,人家都叫他熊子,是黑龙江人。

……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