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生残害同学案:冷漠也是一种犯罪

日期: 2025-05-18 20:01:28 |浏览: 3|编号: 9729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邯郸学生残害同学案:冷漠也是一种犯罪

其一,要加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意义在于依法督促各方履行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职责。2021年6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了家庭、学校、基层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只是从邯郸等地频发的恶性案件来看,履职并不到位,效果很不理想。

其二,要加大法律保障力度。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要进一步依法惩治。

其三,合力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高发势头。检察机关加强检察、健全分级干预等模范履职,同时携手相关各方共同努力。

冷漠也是一种犯罪

早上看到理工大刘卫华教授朋友圈的留言,认为人的行为受多种系统影响,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采取措施使人的问题行为得到改变。当校园欺凌行为周而复始地发生时,与欺凌行为有关的所有系统都失灵了。

“家长要预防小孩被欺凌,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爱你的孩子、理解你的孩子、与孩子做朋友!”

“欺凌行为经常发生。小孩能依靠谁?我觉得这完全得靠运气。与小孩联系的任何一个系统正常发挥作用,这个小孩就会有好运气。”

这不由让人想到一个流传很广的小故事,讲的是一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这正是背弃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遭遇危难和困境,谁都有可能成为弱者,如果我们在别人危急的时候不援手,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孤立无援的苦果?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类似的情景是不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仅从邯郸残害同学案而言,霸凌难道只发生了这一次?如此惨案会没有一点征兆、苗头?

在一些地方,一些轻微霸凌行为发生时有人制止么?有没有人发现苗头而没当回事?同学或老师对霸凌行为的反应是否过于迟钝或者说冷漠?

这不是怪罪哪一个人,而是文明社会人人应有的“伸张正义、维护秩序”的义务,有学者称之为契约精神。

试想,如果同学有所发现,及时报告,学校及时干预处理,很多惨剧是不是很可能会避免?防微杜渐,是不是挽救了许多的未成年人犯罪,这对受害者、实施犯罪者,都是一种保护。

大家都行动起来,救救孩子吧

关于那个牧师的故事,一般结尾都有这么一句话: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当今的社会太冷漠,我们会为自己的自私付出代价。

邯郸惨案,4个未成年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是生命。

如果学校、家庭、社会不能正视问题的严重性,继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校园霸凌导致的惨剧可能还会发生。

遵守“伸张正义、维护秩序”的契约,不仅是阻止别人受到伤害,环境好了,最终也是保护自己。

遵守“伸张正义、维护秩序”的契约,也不仅是个人的发声,更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组织的积极作为和担当,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形成健康有益的成长环境。

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和支持学校聘请社会工作者长期或者定期进驻学校,协助开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参与预防和处理学生欺凌等行为。

又如该法第二十五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活动,协助公安机关维护学校周围治安,及时掌握本辖区内未成年人的监护、就学和就业情况,组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该法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年先锋队、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都赋予了职责,现在需要的是积极行动起来。

邯郸惨案,人人痛心,都希望类似恶性事件不再发生。甘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成为你希望看到的改变。”

大家都行为起来,救救孩子吧。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