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症到慢性病,艾滋病是怎么被控制住的?

日期: 2025-05-17 06:00:45 |浏览: 4|编号: 9710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从绝症到慢性病,艾滋病是怎么被控制住的?

封面|

关于艾滋病的第一份“官方认证”来自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81年,该组织发文指出,发现五名成年患者的疾病症状十分罕见,其中一位患上了只有幼儿才会感染的免疫缺陷疾病,而另一位年轻患者则患上了老年人感染的卡波西肉瘤。

80年代初期,艾滋病暴发成为全球性的危机,当时,人们对HIV的了解非常有限,也没有任何特效药物可供治疗。疫情迅速蔓延,许多人因感染HIV而死亡,相关药物研发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世界各地的医生和科学家都感到无助和绝望。

首个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NRTI)齐多夫定(,又称AZT)成为了“救世主”。

AZT的发现可以追溯到6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抗癌药物,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名叫杰罗姆·霍维茨( )的科学家在密歇根州癌症基金会( )进行的药物筛选中发现了AZT。他当时正在寻找一种能够抑制癌症细胞增殖的药物。

1964年,霍维茨和他的团队最初合成了AZT,并将其用于动物模型中的癌症治疗,然而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80年代初,当艾滋病开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of ,NIH)的研究人员以及宝威公司( )的科学家意识到AZT可能对抑制艾滋病毒复制也具有潜力。1985年,他们发现艾滋病毒需要转录酶来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而AZT可以抑制这种转录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它可以减缓病毒复制并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198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AZT的使用,成为首个获得艾滋病治疗批准的药物。

AZT对于艾滋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它开启了后续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发展,并对艾滋病的管理和控制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缺点也很明显: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更严重的是,用药时间过长,耐药性超乎想象。于是科学家们继续深入研究其它药物,以实现更好的疗效和耐药性。

1995年,首个蛋白酶抑制剂( ,PI)沙奎那韦()闪亮登场,它通过抑制HIV病毒内部的蛋白酶活性,阻断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蛋白酶裁剪步骤,从而阻止新的病毒颗粒的产生。

次年,NNRTI类药物(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奈韦拉平被批准上市(1998年,依非维伦紧随其后),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病毒的逆转录过程来阻止病毒复制。

问题是,由于HIV病毒的高变异性和易于产生耐药突变,单药治疗举步维艰。为了提高疗效和减少耐药性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探索联合应用不同类别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就在1996年,HAART治疗方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鸡尾酒疗法”)应运而生。实验证明,联合应用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负荷,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并显著延缓疾病进展。NRTI、NNRIT以及PI这三类药物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治疗方案的引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HAART时代,病毒载量可以被抑制到低至不可检测的水平,从而大大延缓了疾病进展,并使患者的寿命得以延长。十几年的束手无策,在这一刻迎来曙光。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项成果其实来自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2002年11月20日,他以一元美金象征性的价钱,将相关专利技术转让给中国,为中国的防艾事业贡献力量。

随着对HIV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新一代药物被研制出来,包括整合酶抑制剂(INSTI)等等,它们在不同层面上干扰病毒的复制和进化,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改善了疗效和耐受性,并减少了副作用。

历经多年的努力和挑战,艾滋病药物研发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从最早的ART药物到HAART时代,再到新一代药物的出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现如今,艾滋病/HIV病毒感染已经被控制成为一种慢性病,而不再是绝症。

虽然仍然面临着挑战,如耐药性和全球普及的问题,但这段药物研发史为我们树立了信心,相信未来仍将取得更多重要突破,直至最终实现对艾滋病的有效治愈。

撰文|

编辑|黑色洋葱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