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有艾滋病,你还会和我约会吗?
你愿意和感染HIV的约会吗??
视频中采访了不同的HIV感染者,有1年的年轻感染者,也有超过20年的年长感染者,他们的故事里有进入到一个灰色的空间,有一剂清醒剂重新生活。
截图来源视频:
视频采访者之一的已经确诊了22年
他当初得到自己感染后的第一反应是
“一切都结束了”
而这样的感觉持续了很长时间
截图来源视频:
被确诊2年的Tony第一反应是
“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他和有同样的想法
没脸和任何人约会
截图来源视频:
而被确诊8年的则相对乐观
因为周围有一些这样的朋友
所以他会更加坦然的接受
截图来源视频:
被确诊1年的则被网络暴力攻击
因为感染而收到很多陌生人的恶语
这是信息社会下很多HIV感染者
随时会遇到的网络暴力
截图来源视频:
虽然如此
但是他们也会尝试
去寻找爱
但有些时候,一些回应更让人戳心
一些社交网站中对方会要求
“你必须是干净的”
让感受到了莫大的羞辱
截图来源视频:
确诊后的绝望和不知所措,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对HIV的了解不断深入,让他们觉得这个“敌人”越来越渺小,开始接受自己,开始接受别人。
他们虽然也做好打一辈子光棍的准备,但是对未来伴侣也会有所期望。
关于约会,真爱总是因为HIV病毒迟到,但大多数的确诊患者,在遇到真爱的时候,比谁都更在意自己另一半的安全,他们会更谨慎的处理性行为。
2017年,国内外很多地方陆续有艾滋病患者在街上呼吁拥抱的请求的街头行为艺术,开始很多人都是惶恐的看着这个“闹剧”。
后来,当一个人决定去拥抱之后,慢慢的很多人也开始接纳,这说明不仅仅是“艾”可以传染,爱也是可以被传染的。
新冠下加重了艾滋病疫情
今年新冠状病毒疫情对艾滋病疫情防治带来多方面冲击,在很多国家,许多艾滋病患者无法获得治疗。
公共医疗资源挤兑,以及财政拨款的滞后,封锁令限制等原因让很多患者放弃去医院。
同时,新冠疫情也阻碍了很多地区的跨地区合作,像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莱索托、塞拉利昂和南非(世界上感染艾滋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的艾滋病疫情防控大都是依靠区域协作完成。
图片:papai /
欧洲艾滋病治疗小组调查的26个国家中,有7个存在不同程度的艾滋病药物短缺现象。为了弥补药品缺失带来的治疗拖延,医生们只能建议患者更换治疗方式,例如使用更易得的药物组合,当然质量效果也会打折。
图片: /
除了药品和治疗方案空缺,新冠疫情下失业率增加也是一个“阻艾”的经济难题。很多人连解决温饱的都是问题,更别提花钱在治疗、防治艾滋病,甚至安全套上。
图片: / 合格的安全套价格并不便宜
艾滋病真有可能被治愈吗?
艾滋病被发现的时间并不长,自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正确名称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virus ,简称(HIV)),是一种免疫缺陷。是的,他会传染,但他也守规则,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只要你不跨越界限,他依旧可以与你隔海相望。
1985年研制出检测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检测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艾滋病和艾滋病毒是两个概念,研究表明如果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检测不到”,便不能将艾滋病毒传播给他人。
如不治疗,艾滋病毒感染者患病的速度有多快?
对于未得到诊断或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毒相关疾病的迹象可能会在5-10年内出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伏期。
那么艾滋病真的有可能被治愈吗?
截至目前,真正被治愈和可能被治愈的已知人数,全球不超过3人。第一个是“柏林病人”。
柏林病人 Brown(右)和他的医生Gero Hϋtter(左)
第二位是“伦敦病人”,第三位是“杜塞尔多夫病人”。
艾滋病在全球来说,尚未有一种普及且有效治愈方法。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通过抗 HIV 病毒药物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药物联合使用,将 HIV 病毒载量控制在血液中检测不到的水平以上,即为鸡尾酒疗法,亦被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 ,HAART)。
2019年有一部纪录片,是关于一名中国艾滋病小伙去印度买药的经历。因为对药物产生了不良反应,他决定更换治疗方案,独身前往印度寻找更好的治疗药物。从2017年自己买药服用,到后来他还在网上建立了互助群,为更多需要购药的病友提供建议和帮助。
艾滋病现实版的《我不是药神》的经历,让我们看到“艾”群体们的生活不易。
感染后人性是最大的考验?
如果你感染了艾滋病?
在《我是演说家第二期》,张卫健曾自曝高烧10天被误诊得艾滋病的经历:等待结果的过程中是最煎熬的时刻。
虽然最后是误诊,但疑似的经历让他真实的体验了一次“艾滋病”。他印象最深的是医生诊断过程中隐晦的询问他是否介意做HIV检测。
现实中很多人是拒绝做检测的。一方面是惧怕等待结果的过程中的煎熬,另一方面是对确诊结果的恐慌。
无形压力,可能来自至亲至爱,可能来自社会,也可能来自自己。
而这是真正HIV感染者
每天24小时必须面临的“常态”
当这样的常态变成一种生活
患病的压力会激发出人性的恶
2019年的时候,英国《每日邮报》就报道了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名27岁男子在明知自己患有艾滋病的情况下,隐瞒事实约会两名女子,导致其中一人感染艾滋病。该男子最终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入狱10年。
这样的“恶”让本来简单的病毒变成原罪的源头,这是其一。
而另一种“恶”则是来自外界的不理解和歧视。
“只有道德败坏的人才会得这种病”
“只有放荡之人才会患这种病”
“请不要靠近我,我不想被感染”
这样的观念也赤裸裸的暴露了大众的无知
人们忽略患者的心理美,品行,甚至也不会在乎他们的长相,更多的直接下定义否定。
同时,很多国家的医疗保险体系中都没有将HIV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中,国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也是杯水车薪。
患者的压力不仅仅来自患病的身体和周遭的歧视,还有昂贵的医疗费用和护理费用,这就像是一个永远填不满大坑。
艾滋病中还有一群特殊的感染者们——通过母婴传播被感染的少年儿童。
在2012年的四川省西充县,6岁的坤坤在被确诊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时候,害怕、躲避是他与村民的相处方式。
2014年冬天,203个村民联名驱赶8岁的坤坤,引发联合国发文谴责这种歧视行为。最后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来到红丝带学校,与许多和他相似经历的孩子们在一起成长。
在英国感染HIV怎么办??
根据英国的政府网站公布,在英国大约有10万人被确诊感染艾滋病。
治疗方案中,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是较为普遍的方式,目前已经获得减少艾滋病(AIDS)死亡人数的成效。
提早干预是有效截断传播的途径,那些被迅速诊断出感染且很早接受治疗的人基本可以保持正常寿命。
英国政府曾提出一个全民计划,到2030年实现艾滋病毒零传播。2018年,英国艾滋病毒传播继续大幅下降,几乎所有确诊接受治疗的人都在接受预防继续传播的治疗。
HIV检测在消除HIV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英国成功的关键。检测确诊是有效治疗的第一步,有利于个人,又能防止感染继续蔓延。
早在2008年,英国性健康和艾滋病毒协会(bash)、英国艾滋病毒协会(BHIVA)和英国感染协会(BIS)制定了国家HIV检测指南,2016年NICE指南建立在这些现有指南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建议。
在英格兰地区 (SHS)是作为官方的检测机构,从数据上看,注册SHS以及参加SHS的艾滋病毒检测的数量继续上升。
接受性传播感染(STI)测试现在很方便,相比十年前只能在幽静角落里寻到的性健康诊所,当下疑似患者可以选择自己去机构,也可以选择邮寄的形式自己检测。
测试采样可以在网上订购,在订购后48小时内送到患者家中,通常不会显示在包装带上或者包裹的备注,保护隐私。其中的检测器材包括尿样器皿、拭子或血液检测工具。
在家里完成测试后,寄送回诊所,测试的结果将在四天内通过短信发送至患者手中。英国一些地区免费提供这项服务,范围包括伯明翰、埃塞克斯、诺福克和伦敦一部分地区。
艾滋病患者
有活着的权利
有享受生活的权利
也有被爱和去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