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到最后,都是怎么死的?

日期: 2025-04-27 02:01:58 |浏览: 4|编号: 9472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艾滋病到最后,都是怎么死的?

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悄然潜入人体,如同开启了一场隐匿而残酷的生命倒计时。

在病毒入侵的最初 2 至 24 小时,当事人往往还未察觉,沉浸在生活日常之中,殊不知危机已悄然降临。此时,HIV 迅速发动对免疫系统的攻击。

若能即刻开展阻断治疗,连续服用药物 28 天,尚有机会阻止病毒彻底扎根;可一旦超过 24 小时,命运便蒙上了不确定性的阴影,而感染者在这一阶段毫无感知,病毒正于暗处悄然布局。

约 20 天后,急性感染期来临,约 15% 至 20% 的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诸如发热、发汗、疲乏、肌痛、淋巴结肿大等。但这些表现极易被忽视,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死神已悄然锁定目标。当然,也有部分感染者跳过急性感染期,径直进入潜伏期。

多数感染者在医院确诊后,会采用主流的鸡尾酒疗法,这一疗法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开创,需联合使用 3 种或更多药物,并依据 HIV 不同的繁殖周期灵活调整。感染者可按需选择,有每月花费上万元的国际药物,也有几百至几千元的国产药物,以及国家免费提供的药品。

坚持终身服药,能长期抑制艾滋病毒,使其在血液中处于不可检测水平,进而将感染者的寿命延长 20 至 30 年。不过,艾滋病毒的潜伏期波动极大,短则半年,长可达 15 年,一般在第 8 年左右,感染者会发病,迈入艾滋病期,真正的折磨才刚刚拉开帷幕。

自 1981 年 6 月 6 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向全球通报首宗艾滋病毒感染案例起,人类便陷入了与艾滋病漫长而艰苦的抗争。截至目前,全球约有 8420 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4010 万人因这种病毒及相关疾病失去生命。2021 年的数据显示,仍有 3840 万人携带病毒,且这一数字持续攀升。

HIV 直径约 120 纳米,呈 20 面体,外膜为磷脂双分子层,镶嵌着病毒蛋白,衣壳内包含病毒的 RNA、基因组、酶以及来自宿主细胞的其他成分。它堪称最为狡猾的病毒之一,不同于其他被免疫细胞猎杀的病毒,HIV 能够反客为主,猎杀免疫细胞。

若给病毒划分战斗力段位,新冠病毒似白银,HIV 则无疑是王者。它进入人体后,会将自身 RNA 序列逆转录为 DNA,嵌入人类 DNA 链,形成前病毒。前病毒巧妙地躲过免疫系统的监测,伴随人体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细胞,使得宿主细胞沦为病毒储存库。

加之病毒可隐匿于淋巴结及其他组织,极大地阻碍了对其的清除,这也成为人类难以开发针对性疫苗的关键原因。

那么,艾滋病患者在生命末期,究竟是因何走向死亡呢?医生们无奈叹息,多数是源于以下几种严重并发症。

其一,肺部感染是极为常见且致命的并发症。HIV 持续破坏免疫系统,让患者的肺部成为众多病原体肆意入侵的 “战场”。其中,肺孢子菌肺炎尤为凶险,它能引发患者严重的呼吸困难、发热、咳嗽等症状。

据统计,约 60% 至 80% 的艾滋病患者在病程中会遭遇肺孢子菌肺炎,在未经有效治疗的情况下,病死率极高。正常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抵御这类病原体的侵袭,可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近乎崩溃,肺孢子菌得以在肺部大量繁殖,破坏肺泡结构,导致气体交换受阻,最终因呼吸衰竭而亡。

其二,卡波西肉瘤也常常成为艾滋病患者生命的终结者。这是一种由人类疱疹病毒 8 型引发的恶性肿瘤,多见于艾滋病晚期患者。卡波西肉瘤可在患者全身各处皮肤、黏膜以及内脏器官生长。皮肤上最初会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随着病情进展,逐渐融合成斑块、结节,严重影响皮肤外观与功能。

当肿瘤侵犯内脏器官,如胃肠道、肺部等,会引发大出血、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由于免疫系统的失能,患者自身难以对肿瘤细胞进行有效的免疫监视与清除,肿瘤得以迅速生长、扩散,严重危及生命。

其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同样是艾滋病患者面临的严峻挑战。HIV 可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生活逐渐无法自理。

此外,弓形虫脑病也较为常见,弓形虫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寄生虫,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抑制其活性。但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弓形虫便会在大脑中大量繁殖,形成脓肿,压迫脑组织,导致头痛、呕吐、抽搐甚至昏迷,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艾滋病患者在生命的尽头,往往不是直接因艾滋病毒本身而死,而是被这些严重的并发症拖入深渊。

这也凸显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另一方面,更要加大预防宣传力度,从源头上减少艾滋病的传播,让更多人免受这种可怕疾病的折磨。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