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话题 | 伏特加般的俄式恋爱

日期: 2025-04-25 22:02:37 |浏览: 6|编号: 9458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轻话题 | 伏特加般的俄式恋爱

《战斗民族养成记》

最近有一部非常火的俄剧,叫《我是如何成为俄罗斯人的》,又名《战斗民族养成记》。慕名而看。第一集就被其间强烈蒸腾的伏特加味所摄服了。透过屏幕似都可以闻到那股醇香的酒气。而这部剧也似乎正如一杯好的冰镇伏特加,清澈、凛冽、爽口。喝入口中又产生一股强烈的火焰般的清热。我在想这原来就是这个民族度过无数个漫长冬天的秘诀。连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征服不了的一片土地。

《战斗民族养成记》

剧里让人惊艳的寡头喝的伏特加正是俄罗斯金鲟鱼伏特加( NOBLE VODKA),也是俄罗斯白色酒中的顶级。传说含有野生鲟鱼子精华。而的卵制成的鱼子酱,也是鱼子酱中超群的。

金鲟鱼伏特加冰镇后尤其甘甜震烈,冰火两重天。喝入口中,先是包含着一股靠近北极的那种极冰感,后又因为度数绝对高而在口中形成一股火焰般的蒸腾。

如果这时再处在一所19世纪俄国贵族宅邸,用那种带金边的水晶酒杯,配鱼子酱、烤香肠、咸鱼、野菇等佐餐,就更是再恰当不过了。我第一集就被《战斗民族养成记》中寡头阿纳托利宅邸的俄式奢华所震慑,遂开始追这部俄剧。

《战斗民族养成记》剧照

长期在英剧和美剧中流连,这时看一看俄剧,就突然有了股第一次吃鱼子酱时所产生的那种特别。有一次在香港机场免税店中闲逛,突然看见了卖的小冰柜。当时我想起了亦舒笔下的女主角就是在那种背山面海的半山豪宅露台,天天傍晚,吃鱼子酱+香槟,日日只吃这个。于是我正在端详,旁边那个长的很“港剧”的sales男子就温文地走过来向我介绍。记得当时吃第一口的那种感觉,确实是非常特别的。并且似乎私下里真的产生了一种蒸腾的感觉。我听说,吃鱼子酱极度讲究的人,是要用贝壳、黄金、象牙、木头等材质制成的小匙吃鱼子酱,因为怕其他金属汤匙破坏了鱼子酱的质感。我是毕竟没有试过用黄金汤匙吃鱼子酱的。也不知如果真那样,是不是会更美味。

俄国长久以来给人形成的文化印迹之一就是伏特加。而伏特加也似乎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道具。 一方面,他们有着当事件发生时的决绝、冷酷、毫不留情,可一旦爱起来,又是如此浓烈、燃烧,像冬日壁炉里的焰火。《战斗民族养成记》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段就是第五集叶卡捷琳娜识破了阿纳托利的小骗局后,拿着一瓶伏特加从壁炉走至前厅并一路潇洒地浇于地面,最后,点燃一根火柴,潇洒一掷,烈火顺着伏特加在地面上的印迹一路燃烧,于是这时站在她身后的阿纳托利就仿佛看见叶卡捷琳娜在烈火中渐行渐远的样子。真真是“如火焰般的女子”。

俄罗斯文学中形容炙热的感情似乎总喜欢用“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罗果仁形容第一次见到娜斯塔霞的时候,也说,“我一下子好像全身着了火”。

至于伏特加,我至今是无法单独喝的。最接近纯喝的一次或许就是当时在海边小城唯一一家华人开的KTV,一群人喝伏特加兑橙汁。外边是英国南部沿海的那种狂烈暴风雨,不停的倾盆这么浇下来。内里是一群酒量一般的人在傻乎乎地喝伏特加。几名纹身的华人黑帮模样男子坐在吧台转角处,目光深沉、沉默寡言。喝到最后。连嗜酒的英国人都说这种伏特加+橙汁很heavy。可是那种冬日暖心的灼烧感,以及远处奔腾的暴风雨和室内过度温暖的空气。我至今仍然记得。

伏特加+橙汁(张月寒 摄)

亦舒的《禁足》中主人公酗酒的最高境界就是喝伏特加。因为无色无味、不易发觉。倒在任何器皿里,甚至矿泉水瓶,各种场合都便于携带。又因为度数极高,已经没有耐心等待低度酒慢慢煽起的那种high。

伏特加所象征的俄式爱情似乎也是这样。要么不爱。要么就是一场烈火般的燃烧。

真正的爱,是安娜卡列宁娜在冰天雪地的俄国都会因为想他而全身心燥热需要走入列车窗外寒冷的风中去透一口气。在零下40度的空气,那种爱,是灼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刚开始,实际经济并不富裕的罗果仁,穿“涂柏油的靴子,喝的是净素的菜汤”,自从见了娜斯塔霞一眼后,就用父亲卖公债券的钱,径直去英国铺子里挑了一副钻石有“山核桃大小”的耳坠,巴巴儿地送给娜斯塔霞。而在《我是如何成为俄罗斯人的》中,阿纳托利虽然一再遭到叶卡捷琳娜非常坚决的羞辱性拒绝,还是锲而不舍地追她。送她深海颜色般的蓝宝石、50万人民币的珍珠项链、成打的长茎玫瑰、包下整个餐厅只为等她的到来。剧中另一主角阿尼娅的前男友对于她一再的明确拒绝也没有立即放弃,还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我们有时为俄式爱情感动是因为,我们所处都市中的爱情,大多太轻、太虚、太假,而来自遥远俄罗斯民族的这种锲而不舍之烈,却反而是极其难得。

剧中有时罗马总是直接对着瓶子喝而忘了倒在杯子里的据说是开菲尔酸奶。俄罗斯民族又一日常神品,号称“味道销魂品尝需谨慎”。

“俄罗斯人”是全剧的文眼,而在历史上这个词也被众多文豪多次探讨。《白痴》中的罗果仁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作“真正的俄罗斯人”。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也说,“俄罗斯人是如此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坚强,以至于折磨自己也在所不顾;他们很少迷恋过去,总是大胆向前看。”

那种阴沉的雨天,大海咆哮的样子(张月寒 摄)

说来说去,“俄罗斯人”其实是一种很抽象的概念,一种难以言明的东西。寒冷民族或许都是有这样一种特性。既需要炉火;又需要酒精。在温暖室内看落地窗外漫天冰雪的那种对比。而也正因为寒冷,俄国文学中也似乎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质。《猎人笔记》全篇漂浮的其实是对那种没落贵族的淡淡忧伤。 而《白痴》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梅诗金公爵的那种无力感。很多时候,虽然我们满怀好意但对现实终究是无力。这种无力,很委屈,也很困惑,但却是一件短时间之内永远也无法解决的事。

我们的性格,是我们人生的牢笼。

俄罗斯的狩猎文化也是这个民族性格组成的重要活动。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对这种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刻画。《战斗民族养成记》中也有关于狩猎的一集,也毫不犹豫地展示了阿纳托利作为一个俄罗斯男人的那种勇敢、担当、果断、没有着丝毫的迟疑和拖泥带水。最重要的一点是,经得起失败、经得起拒绝。第一集时他们喝了很多伏特加后在大理石露台上用猎枪射园中雕像。这种事是不是只能发生在俄罗斯。

《战斗民族养成记》剧照

英式贵族家庭和俄国贵族家庭的一个最显著区别我觉得就是窗帘。包括内部装饰。俄式贵族家庭的红色会更更多一些,暗红色配着那种鎏金,红的耀眼,金的澄澈。而在英国见到如许红的窗帘,却是并不大多见的。

有的时候,我们都在思考,这世界上是不是只有惊人财富才能创造出我们想要的那种生活。剧中阿纳托利墙上挂的《金翅雀》是由卡尔·法布里蒂乌斯(Carel )1654年创作的作品,官方显示是现在收藏于荷兰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可剧中却被挂在了寡头的墙上,而他也大大咧咧地说荷兰的那幅是赝品,自己家中这幅才是真的。

有的时候看旧时俄国文章,会觉得那时的女生分明活的好些。“今天学法语,明天学英语,一定时间内轮流弹着钢琴”;“学法国文学、音乐、绘画和舞蹈”;坐马车去特维尔林荫道兜风并穿着”绸缎面子的外套“。那样可以为一片叶子哀伤的生活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不好。感情如许纤细到极致是现在这个过速催快的社会而无法给予的奢侈。

天气雨了又晴。而我们的人生。却总是风风雨雨。受够了太多失败。而成功,却是一件那么长时间没有到来的事。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