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 | 艾滋病研究迎来重大进展,中国科学家首次完成利用基因编辑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技术已日益成熟,然而通过该方法同时治愈艾滋病目前还是一道全球尚在攻克的难题。日前,在《NEJM》上一项来自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联合研究报道了首例利用-Cas9在HSPCs中编辑CCR5基因并成功移植到罹患HIV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案例,实现了经基因编辑后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人体内长期稳定的造血系统重建!
主要研究者简介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邓宏魁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Cell及Cell Stem Cell等杂志的编委。在、、Cell、Cell Stem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论文被引用1万余次。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通过调控细胞命运获得多潜能干细胞和各种功能性细胞。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陈虎教授:原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全军造血干细胞研究所所长、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牵头的“成体干细胞救治放射损伤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放射病干细胞移植中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不幸的是陈虎教授在此文章修订期间英年早逝,这篇文章的发表也是对陈虎教授最好的怀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吴昊教授:感染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性病艾滋病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计委传染病标准委员会委员等。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在经典传染病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及艾滋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等方面都做出突出成绩。
主要研究内容
一27岁男性于2016年5月被相继诊断出患有艾滋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但历经1年的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情况并未得到缓解。于是国内科研人员进行了全球首次基因编辑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研究者利用前期优化的/Cas9基因编辑造血干细胞技术,在供者来源的CD34+细胞上实现了17.8%的CCR5基因敲除效率,并将其移植到HIV感染伴有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
移植后4周,患者白血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供者型骨髓细胞嵌合率达100%;经过长达19个月的随访发现,患者白血病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供者型细胞完全嵌合,骨髓细胞中能够持续检测到CCR5基因编辑。
另外,为初步探索治疗的有效性,研究团队对该患者短暂停止服用抗HIV病毒药物。在短暂停药期间,CCR5基因编辑的T细胞表现出一定程度抵御HIV感染的能力;19个月的观察中也并未发现基因编辑造成的脱靶及其他副作用。
研究者指出,虽然该研究成功的将CCR5敲除的造血干/祖细胞移植到HIV感染者体内,但较低的敲除效率仍然阻碍机体对HIV病毒的有效清除。因此,如何提高CCR5的敲除效率以及效率提高后的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该论文的主要作者邓宏魁认为,以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的治疗上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有望为艾滋病、镰刀型贫血、血友病、β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 Lei Xu, Jun Wang, Yulin Liu, et al. - Stem Cells in a with HIV and Acute . N Engl J Med 2019. DOI:10.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