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误服防冻液引发多脏器衰竭 96小时救治闯过“鬼门关”

日期: 2025-04-24 22:02:57 |浏览: 51|编号: 9446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男子误服防冻液引发多脏器衰竭 96小时救治闯过“鬼门关”

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

近日,一名54岁男子误服防冻液,随后又误喝过期4年的牛奶,一度呼吸衰竭,生命垂危,被紧急送医。经过救治,该男子成功脱离危险,闯过“鬼门关”。

不明“饮料”引发多脏器衰竭

3月20日,陕西省人民医院彬州医院急诊科,一名54岁男性因误服不明液体后陷入昏迷,呼吸急促,生命垂危。家属最初以为只是误食过期牛奶,但化验结果让所有人心中一沉——患者血液中乙二醇浓度远超致死量,同时合并过期牛奶引发重度细菌性中毒。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就此展开,患者抵达抢救室时已深度昏迷,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极度异常,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肾衰竭的征兆让病情雪上加霜。正在基层帮扶的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武冬对该病情迅速判断为重度中毒,立即启动抢救流程。10分钟内完成气管插管和深静脉置管,开通补液通路,纠正酸中毒。同步采集血液和胃液样本送检毒理分析。鉴于基层医院条件有限,立即协调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

特殊处方:用白酒“以毒攻毒”

当患者转入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重症监护室时,患者的肾脏已在草酸结晶攻击下“罢工”,感染指标提示全身炎症反应。

急诊内科主任刘丹平带领的医护团队通过连续性血液透析联合灌流技术,8小时内循环净化4.2升血液,为患者清除毒素;针对过期牛奶引发的细菌感染,使用靶向抗生素控制脓毒症状。“首剂鼻饲120毫升白酒,后续10毫升每小时持续泵入!”主治医生的指令让大家一惊。原来,乙二醇中毒的解毒核心是竞争性抑制乙二醇代谢,而乙醇(酒精)可与乙二醇竞争性地结合乙醇脱氢酶,阻止乙二醇代谢产生毒性剧烈的中间代谢产物。目前临床主要运用的乙二醇解毒剂有乙醇和甲吡唑两种。但因甲吡唑需求量少且未在国内上市,目前可用乙醇(白酒)进行解毒治疗。

96小时接力救治 男子闯过“鬼门关”

在持续昏迷的第52小时,主管医生侯苗苗发现患者手指出现细微颤动。

“有反应!神经系统还在!”她喊出声来。

团队立即调整方案:减少镇静药物,每天两次尝试唤醒,肠内营养液缓缓注入鼻饲管……

第72小时:血氧饱和度回升,患者首次出现自主咳嗽。

第96小时: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患者意识逐渐恢复。

尽管肾功能仍需长期康复,但这场持续四天的抢救帮患者闯过了“鬼门关”。

转入普通病房后,医护团队继续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并安排心理疏导和家属沟通,帮助患者重建信心。

“一老一小”是误服误吞重点人群

此次救治仅是该院急诊内科成功救治各类中毒患者的一个小小缩影。据了解,2024年该院就收治了经口摄入毒物住院患者400人。

刘丹平告诉记者,要杜绝类似悲剧的发生,“一老一小”是重点人群。她表示,儿童群体(尤其是1-6岁)是主要风险人群,因为好奇心强、辨识能力弱,容易误吞异物(如纽扣电池、硬币、玩具零件)或误服药物(如降压药、退烧药、清洁剂等)。而老年人可能因视力或认知障碍,出现误服药物的情况。成年人偶尔也会出现误服相似包装的酒精或者管道疏通液体的情况。

刘丹平表示,杜绝误吞误服,家庭预防是关键。她呼吁将药物和危险品存放于儿童和老人无法触及处。避免用饮料瓶装有毒液体(如汽油、清洁剂)。她强调误服误吞后,勿盲目催吐(尤其腐蚀性物质)。家长要保留误服药物或液体的包装/样本,供医生参考。误吞纽扣电池、磁力珠等需立即就医(2小时内处理最佳)。误服强酸强碱液体可少量饮水稀释。

本报记者 阮班慧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