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战机空投啤酒,苏军干掉20万吨伏特加,中国人一杯酒定胜负

日期: 2025-04-24 07:03:55 |浏览: 2|编号: 9439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英国战机空投啤酒,苏军干掉20万吨伏特加,中国人一杯酒定胜负

文 | 云酒团队(微信ID:)

部分素材参考:崎峻军史周刊、参考消息

在全世界,无论是一个人独处,还是聚会、宴请,亦或是重大典礼、仪式,总有同一种身影相伴,那就是酒。酒仿佛是任何场合的通行证,自由进出,如入无人之境。

今天,我们要说的酒,是战场上的酒。一杯酒,可以帮助战士缓解精神压力;一杯酒,可以将士兵暂时带回遥远的故乡;一杯酒,还可以鼓舞士气、为军壮行,甚至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一个国家的存亡。

东西方打起仗来缺“酒”,英国甚至出动战斗机空投

在发掘被誉为“世界第8大奇迹”的秦兵马俑时,考古工作者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几乎所有秦军兵俑都有个“将军肚”。据考证,这种体型是因为当时的秦军士兵每逢大战前,都要“酒壮英雄胆”,然后在微醺的状态下杀气腾腾奔赴战场。

东方如此,西方酒文化与战争的交融也不断发酵,二者的结合在二战中达到极致。比如酒被戏称为纳粹德军的“秘密武器”,英国水兵在舰上可享受定量朗姆酒配给,而美国水兵则罔顾海军禁令,偷来用作鱼雷燃料的90%高浓度乙醇,勾兑成所谓的“鱼雷果汁”解馋。

对于欧美酒商来说,战争简直就是上帝赐予他们的绝佳发财良机。二战爆发后,根据美国农业部命令,美国本土生产的所有啤酒,必须划拨出15%供给军队,这一数量远高于普通平民所能获得的啤酒配给。而且,许多美国啤酒罐还涂上了草绿色的伪装色,以防地面部队在敌军空中侦察时暴露目标。

而在英国,1942年7月,啤酒厂商们成立了“啤酒军队”委员会,开始以行业联盟的形式为战场上的盟国军队大量提供啤酒,甚至在禁酒的中东和北非地区,见钱眼开的酒商们都能定期送去大量啤酒,毕竟数十万盟军士兵正在这里战斗,暴利之下必有勇夫嘛。

不过,由于战场环境条件严苛,如何向前线运酒成了大问题,但这可难不住嗜酒如命的军人们。除了正常的车运、人背、马驮,大兵们还创造出一些令人惊异的运输方法。诺曼底登陆期间,盟军刚占领滩头,头顶上的运输机便将特制啤酒桶丢了下来,甚至连飞机的副油箱都装满啤酒。据说盟军士兵非常爱喝空投的啤酒,因为啤酒经过1万英尺高空飞行,严寒带来的冷冻效果使啤酒口感更佳。

更搞笑的是,这种嗜酒的氛围甚至影响到了军中动物。盟军波兰第2军第22炮兵补给连的吉祥物沃伊泰克(一只叙利亚棕熊)曾跟随部队转战中东和意大利,啤酒就是它最爱的饮料。 至于给军犬、军马喝酒在当时根本不算啥新闻。

为了做好酒水供应,1944年,英国皇家海军启动了一项“空前绝后”的计划——改建2艘专用“酿酒船”,以便每周用麦芽精生产250桶啤酒。为此,2艘退役扫雷艇——“阿伽门农”号和“墨涅斯透斯”号被送到加拿大温哥华进行改造,除酿酒设备外,船上还修建了电影院和食堂,计划1945年夏天服役。

可惜,计划最终赶不上变化,日本在挨了2颗原子弹后于1945年8月15日投降。在经历了战后毫无意义的旅行访问后,1946年这2艘船上的酿酒设施被拆除,此后再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实施过类似疯狂的项目。

说到空军,苏联空军找酒的技能也是逆天。苏联空军发明了一种叫“液态底盘”的酒精饮料,其做法是用飞机制动液勾兑山莓汁,据说味道相当可口。

不愧战斗民族,苏军喝光20万吨伏特加

在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比俄国人与酒的联系更紧密。他们虔信上帝,但在喝醉之后,就会宣称世界是由酒组成的。俄国最出名的酒是伏特加,在它的指引下,农奴在沼泽地建起圣彼得堡,哥萨克征服了远东,托尔斯泰创作出《战争与和平》,即使在禁欲的苏联,酒精的影响仍然广泛,很多人甚至断言,充足的伏特加配给,充当了红军席卷东欧的力量源泉。

二战时,战斗民族打仗跟喝酒更是不分家,以至于有人打趣整个苏联战场上都弥漫着伏特加的酒香。在基辅,数以万计的苏军士兵在喝光最后一滴伏特加后,手挽着手,高唱着军歌冲向德军封锁线。莫斯科城下,狙击手在雪地中潜行,就靠伏特加抵御寒冷。在塞瓦斯托波尔,水兵、工人和市民坚守到1942年7月,斯大林为表彰他们的英勇,特意命令用军舰为其送去伏特加。

苏芬战争期间,在堑壕中待命的苏联士兵,一般认为,前线的严酷环境,催生了为前线士兵配发伏特加的命令

1943年1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如火如荼,红军士兵们跑到医务站搜罗酒精,否则没人能挺过连续作战带来的神经衰弱。据统计,苏军在卫国战争期间消耗的酒类竟超过2.5亿升(约合20万吨),足够装满8万辆美制道奇10轮卡车(载重2.5吨)。

1942年,战地记者尼古拉·罕多金( )拍摄的一张照片:一位肩挎冲锋枪的苏军士官正在领取100克的列酒配给。

当时一份命令写道:“每名士兵每天配发100克伏特加,坦克兵加倍,但禁止在战前过量饮用。”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德军入侵后,斯大林决定将制度向全军推广。在当时,此举的考虑可谓非常现实:酒精可以引起兴奋,从而赋予士兵超常的忍耐力,带来的神经麻痹也可以帮助新兵克服恐惧。另外,在恶劣环境中,酒还可以作为水的替代品,其中含有的酒精可以将一部分致病的微生物和细菌清除。这些“特别给养”通常由专列运送,并在军、师级仓库统一分配,并在后方将装瓶送往部队。值得一提的是,酒瓶本身也是一种武器,它们制作的燃烧瓶可以对付坦克。

这张照片拍摄于战争中后期,照片中的士兵似乎是在将剩余的酒收集起来,也可能是在进行勾兑。

最牛还是中国人,一杯酒定胜负

如果说国外都是拿酒助兴、靠酒御寒,那么中国人则将酒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从笼络人心,到设宴做局,再到以酒灭国……

依许慎《说文解字》上说,酒既可以制造出吉利,也可制造凶光。如《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又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后代以酒为乐,朝夕狂饮烂醉,忘乎所以,招来灭国之祸。

再看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恰如《晏子春秋》杂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曹丕设酒宴以甘蔗作剑胜邓展将军;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饮”;项羽之“鸿门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张献忠与李自成之“双雄会”,均于饮酒中施行计谋,具有改变历史的作用。

还有因酒引发的战争。据《淮南子.缪称州》载,战国时期,楚国令合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给楚王献了酒。赵国的酒醇厚,鲁国的酒淡薄。楚国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赵国要酒吃,赵国不给,这酒官羞怒之下,偷换了两国进献的酒,并说赵国不把好酒献给楚王。楚王动怒而下令进攻赵国,把赵国的邯郸城围困起来。这场“鲁酒薄邯郸城围”的酒战,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关于酒的价值和作用,你怎么看?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