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考据+分析】调酒师设计细节和背景故事分析

日期: 2025-04-18 18:02:17 |浏览: 2|编号: 9372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正经考据+分析】调酒师设计细节和背景故事分析

*本次考据包括:波本威士忌简史、调酒师兄妹身世推测、调酒师服装和形象设计细节分析、黛米所处年代推测、禁酒令前的几十年、欧洲葡萄根瘤蚜病、”多夫林”究竟是何物的讨论等内容

*资料来源自外网、wiki和论文,如有疏漏欢迎补充指正。

*仅供娱乐参考,一切剧情请以官方为准。

*调酒师小姐姐是真的十分帅气

————————————

黛米·波本16岁时与哥哥山姆·波本来到了欧洲一座小城。山姆在这里开了一家酒吧。最初,酒吧生意平平,直到山姆调配出一种叫做“多夫林”的酒,这种酒在城中大受欢迎,良好的销量让兄妹俩过上了忙碌却安逸的生活。但每当黛米满心好奇的想要尝试”多夫林”时,山姆都以各种理由拒绝。有一天,山姆告诉黛米,他要关闭酒吧,因为他收到了一份担当侍酒的工作邀请,他相信这份新的工作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收入和更稳定的生活,所以他打算去看看。然而,山姆一去不返。为了生活,黛米不得不自己重新开放了酒吧。但酒吧生意惨淡,因为顾客们只想要“多夫林”。艰难度日的黛米·波本在她20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封信。带着红色火漆印的信封里有一张奇怪的配方。黛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还原了配方,招待了酒吧的熟客,熟客们告诉黛米,这就是“多夫林”。黛米相信这张配方一定与哥哥的失踪有关,于是她决定,当她确信自己准备好了以后,她要前往配方的发出地——欧利蒂斯庄园。看看那个恶名昭著的庄园与她的哥哥,以及“多夫林”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本次考据将从造型设计细节和故事背景细节两个方面进行推测,后者会含有较多个人猜测的部分,并不保证准确,大概率会被以后的官方推演打脸orz所以仅供参考分析,一切请以官方发布的情报与故事为准

————————

1、造型设计细节

黛米的形象设计大体上有两个可能的参考来源:法革时期的无套裤汉+美国十九世纪晚期的女性简装。而黛米的具体设计细节也非常有趣,包括但不限于眼睛不同的纽扣花纹、少白头、嘴角的痣.....

首先从整体形象里最具代表性的“小红帽”说起

黛米的帽子原型应该来自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cap),别名自由之帽。这本来是一种古代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人所戴,与头部紧密贴合的软帽,后因法革时期“无套裤汉”们大量佩戴将其作为自由的标志,而流行起来。

较为典型的弗里吉亚帽,其帽尖向前弯曲,典型颜色是红色。

知名画作《自由引导人民》中的冲锋女神也戴着小红帽

由于法革的影响,后人将这顶“小红帽”作为自由的象征,让它出现在了各个国家的国徽和院徽上

比如美国参议院的院徽上就有这顶帽子

此外,由于法革时期酒馆是情报流散最集中的地方,而酒馆老板一般是情报贩子,同时也是强有力的革命者。所以欧美文化中常常会有“酒馆老板戴弗里吉亚红帽”的观念——这一观念的起源追溯起来,也是法革。

不过,黛米的帽子当然不是完全的同款,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她头上的帽子破损严重、且经过了多次的缝补。个人推测这一方面是她二十岁前后生活困苦的象征、另一方面这顶帽子可能陪伴了她很久,虽然破旧但不舍得丢弃

说完了帽子,我们再来说服饰。

而法革除了在政治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外,在文化艺术服饰领域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刻,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大大简化了女装打扮。

下面是一组对比图:

十八世纪前法国皇室带起的洛可可女装风潮(游戏里的具体范例可参考红夫人的血宴,是非常华丽的装饰风格)

大革命后,走向新古典简约极端的女装

同时,革命期间出现了被称为无套裤汉(sans-)的阶级,是法国旧制度下生活品质极差的老百姓与体力劳动者们。他们与上流的华贵风格背道而驰,发展出了自己独特而开放的着装风格。

(如图为一位女性无套裤党)

裸露胸口、着靴、去除大部分余缀的装饰物。同时,大部分女性身着简朴的白裙。这样的改良为新古典主义服饰的发展提供了充实的根基。

接下来我们结合黛米的具体细节设计来分析一下她可能位于的年代

首先从最具特点的衬衣来看。

这件衬衫除了领口开的很低外,还有另一个特点:它的领子有现代的翻领设计,但纽扣只到第一个领子,第二个领子是完全独立的

如图

衬衫的衣领随着时间发展也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早期的衣领完全是桶装的,非常宽松,在当时也被当做内衣穿

而在19世纪中后半,白色的高立领衬衫开始流行(也就是黛米那个款式的)。同时,因为蓝色染料便宜,美国工人大量购入这种衬衫当日常服饰,脖子会被立起的衬衫领染蓝,因此工人阶级被称为蓝领阶级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如此推断,黛米所生活的年代至少应该是这种衬衫大量流行的十九世纪中后半。当然,根据后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年代更加固定在1870年后(与调配型威士忌在欧洲的大肆流行相关)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和她技能息息相关的酒瓶子

就酒的颜色来看,最左边的应该是红酒,另一边则是她姓氏“波本”所对应的波本威士忌

这几个酒瓶有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她所购买的酒是有设计精美且进行了量产的彩色酒瓶贴的。也就是上面那些已经破损的纸。

而酒瓶贴这一技术的成熟是在19世纪50年代左右,石版套印技术问世实现了彩色印刷,并且印刷质量得到了保证后才得以成熟的。所以我们这里又可以把黛米所处的具体时间确定在1850年代后,进一步推测更详细的时间。

此外,由于红酒酒瓶的发展时间比较早,所以不好用来判断时间

(如图为红酒酒瓶的发展历史)

旁边的那瓶威士忌结合上波本威士忌,原型可能是这一瓶:&c9 old ,是十九世纪的威士忌

说完了服饰设计上的细节,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方面的细节

首先是白发

长期酗酒和沉迷烟草的人更容易少白头,而根据背景故事来看,黛米可能才二十多岁左右。所以她的发色变白,可能和她酗酒的习惯有关,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说经营酒吧压力过大)

此外,黛米的眼睛和一般求生者也不同,有一只的缝线花纹像是在笑——个人觉得这里和杂技演员以及大副的眼睛差异不同,只是单纯表达黛米在朝玩家们wink(眨单边眼睛)而已←算是对黛米天真热情性格的体现。

最后再来说说她嘴角的痣

西方的痣和东方一样,在文化上有特别的含义。如果有看过英剧《名媛》就应该能理解,痣有时候是一种和花语类似的暗示或对人物性格的补足。

那么她嘴角的痣又有什么含义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十八世纪法国的化妆指南。

嘴角的痣在法语里代表“渴望亲吻”,也算是性感浪漫的象征(胸口痣的我没查到西方的含义,欢迎补充)

——————————

2.背景故事分析

说了这么多形象分析,接下来我们终于可以进入背景故事分析

让我们再看一遍故事

黛米·波本16岁时与哥哥山姆·波本来到了欧洲一座小城。山姆在这里开了一家酒吧。最初,酒吧生意平平,直到山姆调配出一种叫做“多夫林”的酒,这种酒在城中大受欢迎,良好的销量让兄妹俩过上了忙碌却安逸的生活。但每当黛米满心好奇的想要尝试”多夫林”时,山姆都以各种理由拒绝。有一天,山姆告诉黛米,他要关闭酒吧,因为他收到了一份担当侍酒的工作邀请,他相信这份新的工作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收入和更稳定的生活,所以他打算去看看。然而,山姆一去不返。为了生活,黛米不得不自己重新开放了酒吧。但酒吧生意惨淡,因为顾客们只想要“多夫林”。艰难度日的黛米·波本在她20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封信。带着红色火漆印的信封里有一张奇怪的配方。黛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还原了配方,招待了酒吧的熟客,熟客们告诉黛米,这就是“多夫林”。黛米相信这张配方一定与哥哥的失踪有关,于是她决定,当她确信自己准备好了以后,她要前往配方的发出地——欧利蒂斯庄园。看看那个恶名昭著的庄园与她的哥哥,以及“多夫林”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从背景故事里,我们能大致了解到这是一对兄妹背井离乡创建酒吧,哥哥带着秘方消失,留下妹妹艰难度日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究竟发生在什么时期、什么地点,而“多夫林”又是什么?

为了弄清楚这些,我们先来看看兄妹两的姓氏,波本()

波本这个名字来源自波本威士忌(英语: ),是多种美式威士忌的一中,使用比例占总原料51%以上的玉米作为原料,蒸馏处理后用美国白橡木桶酿造而成。

而会使用这个单词作为姓氏的家族,就1880年的数据来看,绝大部分都位于美国:

而在姓氏辞典的来源记载中,“波本”这个姓氏本身就起源自“波本威士忌”。而波本威士忌发源自源自于美国肯塔基州波本郡( ),这个郡的名称则源于波旁王朝——当年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为了对抗英国,用金钱和武力支持了当时胜率渺茫的美国大陆军。事后美国用这个郡来纪念当时路易十六的援助。

换而言之,兄妹俩既然有这波本的姓氏,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出生自波本郡,并且掌握着当地的波本威士忌酿造技术。

此外,他们的名字“黛米(Demi)”和“山姆(Sam)”都是典型的美国人名,所以他们可能是当年最早一批美洲移民遗留下的孩子,完全本土化的美国人,后来为了生计才回到欧洲去。

黛米·波本16岁时与哥哥山姆·波本来到了欧洲一座小城。

那么,山姆为什么要带着尚且年幼的妹妹到欧洲去?

通常的原因可能是战乱,比如说1861年-1865年的美国内战。但结合后面的背景故事来看,兄妹俩是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才离开故土的。他们到欧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好好生活,并且赚上一笔(结合调酒师挥金如土的特性来看)。

而美国自加利福利亚淘金热结束后,以金钱为中心的美国梦在下层乃至中层间其实一直都有传播——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拜金主义,而如果有机会,大部分人也不会放弃。

结合以上几点来看,其实兄妹去到欧洲的动机就很明确了:

①美国本地贩售威士忌赚不到钱→②欧洲贩酒可以赚到钱,获得更好的生活→③到欧洲去发展

而获得了这些信息后,对照可能的历史时间,我们就能把对应的事件填进去了

①美国本地贩售威士忌赚不到钱:

19世纪时期,美国酗酒、家暴和以酒馆为主的政治腐败激起了由虔诚的新教基督徒领导的激进分子反对酒精贩售的运动。就结果而言,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许多美国的团体乃至州郡引入了酒精的禁令,并在1920年后开始实行禁酒令。

而就wiki上的历史数据来看,兄妹俩可能居住的肯塔基州有80%以上的常驻居民属于基督教徒。同行竞争、本地教徒又开始反对的前提下,以酿酒贩酒为生的职业调酒师肯定没法和以前一样正常营生。

(禁酒令时期的照片,讽刺的是,禁酒令反而促进了鸡尾酒和调酒事业的发展)

②欧洲贩酒可以赚到钱,获得更好的生活

众所周知欧洲是葡萄酒的故乡,也算是西方酒文化的发源地——所以,在非特殊时期,这个条件肯定是不可能成立的。

然而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段特殊时期,特殊到法国人喝不到红酒从而沉迷威士忌:那就是葡萄根瘤蚜(grape )和其他各种葡萄病的爆发

1863年左右,在美国如火如荼打内战时,一种未知的疾病摧毁了法国罗纳河谷的数个葡萄园。此前,白粉病在1847年侵袭了欧洲,严重影响了各大葡萄酒产区。随后,除了这种小虫引发的果园疾病外,1878年的霜霉病和1888年的黑腐病也严重破坏了法国的葡萄园产业。

受灾地首先朗格多克产区,然后是法国的其它产区。到了19世纪末,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非都受到影响。据估计,在法国,几乎有一半的葡萄园受到影响。许多葡萄酒产区逐渐衰落,再也没有恢复。其它产区失去了宝贵的优质葡萄树,改为种植产量高但品质低劣的葡萄品种。

就根瘤虫病来说......法国政府于1869年展开调查才确定罪魁祸首。然后法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相互嫉妒竞争,问题一直拖到19世纪80年代才解决(不愧是你们)。期间欧洲的葡萄酒业大规模衰落,而喝惯了酒的欧洲人肯定会去寻找替代品。

于是威士忌就登场了

在法国忙于应对葡萄疾病时,1860年代的一位美国酒商 Usher发明了提高威士忌品质和持续品质的方法:把浓郁、粗野、辛辣的麦芽威士忌与柔顺、清爽的谷物威士忌混合起来,出来的产品便同时具有了两者的优点——换句话说,就是发明了今天才有的调配型威士忌( )

调配型威士忌进入市场之处并没有受到欢迎和认可,期间经过了许多年的抗争和同酒厂的协调,才在1880年前后大规模生产并进入欧洲,抢占了法国乃至欧洲内陆的市场。(现在有名的美国威士忌公司基本都是那个时候抓紧机会转移市场发迹的,感兴趣可以去搜一下)

③到欧洲去发展:在1860年-1880年这段时期, Usher先将调配型威士忌的原理流传给了其他威士忌生产者获取信任,同时又从他们那里获得反馈和信任,一步步推广自己的计划。

而黛米的哥哥山姆可能就是知晓了调配型威士忌原理,并且从中窥探到商机的人之一。而就后文的内容来看,他的酒应该不是普通泛用的调配型威士忌,而是加入了自己配方的新型调配型威士忌——而这也给了他带着妹妹去到欧洲买酒创业的勇气,也促成了这一行为。

理顺了这些后,让我们进入下一阶段的推测分析:

3、什么是“多夫林”?

多首先我没查到多夫林对应的外文到底是什么(音译过去是,法语和英语都没有对应的)。而结合上面的分析来看,多夫林目前有三种可能性:

1、一种特殊的调配型威士忌,和近代鸡尾酒类似

2、一种加入了特殊物质的调配型威士忌,有上瘾性,特殊物质可能违法

3、多夫林是酒以外的其他东西,违法

按第一种的思路考虑的话,结合机械师父亲因专利被害的故事来看,山姆可能是为了保护妹妹才不将配方告诉她(但可能性较低);第二种可能性较大,实话是我在搜索威士忌相关资料的时候也确实见到过“大麻威士忌”之类的产品(只不过这个过审难度感觉有些大.....加油!);

而第三种就可能是“打着卖酒的幌子”贩卖其他东西——比如说情报,或者其他酒以外但不是药物的事。历史上的调酒师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甚至在一段时间等同于间谍的职业,所以也有这样的可能性←不过这个属于脑洞开的比较大的想法,仅供参考和娱乐,逻辑上不太靠谱。

——————————

那么说了这么多,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故事还需要等待官方的推演。调酒师小姐姐也许没有外表看起来那么友善或和蔼,又或者她真的是一个热情天真的女孩子,总之,她有酒,也确实有故事~

——————————

参考资料:

各类关键词的维基百科

Tough Guy's - Top Ten

Marie 18th

Old from the 19th

《图像证史》

《西方时尚史》

《贝阿姨》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