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D·SU】学习咨询组学习周报Vol 3,继续青春学习之旅

日期: 2025-04-13 22:01:33 |浏览: 4|编号: 9321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IMAD·SU】学习咨询组学习周报Vol 3,继续青春学习之旅

作为我们视觉艺术方面的老师,能分享一下您对我们同学未来在专业方面的期望和建议吗?

大家日后大部分会进入到艺术与设计管理行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咱们学院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同学们有大量的艺术设计实践机会,我相信在日后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里一定会发挥作用。另外希望同学们还是要趁读书期间学会专注去做一件事情,同时尽快增加自己的储备,不管你选择听还是不听,5年、10年后你都会认同这句话,哈哈。

以上是学习交流环节,下面是生活小问答环节,让我们一起走近老师的生活日常吧——

老师日常除了学业工作之外,还有什么兴趣爱好来充实自己呢?您的居家生活日常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吗?

平时的兴趣爱好也无非是电影,运动,音乐之类吧,或者说我经常学业和学业之余也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比如随便看的闲书可能也会有专业上的启发,专业所学也会扩展很多新的兴趣出来。就像我因为研究需要,经常要到海外博物馆网站上找资料,就会经常不经意发现很多并不熟知的领域,比如中国古代的很多非主流作品,连接起萨珊王朝在内的西北-中亚一带艺术,纽约某新兴摄影师的展览,等等。这些都是零散的火花,然后你继续深挖下去的时候,经常会串联起来,也会反哺我的创作和专业研究。

嘉莉珐夫人

鸟类变形记

自由的幻影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李老师的待看片单

李老师最近在听的歌单

上学期有看李老师和其他老师主持的讲座沙龙,李老师周围应该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请问李老师和朋友是不是经常在一起讨论专业或者生活上的问题,您和同学朋友之间会不会经常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对,我和一些朋友经常一起讨论,我觉得还是有益的。因为一方面,一个人的思维是局限的,讨论可以带来不同的思考方式,另一方面,组织语言也是组织思维,你必须把自己模糊的思考条理化,所以很多时候说完感觉自己都更清晰了,哈哈。所以火花也分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还有,讨论本身并不一定在于直接有用的火花,其实在浮躁现实里面,当大家聚精会神又看似虚无地讨论“绘画”等等,这种去功利的状态本身,也带给你能量。

李老师和他一起讨论的朋友们

感谢李老师真诚而诙谐的分享,就像李老师所说的,将热爱和专注付诸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趁着青春多积累,多丰富自己,学习永无止境,我们和老师共同成长……

讲台之上,亦是朋友

让我们与老师

共同举杯

Part2: 快闪聊天室

“快闪聊天室”每一期会邀请不同的同学加入“聊天室”接受两小时采访,访谈学习经验、兴趣爱好、生活态度等内容,让我们相互促进,成为青春路上最美的风景……

本期快闪小组

成员:

头像供图:2020级 洪旗同学

本期我们采访到了酒文化品鉴社的各位同学,也是为了向大家展示出我们同学疫情宅家期间的爱好乐趣和生活风采,酒是一种口味复杂的饮品,恰似我们的生活,酸甜苦辣自有回味,尽管疫情宅家有些枯燥单调,但是不要忘了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向生活干杯,“!”

向上滑动阅览对话

Q1:受前几期中法学院酒文化品鉴社的推文启发,本期邀请到的都是品鉴社的各位同学!各位先来说说第一次跟酒打交道的经历吧。

去居酒屋吃日料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尝试了梅子酒。入口有梅子的酸甜,酒精感并不重。日后逐渐就迷上了,成了吃日料必备!^o^

哈哈哈,不知道小时候用筷子蘸长辈杯子里的白酒算不算。感觉比较正式的经历的话,可能是高中在那种日料店里喝梅酒吧。

我姥爷经常跟我说:“来来来尝尝这个”,73度的......鼻子刚凑过去酒气就往脑子里窜......所以就对白酒ptsd了。我真的觉得过早接触酒反而会让孩子不喜欢酒的。之后第一次正式接触的酒就是红酒。

Q2、你们是怎样一步步成为了解酒的人的呢,有对酒文化深入学习吗?

对相关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吧,但主要就是因为兴趣。漫画、文章、公众号和调酒师,这些都是学习的渠道。我一开始了解一些关于红酒的知识就是通过漫画,一个叫《黑金品酒师》的国漫,不过是很小的时候看的,名字有点记不确切。

我看过一两部关于威士忌的纪录片,然后还有跟调酒师疯狂聊天,有时候还会被热心的调酒师们送酒喝。

去清吧的时候都会留意酒单上酒的配方,还有调酒师现场操作的手法(狂摇)。在B站上也搜过别人讲酒!

B站的话,我要安利几位优秀的UP主了:一斤半的索菲亚、卡司故事,真的很有趣。

公众号的我推荐啃老师,他会发布一些关于威士忌的干货。

Q3、觉得年轻人的酒文化和通常被我们所诟病的酒桌文化有什么差异之处呢?

起码不会有那么多礼数吧!收获的更多的是酒本身风味带来的新奇的感受,还有和朋友一起微醺的聊天,是一种轻松的感觉,朋友之间不会一直劝酒,反倒会劝人喝点果汁哈哈。

感觉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吧!大家也不会有那么多礼数,彼此不用在意这么多。

是态度吧!喝酒在我这儿就两种打开方式,来一杯威士忌听爵士乐一个人享受,或者和朋友一起畅饮。酒桌文化这两个都不包括。

Q4、疫情网课期间会通过酒调节课余生活吗?

在家里就陪陪长辈喝,或者是有什么聚餐就喝一点,基本上回了家以后就很少喝酒了。

都是自己买酒自己在家喝了。

我们那里的清吧开了之后,去了一个听jazz的清吧!还有歌手驻唱。深圳广州有个酒吧叫“oil油”,有放电子音乐的主厅,也有清吧副厅!是朋友带我去的,我非常喜欢。

Q5、向没有接触过酒文化的同学推荐一款自己最钟爱的酒吧,让大家了解一下酒文化。

我最喜欢阿贝!阿,艾雷之光,贝!

我最喜欢培恩 金樽陈酿龙舌兰。

我个人不喜欢甜度过高的酒,我会更喜欢酒精感略重,但是很清爽的类型,最喜欢的是伏特加汤力。

没接触过的话,我会推荐先从酒精度数较低、口感不那么烈的果味鸡尾酒入手。我觉得初次接触酒的朋友喝不惯酒精感较重的,也可以向调酒师提需求,让他按照你的口味来调配就不会踩雷!我身边女生朋友的话,初次尝试应该都比较倾向花果香味的调和酒,然后再逐渐开始研究别的。

是的,我感觉如果第一次去点鸡尾酒的话,可以把你的要求跟调酒师多多交流,大概率可以找到适合你口味的那一款。

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参与——!各位都辛苦了!青春那么本期快闪聊天室就这样圆满结束了!【撒花】

一些访谈收获的趣闻:

·有一种最早出现于旧社会北方的下酒菜,是用钉子沾一下酱油,放到嘴里嗦一下,再拿起酒杯,慢慢抿上一口白酒。在当时的酒铺子,即专门给没钱的酒腻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会选择吮吸生锈的铁钉来下酒,于是就有了“铁钉就酒,越喝越有”的俗语。

·以前南方则有一种更省钱、更简单方便的下酒 菜:盐炒鹅卵石。带有盐味的鹅卵石在嘴里含一会再拿出来,接着再来一口酒。

·啤酒品牌“打嗝海狸”的名字由来:传言在打嗝海狸啤酒厂后面有一条河流,啤酒厂平时产生的酒糟会排到河里,天然无害的酒糟产生的香气会吸引来大量的海狸,每次它们大快朵颐后就会在水上一边漂着一边打嗝,以至于酒厂后面嗝声一片,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每个地方酒吧的特调都有当地的特色,杭州就有用正山小种还有杭白菊萃取的特调。正山小种是一种烘焙的时间比较长的红茶,因此味道比较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饮品。

其实还有一些问题因为篇幅受限没有放在推文中。这个聊天室希望可以促进参与的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也可以给想窥探同级同校的同学们最近在做什么的大家打开一扇窗户。今后也期待各位乐于分享、乐于交流的同学们积极参与——

快闪聊天室,让我们期待下次再见

Part3:热点咨讯站

搜罗相关艺术热点和资讯,通过最贴近专业的知识干货与同学们一起丰富课外相关拓展,延伸艺术视野。

资讯详情可戳下方链接——

01

热点新闻:

1、艺术时刻:中国南方多家美术馆五一期间恢复开放迎来新展,澳大利亚与加拿大多个公立博物馆加大扩建规模……

本周艺术关键词:#美术馆#恢复开放#新展开幕#昆明当代美术馆#黑泽明#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金鹰美术馆#元宇宙誌屋#K11#3D展厅 #德英策展学者#美术馆扩建#新州艺术博物馆#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安大略省艺术馆#德基美术馆#艺术基金会#Prada基金会# Next Prize#路易威登基金会#釜山双年展……看看里面是否有你关注的吧!

2.【文博日报】近百亿助文博事业发展 | 江苏推出154个新展特展 | 湖北六大考古发现即将诞生

中央下达近百亿资金推动文博事业发展、陕西千年遗迹成“告白墙”讲解员称“破坏不可逆”、云冈研究院举办“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文博圈大事件速来关注。

3.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 |“良博XIN力量”系列活动将推出

2022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指出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与影响力,可以将世界变得更美好。

围绕这一主题,良渚博物院将在5月与6月相继推出“良博XIN力量”系列特别活动,包括三场线上线下的展览、两场仪式活动、与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合作的新媒体宣传,用“XIN”诠释“叩击心灵、焕发新生、欣然怒放”的“中华文明之力量”。

02

艺术观察:

1.何以为家?原住民艺术的当代回声

无论是在欧洲、美洲、大洋洲还是亚洲 ,几百年来原住民群体的声音被压抑, 他们的历史被抹去,他们的土地被占有,他们的资源被掠夺,他们的传统逐渐逝去。但当 下在绝对人口数量上占极少数的他们,却发出愈发响亮的声音,成为包括艺术界在内的社会各界不可忽视的一众力量。这些来自古老社群中的声音,是否能唤醒我们的深思?

2.《妇人倚窗像》:一张百年油画如何在修复中被激活艺术生命

通过各种精妙的手段和方法,让一件状态不佳的艺术作品重焕生机,大概是许多人心中对艺术修复这项工作的想象。虽然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意外走红让更多的大众接触到了艺术修复这个行当,但相比于聚光灯前的艺术家,修复师久居幕后,他们的工作其实仍然鲜少得到大范围的讨论。

日前,正在顺德和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尽精微 致广大 —— 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修复研究展”,却难得地将艺术修复放到了展览的核心位置,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艺术修复的理念提供了一个窗口。

03

艺术文章

卡夫卡与尼采:神话追溯人类生存的痛苦

对于卡夫卡而言,尼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凡论及卡夫卡的著述都会提及这一点。尼采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以至于不能很好地理解卡夫卡与尼采的关系,我们简直就不可能真正地认识卡夫卡。通过对卡夫卡与尼采间的关系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与清理,我们期望可以获得更加专门和深入的研究。

本期学海之旅

暂告段落

请期待

下次

启航

IMAD·SU

学习咨询组

倾情呈现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学生会出品

文案|辛子语 唐艺文 陈思睿 罗梓鑫 刘易

图片|辛子语 唐艺文 罗梓鑫

编辑|辛子语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