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眼里看潜水

日期: 2025-04-12 16:07:08 |浏览: 8|编号: 9306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医生眼里看潜水

笔者是一位从医38年的资深医生,对医学事业的追求,倾注了我毕生的心血,医学已经成为我生命组成的一部分。而在我从医33年的时候,偶然的际遇让我开始了休闲潜水的历程,大海的美丽和魅力,让我惊艳不已,一发而不可收拾。让我深深感叹,人类的认知是多么容易受到自己生活视野的局限,大海占我们居住的星球面积的71%,海洋的生物有21万种,海洋生物学家预计,海洋实际的生物种类比这数字多10倍以上,即超过210万种。然而,我们假如不潜进大海里,或许终其一生,也无法窥见大海的庐山真面目,无法真正领略大海的魅力。

当我们在欣赏各种潜水摄影美照、视频时,无不为之心醉、怦然心动,跃跃欲试,真希望自己也能够身临其境,与鱼共舞。不少人就这样踏上了潜水之路。

然而,在休闲潜水员的人群里、或正准备考潜水证照的人群里,不少的人觉得潜水就是一个单纯的度假过程,心目中和自驾游、徒步游等一样,是个随心放飞、随心所欲的过程。假如以这样的心态对待潜水运动,其实就埋下了危险的种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医学与潜水,咋一看貌似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但在医生的眼里,它们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现代潜水运动的很多理论基础,正是建立在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之上,而潜水医学则是现代医学在潜水病防治中的体现。出自职业的习惯,笔者特别关注潜水事故的报告、分析、经验教训的总结,并会从医生的角度做深入的思考,以提高自己及帮助潜友们在潜水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意识。

潜水运动,哪怕是休闲潜水运动,并不是总是如我们欣赏潜水美丽的视频、赏心悦目的照片时,那样的闲庭信步,那样的轻松愉悦、心旷神怡,毕竟它属于极限运动的一种,从事该项运动本身就意味着有一定的危险性。其中洞穴潜水在最危险的运动排行榜中位居榜首。休闲潜水运动尽管没有像洞穴潜水那样危险,但在英国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每年该项运动的死亡率仍达到1.63/万,同样是在该研究中位居榜首。(见下图)

即使在学习潜水过程中,根据著名的国际潜水培训机构PADI的统计数据,每年在几十万参加OW/AOW等潜水证考证者的培训过程中,就算是全程有教练带教,也还有几十人在课程学习中死亡。

或许,在人们的常识概念中,应该是潜水越深,死亡发生率就越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DAN(Dive Alert )亚太分部对潜水死亡发生时的深度研究分析表明,有一半左右的死亡是发生在水面上,而在海中死亡者,最常见发生在8-10米深度的海域。

例如,在泰国斯米兰的一起潜水事故中,死亡发生的水域深度只有11米,而死者的电脑表显示,她大部分潜水深度仅仅9米左右。而澳洲悉尼的另一起潜水事故,就是发生在OW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开放水域的潜水训练中,死者是一位美国女孩,死亡发生的水域只有5米深度,风平浪静,能见度也很好,是非常适合新手训练的场所,但这位女孩转眼就不见了,寻觅到她的时候,她却已经死亡。这些年轻绚烂的生命,就这样永远的消逝在那浅浅的海域里。

88%的事故发生在潜水旅程的第一次潜水,这表明热身潜水(check dive)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长期没有进行潜水时,需要先进行水肺潜水复习,第一次潜水在简单的环境中进行。最好就在准备去潜水前,进行一次泳池“复苏性”训练。我们进行一次潜水行程,无疑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和财力,行前一次泳池训练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保险”。

有文章报告,28-50%的潜水事故死亡者有心脏疾病,而特别遗憾的是,其中的60%的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心脏有问题或者感到不适,但仍然继续潜水,如果他们能果断放弃潜水,也许就不会酿成悲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常成年人中约有25%存在心脏卵圆孔未闭,这意味着可能回流到右心房的静脉血,部分不经过肺部的氧合作用,这些静脉血就直接进到左心房的动脉血里。

在陆地一般的生活状态中,由于左心房压力大于右心房,右心房的静脉血不容易进到左心房,故多数患者没有特殊的不适。但在潜水中海里的压力明显升高,部分患者的右心房的静脉血不经过肺部,直接流到左心房,静脉血中所含的气体没有在肺部释放,而是进到左心房继而流到全身各器官,释放气体、形成动脉气栓,使心脏、脑部急性缺血缺氧,引发意识障碍等严重突发事件。因此建议每位潜水员进行一次心脏彩超检查,即可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此种隐患,如有这一问题,应该先通过心脏介入手术的方式,进行“心脏卵圆孔修复”手术,该手术简单、快捷安全。这样就可以避免带着个“定时炸弹”去潜水,身体康复后就可以更安全地参加潜水运动。

假如问起,哪些年龄段的人群容易发生潜水事故?我相信人们不假思索就会回答当然是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潜水事故。的确,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体内的重要器官的功能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包括心脏、肺等重要器官,一旦遇到突发的潜水危机,威胁生命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从这一角度而言,年龄越大的人群,当然就越要小心谨慎。但是当突发的事件降临时,在意外面前机会人人平等,年轻者也不会有豁免权。假如平时认为自己青春年少、体能超强,无视潜水规则,不注意认真提高自己的潜水能力、和学习应对特殊情况的技能,遇到紧急情况时手足无措,同样可能酿成大祸。笔者在多次的潜水活动中,观察到年龄大的潜水员通常都会特别谨慎,很少冒险行为,多数犯大大小小的错误者反而是年轻者居多,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心使得万年船”和“大意失荆州”吧。

尽管潜水运动极富魅力,但由于其特殊性和风险性,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参加该项运动。从医学角度出发,以下人群,不宜参加潜水运动:

01

因为生理的原因,无法进行耳压平衡者

02

有肺部自发性气胸史、并仍存在自发性气胸风险因素者;

03

严重的肺部阻塞性疾病,如慢性肺气肿或没控制的哮喘病者;

04

肺泡有先天性憩室或肺大泡者;

05

有癫痫或容易发生抽筋者;

06

经常性发生原因不明的晕倒或眩晕者;

07

有心脏冠状动脉疾病,如心绞痛或有心肌梗塞病史者;

08

有中度以上贫血者;

09

反复发作低血糖、血糖波动大的糖尿病患者;

10

长期酗酒或药物成瘾者;

11

有严重的幽闭恐怖症、盲目的自信自大、缺乏自我约束力和过度依赖他人等心理特征者。

不少参加体验潜后对潜水运动望而却步者,大多数是因为无法进行正确的耳压平衡,有的甚至在体验潜中耳部疼痛而被迫提前结束潜水。要进行正确的耳压平衡,首先要了解中耳部位的鼓膜、鼓室和咽鼓管的结构,以及它们在耳压平衡中的关系

我们在海里强大的压力会传导到鼓膜,压迫并导致鼓膜内陷,我们产生耳部疼痛的感觉,假如我们用一定的方法将平时处于半闭合状态的咽鼓管开放,外界的压力经过咽鼓管传导到鼓室内,这时候鼓膜两侧的压力平衡,不存在压力差,鼓膜就不会内陷,我们也不会产生疼痛。我们在学习潜水的过程中,学习的几种耳压平衡的方法,其实都是使咽鼓管开放的方法。当我们明白耳压平衡的原理后,就很容易理解,为何不能正确进行耳压平衡者不能参加潜水运动了,也就明白正确掌握耳压平衡的方法、和在潜水过程中娴熟地应用耳压平衡的技巧是何等的重要。

而另外10种不宜参加潜水运动者,皆因他们的身体特质决定了他们在潜水中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下,发生潜水事故的风险较高,故不建议他们参加潜水运动。

遵循潜水医学的理论,为了保障潜水的安全性,在潜水行程中建议做好几件事情:

01

合理的高压氧治疗

1.有条件者,潜水活动出发前去医院高压氧科,请有经验的高压氧科医生指导,进高压舱进行“加压锻炼”治疗,有助于机体在潜水活动中更容易适应海里的高压状态。

02

良好的休息

在潜水整个行程中,始终注意良好的休息,以确保最佳的健康状态,毕竟无法预知在海里的下一刻会有什么突发的事情发生,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反应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逃出生天。

03

摄取足够的能量和丰富的食物

由于水下温度通常会较低,潜水员呼吸压缩空气要消耗额外的体能,水里活动的阻力也远远大于陆地,更进一步消耗体能,因此,人在潜水过程中的氧耗量和能量的消耗远远大于在陆地的时候,并且随着水的深度越深、水温越低,氧耗量和能量的消耗就越大。潜水员的能量供应标准为3600-/天,约相当于含蛋白质120-140克、脂肪80-100克、碳水化合物500-600克/天。这样的能量摄入,远多于我们在平常陆地生活时所需。这样我们的胃肠负担也高于平时,更要注意避免难消化的食物和产气的食物,以降低胃肠道气压伤的风险。。

04

潜水期间,不能饮酒

的确,面对无艮的大海,听惊涛拍岸,观云卷云舒,手中一杯清凉的啤酒,何等惬意,也是很多潜水员的“标准度假模式”。但根据潜水医学理论,在没有结束潜水活动之前,饮酒有违安全原则。

首先,在潜水前饮酒,血流加速,继而导致的更多的氮气吸收溶解在身体的组织里;其次,潜水本身就存在容易脱水的因素,包括吸入空气瓶里的干燥空气,呼吸过程中带走身体的水分,入水以后温度的变低,会导致皮肤外周的血管收缩,血流会相对向内脏集中,以保证内脏的温度恒定,内脏也包括肾脏的血流增加,加上潜水时代谢率提高,需要经过肾脏排泄的代谢产物更多,肾脏排尿增多。

这种现象,被称为“冷水浸泡尿多症”,因此下水后,潜水员通常会有尿意增强的感觉。而饮酒尤其是喝啤酒,即使不潜水都会有利尿的作用,而潜水时酒的利尿效应更强,机体更容易失水,有的潜水员担心在水下多尿或在水下排尿困难,潜水前刻意少饮水,这样身体的脱水更为明显。

人体脱水会使血液浓缩,从而降低身体排出氮气的能力。氮气和酒精都会有中枢抑制作用,而且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每加深15米,氮气对中枢的影响就相当于在陆地上喝了一杯马丁尼酒,而酒精会放大这种“马丁尼效应”,加重氮醉的程度,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了。此外,酒精初期使血管扩张,温度散失、并抑制身体产热时的“寒战反应”,均会导致失温,这些不利因素均会增加潜水员患减压病的风险。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调查发现,30-40%发生潜水事件的患者在潜水前一晚饮酒,2-3%在下水前饮酒,足引以为鉴!

潜友们,学会在海里排尿吧,这样让我们可以放心地在潜水期间多喝水以防止脱水;当我们抑制不住心里饮酒的欲望时,请默念三次:“道路千万条,禁酒第一条;潜水前饮酒,亲人泪不休”, 为了安全起见,在结束潜水后才开始尽情狂欢吧。

万一我们在潜水期间遇到了意外事件,如何及时判断我们是否得了“减压病”呢?著名的潜水病专家张辉教授总结的三大症候群,足以帮助非医学界的潜水员们及时发现是否罹患减压病:

痒:

奇痒难止,搔之犹如“隔靴搔痒”,抓到血痕斑斑也无法止痒。

痛:

特别是关节疼痛,且止痛药无效,热敷或按摩可短暂缓解

瘫:

轻重不一,从感觉障碍,到肢体活动障碍,严重者昏迷。

一旦认为潜水员是有可能得了减压病,尽快给他吸纯氧、补液、保温,并联系医务人员,决定下一步的救治方案。

意欲乐潜,必先安潜!让我们居安思危,认真做好潜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潜水行程中遵循合乎潜水医学科学的生活方式,潜水活动中严格执行潜水规则和要求,让每一次美好的潜水行程,成为真正的享受过程。

老哥记于暨南园

2021年1月5号

附注:部分资料引自网络文章、徐伟刚主编的“潜水医学”及潜友们的惠赠,在此一并致谢!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