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洋,镇江人做菜的秘密魔法

日期: 2025-04-11 11:02:09 |浏览: 7|编号: 9273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开洋,镇江人做菜的秘密魔法

文字原创 / 怡尘

南方人习惯把海米称作“开洋”,而北方人看到这两个字大概率会犯迷糊,直到提起菜谱中的海米、虾干、金钩,才恍然大悟地“哦”出声来。这时候的南方人,却仿佛撞上了夹杂着阳光的海风,口水已经暗自汹涌。

开洋与虾皮虽同出一门,且都是提鲜食材,但在南方人眼里,却似有云泥之别。祖母最爱用开洋烧青菜心。有了开洋的高调加持,青菜也变得咸香可口。她常说,笃豆腐汤时放虾皮和放开洋的味道,更是“不能相提并论”。

小时候我最爱做的事,是拿着祖母给的两毛钱,到酱园店买开洋。售货员把七八个开洋,用裁好的土黄色牛皮纸包成三角形,递到我手上。仿佛施了魔咒一样,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被纸包里散发出的海鲜味所诱惑……

实在控制不住,就打开一角,挑一个最大的放进嘴里,既不一口吞下,也不咀嚼,就那么含在舌下,开洋特有的咸香,让我仿佛听到了蔚蓝大海的声音。

当我笨拙地恢复纸包,交给祖母时,祖母不管说什么我都是点头如捣蒜,怕一开口,就露出破绽。祖母自然不傻,与我有着看破不说破的默契……知道我喜欢吃开洋,家人在饭桌上筷子夹上来,便往我碗里放,那时候年纪小,不懂谦让,现在想来真是该打。

父亲做菜喜欢重糖重油,偏偏不爱放味精,他把价廉物美的虾皮买回来晒干,用料理机打碎装进玻璃瓶中,菜烧好了搁一点来调味……这是他提鲜的魔法。开洋也是父亲的法宝,冬天用来炒大白菜,夏天烧冬瓜茄子,快速简单,咸香味美,开胃下饭,还不会担心被鲜掉眉毛。

与父亲不同,小说《美食家》中的朱自冶特别会吃,名气很大,却不会做。为了吃到美食,他才和政客的姨太太孔碧霞结婚。高小庭在面对充满文化内涵的孔碧霞私房宴时,发出这样的感叹:“世界上的事情会做的往往不如会吹的,会烧的也不如会吃的。”梁实秋的父母前妻都是做饭好手,但“民国食神”的美称却要由梁实秋顶着,只因他会吃、会写。

据王敦煌记载,1991年冬季,学者张中行专门跑到他家,点名让其父请他吃焖葱。说白了,焖葱其实就是“海米烧大葱”,是王世襄先生借鉴经典鲁菜“葱烧海参”独创而成。困难年月,食材匮乏,只得将海参换成海米,但有了海米的加持,最终竟然化腐朽为神奇。

“不如见一面,哪怕就一眼”,听海来阿木的《不如见一面》,越听越伤感,遂不由自主地改掉歌词:“不如吃金钩,哪怕就一口。”如此一来,则越唱越开心,越唱越想吃开洋。

将蒲菜剥去叶子,用小刀削去老根老皮,留嫩心洗净,再切成长寸段,下入开水锅略焯一下捞出过凉。干海米洗净放入碗内,用温水伺候着泡软。葱切段,姜切片,炒锅上旺火烧热。倒入熟猪油,油热后下入葱段姜片,炸至呈金黄色时下入海米煸出香味,烹入鸡清汤。汤开后捞出葱姜,撇净浮沫。加入料酒,精盐,白糖。再下入蒲菜心烧透后,然后用水淀粉勾浓汁芡,淋熟鸡油即可出锅装盘。

蒲菜淡黄清香,金黄的海米点缀其间,增香添彩。就像小家碧玉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脱下厚重的棉袄,穿上嫩绿的春装,身姿窈窕,如灵动的小鹿奔跑跳跃在油菜花田里。一阵风吹过,菜花摇摆,仿佛上演了一首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品尝这道美味,春天奏鸣曲能将你的感官全部打开,迷茫的灵魂瞬间获得救赎。

平时工作压力山大,周末下厨,将开洋用黄酒泡发好,炖汤做菜放点进去,好似画龙点睛之笔,可调和五味,调剂口胃,调适心情。但凡心态平和了,换个角度看生活中的琐碎烦恼,一地鸡毛都变得活泼可爱起来。

文字原创

感谢转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