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禁酒战争:被伏特加统治的战斗民族,为何难舍烈酒
伏特加,那标志性呐喊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俄罗斯人豪饮的场景历历在目。战斗民族的挚爱,它见证了数百年历史,从沙皇宫廷到平民百姓,伏特加流淌在俄罗斯的每个角落,故事或激昂或沧桑。
今天,一起走近伏特加,看看它和俄罗斯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伏特加,十六世纪就已在俄罗斯流行,那时它早已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酒文化。
俄式伏特加,如同东方茶道般,文化底蕴深厚,饮用也讲究很多。
它总是和浓油赤酱、辛辣刺激的食物在一起。有钱人家餐桌上,熏鱼熏肉堆满一桌,还有萨拉萨拉,肥肉胡椒月桂叶腌制,特别下酒,一口下去全是斯拉夫人的豪迈劲儿。
缺钱的人也有妙招,黑面包、腌黄瓜、西红柿,还有柠檬、洋葱、大蒜,这些便宜货都能解酒。
一口闷掉伏特加,然后立刻闻闻菜,这就是俄罗斯人的酒桌习惯。他们不讲究慢慢品,而是大口畅饮,再用鼻子确认菜香,这才是痛快。
伏特加酒味太冲,闻闻刺激性食物就能压住那股子酒气。
将军仰头一杯伏特加,随即裹紧大衣猛吸一口,脸上立刻泛起红晕,呼出一口浊气,那感觉,真痛快。俄罗斯大街上,穷鬼们为了省钱,就着洋葱蒜头喝酒,甚至直接闻衣袖或老婆头发解酒。
落魄汉子,口袋空空只剩酒钱,柜台前递钱买酒,老板斟满,他仰头干杯,摘下帽子深吸一口酒香,再重重呼气,戴好帽子,转身消失人群中,背影落寞又洒脱,饱经风霜,对伏特加的热爱可见一斑。
伏特加和中国白酒都是世界八大蒸馏酒,但酿造工艺差异巨大,风格迥异。
伏特加,和那些香气复杂的酒不同,它追求极致的清澈,口感纯净得像水一样,甚至比汾酒还淡。
最初,它用小麦大麦玉米土豆等酿造。现在玉米土豆成了主角,市场火爆嘛。酿酒时,多次蒸馏,酒精液经过木炭过滤杂质,再兑水到四十度左右,装瓶。
纯粮食酿造,不加任何添加剂,只靠反复蒸馏和过滤,去除杂质,最后只留下纯净的酒香。
这酒清爽,西方人爱喝,调鸡尾酒也常用,好多创意鸡尾酒都靠它提味儿。
俄罗斯人把伏特加当朋友,可它也暗藏风险。
小酌怡情,暖身驱寒,痛快一时。喝多了,酒的坏处就全出来了。
酒精伤肝伤胃,日积月累,酗酒还会上瘾。那些酒鬼,手抖得厉害,像赵四附体,但只要喝酒,手立马就不抖了,这就是慢性酒精中毒。
大脑神经出了问题,人就变得喜怒无常,脾气古怪。他们特别想喝酒,像得了病一样,必须喝。不喝就难受,睡不着觉,恶心想吐,痛苦不堪。因为喝酒对他们来说,就像得到奖赏一样,无法抗拒,所以越陷越深。
俄罗斯人喝酒太多,情况很糟糕。
每年寒冬街头,冻死的酒鬼多达四万二千人,七成交通事故都怪酒驾,2016年的数据显示,三分之一男人,七分之一女人,深陷酒瘾。
沙皇时代,贵族豪饮成风,彼得大帝醉心美酒,视之为男人的象征。叶利钦总统更是出了名的酒豪,和克林顿在克里姆林宫厕所痛饮,留下不少笑话,上层带头,老百姓也跟着喝,酗酒之风越来越厉害。
恶劣气候和低迷经济,直接导致了如今的困境。
俄罗斯寒冬酷烈,酒成了御寒良方,也是穷人麻痹神经的无奈之举,甚至成了精神寄托。穷困潦倒加上酒瘾缠身,各种荒唐事层出不穷,有人为解酒瘾喝防冻液,更有人对酒精饮料、洗手液、沐浴露,甚至香水清洁剂都来者不拒。
黑心酒贩子见利忘义,用工业酒精兑水,甚至添加毒物酿造假酒牟利。2016年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山楂牌”假酒致死七十多人,惨剧令人不寒而栗。去年秋季,明州“西伯利亚之泉”假酒再次夺走人命,甲醇超标酿成悲剧,让人心痛。
普京上台后立刻行动,严厉打击酗酒。他规定了酒的销售时间,禁止在公共场所喝酒,还禁了酒的广告,严厉打击假酒。结果很好,喝酒的人少了,死于酗酒的人也少了。
俄罗斯经济被制裁,发展缓慢,穷人酗酒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
中国年轻人痛恨酒桌陋习,逢迎拍马,虚情假意,早已背离酒文化本真。更糟的是,酒吧派对里,酒精催化暴力、下药、性侵等犯罪,危害比单纯熬夜喝酒严重得多,虽然酗酒还不算大问题,但这趋势令人担忧。
在哪儿喝酒都得悠着点,小酌开心,喝多了伤身,别让酒成为生活的麻烦。适度饮酒才能享受快乐,远离痛苦。伏特加的历史映照了俄罗斯的兴衰,也给全世界敲响警钟:爱惜身体,别沉迷酒。
视频讲述了十万个品牌故事,画面生动,细节丰富,品牌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