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考试题型早知道!国考教资《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型及分值占比

日期: 2025-04-08 19:07:26 |浏览: 7|编号: 9171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国考考试题型早知道!国考教资《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型及分值占比

国考丨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国考考试题型及分值占比(含例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单项选择题

题型丨分值占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例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重视发展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条件较好的学校,要努力开展实验,鼓励多做实验

B.在初中阶段,教学条件受限的学校可以选择3到4个典型实验

C.鼓励开展家庭实验和微型实验

D.环境保护和实验安全教育

【答案】B

【解析】

在初中阶段,教学条件受限的学校可以选择3到4个典型实验。

简答题

题型丨分值占比

二、简答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例题】

材料:化学概念学习可以有概念形成策略,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概念形成策略包括三个阶段。

(1)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简述概念形成策略的应用。

(2)简述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概念形成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

呈现实例:利用教材中红磷的燃烧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两个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再利用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实验探究,发现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得出相矛盾的结论,分析原因是因为有气体生成,且为开放的空间,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确认概念:动画展示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微观示意图,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确认概念。

强化练习: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

发展思维技巧:通过例题讲解判断质量守恒的方法。如: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化学变化;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变等。

(2)概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概念图策略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够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中构建“概念图”的具体策略是:设计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衔接知识、疏通思路;组织概念网络,促进新旧知识同化;反思评价,修正、发展知识结构;变式练习应用概念,强化理解。概念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化学知识认知结构,从而使其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由“学会”转为“会学”。

诊断题

题型丨分值占比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共15分)

【例题】

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③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这个选项应该选什么?

(2)学生为什么会选错?请逐个分析。

(3)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与技能?

【参考答案】

(1)正确答案为D。

(2)学生选错可能是因为:

①没有认识到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不足时,会导致装置内氧气不能全部消耗,因此使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①不正确。

②没能准确的分析没有塞紧瓶塞造成的后果,也就没能分析得到若未塞紧瓶塞,实验装置漏气,会使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②不正确;

③没能分析清楚实验前若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造成的后果,因为弹簧夹没有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大于五分之一,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③不正确;

④分析时,没能清楚插入燃烧匙太慢的后果,也就没有意识到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因此可能会错误的认为④不正确;以上即为学生选择错误的可能原因。

(3)通过本道题,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有:

①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大约为五分之一;

②进行该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比如必须保证红磷过来以保证氧气消耗完全,为了避免集气瓶中气体逸出,操作必须要快一些;

③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判断压强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学习到的技能如下:

①实验仪器的组装与气密性检验技能;

②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基本实验操作,比如红磷的点燃操作、弹簧夹的使用等;

③实验探究与质疑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自主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并且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经过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

案例分析题

题型丨分值占比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例题】

学生在化学中已经学习过分子和原子,老师让他们回忆了一下,有3个同学说,一个同学说可能是花香,另外一个是扩散,第三个是两个铅块放在一起久了,会融在一起;老师带领他们做了3个实验,实验1:在盛有烧杯的水中加入氨水;实验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氨水、再加入酚酞;实验3:用一个大的玻璃罩罩住两个小烧杯,其中一个烧杯中放放浓氨水,另外一个烧杯中放酚酞溶液。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以及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有同学问:为什么用大玻璃罩罩住两个小烧杯,其中一个变色,另外一个不变色?老师建议学生课下查阅资料。

(1)分子和原子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2)老师做三组实验的作用是什么?老师用到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

(3)老师用到了什么教学理念

【参考答案】

(1)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第一步,该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此外,改部分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实验1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是对比方法的引导;实验2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是知识的铺垫。这样可以降低探究的难度。实验3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以上实验探究过程中才用了实验、对比、分析、归纳、抽象等科学方法。

(3)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

教师在讲授时并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将分子的性质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从而从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由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知识生成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题

题型丨分值占比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30分)

【例题】

材料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解度”的内容标准为: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材料2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溶解度的内容如下:溶解度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室温下,20mL水中所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的限度。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资料卡片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 10

易溶

材料3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等相关知识。请回答25-25题

要求:

(1)请分析“溶解度”内容的特点及其在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6分)

(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溶解度”内容的教学设计,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24分)

【参考答案】

(1)第一、【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建立教学逻辑体系。首先,通过【实验9-5】和【实验9-6】来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结合实验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然后,结合【实验9-6】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最后,结合【实验9-5】【实验9-6】,总结了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

第二、【实验9-5】和【实验9-6】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其中【实验9-5】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而【】实验9-6】能够说明温度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影响。

第三、实验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探究理念,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进一步提升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能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加强对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

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中,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体会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较强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含义。

【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9-5、9-6实验。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实验:按照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

教师总结: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回答: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①加入溶质;②降温;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①增加溶剂;②升温。

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

【答案】AC。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应该将二氧化碳对人类的影响和温室效应放在一起提问。整体将提出的问题分类,从化学性质到化学性质再N--氧化碳的应用等。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的熔沸点较低,放置在舞台上时,室温高于干冰的熔沸点,干冰直接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同时,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会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小液滴,因此就呈现了“云雾缭绕”的现象。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①为什么地窖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地窖口含量高?

②为什么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生命危险?

操作课。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课可采取边讲解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教师的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其所起的是示范作用,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其次,在教师的讲授中学生完成基本操作练习;最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基‘本操作练习,只有这样反复练习,他们才能真正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②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包括多媒体演示和教师演示两种方式。教师可根据实验进行的条件、难度进行灵活选择。其中教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要做到操作规范、熟练正确、有条不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③上好分组实验课。

实验课往往采用的是学生分组实验。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制定明确而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好学生分组实验课的准备工作、确定相应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同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充分参与到学生实验中进行指导。

④鼓励课外实验。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种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课外实验课可以通过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实验活动。

(2)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初步掌握加热药品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学会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生产的影响,提升化学价值观。

②教学重、难点

重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归纳总结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

③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

④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大屏幕展示加热的实验装置,并提问“根据图片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①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

②加热的仪器为酒精灯……

【教师引导】在实验中酒精灯如何使用?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图片展示酒精灯,提问酒精灯有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回答】由灯体、灯芯、灯芯管和灯帽组成。

【教师提问】酒精灯该如何正确使用?如何点燃酒精灯呢?观察图片总结。(展示点燃酒精灯的图片)

【学生回答】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

【教师演示】演示点燃酒精灯的操作。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

【学生回答】首先将酒精灯的盖子取下来,放在实验桌上,然后再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再把燃着的火柴熄灭。

【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已经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外一个酒精灯?观察图片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不可以用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外一个酒精灯,只能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教师活动】展示酒精灯火焰的图片。观察酒精灯的火焰部分,归纳信息。

【学生回答】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个部分。将火柴平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时,处在外焰部分的火柴燃烧的痕迹最明显,说明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用其外焰加热。

【教师引导】酒精灯该如何熄灭?观看视频并总结。

【学生回答】用酒精灯的盖子将燃着的酒精灯盖灭。

【教师总结】不可用嘴去吹灭酒精灯,在熄灭酒精灯的时候需要用酒精灯的盖子将火焰熄灭。

【提出问题】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第一次盖后,熄灭火焰。但此时盖子中的氧气参与并燃烧掉,导致盖内空气压强变小,等其冷却后,因外界气压大于里面气压,可能会导致打不开灯盖。所以,我们需要再盖一次,使空气进入,防止灯盖内部气体量过少,造成低压,下一次再用将会很难打开。

【教师讲解】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教师引导】那如何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呢?请结合教材内容,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总结】①试管外壁干燥、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②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受热均匀,然后用外焰进行加热,加热时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④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教师引导】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受热均匀,然后用外焰进行加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使之受热均匀,防止局部受热,使试管炸裂。

【教师引导】请各化学实验小组,结合以上操作加热氢氧化钠溶液并向其滴加硫酸铜溶液,请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滴加硫酸铜后产生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环节三:巩固提高大屏幕展示酒精灯及加热液体实验的操作图片并进行判断。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简要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作业:课后观看实验室使用酒精灯的视频,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

扫码添加老师微信咨询课程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