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时代》杂志称为“打败艾滋病的人”
【编者按】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躬行著述,立身为师。初心不泯,肝胆相照。汇通中外,泽布天下。所谓名师大家,不仅在于其渊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更在于他们为学为人的精神境界。小胜于智,大胜于德,他们的所作所为成为清华精神理念的最好诠释。
为弘扬医疗领域大家的学术精神,推动学院的精神文化发展,我院特组织“学术人生”征文活动,从四月三日开始,每个周一,将有一位党支部的同志为我们介绍一位中外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师的科研事迹及人生轨迹,敬请关注!
“
“科学研究从来没有一帆风顺,失败和困难更是家常便饭,但是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对于目标许下最坚实的承诺。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和长辈的影响,但我们一定要忠实地做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 ——何大一
”
何大一【1952年11月——】
出生于中国台湾台中市,祖籍江西新余,12岁时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1981年,在洛杉矶-Sinai医学中心当见习医生时接触到了最早发现的一批艾滋病病例,1994年开始研究“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1999年,何大一及其同事又发现人体免疫系统T细胞中的CD8可以有效对抗艾滋病毒。2000年,又研制出C型艾滋病疫苗,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是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立志求学
何大一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毅然决定背井离乡到美国攻读工程学博士,靠打工挣钱完成学业。十二岁时,他随母来到美国。父亲为了追求学业,甘愿忍受长达九年的异国他乡的生活的毅力,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励志读书,有所作为的念头在他幼小的心灵开始萌发。
何家刚到美国洛杉矶市中心时落脚于一个落后的非洲裔社区。何大一刚上学时,因不懂一句英语,而经常被同学耻笑。异国文化的震荡让他变得更加内向,但何大一没有惊慌失措,而把全部精力专注于学业,认真学习英语,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去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开学仅六个月后,何大一就克服了语言障碍。高中毕业后,何大一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主修物理和数学,但他后来敏锐地发现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科学研究当红的领域,就决定攻读哈佛医学院博士学位。投身医学是他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何大一博士在科研第一线
与艾滋病的不解情缘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Virus, HIV)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逆转录病毒,是引发艾滋病的罪魁祸首。198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被发现,而何大一博士当时恰好在洛杉矶-Sinai医学中心当见习医生,他在第一时间内接触到了最早发现的一批艾滋病病例,当时就抱定了要去征服这种罕见疾病的决心。
HIV病毒结构
当时医学界有人认为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的崩溃是由兴奋剂药物所引起的;亦有人认为是过多性伴侣导致的过敏反应,而何大一博士怀疑HIV是由病毒引起的。他不顾生命的危险及同行的白眼,经常去寻找那些患病的男同性恋者,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得到启示,解开艾滋病的神秘面纱。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大一博士终于证实了自己的观点且发现病毒在感染初期几个星期内会突然下降,甚至降到无法检测的程度。
他曾创造多个“第一”,包括首次以终点滴定培养法测定患者体内病毒含量;首次从男性精液中分离出病毒;首次发现病毒会侵人中枢神经……何大一最卓越的贡献在于将定量概念首次引入艾滋病毒学的研究,创建了一个病毒动力学的新学派,这是现代医学理论的一项重大突破。因他卓越的成绩和发展的潜力,这位当时年仅三十七岁,黄皮肤黑头发的少数族裔,被破格任命为美国艾隆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的主任及洛克菲勒大学教授。
鸡尾酒疗法
鸡尾酒是西方人非常推崇的一种饮酒方式,将几种不同风格的酒调在一起,品尝起来则有别一番特别的感受。“鸡尾酒疗法”则是将蛋白酶抑制剂药物和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组合使用,较单一药物而言,这种组合能更有效地治疗艾滋病。因为其组合的策略与调制鸡尾酒过程类似,故被称为“鸡尾酒疗法”。
艾滋病的治疗之所以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艾滋病毒并非一成不变,在传播和繁殖的过程中,它常常发生一些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会导致药物失效,病毒可以继续在体内大量繁殖,而采用3—4种药物进行组合治疗的“鸡尾酒”疗法将大大提高疗效。何大一博士将首创的“鸡尾酒疗法”投入临床研究,取得的效果更是鼓舞人心:治疗几星期后,10名病人中的7人身体状况明显好转,持久低热症状及身上的溃疡均得到了根治,更神奇的是血液中检测不出艾滋病毒的存在!遭受了十几年来自艾滋病的恐惧和绝望后,人们总算看到了一线治疗的希望。何大一博士将相关研究结果公布后,立即轰动了整个医学界
基于“鸡尾酒疗法”对于艾滋病治疗的卓越贡献,何大一博士于1996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2001年,获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颁发的“总统国民勋章”;2006年,由美国加州时任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等推荐,入选首届加州名人堂;2010年,他被《时代》杂志称为“打败艾滋病的人”。
1996年时代周刊年度封面人物:何大一博士
再赢一场抗艾战斗
如今,何大一博士已经在艾滋病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工作了三十余年,他和他的团队致力于研究联合抗病毒疗法,“鸡尾酒疗法”虽然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但它是目前阻断艾滋病感染的最有效办法。然而,何大一博士并没有躺在荣誉簿上,而是疾步前行。2014年3月,何大一博士在《科学》杂志发表了其实验室的最新突破——长效型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这种药物注射进人体后,可维持3至4个月药效,能有效帮助高危人士降低感染艾滋的机率,有望成为艾滋病疫苗问世前的过渡方案。
何大一博士在影响“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上发表获奖感言
何大一博士坦言:“每年还有200多万的新感染者,所以我不觉得我们已经赢了,这个病毒真的很厉害,变得很快……由于‘鸡尾酒疗法’的发明,很多人以为艾滋病从此即被攻克,但事实上,艾滋病感染人数还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正因如此,何大一博士的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他把艾滋病研究与防治工作扩展到了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
2002年,何大一以每年1美元象征性的价钱,把他与艾伦·戴蒙德中心所拥有的疫苗制造专利技术转移给中国政府,以支持对中国内地艾滋病防治事业。2003年,何大一跟随克林顿总统访问中国,对于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的改变带来了影响。他发起和领导了“中国艾滋病防治行动(CAI)”,这是中国有关机构及其国际合作伙伴构成的联盟组织。2007年,他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了“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为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新平台。
何大一研究团队和清华张林琦博士研究团队进行交流
撰稿人:周盼盼
部分文字来源:百度百科、央视网、新浪博客、人民网等
图片来源:凤凰资讯、海洛创意、央视网、时代周刊、中国网
本期负责党支部:医博142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