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家调制一杯007的Martini?

日期: 2025-04-06 03:04:26 |浏览: 1|编号: 9043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如何在家调制一杯007的Martini

大家好,我是SOOZY。冬天将至,越来越冷,该喝什么酒就成了一个问题:大部分的鸡尾酒是要加相当多冰块的,这让本就不暖和的体温更加雪上加霜。

要说不加冰的鸡尾酒,我第一个想起的便是大名鼎鼎的鸡尾酒之王:Dry ,它也是James Bond最喜爱的一款酒。正巧最近《007:无暇赴死》上映,这也是丹尼尔·克雷格扮演詹姆斯·邦德的最后一部电影。无论从气温,还是从情怀,都算是最适合喝一杯Dry 的时候,今儿我就跟大家聊聊这款酒,顺便教你如何在家调制一杯原汁原味的James Bond版Dry 。

Dry

没那么简单

Dry 是一款非常明显的“毁誉参半”的鸡尾酒,有人到酒吧只点这一款,凸显自己的高格调,追随它“鸡尾酒之王”的名号;有人品尝过它辛辣的口感之后则嗤之以鼻,批评这么难喝又简单的酒,是怎么称王的?

《007:无暇赴死》中邦德和邦女郎饮用Dry

事实上,说Dry 是一款再“简单”不过的鸡尾酒,这话一点儿也没毛病,毕竟我们一般见到它的样子就是,冰镇的酒杯中只有金酒、味美思和柠檬皮/橄榄。但就是这么简单的酒,得到了“鸡尾酒自开始,又以告终”的盛赞,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就得从的历史说起了。在葡萄酒内加入香草这种酿造方式已有好几百年历史,这样酿造出的加香型葡萄酒,就是我们熟悉的“(味美思)”。大约150年前,家族在意大利都灵市附近开设了一家葡萄酒厂,创制出今日名为“威末”的新酒。随着品牌味美思酒的流行,人们开发出了将Gin(金酒)作为基酒,与按比例进行调和的喝法,并将其命名为,这就是传奇的诞生了。

1940年代的杂志广告

在1920年代至二战之间开始风靡全球,1960年代,随着爵士乐和拉美音乐的盛行而迎来了黄金时代。现今,已经成为鸡尾酒的象征和夜生活的暗语。你可以看到美国的许多酒吧,常用一只马天尼酒杯和一片橄榄叶作为招牌,它也是苹果手机输入法中第一个收录的“鸡尾酒”emoji表情。

1934年美国电影《The Thin Man》出现的酒杯

虽然它的历史只有短短一百多年,但人们为它付出的努力可是无法计量的。调酒师们以为基底,开发出千变万化的不同种类,1979年美国出版过一本书叫做《马天尼酒大全》,里面就有足足268种不同的,4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肯定是更加“恐怖”了。

我们今天只讨论最经典的一种,也就是Dry 。大家都知道Dry 的名字叫作“干马天尼”,而这个“干”(一声,别骂人)字与干红的“干”字一样,是与甜相对的,一百多年来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让Dry 变得越来越“干”。

由于所采用的甜度较高,加上与Gin的比例高达1:1,所以最早的是一款甜酒,口感绵甜的它在英国有一个别名叫作“老汤姆(Old Tom)”,与其所采用的金酒品牌同名。到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开始采用杜松子味更重、更辛辣的金酒,“伦敦干( Dry)”也取代了原本的风味。同时,它所采用的也越来越干。

“OLD TOM”名字据说起源于酒吧招揽生意的猫型招牌

当人们已经无法在和Gin本身追求更低的甜度时,他们便转而将关注点投向调和比例上。19世纪后半叶Gin与的1:1比例,到了1910年左右被常见的2:1的中度干比例取代;几十年后,标准喝法成了超干的5:1……再后来,这个比例的走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Gin与则徘徊在7:1和16:1(所谓的Bone Dry )之间,甚至会出现令人咋舌的25:1——即使如此,还是会有人嫌酒里的放了太多。

所以有些老酒鬼,干脆选择了更极端的喝法:把酒瓶放在那里,调酒的过程中也不放,最后拿着满是Gin的酒杯向着酒瓶致敬一下,甚至往意大利的方向举个杯,就算是加入了,加了但又没完全加。

我们今天在酒吧所点的干马天尼,一般是以6:1左右的比例调制的,从它的口感来评价,已经算是很干烈、很辛辣了。有趣的是,这个比例也成了不少人眼中衡量男子汉气概的度量标准:喝越干的,就越爷们儿,至少海明威、丘吉尔和翰弗瑞鲍嘉等一大串儿名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海明威是知名的爱好者,他的至高评价是:“I had never so cool and clean.They made me feel .”

好像越说越显得调制Dry 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但它却是最考验调酒师功力的鸡尾酒之一,这就好像我们在学书法的时候,最简单的“一”字其实是最难写的。如果你喝到的Dry 太浓烈难以入口,是因为调酒师没有做好。一杯优秀的Dry 应该是非常顺滑的一口滑进喉咙,然后直接跑到胃里的,而不是既拉嗓子、又呛喉咙的“中药”。

Dry 是一款不会给你盛着冰块端过来的鸡尾酒,但调酒师调制Dry 的要点却是要足够“冰”和“快”,无论是冰杯子、切大块的冰,还是迅速地调酒,长时间的搅拌,都是为了要让酒的温度低下来,这样酒才不会在刚入口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烈,而是等到吞下去以后进了胃才会感觉到热热的。口腔里回味的也不是酒精的味道,而是和Gin的草本香气,好喝的Dry 甚至会令你第一口喝完酒口中生津,想接着喝第二口。

你喝到的Dry 不好喝,也有可能是你喝得太慢——虽然Dry 的度数比较高,但它是一杯“三口酒”,一口一颗橄榄,三口把它喝完。如果你没有在酒还冰镇的时候喝光它,金酒的浓烈味道就会愈加明显,越喝到后面就会越难喝了。

邦德的

怎么不太一样?

关于,最有名的一句话是:“,not - 要摇,而不是搅”。这句台词来源于1962年的007电影《诺博士》(Dr.No),当时电影中的詹姆斯·邦德指名所点的是Vodka ,也就是用伏特加替代金酒来制作的Dry ,虽然有人指责它不够纯粹,但他毕竟是邦德,人们后来不仅接受了这种调制方法,更让干马天尼直接分成了金酒和伏特加两类。

《007:诺博士》(1962)

但值得一提的是,需要摇匀的鸡尾酒一般都是混合糖或者蛋黄这种,不摇就难以混合的,像Bond这种点Dry 还要求人家摇匀的,可能会被调酒师看不起。不过后来也有人帮007圆回来了,说这样不仅可以让酒变得更冰,还可以产生细小的泡沫,增加更绵密的口感——嗯嗯反正他是邦德,他怎么说都对。

结果到了丹尼尔·克雷格这一代007,他在“山寨”Dry 这件事上更加变本加厉了。在《007:大战皇家赌场》里,他向调酒师宣布了自己要的配方:

“Three of ’s, one of vodka, half a of Kina . Shake it very well until it’s ice-cold, then add a large thin slice of lemon peel. Got it?”

“三份哥顿金酒,一份伏特加,半份Kina 。慢慢摇匀直到冰凉,再加入一大细条柠檬皮。你的明白?”

后来邦德又将这款酒以邦女郎维斯珀·莲( Lynd)的名字命名为“ ”。事实上,“ ”这个配方的在《007》系列小说以前是根本不存在的,它是小说的作者伊恩·弗莱明自创的调法,估计是为了突出邦德生活考究、特立独行的一面,谁想到随着James Bond这个人物成为传世经典,这款 也引发了无数人的向往和好奇。

不过我可以跟你打保票,你现在走进任何一个酒吧跟调酒师说你要点一杯 ,9成以上的应该都不会调或者嫌麻烦不给你做——幸好我钻研了一下这个配方,接下来就教你如何在家里制作一杯正宗的邦德版 。

在家调一杯Bond的

首先你需要准备的原材料有:金酒、伏特加、Kina 酒,以及柠檬。

金酒的品牌,邦德已经帮你选出来了:'s(哥顿),它是18世纪后期在伦敦出现的金酒品牌,如今在全世界金酒中销量排名第一。店铺和网上到处都有卖,几十块人民币就能搞定——别看它便宜,但即使是最势利、最苛刻的品酒师,也得给's一份公正评价,不要因为价格小看了它。

1930年代的's海报

至于伏特加,邦德并没有指定它的品牌。不过在《007》小说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创造这个喝法的1950年代,伏特加度数大多是100 Proof(英国酒精度数单位,相当于我们说的57度)。而我们今天常见的伏特加一般都是40度的,所以如果你想向原著看齐的话,还是要找一款高度的vodka才行。

不过电影这里并没有完全还原小说,邦德用的是40度的牌伏特加,既然电影都凑合了,那我们当然也可以凑合——btw,我之前教大家做莫斯科骡子的时候推荐的也是这款伏特加,如果还没用完的话就省事儿了。

剩下的原料里,柠檬皮非常好弄,要命的是Kina 这款酒。是一个法国的开胃酒品牌,它用波尔多的不同年份葡萄酒和利口酒(用柑橘,苦橙皮,奎宁树皮等制成)混酿而成各种开胃酒,Kina 是其中奎宁含量很高的一款——问题在于,这玩意儿已经停产了,1986年的这款酒配方变了,大大降低了其中奎宁的成分。

还有一种说法是,作者伊恩·弗莱明所创造的原配方本身就是错误的,提出这种怀疑的是 Amis(金斯利·艾米斯),一位作家同时也是邦德的死忠粉。他写过一本书叫做《The Book of Bond》,其中认为弗莱明所写的配方中采取的应该不是Kina ,因为当中极高的奎宁含量会使得最终调出的酒特别特别苦,而应该是味美思来代替。

鉴于死忠粉都这样说了,再加上原版的Kina 确实是搞不到(搞到了应该也会很难喝),我们就以同样含有少量奎宁的 Blanc来代替,网上搜就能买到了,100多块钱。

原材料准备完毕,就可以开始调酒了,注意Bond老哥所说的要点:“Shake it very well until it’s ice-cold.”

详细步骤如下:

1. 准备好杯,3份哥顿金酒(每份30ml左右)、1份伏特加和半份酒;

2. 将准备好的酒和冰块一股脑儿倒入调酒器;

3. 握住调酒器一顿狂摇,直到调酒器外面结霜,冰到你的手已经握不住它为止;

4. 把摇匀的酒倒进杯,放入柠檬皮,大功告成。

如果你照着我说的这样实操了,那现在就可以享用这杯99%正宗的邦德版 了。不过如果你懒得动的话,不妨跟我一起云通关一下,顺便比较一下它与传统Dry 的不同之处:

虽然“摇匀”这种调制方式对于Dry 来说有点蠢,而且晃这么半天冰都化了,相当于兑了很多水,但与此同时它确实要比搅拌而成的传统干马天尼要冰爽得多,而且的甜味也抵消了金酒的轻微苦味,确实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不过这款酒也有一个问题:作为餐前酒来说,它劲儿也忒大了,两款烈酒为底,也是加入了葡萄酿的烈酒的强化葡萄酒,除了冰化出的水儿,全是带度数的,三口喝完直接上瘾。

关于这款酒的度数,人家邦德也说了:“我在晚餐前最多只喝一杯酒。但既然喝一杯,我希望这杯得够大、够烈,够冷,还得极其容易制作。我讨厌小的东西,男人什么都不能小。”

没错,老邦你说得太对了,敬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