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调酒故事 | 内含咖啡因的当代经典:浓缩咖啡马提尼 Espresso Martini
的起源,可以追溯至 1983 年 Dick 尚在 Soho 服务时,应一位年轻女性模特儿要求所创作的作品。这位客人希望来点东西“让我清醒,再把我X爆。” (wake me up, then fxxk me up.) 当时 Soho 的咖啡机就在吧台旁, Dick 于是将浓缩咖啡与当时风行的伏特加结合起来,并添加两种咖啡利口酒和糖浆来调整风味。称为 Vodka 的调酒就此诞生。
Dick 曾表示这位客人后来成了超级名模,许多人对这位名模的身份都有猜测,但 Dick 从未证实这些说法;而在他逝世之后,这个疑问或许也将永远成谜。
Vodka 原以加冰威士忌杯盛装,但在1990 年代初期,新创调酒不论素材为何,只要以马丁尼杯盛装,一律称为 XX 的风潮影响下,Dick 也将配方微调后的 Vodka 改以马丁尼杯盛装,成了吾人今日所知的 。
虽然 1998 年, Dick 也在他和艺术家 Hirst 开设的酒吧 中,提供以药水杯盛装,称为 (药用兴奋剂)的 Vodka ,但 仍是它最为人所知的形态。
典型的 酒谱,包括 2盎司伏特加、 1盎司浓缩咖啡、 0.5盎司咖啡利口酒与 0.25盎司糖浆。将上述材料置入预先冷却的雪克杯中(浓缩咖啡最后加入,以避免冰块溶解过多,稀释成品风味)摇荡后滤至马丁尼杯中,并在形成的泡沫上放上 3 颗分别代表健康、财富与幸福的咖啡豆。
在原料选用上,使用优质榖物伏特加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 成败的关键,仍是浓缩咖啡的品质。除了使用新鲜现冲浓缩咖啡 ,尽可能保留咖啡香气与风味之外,咖啡豆本身也必须相对新鲜,以免油脂氧化产生油耗味,且有助于在摇荡之后带出丰厚持久的泡沫。
在咖啡豆焙度选择上,虽然精品咖啡的发展,促使愈来愈多人降低咖啡豆焙度,以凸显产地及品种特征;但考量到伦敦 1980 年代的咖啡时尚, 仍较适合使用中深以上焙度的咖啡豆,以呈现经典苦甜风味。
咖啡利口酒在 中,扮演着伏特加与咖啡风味间的桥梁。但也有许多调酒师以不同方式整合风味:像是多次名列世界 50 大的纽约知名酒吧 Only,首席调酒师 Dev 便在上述酒谱中以糖浆完全取代咖啡利口酒;今年晋级世界 50 大酒吧的台北 则是以香草糖取代糖浆及咖啡利口酒的角色。
身为亚洲 50 大酒吧的 East End,虽仍使用咖啡利口酒,却将基酒更动为口感细致,因橡木桶陈年而带椰子、坚果气息的爱尔兰威士忌,以使整体风味更加和谐。
然而笔者所见最繁复的 ,却是来自台北捷运中山国中站旁巷弄中的 ASTAR House。店主小宝曾任 吧台经理。他虽戏称 和 Vodka Red Bull 一样,都是酒精与咖啡因的结合,但现在身为咖啡师的他,做来却一点都不马虎。
除了在伏特加、浓缩咖啡与咖啡利口酒基础上添加陈年兰姆酒,作为伏特加与以兰姆酒为底的 间的风味桥梁,并以蜂蜜替代糖浆增添质地之外,又用少许盐修饰咖啡苦味。甚至动用了摇荡后去冰再摇的 dry shake 手法来增进泡沫表现。搭配中深焙度的咖啡豆,让他的 兼有苦、甜、酸三个味觉向度,但口感依旧坚实滑顺,是款巧妙结合调酒师与咖啡师思维的杰作。
虽生于伦敦,却因澳洲酒吧多自咖啡馆发展而来,配有浓缩咖啡机,意外成了当地最受欢迎调酒。随着精品咖啡的普及与盛行,也有愈来愈多调酒师注意到咖啡作为调酒素材的潜力。下回走进酒吧时,如果看到浓缩咖啡机,不妨来上一杯 ,或其他以咖啡入酒的作品吧!
原文素材:
文: Chung
- End -
CTI
CT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