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西餐厅办了 16 年文学节,它的创始人经历了什么?
人们并不拘谨,可以在这里吃吃喝喝,尽情交谈。这是她创办文学节的初衷。
一些涉及不同领域的话题挤在了一起:有些谈论严肃的时政,比如俄国的政治发展,中日关系与美国在东亚的命运;有些谈论历史,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从古至今影响中国文化和思想的中国人;有些分享见闻,比如游历朝鲜收集到的有趣物件,记录哈萨克牧民与猎鹰的摄影作品;还有的研究饮食,探讨中国剩女问题,辩论金正恩与特朗普谁更加危险。
这些都发生在上海外滩的一家餐厅里,3 月 15 日至 28 日,为期两周。
上海国际文学节的讲座现场
这个被叫做上海国际文学节的活动已经举办了 16 年,地点从未改变。自 1999 年起,外滩 5 号的顶楼就被改造成了米氏西餐厅。乘坐电梯直达 7 层,可以看到水晶吊灯搭配花鸟墙纸,中式仿羊皮吊灯呼应软包座椅,中西合璧的装修把这家西餐厅与外滩的老建筑融合在一起。
创始人米歇尔·嘉娜特来自墨尔本,她曾是东方快车豪华酒店集团的伦敦分部的主厨之一。面向黄浦江的大露台是餐厅最大的卖点,这里也被认为是全上海风景最好的餐厅之一。餐厅主打欧陆菜肴,也融合中东、南亚、北非、上海当地的风味,最有名的是招牌甜点米氏奶油蛋白饼,以及全部自制的面包、甜点、酱料。同层另一侧配套有 Glam 酒廊,也是文学节举办的地点。
2002 年,米歇尔举办的第一届上海国际文学节只有一位主讲人,演讲的主题是马丁尼与文学,他谈论了书籍和电影中的,以及米氏西餐厅里的各式马丁尼。第二年作家变成了 3 个,第三年 10 个,2018 年则是 44 个。
米氏西餐厅创始人米歇尔·嘉娜特在文学节现场
1989 年,从厨师转型到餐厅老板,米歇尔在中国开的第一家西餐厅位于香港,名为“M at the ”。不同于当时其他开在五星级酒店和摩天大楼里的高档餐厅,M at the 选址香港中环雪厂街上一幢原为冰库的旧建筑,与艺术空间“艺穗会”同居一栋楼。此外,从餐品到服务到布置装修,米氏西餐厅的风格介于正式与休闲中间,这种亲民的高档西餐厅路线弥补了香港餐饮市场的空白,被媒体称为“开创香港时尚餐饮的先河”,也成为香港的地标性餐厅之一。当时,第五任“007”皮尔斯·布鲁斯南和英国超模凯特·莫斯都是餐厅的忠实粉丝。
米歇尔想在上海复制香港的成功。
1996 年,米歇尔来到上海,在和平饭店做了两周客座厨师。3 年后,她在外滩开起了第二家米氏西餐厅,“M on the Bund”。现在看来,把餐厅开在外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不过放在当时的情况下,入驻上海外滩是一次大胆的冒险。
当时,上海市政府迁出外滩不久,并将外滩的各栋建筑置换经营。米歇尔一眼看中了外滩租界建筑的历史感,也听从了朋友对外滩这一地段未来价值预估的建议。朋友告诉她:“米歇尔,那些告诫你不要来外滩的人,都不懂中国。现在是 1998 年,明年,对岸的浦东会建成一个新机场,政府计划把浦东建成一个金融中心。这里是中国,政府计划什么,就能实现什么。”
于是,米歇尔租下了外滩 5 号的顶楼,开起了外滩乃至上海第一家独立的高档西餐厅,一度享有“上海外滩沿岸的西餐皇后”之称。从 1999 年到 2004 年,整个外滩只有 M on the Bund 与和平饭店两家高档西餐厅。
后来,越来越多的餐厅、画廊、奢侈品牌、酒店入驻外滩。当米歇尔发觉这一情况的时候,她担忧过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会影响到米氏西餐厅,但事实证明,外滩的繁荣只是给 M on the Bund 带来了更多的客流量。
许多政要人物、商界人士、影视明星来到上海,都会光顾米氏西餐厅,其中包括意大利著名的菲拉格慕家族、英国爱德华王子、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哈利·波特扮演者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巩俐、章子怡、张艺谋、王家卫等。M on the bund 也曾被高端旅游杂志杂志Conde Nast 列为世界 50 大餐厅之一,亚洲餐饮指南Miele Guide评价其为亚洲 TOP 20 餐厅,还有其他一些城市生活类媒体也给予米氏西餐厅很好的评价。
米歇尔在 M on the Bund 的开业仪式上 来源:米氏西餐厅官网
1989 年,也就是米歇尔第一次在香港开餐厅的时候,一个在墨尔本开餐馆的女性朋友建议米歇尔举办文学节,当时她觉得很疯狂。运作一个餐厅已经够困难了,哪里有精力再办一个文化沙龙呢?
但她也渴望有一个可以交流想法和创意的平台,所以终于在 2002 年的上海实现了这个想法。“你有耳朵能听,有眼睛能看,有脑能创造思想。喂养灵魂和思想与喂养肉身同等重要,至少我不能缺少音乐、艺术和书籍。我认为这些东西,以及思考,使人类变得复杂,使人成为人。”
在米歇尔的理解中,餐厅是供人们享受的场合,也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产生交流互动的平台。这是文学节得以在一个餐厅举办的优良条件:人们并不拘谨,可以在这里吃吃喝喝,尽情交谈。这是她创办文学节的初衷。
来上海国际文学节的观众需要买票入场,聆听演讲者 20 分钟左右的分享,然后听众与演讲者再进行提问交流。文学节观众的年龄跨度从四岁的小孩到百岁老人,还包括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北美国家的人们,不过还是以西方面孔为主。听众与演讲者、听众与听众之间都用英文进行交流。
事实证明,这可能成了人们记得她的另一种方式:一个餐厅老板,一个厨师,还是一个文学沙龙的女主人。
文学节的策划队伍始终只有米歇尔和她的助理两个人。当然,餐厅的职工们也在文学节期间帮忙组织,米歇尔也找到一些酒店、学校、赞助商来协办这个文学节。曾经有一段时间,文学节过于繁重的事务消磨了米歇尔创办它所获得的乐趣,她又将文学节的规模缩小了。
策划文学节对于米歇尔来说,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只是很麻烦而已,每次都有一堆的事情和人员要协调:要与十几个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谈合作,还时常有作家忘记有这回事,或者误了飞机,或者忘记办理护照,而导致活动临时取消。“就像制作杂志一样,为了保持恰当的平衡,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唯一的问题在于米歇尔的生意本身。虽然文学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上海的老牌西餐厅 M on the Bund 却旧了。
M on the Bund 的露天餐厅 来源:米氏西餐厅官网
在米歇尔看来,米氏西餐厅目前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市场环境。“现在的中国发展得很好,人们在经济上都很自信。因此我感觉我们的餐厅生意不错,而且有着很好的商机。”
但事实上,米氏西餐厅的优势不再像头五年那样突出,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餐厅消费点评效应的影响下。M on the Bund 人均 500 元左右的价格虽然属于外滩高档西餐厅的平均水平,但在高端餐饮指南鼎食聚上,餐厅的评分为 7.3,在外滩地区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总体评价为餐品和服务水平一般,最有卖点的是面向黄浦江的大露台。旅游网站“猫途鹰”上,M on the Bund 评分 4.0(满分为 5),在外滩高档西餐厅中排名第 6。
米歇尔还试图在北京复制这个商业模式。她错误地选择了前门。
因为坚持要开在标志性地段,米歇尔曾耗费整整 7 年时间与政府谈判,才拿下北京店在中轴线南端的前门地区选址。2008 年,餐厅 M 的开张计划因奥运会延搁,正式开业后又遇上 60 周年国庆阅兵歇业一周,正常的餐厅运营总是会被各种原因打断。除此之外,十年过去,前门商业区的文化商业新地标改造重建仍未完成,更不用提像外滩一样复兴,这也影响了米氏西餐厅的营业。
M 于 2017 年 9 月关门歇业,2011 年才开办的首都国际文学节也因此没能延续下去。
北京的米氏西餐厅 M 选址在大前门 来源:米氏西餐厅
2018 年上海的这一场还是格外热闹。几乎每场沙龙都会有五六十个听众,临近演讲开始时,围绕投影仪摆好的三排座位和吧台都坐满了人,迟到的人很难再找到空位,需要求助米歇尔帮忙再安排一个位置。20 分钟的演讲结束后,提问交流的环节有时会被拉得很长,关于俄罗斯时政的这一场讲座上,观众们提了大概二十个问题,持续的时间比演讲要多出一倍。
虽然文学节每场演讲都会收费,但均价 80 元的门票并不能覆盖每次文学节的庞大支出,米歇尔只是把酒吧的非营业时间利用起来,做了一件非盈利的事情。每年的国际文学节都要提前一年进行准备,所以现在米歇尔就已经在预备明年的文学节了。在接受好奇心日报的访谈之前,她正在和新西兰的领事馆谈论明年的合作。
如果餐厅老去,这个颇为乌托邦的文学沙龙应该也不会继续存在下去。
题图及部分插图由上海国际文学节主办方提供
马丁·路德·金遇刺 50 周年,为什么人们依然在纪念他?我们重发了他当年的讣告
“有时候,关键的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去解释世界”|我们如何与未来相处①
进驻上海最贵的写字楼,联合办公转向大公司以后有了什么变化?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