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解锁美国威士忌酒龄迷思
先插播一条最新酒闻:今年被好莱坞真一姐“梅姨”公开在线加持过的热门美威品牌酩帝诗('s),日前参予由“全球50佳餐厅&酒吧组织”牵头的50 Best For 抗疫公益拍卖,史无前例提供了唯一桶酩帝诗10年波本私人选桶与唯一瓶酩帝诗24年波本威士忌,这两项珍稀压轴拍品,最终分别以166,000英镑和11,950英镑落槌。然后就有酒友私信来问我,酒龄仅10年的波本单桶与仅24年的波本单瓶,其收藏价值真能匹配这般“封神”的成交价?—— 或者说,这究竟算不算又一例蓄意抬高市场估价的“威士忌泡沫陷阱”?(尽管我不这样认为)
类似迷思,还体现在美国威士忌稀有拍品类别于各大知名线上拍卖——譬如国内玩家非常熟悉的 (见下组图对照举例)——的近期成交金额方面。很多苏威发烧友或许无法理解,为何一瓶12至20年甚至区区8年的美威老酒或限定新品,却能稳步拍出接近乃至超越一票业内津津乐道的苏威OB高龄单麦“大酒”的价位?
这里不够政治正确地引用一位自诩理性的威友bias即视感呼之欲出的看法,难道真是“缺乏文化底蕴又人傻钱多的美国暴发户们”自导自演出一个天坑剧情?
另一派有心为美威平反的威友,通常则祭出这一观点来做挡箭牌——“美国威士忌的陈年效率普遍远高于苏威单麦,橡木桶在美利坚奔放自由的土地上躺个10年,相当于在北境苏格兰一觉醒来的20年!(嚯嚯嚯,你咬我啊)”...... 或者更干脆一点,把锅再次甩给万能的反派“霓虹金”威士忌——放开俺,你瞅瞅那家秩父!!
陈年速率差异也好,产量稀有论调也罢,其实都不足以充分合理解释时不时“反噬”当今威士忌收藏界价值体系的这个美威酒龄迷思。本文姑且就依据我自己的知识储备及多年观察经验,尝试做出一番梳理,但求破除偏见,解答一部分酒友的疑惑。当然也希望藉此向在收藏入手方面仍有兴趣的朋友分享一点有用心得。
要弄懂美国威士忌的酒龄衡量标准——即何为真正意义上的中、高年份,首先就要理解到底什么是美威的保税期( )。
众所周知,为确保合法从事生产活动,本土威士忌生产者(酒厂/酒业公司)需要向美国政府乖乖纳税。这里的税,俗称“烈酒消费税”( duty on ),并不指酒类商品在销售流通时所附加的增值税(由作为买家的消费者承担)或关税。按照乔治华盛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这些“合众国先父们”留下的老规矩,当你把蒸馏好的无色原酒(white dog)装入橡木桶正准备开动陈年时,美国国税局(IRS)就会派人敲门来说“いただきます(一他达ki马斯)”了。事实上,南北战争之前,联邦政府是按威士忌装桶之际的实际体量来收税的。
不过,威士忌生产者们也不傻,橡木桶陈年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天使的分享”,难道也要为后来被天使偷喝掉的那部分酒液交税么?于是,他们团结起来努力说(fu)服(hua)政府上层—— “保税期( )”这一概念终于在1868年酝酿而生。换句话说,国税局公务员们前来计算并收取“保护费”的时间点,被推延到了保税期结束之后。不难理解,所谓保税期,就等同于在纳税这件揪心事上,宽限给威士忌生产者一段美好的“白嫖时间”,当然是越长越好咯!
下表罗列了美国威士忌的保税期限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间几番增加的变化情况:
年份
保税期( )的对应变化
1868
无保税期 → 1年期,“保税”概念诞生,最初税额为每酒度标准加仑50美分
1879
1年期→ 3年期,为进一步满足19世纪下半迅猛发展的威士忌业者需求
1894
3年期→ 8年期,行业从“美国1893年经济大恐慌”之中康复
1897
Bond Act of 1897法案出台,保税装瓶威士忌必须陈年4年以上
1958
8年期→ 20年期,由行业游说组织发起的提案经国会通过,并且延续至今
我们可以得到几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在整个19世纪,美国威士忌业几乎不太可能出产符合当今观念的中、高年份酒款。因为这违背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不想办法避税以期降低生产成本,烈酒企业唯有步上逐渐被淘汰的死路一条。那个世纪的绝大部分美威,无非都陈年2至3年后便匆匆上市。
即便是熬到了1958年以后(乃至今天),生产陈年超过20年的超高龄美威,都是一场与“天使分享”进行冒险时间竞跑的税务博弈。额外承担的那一部分“无法变相转嫁”的消费税,一定会精打细算回加到商品成本之中。
保税期时长规定的不断放宽,必然促进了更多中高龄酒款的出现,不仅如此,美国威士忌行业与特定重大历史事件彼此呼应的跌宕起伏,也侧面修正着彼时装瓶年限的主流基准。从中不难发现中、高年份美威爆发性涌现的一些时代规律。
首先是禁酒令前夕和中途的这段时间。世纪之交出台的保税威士忌法案( in Bond Act)无疑明确激励了推出6至8年酒龄威士忌的利好——若以50度装瓶,陈年4年以上的美威可以等到卖掉变现之后再补税。加之虽有1920至1933年期间全国范围的强制酒厂关停大潮,却又默许了让投机分子有空可钻的藉由特殊渠道装瓶销售“医药用途威士忌”( )的豁免政策(The Act)。
上述条件,便催生出了历史上第一个“中高龄美威”井喷期。我们得以见到不少10至15年酒龄以上的1品脱(pint)瓶封的禁酒令时代医药用途威士忌,以及快接近于10年酒龄的1910年代装瓶,并不意外。
再来看WWII以降至冷战对峙期,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伴随高速增长的经济复苏,美国威士忌迎来首个普遍意义上的酒龄腾飞期。
这场“酒龄的起飞”原本可能预计来得更早——譬如发生于1940年代——但因美国参加二战的那几年里,几乎所有主要酒厂都主动改造自己的柱式蒸馏器用于(通常无偿)生产军用工业酒精,所以8年以上中龄库存的大规模积累,其实被拖后到了“婴儿潮一代”(Baby )时期。
1958年保税期从8年再度延长至20年,帮助美威酒企们彻底摆脱了税务桎梏。以常规形式装瓶上市(非医药用途)的高龄美国威士忌这时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要说这段时期最为典型的例子,就不能不提到由大名鼎鼎的 “Pappy” Van Sr.(1965年逝世)及其继任者 Van Jr.执掌的 酒厂,先于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推出了Very Old (8年陈)及Very Xtra Old Very Old (10年陈)波本,继而又于1960年代后期升级推出陈年12年或者更久(15年、18年)的Very Very Old 高端波本系列。
然后,时光步入了让今日健在的“美威酒厂老兵们”最不愿回首的1980年代,一个产业衰落的熔断式低谷,其影响范围还辐射到了千禧年(2000)以降的新世纪伊始。
遭受以伏特加、特其拉为首等白色烈酒强势崛起的冲击,加上“X世代”( X)的口味反叛,以主打“优质棕色烈酒”为市场标签的威士忌酒厂纷纷成批倒闭,而那些凭借资本优势并购掉弱小出局者的酒业巨头则艰难蹒跚而行。坐拥大量无法在本土顺利兜售掉的超龄威士忌桶存,眼看就要等着征税机构来敲响跨越20年的“地狱丧钟”,仍在勉强坚挺的美威生产者们第一次目光正视了海外市场。
命运的变迁,总无常而有趣。19世纪中叶,美国波本威士忌为日本国人带来威士忌启蒙初体验;1920年代,日本威士忌制酒先驱们则以苏格兰为师匠;结果在1980年代,日本市场却又变身成为美威产业的重要救命稻草之一。
因彼时岛国人民对威士忌的品评习俗普遍受了苏威及干邑的洗(xi)礼(nao),认为年份越高,玄学越深。那些动辄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严重滞销的美威“老酒”库存终于派上了用场。在走“高端倾销”路线这一点上,做得较为“光门磊落”的有如 Hill与Wild 这类官厂出品,但也不乏以贴牌酒身份“响亮登场”的海量成功案例,佼佼者譬如品牌、Very Olde St. Nick品牌和酒厂化身的 装瓶公司等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 Van III(Pappy之孙)于1983年创立的名为The Old Rip Van 的这家传奇装瓶商。
据研究加猜测,不论于海外市场还是本国市场,那个时期即使只标注8年酒龄的装瓶酒款,也会混入很高比例的10年以上桶陈原酒。更加令人兴奋的是,一些渐渐被供奉为"殿堂级圣物”的超高端美威品牌也随之横空出世,比如1994年首度亮相的Pappy Van ,与现身于1990年前后A. H. 这两位“绝代网红波本双壁”。Pappy Van 的“初登板”是20岁,而A. H. 则为15到16岁——当然后来这两个名字也顺理成章沦为了美威造假的重灾区。
所幸即便整体行情灰暗,这个因美国国内市场急剧缩水而导致供需失衡的“威士忌过剩年代”(The Glut Era)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美国威士忌酒厂而言,是个不可磨灭的沉重灾难,却成就了后世美威爱好者心目中那个无法重现的“黄金时代”(1980s - Early 2000s:The Era for )——你说,按今日“白菜价”叫卖的高龄老酒谁会不爱?
从21世纪之初一路走来,关于我们今天这个“后互联网时代”环境下的中、高龄美国威士忌的市场形态,其实已没必要展开去谈。虽然这期间又先后涌现出了 Trace (始自2000年)、's 、's 、 、's 、 Craig 18- to 23-Year-Old 这一众在高陈年数美威玩家圈中已奠定下坚实韭菜基础的新兴逼格品牌线。
不妨这么讲,如今陈年数较高、很高或者更高的高端美威新品,依旧在以某种方式延续着上世纪末由一部分海外市场分别馈赠给酒厂和消费者的“年份红利”——同样的思路终归在美国本土被不断复刻并发扬到极致。也可以说,我们应当足够庆幸那个已然消逝不返的“发烧友黄金年代"的投影至今仍挥之不去。
顺便一提,现在中龄美威应当被认定为7至14年之间,高龄美威则需超过15年。假如能达到21年以上,就算跨越了超高龄的那道门槛。
话题回到前面开篇处不正经调侃过的有关陈年速率的探讨上。毫无疑问,美国威士忌的中、高酒龄的界定标准,要远低于苏格兰威士忌。撇开以肯塔基、田纳西为首的美利坚南部诸州的气候环境特点大大助攻了“天使分享率”的事实,更关键的因素其实就隐藏在所谓的“美威正统陈年法”之中:它限定了波本、黑麦、田纳西威士忌等必须选用内壁经过烧烤()工艺制成的全新橡木桶。众所周知,新桶相比旧桶(苏威的主流桶型),的确更不适合于超长陈年。
详细解释橡木桶这个深坑,已远超本文的篇幅极限。不过,你不妨去延伸了解如下表所示的关于“美威桶型”的一些基本法则。
1.
尽管当今的通用大小尺寸趋于统一(53美制加仑,6环金属箍固定),不同的烧烤()程度搭配组合不同的烘烤()程度,仍将造就出风味图谱差别明显的新桶桶型
2.
供给美国酒厂的主流桶型规格,也随着历史长河而不断衍变。例如在WWII之前,48加仑容量、由8环金属箍来固定,才是行业所通用的大小尺寸。而直到1938年,才明文要求了陈年必须采用烧烤过后的全新橡木桶
3.
较短的陈年期内(5年以下),轻度烧烤(light char)对比重度烧烤(heavy char)过的新桶:为无色蒸馏原酒添加风(tong)味的速度实际更快;添加酒色的速度则相对无差
4.
预先经烘烤处理()过的新桶,能激发出更为丰富的橡木桶风味(香草、甜食与糖类、丁香等棕色香料等),倘若随后又采用重度烧烤()处理,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已有风味材质层的累积
5.
......(此处省略若干条)
最近我还观看过一个很鲜活的例证,油管()上一段PK测评“美威独角兽”的视频中,你很容易察觉到 酒厂于1950年代装瓶的7年波本,其酒色比近年装瓶的Pappy Van 15年波本明显更深且更偏赭红。具体原因不详。
上世纪中直至1990年代的美国波本和黑麦威士忌,普遍都选择了Char#3至Char#4级别的重度烧烤新桶,其实这一类橡木桶还是较能适应不逾25年的长期陈年的。一旦突破了上述年限,却不仍丧失可供鉴赏的风味平衡美感的这两类美威,简直凤毛麟角。事实上,确保品饮性为前提的话,25年以上的美国波本或黑麦威士忌,甚至要比45年以上的苏威单麦更加难得。
威士忌生产逐渐从一项充满艺术色彩的技艺转变为一门相信数据分析的科学。时至今日,每个成功美威品牌,通常都有一款特别青睐的新桶模板,也会要求桶厂独家定制出属于自身的橡木桶风味图谱。私底下每家观念各异的制桶范式及选桶倾向,自然也造就了在风味属性方面选择更加多样化的各式新桶桶质,即使这样缜密的细分,有时相当微妙而玄学。
至少在某一点上,酒厂专业人士如今都纷纷达成共识:有一类新桶更适宜高龄陈年,另一类则让陈年峰值期更提早到来。
说到底,美国威士忌的具体酒龄,跟风味品质并无太多直接瓜葛,但陈年数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稀缺性。难怪迄今很多知名美威品牌都宣称自己史上最高装瓶年份才不过十几年,包括了Knob Creek、、Wild 、Four Roses、Old 等等,别忘了还有Maker‘s Mark这个异类——至今都尚未发售过任何标明陈年达到10年的酒款。
做个简短的结尾陈词。
如果让我挑选一款心仪美威,肯定要考虑入手这款酒的主要目的,亦即是纯属为了喝掉赏味,还是软性收藏为主。纯硬性的买酒投资,目前还不符合我的诉求。若赏味为先的话,我会更注重包含桶型细节在内的制酒工艺,而收藏为先的话,多少也会综合衡量由酒龄数与蒸馏年份所附赠的稀有价值——当然这都以对风味品质的喜好度为前提。另外还要有一点点心理准备,20年左右的高阶美威,可能会令你的钱包承受40年苏威单麦的出血量。
听完我免费分享的这些美威酒龄秘事,是希望你尽快也进阶为一棵骨灰级韭菜。只要入的坑够多,难免就会明白,有时年龄并不重要,重点是你喜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