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丨艾滋病领域4大专家解读艾滋病治疗中国方案
《感染 · 观》2019第一集
↓↓↓
《感染·观》系列节目正式开播!本期节目中,李太生,孙永涛,卢洪洲和吕玮四位教授将围绕2018年新版艾滋病治疗指南展开讨论。
更新亮点
理念更新——疗效优先费用、全程管理、个体化治疗:药物的增多、国家对艾滋病诊疗投入的加大、艾滋病人生存时间更久等因素,都对诊疗理念的更新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诊断更新——新增加核酸检测,让诊断结果更精准:核酸检测的结果更加灵敏,如果2次检测结果大于5000 cps/ml,就要考虑启动治疗,早治疗、早控制。
机会性感染更新——让诊断前移且精准:病人往往出现机会性感染才去医院诊断出艾滋病,这时有可能已经是艾滋病晚期。机会性感染和艾滋病晚期仿佛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个闭环,就是使诊断前移。
基于国情推荐的PCP和弓形虫预防方案:复方新诺明是一片QD,还是双倍剂量?在本期节目中可以找到答案。
母婴阻断更新——孕前、孕期、哺乳期全程管理:只要很好的接受抗病毒治疗,无论是单阳还是双阳家庭,母婴阻断率甚至可达到100%,并且不影响哺乳。
抗病毒治疗原则——发现即治疗:随着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案的升级发展,CD4的门槛在不断放宽,从200到350,再到500……现在提倡,发现即治疗。
综合管理——抗艾的方向所趋:综合管理,多学科协作,这是2018年艾滋病诊疗指南核心更新点之一。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又该如何管理?这个线索的存在感不仅在本期有体现,乃至贯穿整个系列节目,看过您就会知道。
或许您知道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但您知道感染HIV并不等于得艾滋病吗?或许您知道艾滋病会通过母婴遗传,但是您知道通过抗病毒治疗,母婴阻断率可达到99%以上吗?或许您知道艾滋病很可怕,但是您知道现在医学已经可以使艾滋病变得可防可治吗?
HIV渊源
198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载了5例艾滋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首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到1982年,人类给它正式命名为“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985年,中国第一次发现了艾滋病病例。在这将近40年的时间里,尽管艾滋病在全球仍不断扩散,但同时其治疗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面对它,人类不再束手无策,从抗病毒治疗到功能性治愈,从全病程管理到综合治疗,我们正在步步为营。
《感染 · 观》
这是感染性疾病领域第一部系列谈话节目《感染·观》,节目特别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教授担任嘉宾主持人,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感染病诊疗中心主任孙永涛教授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吕玮教授担任嘉宾,四位专家一起,分享他们的观点。这系列节目,我们将分为六期放送,讨论了如何评价新版艾滋病指南、中国方案的诞生及发展、艾滋病综合诊疗的必要性、艾滋病科普方向在哪里四大主题,回答了关于艾滋病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多学科合作、机会性感染等一系列疑点难点。关于艾滋病,希望能帮助您了解到正确的知识,不因未知而恐惧。
特邀嘉宾
他说,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内科慢性疾病;
他说,相信随着治疗范围的扩大,艾滋病可以彻底治愈或者彻底地消除;
他说,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尽管道路曲折,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她说,谈艾色变更多来源于误解,希望能够给予艾滋病人更多全社会的关爱;
下期预告
以上就是本期关于指南解读的核心内容,下期《感染·观》,李太生、孙永涛、卢洪洲和吕玮四位教授,将为您详细解读艾滋病治疗的“中国方案”。中国方案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在探索的过程中面临岔路口又是如何抉择的?更多精彩,尽在《感染·观》,下期见。
《感染 · 观》
2019年早春3月每周五
在全网及各大媒体平台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