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正在逐渐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艾滋病早已不是不治之症,经规范系统治疗后,正在逐渐成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艾滋病现阶段虽然无法根治,但已经实现了带HIV病毒生存,可以像慢性病一样管理,患者能跟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感染中心副主任、艾滋病实验室主任张医生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预计寿命可实现接近健康人群。
抗艾关键在自我管理 治疗越早疗效越好
我国艾滋病整体疫情呈现低流行水平,今年2月公布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提出,中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尚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和病人未被检测发现,性传播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持续升高,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增加较快。
医生认为,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人们对于艾滋病的认识水平已经明显提高,但全社会对于艾滋病的接受程度仍需进一步增强。“目前人们对于艾滋病的认识误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认为艾滋病很可怕,无法治疗;第二,对艾滋病还存在一定的污名化和歧视。”
艾滋病早已脱离了“绝症”行列,据了解,目前对抗艾滋病主要通过服用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如果严格规范用药,能有效控制HIV病毒,预计寿命接近人均寿命水平,但与接受治疗的时机有密切关系。张医生表示,治疗得越早,患者免疫功能受病毒的损伤程度越轻,身体脏器的损伤也会相应较轻,患者的预期寿命就会比较长;反之,如果治疗较晚,患者免疫功能受损严重,难以恢复,同时也会加大疾病感染带来的损伤。
“治疗艾滋病的关键在于患者的自我管理。”医生表示,一旦感染HIV病毒即需要终身服药,患者要有较高的依从性。我国在2003年起开始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2006年通过《艾滋病防治条例》将该政策制度化、法律化,大大降低了艾滋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有效控制艾滋病流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际称赞。
此外,社会上对于艾滋病患者的偏见、歧视态度仍然存在,让艾滋病患者生存环境艰难,备受心理煎熬。医生表示,艾滋病患者一般不愿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疾病,因此比其他疾病的患者更加依赖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