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视讲堂】近视防控:阳光下的“鸡尾酒”疗法
编者按:
近视的流行已成为近几十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东亚,近视进展非常迅速,学生大约每年进展-1D;高达24%的青少年患有高度近视。在台湾,6到7岁儿童近视率达20%到30%,高中生的近视率达84%。
早期近视的发生通常导致更快更长久的近视进展,在以后发展为高度近视的风险更高。高度近视可导致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变性甚至盲。因此,推迟近视发病年龄是降低未来高度近视患病率的重要措施。那么目前最佳的近视防控方法是什么呢?综合防控的“鸡尾酒”疗法是不是会有一番新天地?
台湾的研究:
较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可防控近视
有证据表明,在户外活动时间较多的儿童近视发生率较低。目前尚没有随机试验使用客观方法结合问卷调查等主观测量方法,来评估户外活动时间及光强度与参与者近视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了减少近视的发生率,对户外活动的时间量以及必要阳光光照时间量进行客观定量评估十分必要。
近期,来自台湾的一项多区域随机干预对照试验()对此进行了研究,其成果发表在上。共有16所学校693名一年级学生参与,其中干预组267名,对照组426名。干预组实施了课间休息户外活动,鼓励学生每周进行至少11个小时的户外活动。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非近视与近视学生均有显著近视防控效果。
干预组近视发展和眼轴延长相对减慢(0.35D vs. 0.47D;0.28mm vs. 0.33mm;P=0.002 和P=0.003)。
干预组近视快速进展的风险降低54%(OR:0.46;95%CI:0.28-0.77;P=0.003)。
干预组有更多的学生参加每周至少11小时的户外活动(光强≥1000 lux)(49.79% VS 22.73%;P
进行户外活动时间长(≥200分钟)的学生近视漂移更低(≥1000 lux:0.14D;95%CI,0.02-0.27;P=0.02;≥3000 lux:0.16D;95%CI,0.002-0.32; P=0.048)。
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学校开展户外活动有效降低了非近视与近视学生的近视进展。暴露于强光的户外活动对于近视预防并不必要,可考虑长时间低光强(例如大厅和树下等)的户外活动。
儿童近视防控16大措施大比拼
较长时间的户外活动作为近视防控措施之一,其效果由此得到验证。对于近视防控,是否还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温州医科大学黄锦海博士团队曾对儿童近视防控的16大措施进行对比研究,成果于2016年发表在上,影响因子8.204,多次被国际著名期刊和国际近视眼大会IMC专家讲座引用,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该研究历时3年,应用当前循证医学先进的分析方法,对目前已发表的有关儿童近视控制的高等级证据的RCT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统计,以单焦点框架眼镜(即普通框架镜)为对照,对已论证过的16种儿童近视防控方法的近视控制效率进行对比,对这些近视防控的方法做了一个“排序”。
图1:屈光度变化图 图2:眼轴变化图
以近视度数变化作对比,按近视控制效果排序:
高浓度阿托品→中浓度阿托品→低浓度阿托品→环戊通→派仑西平→棱镜+双焦点组合镜→周边离焦控制软镜→每周14~15小时户外活动→渐变多焦点镜→周边离焦控制框架镜→双焦点镜→硬性接触镜→噻吗心胺→软性接触镜→欠矫框架镜
以眼轴长度变化作对比,按近视控制效果排序:
高浓度阿托品→中浓度阿托品→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控制软镜→派仑西平→棱镜+双焦点组合镜→双焦点镜→周边离焦控制框架镜→渐变多焦点镜→软性接触镜→硬性接触镜→欠矫框架眼镜
有效无效立见分晓
1. 无效的
硬性角膜接触镜、传统软性角膜接触镜、噻吗心胺和欠矫单光镜对延缓儿童近视进展是无效的。
2. 有效的
阿托品、哌仑西平、角膜塑形镜、具备近视控制特性的软性角膜接触镜(周边离焦矫正设计)和渐变镜是有效的,并对近视的进展有着明显的减缓作用。
3. 最有效的
由于一些干预措施引进临床应用具有一些限制,比如高浓度的阿托品的副作用、OK镜的高费用及其验配的复杂性、渐进镜有限的有效性等,使得未来综合的“鸡尾酒”的疗法,例如“低浓度阿托品/哌仑西平+OK镜/周边离焦软镜+户外活动”,能够在提高适用度的同时,在控制效果方面产生叠加效应,成为近视控制的最佳“组合拳”。
期待近视防控的“鸡尾酒”疗法,在未来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寻找最佳“组合拳”!
专家介绍
黄锦海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眼科和视光仪器评估与应用研究所”副所长,“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亚太科研培训中心”副主任, “眼科和视光学新技术评估与研究组”组长,中国眼科超声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循证眼科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循证医学方法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访美、访澳学者。美国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协会(ASCRS)会员,欧洲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协会(ESCRS)会员,美国眼科学会(AAO)会员,美国眼科和视觉研究学会(ARVO)会员。入选中国眼视光未来之星英才培育计划、浙江省医坛新秀、温州市“551”人才工程、温州市重点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行业专项、浙江省卫生厅重大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和温州市科技局重大项目等20个研究,在N Engl J Med(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JAMA(美国医学杂志)、the BMJ(英国医学杂志)、、 Vis Sci、J Refr Surg等国内外权威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及收录学术论文110篇,其中SCI收录60篇,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收录文章40篇,单篇评论性文章影响因子53.29,引用次数达到500次,H指数14;中华牌系列核心期刊24篇;以主编/译、编/译委和秘书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等出版的眼科专著6部, 其中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计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国际国家级会议收录及发言30篇。他还担任PLOS ONE编委,7家国际权威眼科杂志、J Surg等专业评审专家。曾荣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温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权威机构“ of 1000 ”优秀F1000论文、“国际眼科学学术会议”青年论文奖、中国眼视光年度新秀奖、“全国角膜及眼表疾病学术大会” 优秀中青年专家演讲奖、“全国角膜屈光手术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全国眼视光学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 Grant、“台湾财团法人大学医疗保健教育基金会”特优论文奖。
主要业绩已被美国著名的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名人传记《 WHO’S WHO》著作所收录。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