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专访中国烈酒界教父级人物,Constellation创始人金众磊Kin-San
在上海经常喝酒的朋友,大多听过金众磊Kin-San这位烈酒界教父级人物的名字。2000年11月,他在上海新乐路开了星座酒吧的第一家门店,见证了上海(甚至是中国)酒吧行业在17年间的巨大变化。
上海这座城市里酒吧的发展变迁,Kin-San对古典鸡尾酒的执着追求,自己到对未来调酒师队伍的建设展望……Kin-San有说不完的箴言。
创始人Kin-San
看Kin-San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调酒师画报》采访他的视频,大约6分钟。
Kin-San专访视频
上海酒吧十年廿载
“我从未把酒吧定义为娱乐场所”
最初的
一开始,Kin-San想给酒吧起名为“银河”,但当时上海已有银河酒店,所以Kin-San选了意义相近的“星座”,寓意每个客人都是一颗明星,当众多客人聚拢在一起,就形成了。
在开店之初,95%以上的客人都来自日本,他们的待客与调酒方式也严格遵循日式风格。直到2002年,第一位西方顾客——一位荷兰人踏进了店门,还在他的博客上撰写了他在的愉快经历,从这天开始,的欧洲顾客逐渐增加。
在非典肆虐的那段时期,服务业受到严重冲击,但在这里,似乎一切祥和。酒吧里坐满了世界村的各地人民。而在此后的几年间,的顾客群体,也从以日本客人为主,到日本、欧洲客人各占一半,逐步转变到以中国客人为主。
Kin-San认为,在开张前,上海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酒吧”。因为国人对酒吧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一个晚上可以喝酒的娱乐场所”。他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和媒体解释Club、Pub、Bar、等的区别,因为在他看来,不同意义上的“酒吧”,有不一样的产品,不一样的目标群体,自然也有不一样的内涵。
“中国的酒吧文化方面是比较落后的,像欧洲、日本等地,酒吧文化已经融合进他们的生活方式里,而我们对酒吧的理解还停留在娱乐场所。我从未把酒吧定义为娱乐场所,我一直说我们是餐饮业,不是娱乐业。”
17年间的巨大变化
但随着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对酒吧的认识及接受度也在慢慢提高。Kin-San笑说,一句话就能概括出这十几年上海酒吧的变化之处:“以前是调酒师做什么,客人就喝什么;现在是客人要喝什么,调酒师就做什么。”
简简单单一句话,就可以反映出上海酒吧的迅猛变化:一方面,各种新酒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始在酒吧里喝上一杯的客人也剧增起来;另一方面,客人的知识与层次也明显提升,调酒师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Kin-San觉得,这其实也激励了调酒师不断学习与提高。
虽然上海是酒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但伴随而来的,也有开店的困难与飞涨的成本——人才紧缺、一店难求、竞争激烈、房租高昂……十七年前,的月营业额还不到十万,但当时的房租只需要几千块钱一个月。而现在的鸡尾酒吧,月营业额可以在二十万到四十万间徘徊,但比起房租的翻倍增长,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采访中的Kin-San
而除了酒吧本身,Kin-San也感慨:“现在跟客人的关系,也和十七年前不同了。”最初来店里的荷兰客人,Kin-San现在还和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只要他回到上海,必定会来喝上一杯——这种长达十六年的友谊,早已超越了顾客与调酒师的关系。
又或是某晚Kin-San喝醉了,在沙发上睡着了,最后留下的客人帮他收拾好东西,带上了门,留下纸条。第二天Kin-San醒来,客人已经走了,纸条上写着:“你看看钱还够吗?不够我们明天再来付。”
Kin-San一直很庆幸自己在2000年就开了店,因为在当时开店可以认识很多交心的朋友。“现在酒吧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商业化,与客人的关系无法更接近,只能维持一个客人与我们的距离。现在很难交到朋友,只能说尽可能地提供好的服务,让客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是商业化带来的问题。”
鸡尾酒配方的探寻
“修复鸡尾酒比创造更难”
对经典鸡尾酒的坚持
翻开的酒单,你会发现这里的大多数酒,都详细地记录了其起源于何处。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坚持做经典鸡尾酒,Kin-San云淡风轻地答道:“修复鸡尾酒比创造更难。”
Kin-San坚持做经典鸡尾酒,只为保护好这块宝贵的财产。他到世界各地的酒吧里去,发现有很多款经典酒,很多调酒师已经不会做了。如果没有人将它们传承下去,那这些酒就会变成一百年前书上的一款配方而已。
酒单
所谓经典,不代表它一定要有多悠久的历史,经典可以只是一种制作方法。所谓经典鸡尾酒,更多包含的是年代、历史背景、人文背景的内涵。Kin-San希望能把这些酒都找出来,修复成它们原本的面貌,让更多人知道,原来现在他们喝的经典鸡尾酒,同过去人们喝的酒,有着怎样的不同。
“我去过很多国家,也在当地喝过很多鸡尾酒,我的所有旅行都是跟酒有关系的。很多鸡尾酒都有它的起源之处,比如 Sling诞生在新加坡的莱佛士酒店,盛名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我还会继续去世界各地寻找每款酒的出处,去了解这些酒原本的味道是怎么样的,再结合我们对它的理解,修复到它最原本的样子。”
配方探寻之旅
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当你想要了解一款酒的配方,只要在网上输入这款酒,就会有成千上万种结果呈现给你。如何在这么多的配方里找到最原始的那种?Kin-San是这样给我们介绍他的配方探寻之旅的:
“有一次我去里约热内卢的海滩,在卖饮料的小亭子买喝。我一边喝一边看,发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用着与上海完全不同的制作方法在调制。我很想向她请教这款酒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我不会说葡萄牙语,她也不会说英语,于是我们两个人艰难地交流了很久。呆在里约的十天内,我有九天都在饮料亭喝她的。回到上海后,我们刚下飞机就往店里跑,按照这位老太太的做法成功还原了的味道。”
巴西国酒
又比方说的配方,世界上有好几百种,但是哪种才是最“正宗”的呢?Kin-San是这么想的:通过寻找当时喝的人,去找到一款适合他们饮用的配方。他找到的一份最有力的资料里说,丘吉尔的母亲非常喜欢喝,而且当时她已经六十多岁了,Kin-San就以六十多岁老妇人的口味出发,去还原这款的配方。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妇人,味觉会有一定的退化,喝干的的话,厚重的程度是不够的。于是我在调整Sweet 的用量后发现,这款酒的复杂度够了,厚重度也够了。所以我就把配方换成我修复后的这种。”
成为一个调酒师,不是单单记忆所有的配方就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挑选并修复成理想中的配方,再将其实践为一杯完美的酒。下次在酒吧喝酒,请怀着敬畏之心对待每一款酒——看似简单的配方,其实经过调酒师们无数的实验与练习,才能得到这杯来之不易的酒。
调酒师队伍的建设
“很多调酒师过于高估自己”
日本求学的影响
“我最开始从事调酒师这份工作,也是生活所迫。”Kin-San刚到上海打工的时候,从事销售工作,后来去了一家酒吧面试,将调酒视作一份赚外快的工作。干了一年后,Kin-San发现,他对调酒这份工作更感兴趣,便辞去原本收入较好的工作,专心调酒。
当时Kin-San的老板觉得他勤奋好学,便将他送到东京的酒吧学习调酒。在日本求学的八年时间里,Kin-San经常上海—东京两地跑。后来到了泡沫经济时代,各地酒吧相继倒闭,Kin-San只好回到上海。
在日本学习的这段期间,Kin-San受到的最大影响,是学会了他们的严谨与自我约束。Kin-San回国后,还带着许多日本求学期间留下的习惯,比如手机永远保持静音。Kin-San说,在日本学到很多调酒知识,但更多的是学会自我行为的约束。
调酒中的Kin-San
Kin-San还提到了日本调酒师在世界上日益瞩目,并且拿到多项赛事冠军的例子。他觉得日本有一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匠人精神”。Kin-San的老师,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但一个星期仍会在酒吧工作四天。他作为一名长者,能在同一家酒吧,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五十几年日复一日,这种“匠人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Kin-San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的老师常常跟我说,做一个好的调酒师,在吧台里工作八九个小时,只占到你整个调酒师工作内容的20%,剩下80%是老板和客人看不到的。这些工作有哪些?你需要查资料,你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你需要学习,这些都是酒吧之外的时间里完成的工作。要想成为一名好的调酒师,他的业余时间应该是非常忙的。”
对年轻调酒师的期许
作为里程碑式的人物,Kin-San对现在的年轻调酒师们有着许多期许。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入这个行业,但在Kin-San看来,调酒师队伍的建设,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十七年的从业过程中,虽然中国酒吧业和调酒师也发展起来了,但Kin-San也看到了许多行业里不健康的现象。
“现在中国的调酒师,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浮夸,从我见到的,听到的来说,有的调酒师到某家店拜个高师学习调酒,可能一年或者一年半就成为一家酒吧的老板。对他个人来说,这不一定是坏事,但从中国酒吧发展的总体质量而言,这可能会有负面的影响。现在真正的调酒师多吗?我觉得不多。能够踏踏实实在酒吧工作的还是微乎其微,能够自始至终把这个调酒工作做好的调酒师也是微乎其微。”
Kin-San也坦言,像他们这种古典调酒师,工作非常枯燥,并不像他人眼中那般光鲜。正因如此,调酒师人才不断在流失。虽然很多人加入进调酒师这一队伍,但同时也很多人慢慢退出这一圈子。Kin-San觉得,作为一个年轻人,想要成为一名好的调酒师,首先要沉得下心,沉得住气。要了解这个行业不是耍帅的行业,并且尊重这个行业。”
担任大赛评委的Kin-San
担任过多项调酒比赛评委的Kin-San,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很多调酒师过于高估自己。虽然看似非常尖锐,但话里还是饱含着对调酒师们的“爱之深,责之切”。
“现在很多调酒师热衷于参加比赛,想拿冠军,但他们拿冠军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和自己老板谈判,涨工资。我觉得这种冠军不足以说明什么,因为比赛的偶然性其实很大,现在其实很多调酒师过于高估自己。归根结底,现在调酒师队伍建设的问题,还是在于受到的教育不够。”
Kin-San认为,未来应该有更多的教育机构来培训更多的调酒师。调酒师的知识和技术,并不像餐厅的秘方要藏着掖着,而应该分享给整个行业,共同进步。在Kin-San眼里,拯救调酒师行业的举措,概括起来就一个词,那就是“教育”。
中国饮酒文化,以“醉”为主,大文豪书写的豪情万丈与缠绵细语,或多或少都与“醉”有关,却很少有人会去描写酒的风味。几千年的教育下来,耽搁了我们对酒文化的理解与学习。未来的调酒师发展,势必是“教育”领头。
Q: 调酒师画报 / A: Kin-San
Q: 你是什么星座?
A: 射手座
Q: 平时有什么爱好?
A: 旅游
A: 最喜欢别人怎么称呼你
A: Kin
Q: 目前最喜欢的一款鸡尾酒
A: Dry
Q: 最喜欢的电影
A: 美国电影《伸冤人》
Q: 店里来过哪些明星?
A: 木村拓哉、酒井法子、成龙、蔡依林、范晓萱、徐峥、高晓松……太多了。
Q: 店里招人的标准是什么?
A: 首先你要认字吧(笑),也就是受过一定教育。然后我希望你是一张白纸,不会带来在别的酒吧上班时的坏习惯。
Q: 如果能为一个人调酒,会是谁?
A: 贝克汉姆,因为那天我调的酒他来不及喝就走了,下次一定要让他喝一下。
Q: 对年轻的调酒师有什么寄语吗?
A: 诚实,学会尊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