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吃麦当劳的法国人为什么还是不喜欢美国?

日期: 2025-04-01 16:02:42 |浏览: 2|编号: 8829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每天都在吃麦当劳的法国人为什么还是不喜欢美国?

前几天,法国新任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 ) 初次赴美进行国事访问,他同时也是唐纳德·特朗普 ( Trump) 上台后首位对美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可谓赚得不少眼球,毕竟能和这位“霸道总统”相处甚欢的国际领导人也没有几位。从并肩在白宫小花园种下马克龙带来的礼物栎树苗,到两人有些过于亲密的语言和肢体接触,特朗普甚至为马克龙掸掉衣领上的“头皮屑”……这些或多或少有些刻意的表现也难免被各路媒体和吃瓜网友调侃:

法新社细心总结二人大秀“兄弟情”的组图 ©AFP

更有推特网友把两国元首的友谊与在公众面前向来不亲密的特朗普夫妇做比:

网友专门po出两对元首夫妇对比组的照片

“马克龙和特朗普一天之内的肢体接触比我们见过的特朗普与夫人梅拉尼娅两年内的接触还多。”

然而好戏才看没一会儿,马克龙4月25日临走前,在特朗普未参加的美国国会演讲上“不点名批评”了这位美国元首。他先赞美了两国深厚的友谊,随后话锋一转,表示对特朗普主张的“孤立主义”、“民族主义”和挑起贸易战并不赞同,并规劝他带美国回到《巴黎气候协定》,且不要再离开美方已签好的《伊朗核协议》。

尽管马克龙充满希望振奋人心的演讲引发美国国会内数次掌声,但“好兄弟”特朗普并未表示会领这个情。两天前的“兄弟情”之花莫不也是塑料的……

不过今天的话题并不是政治,而是马克龙所代表的法国对于美国的一些态度。

撇开上述那位让全世界摸不着头脑的先生,来谈谈另一个更令人喜闻乐见的——金拱门麦当劳。

这家全球规模最大、营业额制霸快餐行业的美式快餐厅,曾于1972年在法国94省Créteil开了第一家店试水。那个年代,把“快餐”理念引进以美食之国享誉世界的法兰西是相当困难的,毕竟这里是世界用餐时间数一数二长的国家,而且又如何让讲究用餐礼仪的法国人放下刀叉,用手抓起汉堡薯条塞进嘴里呢?即使他们用“夹着一套全餐的小圆面包”的概念来推广美国特色美食汉堡包,法国人也并未提起多大兴趣。直到1979年,他们将官方第一家店选址于法德边境的阿尔萨斯省,由于当时的德国人已经普遍接受汉堡包,此店很快在当地引起不错反响,麦当劳才逐渐在法国施展拳脚。

位于阿尔萨斯的省会斯特拉斯堡第一家麦当劳门口的挂牌

这个黄色大M在法国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十几年间就发展到上千家店面。除了麦当劳适应本地的营销策略奏效以外,“快餐”的概念本身也是与愈发快速的社会节奏相契合的。最初拒绝的法国,如今跃居为麦当劳继美国本土之后全球第二大市场,全国不少于1380家店,每日为客人提供两百万份餐食。(看起来法国人简直是口嫌体正直嘛。)

然而,麦当劳在法国的发展令不少人感到不安甚至冲击。

首先,法国人饮食注重健康及原材料的产地,同时环保意识很强,无论麦当劳如何更新菜单改进餐具,也无法改变其“快餐”的特性——消耗大量包装,食物整体热量高新鲜度低,因此它始终无法摘下“”(垃圾食品)的名号。

更重要的一点,麦当劳所代表的美式快餐,被法国人视为闯进国门的北美生活方式的代表,人们开始担心这个“ ”(麦当劳化)的社会,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美国流行文化又进一步让法国年青一代无法抵抗。因此麦当劳在这些年间时常成为法国反抗美国文化的代表攻击对象。

案例一

1999年,出身农民的法国左翼政治家若泽·博韦 (José Bové) 在法国南部米约镇 () 联合当地农业工会的几人,在一小时内将尚未开张的一家麦当劳拆毁,他因此被判入狱三个月。此举自然不止针对麦当劳,而是以此表达他对美式快餐接机将美国食品原材料引进法国的抗议,同时反对允许美国这样做的世贸组织。可见美国在各产业的扩张让法国人开始警觉。

维克多·雨果所创办的杂志《l’évé》1999年9月号封面上的博韦欣然举起被铐住的双手,旁边写着“他们与垃圾食品、垄断和市场巨头抗争。法国反对麦当劳。”

案例二

2009年,麦当劳要在卢浮宫地下通往博物馆入口的卡鲁赛尔商廊()开店,引起民众很大争议。法国引以为豪的世界最美博物馆,艺术的神圣殿堂,也要被垃圾食品沾染吗?民间文化组织“所有人的卢浮宫”( pour tous)甚至预见麦当劳入驻后“炸薯条气味从《蒙娜丽莎》鼻子下飘过”的场景,以讽刺允许M记开店的卢浮宫前馆长。

该网站为麦当劳攻下卢浮宫所做讽刺图

©

至于麦当当的固定搭配——当下已成为法国“国民饮料”的可口可乐(Coca-Cola),早在九十多年前就已征服法国人挑剔的味蕾,甚至现在还会被不少家庭医生作为治疗轻微头疼或恶心的药方。

无独有偶,可口可乐在开拓法国市场时其实也和麦当劳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二战前后,美国大兵将可以鼓舞士气的可口可乐带往前线,由于需求量大,为了方便运输便在当地建造可乐工厂。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同时为欧洲带来了美国当时流行的爵士乐和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产物的批量涌入让法国敲响警钟,虽然接受了这些新的娱乐方式,但又认为可口可乐的普遍化威胁到本土葡萄酒和矿泉水产业的发展。他们将这个现象称为“可乐殖民”(coca-),担心美国对法国乃至全世界从口味到经济的“入侵”。

美国历史学家 认为,相对于法国的语言、历史和宗教,红酒才最能代表这个国家的特色,然而可乐的到来对此构成了威胁。

当时法国人创作了不少宣传这种概念的讽刺画甚至宣传片:

博若莱红酒进门发现凹凸有致的可口可乐瓶子霸占了自己的位置

讽刺画配词:“ a bed with a is too much.”(与“美形”的美式瓶子分享一张床就不能忍了)

法国政治学家 表示,80年代可口可乐在法国就是美帝的象征,我们认为它甚至比苏联红军还危险,因为它控制的是人的精神。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