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邑,这词听着就很华南,据传最早是由粤语区的朋友对于的的音译而来。
在法国,原本只是一个地区名,但由于其特产的葡萄蒸馏酒颇为出名,提起干邑地区,大家自然联想起高档白兰地酒,和“香槟”是一回事。
干邑分类里有几大超级品牌,但还得说那两家巨头做得好,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们就是马爹利与轩尼诗,接下来知名度稍高的可能就是人头马和卡慕了。
有趣的是,选择在深圳开办线下期间门店L’ ,而则在外滩十八号的底层沿街铺位开出了 by 酒吧。
为了宣传主打产品和新店造势,甚至包下了隔壁Joël 的两扇橱窗,法国老朋友携手在中国上海黄浦外滩为系列干邑打call。
首先声明,这可不是pop-up,也不是快闪,是个正儿八经的长期项目,是品牌推广干邑的桥头堡,所以不惜重金拿下黄金铺位。空间里的设计感十足,几个小细节看出花了点心思,入夜时分放点歌曲,氛围也挺轻松。
进门处先是吧台,然后就会路过陈列着品牌旗下的各款干邑产品。轩尼诗新点由于产品定位不同(全家便利店里就能买到),未能出样陈列,有点唏嘘,还是有点大哥不待见小弟的意思。
个么,侬晓得哪瓶最贵么?
我选了第二排的一瓶XO,店员肯定心想侬则洋盘,用手指了指这瓶轩尼诗李察。用了创始人 的名字来命名,价格也是老价钱,但看这名家手工打制的流线型水晶瓶,不喝光看就是一种欣赏。
我一眼看中的这瓶位于c位轩尼诗xo詹姆士,查了一下价格倒也是符合我的消费水平。这款级别的干邑是为了纪念创始人之子James ,也正是这位将家族产品带向了大洋彼岸,拓展了美洲市场后更在十九世纪就登陆旧中国(清朝)。
故此,为了纪念轩尼诗家族,首发酒单显然先得致敬前人的开拓精神以及商业头脑。值得一提的是,轩尼诗品牌现由LVMH和合资推广。
Jazzy
这款鸡尾酒想说的故事就是品牌从欧洲大陆来到美洲大陆的故事。使用了轩尼诗新点配绿茶,可真的别小瞧绿茶,它堪称大陆市场的高级洋酒伴侣。喝法是否奇怪我们不细究,用黑胶唱片和金黄底托来呈现这么一杯鸡尾酒也挺有创意。
酸甜清爽,像是干邑版本的mint julep,反正这是我今年头一回喝那么多碎冰的鸡尾酒。
Down
整张酒单里我最爱的就属这款,用到了杏仁露和开心果酱,并加入了轩尼诗VSOP,还玩点烟熏的花活,我觉得达到了口感上的平衡,也比一般鸡尾酒有质感,喝下去还有略微点饱腹感。
抱歉,由于挺好喝,我忘了这杯背后的故事了。
Lost on the Bund
来到上海怎能没有带点上海元素的,特别在外滩地区,感觉所有沿线酒吧都有这么一款叫迷失外滩鸡尾酒,早些年喝多了怕是迷路,但现在网约车那么方便…
这真是一款网红ins风饮品,特girly,但大老爷们喝也没关系,反正不迷失了吗?配了果冻做的口红和假冒鱼子酱和装有酒精喷雾的香水罐,高脚玻璃杯装的是夏桐起泡酒。
如果还觉得不带劲,可以换成真鱼子酱版本,不过价格会有点劝退。
看了创意酒单其余款式,还有使用XO制作的鸡尾酒以及适合分享的酒锅。据了解,这里酒单每个季度都会更换,围绕着的主题我不用说你也知道,轩尼诗旗下各种干邑,下次若有机会,我会为James举杯。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位纽约女,曾经来过上海的Young M.A.(很不幸运地是现场图我找不到了)在她超级火爆单曲曾经唱到:
I think I had too much
This to me
I ain't gonna lie, I’m a smizz
I'm a drizz
But we in the club, man,
重新认识轩尼诗,不在华南KTV,不在夜店俱乐部,而是在这外滩十八号的酒吧里。
*文中几张质感佳图出自于
“天明又出发”主脑Timin W.之手
-The End-
@康中山东一路18号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