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人告诉你:江小白为什么难喝
酒类从业者前来应答。
先说结论:江小白不是不好喝,而是不同于你喝过的任何一种酒。
1、江小白是“小曲清香”,小品类,在此之前你都没见过,没喝过。
江小白的“小曲清香”品类,在江小白铺向全国市场之前,只有重庆一带、云南一带有分布,相比较于中国一年接近500万吨的白酒产量,只能被少数的、当地的消费者低频率的喝掉了。
一直到江小白推出全国市场,品牌带动品类,品类带动产区,开始有更多的小曲清香产品被推出来,但是目前,你能够在你的城市里随意都能买到喝上,小曲清香目前还是只有江小白一个。
2、酒类的丰富香味来源于“曲香”
所谓“酒香”,其实味道大部分来自于“曲药”,也就是说酒曲决定了酒类大部分味道(7成或以上),其他的小部分,是来自于粮食熟化带来的熟粮香、粮食糖化带来的糖类、粮食醇化带来的醇类(不止乙醇,复杂的反应还有其他杂醇)以及酿酒过程中有氧无氧、物理化学带来的各种可能带有味道的化合物。
但是大家只用关注“大部分”带来的“曲香味”,我们今天探讨“曲香”。
3、清香曲各有不同,小曲清香味道最“纯”
小曲清香不同于汾酒、二锅头的大曲清香,汾酒的“清”、二锅头的“冽”,江小白追求“醇或纯”。
汾酒和二锅头,都有清香型的基础工艺清蒸二次清,地缸发酵,低温制曲、一清到底,不过后来两个品类工艺改进、产品创新之后,口味有了较大的差异,
比如汾酒制曲,用的是大麦和豌豆,酿酒用粮主要是高粱,制曲大麦和豌豆的结合、选料和工艺创新,让汾酒的“清”差异于北方的大部分清香型,“汾香”功成名就,拥有一大批的忠实粉丝
二锅头制曲,主要是小麦(有时也会带有大麦),酿酒主粮是以高粱和玉米,有时还会加入大米甚至糯米,造就了二锅头的“冽”,冽可能比较难理解,我把他形容为“干”和“烈”,意为回甘短、少,酒以“烈”见长,一线入喉、落胃暖、落口辛辣,私下认为二锅头的度数56度品质最好,二锅头追求烈度多过“酒香”
从大体风味上来说,二锅头和汾酒依然属于一个清香型大类,而且都属于大曲清香型小品类。
该说江小白属于的小曲清香品类了:
不同于大曲制曲的大麦、小麦、豌豆、甚至荞麦的制曲原料,这类粮食经过发酵,味道非常浓郁,低沸点的香味物质很容易随着蒸馏进入到酒体里,也给了酒味道很多不同的变化。
小曲清香制曲多用大米、糯米等“米”类 原料,这类原料从味道上本身就很“净”,作为曲能够带来的曲香,远远无法和大麦、小麦、豌豆这类粮食相比,香味物质主要是脂类及酸类物质,如浓香型的香味骨架乙酸乙酯(恕我不够专业,无法从更专业的角度佐证这个事情,我想这个论证已经能够从我们的食物烹饪、饮食常识里得到)。
品类延展:小曲清香制曲方式导致味道更像“米香型”,但原料又是高粱,又偏向清香工艺
小曲的品类再延展一下:
江小白用的是川法小曲白酒,在我国重庆、云南分布较多,以高粱、玉米等为原料,采用整粒原料蒸煮、箱式固态培菌糖化、配醅发酵、固态蒸馏的固态法小曲白酒,以四川产量大,历史悠久,常称“川法小曲白酒”。
小曲半固态发酵白酒,形成了白酒里大的香型品类(米香型),广西桂林三花、广东石湾玉冰烧是米酒米香的代表。
小曲带来的淡淡口感,被无数网友形容为“像水一样”,根据在此。
4、不好喝是因为对比之前维度、角度
没有前提,只说结论,就是耍流氓,只有判断,没有对比,那是胡说八道,我们对比再看:
如果拿江小白和米香型相比,江小白的味道的浓郁度是超过米香型的,但是同样米香型的“甜净”江小白也没有。
“江小白”发源于重庆,四川腹地,是浓香酒的大本营根据地,2011年白酒行业甚至还流传着“清香不过黄河”的说法,意思是黄河以南,河南以南的消费者,都不太能接受清香的口感,当然放到2021年,二锅头也能在南方市场有一定规模的消费需求。即使到今天,四川的米香型市场规模也极小,很多消费者是用占据70%中国白酒市场的“浓香型”和“大曲清香型”和江小白对比的,对比维度就是香味的浓郁度,江小白比不了。
如果拿江小白和浓香型相比,江小白的味道“纯”的特点导致不如所有的“川派浓香”更香,甚至北派的“淡雅柔”都不及。
以上种种,又没有“汾香清”“二锅头冽”的广大消费记忆,导致了江小白喝起来更没有“酒香/曲香”、称为“不好喝”“像水一样”。大概是最像酒精酒的纯粮酒。
这曾经是江小白的尴尬,对比看待,如果江小白一直“纯”、一直小曲清香,他的“不好喝”一直在,只不过喝的人多了,接受的人多了,有了消费的惯性,“难喝”就不是问题了。
我很少喝江小白,也没有用十年的漫长时间去持续得出好喝与不好喝的结论。以上是“冷知识”,对行业内外都是,江小白可能考虑过把小曲清香响亮的讲出来,但没办法把上面的“工艺”优势讲的又明白又好听又被大家接受。
放眼全球烈酒品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最像酒精的伏特加和江小白做对比,同样度数,江小白“香感”浓郁度也明显高于伏特加。
我瞎猜的“陶石泉战略思路”
十几年前年前,陶石泉在“民营企业”作为打工人,应该也有过,我坐在他的椅子上,我会如何制定战略,杀掠四方的想法。在决定走“小曲清香”品类的时候,是带着创造一个中国“帝亚吉欧”、“三得利”梦想,因为清香型、尤其是比大曲清香更“纯”的小曲清香,其味纯的特点(我理解为类伏特加酒味),更能够走国际化路线,单喝和混饮国际市场更能接受,也更能够像三得利一样,一品定国内,多品征全球。
我事后诸葛亮的推论:有没有可能,他定下“小曲清香”的时候已经考虑好了后面的“梅见”、“果味酒”?如果是先做梅见或果味,选基酒的时候,中国白酒最合适的就是“小曲香”,小曲米香价格低而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市场,也拥有强势的名酒品牌,“小曲清香”作为被消费市场未曾发掘的的品类,一旦起势,很容易成为是江小白独特口感、工艺的护城河。
2011年,彼时,郎酒的“歪嘴郎”无心插柳的光瓶小酒产品,深受市场喜爱、接受、复购,光瓶小酒已经在西南区域燃烧至全国白酒市场,陶石泉考虑江小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小酒的高频、低价消费,与江小白品牌特性不谋而合。
陶石泉按捺不住下海了。
致敬友商
江小白陷境丛生的十年创业路,他从来不是靠品牌流量起来的,你随便走上中国的一条街道,走过一个餐厅,很难找到一个没有江小白的店,十年前终端王是劲酒,十年后终端王是江小白。这一切的成绩,都是一个品牌,十年如一日,千万业务员用脚板走出来的,不入白酒行,不进快消行,很难理解其中的困难程度。江小白不仅营销创新给传统的中国白酒打了个样板,也在终端给快消品行业一个学习样板。
作为白酒从业者,我从嗤之以鼻、不屑模仿、好奇关注、持续关注、一直吐槽的非江小白粉丝,十年时间,让我看到了可敬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