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观察 | “鸡尾酒疗法”漫谈

日期: 2025-03-29 10:04:01 |浏览: 1|编号: 8673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前线观察 | “鸡尾酒疗法”漫谈

2020年10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因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而住院治疗。三天后,他出院了,还说美国一家制药公司的抗体鸡尾酒疗法是自己康复和最终“治愈”的关键,“比疫苗还好”。制药公司老总赶忙解释:总统只是“个例”,该鸡尾酒疗法仍需“大量的临床试验”。

说起“鸡尾酒疗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鸡尾酒:一种以威士忌、白兰地、杜松子、伏特加等洋酒为基础,兑入甜露酒、果子露、果汁、香料等混合而成的饮料,因其色调多变、口感奇妙,被赋予了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可是,特朗普所说的“鸡尾酒疗法”里其实并没有饮料“鸡尾酒”的成分。那么,“鸡尾酒”和“疗法”为啥能组合在一起呢?这可以从两百多年前“鸡尾酒”的问世说起。

18世纪末,在法国移民开拓而成的美国城市新奥尔良,有一位药剂师,经营着一家药房,还出售秘方苦酒。一次聚会上,他用热甜酒和秘方苦酒混合成的一种新奇饮料,斟在专盛煮蛋的“”(法语指“蛋杯”)里款待来宾。新奇饮料叫什么呢?人们模仿法语“”的发音,造出了英语新词“”。后来,“”演变为跟“cock(公鸡)”和“tail(尾巴)”毫无关系的“”。“”的重要语义特征是“混合物”。因此,“”还可以指“果汁汽水”“(西餐中用生牡蛎、蟹肉、水果等混合而成的)什锦海鲜冷盘”“(用几种水果切粒混合成的)什锦水果”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汉语按字面意义把“”译为“鸡尾酒”。

1996年,凶神恶煞般的艾滋病正在全球横行。就在那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教授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艾滋病疗法:让艾滋病病毒早期携带者服用由多种抗病毒药物混合而成的药品,以减少因单一用药而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了病毒的“逆转录”(复制),从而把艾滋病从绝症变为类似糖尿病那样的慢性疾病。这个新疗法,经过许多国家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确实有效,拯救了众多生命,在人类应对艾滋病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何教授新疗法的专业术语是“ ”,冗长又复杂。有人用表示“混合物”的“”加上“”,构成了简短通俗的名称“ ”。新疗法的专业术语,汉语意译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缺点是又长又复杂。通俗名称“ ”,汉语早先有译为“鸡尾酒式疗法”的。比如:“鸡尾酒式疗法抗艾滋病最有效”(标题,《参考消息》1997年1月5日)。很快,“式”字省略,统一写为“鸡尾酒疗法”。

不久,特指的“鸡尾酒疗法”,开始用于泛指。比如:“冠心病防治的‘鸡尾酒疗法’就是针对促发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分别设计出相应的治疗手段,然后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将这些方法按需要组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治疗方案,达到有效防治冠心病的目的。”(《大众医学》2003年第15期)又如:“‘鸡尾酒疗法’让防控近视效果1+1>2”(标题,《新民晚报》2019年1月6日)。

“鸡尾酒疗法”,甚至还用于“治疗”社会、经济等问题,意义相当于“多措并举”“组合拳”等。比如:“细究下来,不文明出游,并不是单一性疾病,开一种药吃吃就好。必须综合治理,来点儿‘鸡尾酒疗法’,多管齐下。”(《人民日报》2014年10月8日)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1年第2期《前线观察》栏目。我刊邮发代号4-641,欢迎至各地邮局订阅。也可拨打我社邮购部电话订购。或到咬文嚼字淘宝店()选购。您还可以通过微信扫码订阅。(注意:电子刊只能在手机端阅读,购买后无法退款)

识别二维码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