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药协对话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发明人何大一
美中药协 (SAPA) 在2月5日晚非常荣幸的请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何大一博士(Dr. David Ho),作客SAPA网络讲座来分享他对目前新冠病毒的看法和治疗的建议。何大一博士是艾滋病鸡尾疗法的发明人,因为对艾滋病治疗的巨大贡献被评为1996年时代周刊年度人物。他也是SAPA的长期朋友和支持者,是SAPA 2018年杰出成就奖获得者。此次讲座以SAPA董事成员刘建博士和何大一教授对谈的方式进行,以下是对话的精选。
新冠病毒致死率不及SARS,传播率相似,要用事实战胜恐惧
SAPA: 根据您2003对抗 SARS 的经验,能在感染率和致死率等方面对比一下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 吗?
何大一: 此次武汉冠状病毒和 SARS 都属于冠状病毒,有较高的相似性,约80%核酸相似性。目前大家非常恐慌,但事实上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致死率是2-3%,相对于SARS 的10% 致死率弱了3-4倍,相对于 MERS(2012年爆发的中东呼吸综合症,也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35%致死率更是弱了10-15倍。目前仅有19%的感染者表现出了严重的呼吸综合症,大部分是老人和病弱人群。换句话说,80%的感染者都没有明显症状,和一般的流感差不多。从现有报道数据来看,这次病毒的流行和SARS及季节性流感相似。希望大家不要过分恐慌。
新冠状病毒结构图
SAPA: 您能估计一下这次武汉冠状病毒感染的未来走向吗?最坏的情况会如何?
何大一: 我想没人能真正估计这次公共卫生事件的走向,但我们可以参考SARS。SARS是2002年11月爆发的,持续到2003年3月减弱,到2003年夏季的时候彻底消失。决定病毒传染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温度,因为冠状病毒对温度敏感,而且在空气中存活的时间较短,所以到了夏季就自动消失了。有一点我感到乐观就是武汉纬度比北京低,气温上升的会早些,对结束疫情会有一定帮助。依我看来,这次感染可能还会持续上升几周,然后出现下降趋势。
SAPA:如何教育大众,帮助人们从现在恐慌的情绪中冷静下来?
何大一:一个很好的方法是跟我们熟悉的流感做个比较,每年流感致死的人比这要多的多。新的东西总是让人恐惧,但是我们应该看看真实的数据,新冠状病毒的传播率并不比当年SARS更高,致死率也不及SARS。现在中国的管控措施非常严厉,极大地减少了人口流动性,我相信这次疫情会与SARS或季节性流感的疫情相似。我们需要的是用事实去教育大众。
不忘教训,未雨绸缪
SAPA: 对于未来可能爆发的大规模病毒感染,你觉得政府应该如何准备?
何大一: SARS以及这次武汉冠状病毒给了我们不少教训。第一,政府应当做到透明,否则公众不会相信数据。第二,政府应当改良疫情上报流程,尽早采取措施。其次,在药物研发方面,很多时候限速步骤是执法审批部门,政府应当智慧地处理这一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当SARS消退后,政府立刻对该病毒的研究及治疗失去了兴趣,没有做到未雨绸缪。我们应当即便在病毒消灭后继续坚持药物研发,以便找到更广谱的治疗方式,以免重蹈覆辙。中国已经历了两次惨痛的疫情,我相信他们今后在这方面会比世界其他地方做出更多的努力。
现有药物特异性不足,疫苗和抗体可短时间内研发,广谱药物是未来方向
SAPA: 在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寻找新型疫苗或创新药物来治疗这种新的冠状病毒是否太慢?
何大一: 我们的团队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疫苗和抗体两方面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一般情况下,新疫苗或药物的研发是缓慢的。但如果情势紧急,在相对短的时间筛选出药物甚至非广谱疫苗都是有可能的。在哥伦比亚大学,我们正在进行病毒聚合酶和蛋白酶抑制剂的药物筛选。一些已经被开发出来用于治疗HIV,乙肝,丙肝或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病毒聚合酶和蛋白酶抑制剂也在其中。我的同事 Ju教授的最新研究还提出一种丙肝药物,(丙通沙),很可能会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有疗效。同时我们也在寻求与制药行业的合作机会,利用他们的精选化合物药物库来进行病毒聚合酶和蛋白酶抑制剂的筛选。相信中美药协可以在这类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SAPA:有报道一些治疗HIV和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药物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有疗效,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您认为联合疗法(鸡尾酒疗法)在治疗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功效、预防突变和毒副作用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何大一: 我个人认为像这类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等都具有急性感染的特点,不同于HIV或者HBV的慢性感染症状,一种或两种特效药应该就会达到很好的疗效。报道中的HIV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具针对冠状病毒有非常高的EC50值(半最大有效浓度值,高EC50值意味着对新冠状病毒针对性差),因此我认为他们在临床方面不太可能具有很好的疗效。对于这些HIV药物或者吉利德公司()的埃博拉药物瑞德西韦()是否真的对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有疗效,我们只能等待实验结果来证明。但鉴于这些药物并不是针对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研发的,他们的疗效可能还是很有限的。我们还是要尽快研发出具有针对性的新药。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因为冠状病毒家族的聚合酶和蛋白酶具有很高的保守性,真正的长效解决方案是研发出对冠状病毒具有广泛疗效的广谱药物。
SAPA: 从康复患者身上研发抗体疗法是否能足够快地找到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治疗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快速研发需要怎样的技术支持?
何大一:现今的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限速环节已经不是技术性的了。举例来说,在一个病人被病毒感染两到三周后,他的成浆细胞和B淋巴细胞就能产生大量针对冠状病毒的抗体。通过单细胞筛选和测序技术,我们就可以测出构成这些抗体轻链和重链的基因序列,从而在真核中表达并快速筛选出理想的抗体,这只需要几个星期。在和药明康德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如果有了这类抗体的信息,他们最快只需要三个月就能生产出临床药品。
抗体特异性结合病毒
SAPA:冠状病毒利用其表面的纤突蛋白结合细胞的ACE2受体来进入宿主细胞,有可能针对这一靶点来开发小分子或抗体药物吗?
何大一: 大家知道ACE2在体内是重要的受体,已经是很多药物的靶点,比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小分子药物可能性不大,利用大分子去阻断ACE2与病毒的结合是可能的。但我们也要考虑到阻断ACE2受体的副作用。另外也可以考虑用与ACE2配体竞争性结合的模拟受体,或者利用病毒包膜蛋白作为靶点.
广谱疫苗可以实现
SAPA: 您如何看待为所有冠状病毒开发广谱疫苗的可能性?我们为此仍然需要哪些技术和信息支持?您怎么看待其他类型的疗法,比如公司的mRNA平台研发疫苗?
何大一:对SARS,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一些蝙蝠携带冠状病毒的广谱疫苗的开发是可行的,他们的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虽然也是冠状病毒引起的,但由于其病毒序列的分歧度较高,可能不易研发广谱疫苗。不管是基于蛋白质,DNA还是mRNA药物传输系统的疫苗开发,都需要关于病毒保守序列与蛋白质结构的知识积累,而这需要长时间的研究,也意味着广谱疫苗的开发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我认为前景是乐观的。我们之前发现一些SARS康复病人的血清中含有能中和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预示着广谱疫苗是可以实现的。
广谱疫苗可以实现
阴谋论不靠谱
SAPA:最近有些很流行的谣传说这个冠状病毒是人造的,在您看来这有可能吗?
何大一:(笑)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注意到是有这些说法,比如有人说是这是美国制造的基因武器,有人说是武汉病毒所做的SARS病毒改造的结果。这都不太可信,我们科学家还没聪明到能去制造一个新的致病的病毒的地步。SARS的来源是蝙蝠,中间宿主是果子狸,新冠病毒来源还不明确,后期还需要去调查,但很可能也是来自于某种动物。现在与疫情战斗时,重要的是鉴别真相,面对真相,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过多的去猜测和讨论阴谋论对控制疫情没有帮助。就像WHO总干事说的,我们需要的是事实。现在还有很多谣言说发现某种方法治好了一个病人,但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些特别的疗法,接近约98%的病人也会最终康复的(按数据如果致死率为2-3%)。
SAPA:您对SAPA采取什么方式能帮助对抗疫情有什么建议吗?
何大一:希望SAPA能利用会员中在各个领域和公司的人才,协调公司和大学院校的合作, 在面对这种重大疫情的情况下尽快找到治疗办法。
何大一教授介绍
何大一, 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创立者、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70年何大一考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974年大学毕业后考入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Sinai医学中心进行内科临床实践;1982年进入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传染病学的临床实践;1996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1997年新余市人民政府授予何大一荣誉市民;2001年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向他颁发了“总统国民勋章”;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7年出任香港大学艾滋病研究所荣誉所长及科学督导委员会主任;同年,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成立,何大一出任中心主任;2008年获得香港大学名誉科学博士;2015年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美中药协介绍
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ino- ,简称SAPA) 成立于1993年,总部设在美国东部的药谷-新泽西州。SAPA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在美国和中国已有数个分会和6000多名会员,成为美国全国性的最活跃的华人专业协会之一。SAPA的会员主要来自美国大中型制药公司及生物技术公司。会员的专业技术领域涵盖整个医药产业研发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在如此庞大的会员数量和高级技术人才的支持下,SAPA多年来不断地推动业界在传统制药、生物制药及仿制药知识教育层面上的交流。作为在美国注册的非营利机构,SAPA长期以来得到美国及美国以外跨国公司的慷慨赞助和支持。SAPA一如既往地为制药行业提供科技研讨、职业发展、知识培训和商业合作的广阔平台。
文字整理:安第斯 周晔 赵一鸣 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