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健康多一"点"|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病,我以为只有外国人才会得。”
“这种“‘脏病’,是见不得人的,我不敢说出来。”
“我以为老了,就不需要保护措施了,没想到会得艾滋病。”
这是一些老年艾滋病患者的陈述。这些话折射着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老年艾滋病患者,成为了一个被忽视的群体。其实,近年来新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呈上升趋势。
我国老年人群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据中国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新报告病例中,50岁及以上占比从2011年的22%,上升到2020年的44%。(在艾滋病研究领域50岁以上被定义为“老年”)
在2017年出台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已正式将老年人作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之一。
01
老年艾滋病感染者不容忽视
3.7万例:中国2019年新诊断报告的60岁及以上艾滋病感染者人数,每天报告超过100例。
25%:中国2019年新诊断报告的60岁及以上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占当年新报告所有感染者的25%。
02
老年男性感染者数量增加
28,700:中国2019年新诊断报告的60岁及以上男性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占当年新报告老年人感染人数的77%。
500%:2019年当年新诊断报告的60岁及以上男性艾滋病感染者人数较2010年增加量。
03
不安全性行为成推动因素
60%:自我报告通过商业性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老年男性比例。
30%:自我报告通过非商业性性行为,如艳遇、一夜情等感染的老年男性比例。
关于HIV和艾滋病的核心事实,希望每个人都知道。
蚊子叮咬
能传播超过10种疾病,但不会传播艾滋
艾滋病,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全名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1. 艾滋病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
虽不直接导致死亡,但能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或者发生恶性肿瘤,最终走向死亡。
2. 一个人感染了HIV不一定马上发病,发病之后,才能说这个人患上了艾滋病。
HIV感染者会依次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潜伏期)、发病早期、终末期,其体液(包括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等)含有大量的HIV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3. 目前的医疗水平,艾滋病只能被控制,不能被治愈。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彻底治愈的药物,但通过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传播风险,延缓发病,显著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甚至可以实现终生有效控制病情。
4. 艾滋病病死率高,但是可预防。
5. 蚊子叮咬能传播疟疾等数十种疾病,但它并不会传播艾滋病。
HIV不能在蚊子体内生存,并且蚊子的口器是单向结构,不会吐出HIV病毒。但非法采血或吸毒者共用针头,是很容易传播艾滋病病毒的!
6.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马桶和泳池……和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这些接触不会被感染!
他们是病人,不是罪人。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
身体会经历什么?
艾滋病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走的,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
HIV感染者会依次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潜伏期)、发病早期、终末期。
急性感染期:
约50%的感染者有症状,主要是发烧;约50%的感染者没有任何感觉。
并不是每个HIV感染者都会出现临床症状,只有大约50%的感染者,在病毒进入人体后2~4周左右,会出现急性期表现。
症状以发热为主,还可能有皮疹、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咽喉痛、头痛、肌肉痛、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
即便不做任何处理,1~3周左右也能自己好。
急性期症状具有自限性,通常不需要任何处理,持续1~3周左右即可自行减退并消失。
如果发生过艾滋病高危接触,只有进行HIV特异性检测,才能够确定机体是否被病毒感染。
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
HIV检测存在“窗口期”。
也就是感染了但是检测不出来,这个时候也有传染性,即从感染HIV病毒到机体产生HIV抗体,再到血清检测HIV抗体阳性,中间一般需要间隔2周~3个月左右。
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
人体感染艾滋病后需经过0.5~20年,平均7~10年的时间才能发展到艾滋病期。
艾滋病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艾滋病症状和体征的时间。
在潜伏期内,感染者一般无任何临床表现,但其体液,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脏器中含有艾滋病病毒,具有传染性,所以也被称为艾滋病毒“携带者”。
潜伏期的感染者虽没有任何症状,但可通过检测其体液中的HIV病毒和HIV抗体,来进行鉴别。
发病早期:
一般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因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会出现腹部淋巴结肿大,伴有全身其他部位2处或2处以上淋巴肿大。
艾滋病终末期:
这个阶段的感染者,其免疫系统被侵蚀到几近崩溃。即便是一些普通的疾病,例如肺炎、肠炎等,可能都会要了艾滋病患者的命。
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如发热、乏力、盗汗、体重下降等;可能伴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如条件致病菌感染、肺孢子菌肺炎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艾滋病,像一个恶魔,把患者拖入一个漫长的血战中。
艾滋病治疗的关键:
坚持每天吃药
传统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治疗的关键,其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保护患者的免疫功能不被摧毁,使患者的生命得到延长。
全球共有6大类、近30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包括复合制剂)获批上市。
目前治疗艾滋病,用“鸡尾酒疗法”。
这是因为,HIV非常狡猾,它会不断地变异,每次复制时都会犯错误,就像打字出了错一样,没有纠错机制。
HIV复制很快,每天都可以产生上亿甚至上千亿的新病毒,这为治疗艾滋病带来了困难。如果只用一种抗病毒药物治疗,很容易诱发HIV变异,产生耐药性。
1996年,美籍华人何大一教授提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也叫“鸡尾酒疗法”,患者同时服用3~4种药物治疗,体内HIV病毒载量可下降至无法探测的水平,且实现长期缓解。
“鸡尾酒疗法” 不能彻底清除HIV,却大大提高了艾滋病的治疗效果,有效地延缓HIV感染者的发病时间,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生命。
缺点是:需长期服药、有副作用;价格昂贵;易产生耐药性;免疫重建困难。
中和抗体疗法:
该抗体对猕猴的保护率可达100%,有望开发成防治艾滋病的新药。
2017年9月20日,《科学》杂志在线刊登了一项创新研究,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艾滋病广谱中和抗体,可对抗至少200种艾滋病病毒突变株。
更主要的是,该抗体对猕猴的保护率可达100%,有望开发成防治艾滋病的新药广谱中和抗体正从艾滋病防治研究的配角,变成艾滋病防治的新希望。
新型细胞免疫疗法:
能抑制或清除HIV,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科学家们研制出了几种新型的细胞免疫疗法,基本原理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人为地改造人体的免疫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后,再回输到艾滋病患者体内,实现抑制或清除HIV感染细胞的治疗目的。
我们期待临床试验的结果。
总的来说,坚持每日服药的依从性,目前是治疗有效的关键。已经有许多长效抗艾滋病毒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我们期待未来。
艾滋病不能被治愈,
只能被“功能性治愈”
艾滋病不能被彻底治愈,但我们能实现“功能性治愈”。
也就是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被完全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即便不接受治疗,用常规方法也难以在患儿血液中检测出病毒。
尽管在这些人的血液中仍然还残留少量的艾滋病毒,但是他们的身体已经可以在不服药的情况下自行对付这种低水平的病毒了。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称之为“功能性治愈”。
有一部分艾滋病人经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以后,能够达到病毒长期抑制。CD4+T淋巴细胞恢复正常,免疫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被HIV感染后,越早进行准确的抗病毒治疗,实现“功能性治愈”的可能性越大。
功能性治愈不是真正的完全治愈了,还是有可能反弹。
尽管血液中检测不到艾滋病毒,但是在一些免疫细胞里面还是有艾滋病毒存在的。
如果这个时候停用抗艾滋病毒的药物,还是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体内“沉寂”的艾滋病毒重新被激活,导致病情反弹。
如何预防艾滋病
安全性行为:
加强道德教育,禁止滥交;
避免与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及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
在所有的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
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
可以有效预防经性传播的艾滋病;
不要共用针头:
不要和别人共用针头,
也不要使用已经被人使用过的针头。
医护工作者遵循了一定的安全措施,
就可以避免艾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员间、病人之间的传播。
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暴露:
如美容、文身、扎耳朵眼、修脚等操作行为,
这些均有血液暴露,
如果必须进行上述操作行为,
不要图价格低廉的操作室,
或没有卫生合格证的机构做这种高危操作行为。
因为如果这些用具没有进行严格消毒,
很容易造成HIV病毒感染。
不共用生活用品:
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
女性月经期要注意卫生。
注意外伤防护:
工作中如有外伤,
体育运动外伤等引起的流血,
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
在救护伤病员时,
避免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不到未经政府机构审批的非正规机构献血;
怀孕的艾滋病母亲,及时到正规机构进行母婴阻断,能有效防止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婴儿。
如何正确使用避孕套
1、一定要在性接触前带上安全套。
2、打开包装时小心开包,器具不要划破安全套。
3、捏住安全套的顶端挤出空气,为储存精液留出一些空间。
4、将安全套套住勃起的阴茎末端。
5、捏住安全套的顶端,自上而下展开套住整个阴茎,直至根部。
6、射精后捏住安全套的开口端,并在阴茎疲软之前退出,摘掉安全套时避免精液流出。
7、将安全套用纸包好,丢入垃圾桶,不重复使用。
老年人也可以谈“爱”
正视欲望并不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
但是需要采取正确、健康的相处模式
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老年人有生理需求是正常的
我们应理性看待,客观面对
而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
也要提高警惕,保护自己,远离艾滋
来源:综合整理自新华日报健康客户端、深圳龙岗疾控、“联合国”微信公众号、中央电视台、39健康网、三联生活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