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永乐x富艺斯秋拍现当代艺术有何新势力值得关注
点击上方“艺术阿尔法”,进入公众号,关注我们,及时获得专业独到的艺术行业资讯和深度报道。
永乐x富艺斯2022北京秋季现当代艺术拍卖推出的三个主题中,活力四射的“新浪潮——现当代艺术”十分引人瞩目。
当中包括了70-90后中西方艺术家,从贾蔼力、王光乐、韦嘉、黄宇兴、陈飞、欧阳春、陈可这些中坚力量,到马轲、刘晓辉、卜镝、闫冰、张月薇、谭永勍等实力派艺术家,还有如马丁尼斯、小西纪行、奇蒂·纳罗德等国外的重要艺术家,是这个秋拍在年轻新势力版块中,名单最为齐全,可选性最强的专场之一。
新浪潮艺术家们不少有多元文化的生活背景,表达着时代的心声,相比于蓝筹艺术家,更具市场成长的潜力。赶紧来看看专场中那些重要作品吧。
01
奇蒂•纳罗德(B.1976)
《欢乐的人群》
2022年作布面油画190 × 200 cm
估价:RMB 250,000 - 35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奇蒂·纳罗德1976年出生于泰国,1998年毕业于泰国皇家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现生活于巴吞他尼府。曾在伦敦、蒙特利尔、新加坡、曼谷、台北、墨尔本、都柏林、爱丁堡等地参与展览。他的作品被诸多机构和个人收藏。
奇蒂在曼谷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开始发展一种独特的艺术维度,并继而开拓出一种图像符号语言,其图像之简洁削减了其风格,以达到每个图像的纯粹本质。
奇蒂亦纯熟地掌握了抽象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平衡,以此揭示艺术家的旅程:一场寻求超越自我边界,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象征了每个潜在生命的自述。
作品中的视觉威力在于直白简单的描绘对象,即那些以曲线呈现的二维人物或动物肖像。
《欢乐的人群》中的人像动感十足,积攒着令人眼花缭乱的狂热,一种环绕着我们并将我们“带进”绘画的感觉,激励我们的同时又把我们推开。人物身体的运动仿佛是一场漩涡般的纠缠,为我们打开了画布之外的空间深处。
02
江上越(B.1994)
《彩虹-2021-T-2》
2021年作布面油画200 × 290 cm
出 版:
《一个误解的时刻,所有的面具都掉下来了》,唐人当代艺术中心,2021年,P30-31
展 览:
江上越:一个误解的时刻,所有的面具都掉下来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北京,2021年
估价:RMB 350,000 - 550,000
《擦肩而过的困惑》
2019年作布面油画30 × 30 cm
估价:RMB 30,000 - 5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在江上越的作品中,最美的是,她把所有这些特殊性看作是一个来源,不仅是误解,而且是人类关系中的创造和财富。
——Julie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展人
作为日本战后崛起的第三代当代艺术家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家之一,江上越1994年出生于日本千叶,在美国度过了她的少年时代,后来进入中国中央美术学院(CAFA)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学院(HfG)学习。作为一个永久的外国人的成长经历,使她能够跨越几种语言和文化展开她的艺术实践。
这些经历使她能够跨越多种语言和文化展开艺术实践。在这些短暂的“异乡人”经历中,她意识到语言是只能被感知、却不能被解释的,而“人与人的交流,不是为了更接近彼此,却是为了度量他们之间的距离。”
她的创作实践主要探讨了交流中的障碍问题,通过从声音到音频录音、影像和绘画等多种媒介形式,将肖像艺术引向一个全新的维度。同时,她的绘画创作十分注重色彩,在生活中她甚至能感受到每一个相遇的人身上的颜色。
江上越入选福布斯亚洲30岁以下精英榜,入围日本当代艺术基金会奖,入围VOCA展2020在上野之森美术馆展出,并被选为日本文化厅杰出艺术家派遣纽约;中日韩东亚文化都市二等奖;索福林基金会亚洲杰出艺术家;第16届千叶市艺术文化新人奖,日本外务大臣奖。
03
张月薇(B.1990)
《无序的曲面细分》
2019年作布面综合材料95 × 75 cm
展 览:
回音室,PLUS-ONE画廊 (New South),安特卫普,比利时,2019-2020年
估价:RMB 150,000 - 25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错视画法是我在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例如对标签贴纸的模仿,我可以强调贴纸的边缘,以表现三维质感,创造层次叠加对效果,用画笔绘制这些贴纸,可以让我自由随意地处理比例和颜色,而贴纸的切入也不再仅是一个实物的简单直线转化。
——张月薇
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艺术新星,张月薇1990年生于北京,曾旅居肯尼亚、泰国,现生活并工作于伦敦。她于2012年获得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的本科学位,2014年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绘画硕士学位,并在2016年获得英国驻罗马研究院驻留奖项。
张月薇目前任教于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她的作品表达了“第三文化居民”与“数字原住民”双重身份下体验到的分离。
《无序的曲面细分》创作于2019年,画面以多重图像交织于一体,既有蓝紫渐变的椭圆形切面,又有键盘似的图像镶嵌其间,褐色的背景突出了图形变幻的痕迹,在无序中呈现出具有抽象美感与视觉张力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这些类似键盘或者标签贴纸的符号,代表着当今互联网环境所赋予人们的独特美学,它使得我们擅长在数码平台自由地操作、处理与储存事物,从而接受那些琐碎的信息。同时,它也侧面体现出张月薇“去标签化”、“去图像化”且不被定义的艺术主张。
04
陈熹(B.1985)
《我是你的物质18号》
2015年作布面丙烯120 × 100 cm
估价:RMB 200,000 - 30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理性上说不通但直觉本能上成立,是因为一些形式揪住了人潜意识里的怀疑,两个差别很大的事物在发音和形状上一致,而且都是从天而降是紧密相连的。
——张熹
陈熹1985年生于武汉,2008年毕业于江南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
陈熹的作品包括各种材质的绘画、录像、动画、摄影和现场项目,他的动画长片曾入围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
他以绘画与动画实验性地解构、剖析、重组社会价值观。陈熹的兴趣在于用虚构的思维规则来衡量日常中已经存在的现象,以这些虚构的故事形成对现实的补充或增强。
陈熹将我们遇到的客观存在转移到思维,变成了另一种存在,就像计算机中的“代码”一样,这些代码组合成了我们认知的世界。
《我是你的物质18号》一作中,陈熹通过简单的颜色与不规则的画面隐喻世间种种,展现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不重叠的线条则构建了一个原初的世界,诉说着尘世的翩翩与思绪的绵延。
05
崔洁(B.1983)
《网吧》
2014年作布面油画150 × 110 cm
估价:RMB 850,000 - 1,25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我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历史,一直保持以一个“外行”的视角,一个普通的城市体验者的视角,而非专业视角出发。在2013-2014年我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租了一辆车在北京扫街式地拍摄城市风景,从中找出我喜欢的建筑和城市雕塑,其中大部分是一些匿名的建筑师设计的,混杂了不同的风格,像是新陈代谢派的、苏联式的、包豪斯式的、美国的古奇建筑等,我感兴趣的是它们的关系和其背后的生产机制。
——崔洁
崔洁1983年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现代化、城市景观的发展和当代建筑统一且乏味的风格一直是崔洁城市系列绘画所讨论的核心主题。
在崔洁的笔下,过去和现在的景象联结、交织,转化为她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景观展望与探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引发观众的群体怀念。
她的作品曾被出版社出版的《维他命P3》收录; 也被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美术馆、鲁贝尔艺术基金会、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曾在上海、北京和杭州生活过的艺术家崔洁,创作灵感便是启发自在这些高速发展并扩张的城市中生活的日常记忆。
崔洁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自己认为“‘未来’常常在‘过去’中更好地被展现”,在她的创作之中,过去可以变得比未来更为难以预测。无论是油画还是雕塑,崔洁的作品都仿佛是将熟悉的过去陌生化,并重新想象。时空错位,她画里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却又似曾相识。
怀着对于某个不存在或者从来就没有过的家园的向往,崔洁以对建筑相互交叠的不同视角,以不同媒介构画出复古怀旧的未来主义景观。
06
张英楠(B.1981)
《无情的抒情》
2011年作布面油画170 × 130 cm
出 版:
《无情的抒情》,艺美画廊,2012年,P30-31
展 览:
无情的抒情,艺美画廊,北京,2012年
估价:RMB 250,000 - 350,000
《支离破碎》
2009年作布面油画200 × 150 cm
出 版:
《无情的抒情》,艺美画廊,2012年,P6
估价:RMB 280,000 - 38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我早期的作品中画面中主要是空间和人,那时主要是画“人”在现实世界的处境。
——张英楠
2005年,张英楠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他的创作既具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写实特征,又充满了超现实主义一般天马行空的无穷想象力。
在他的作品中,建筑与空间场景始终弥漫着一种清冽而沉默的萧索氛围。画家利用光线明暗的强烈对比以及无人的空间或单独出现的人物,暗示出现代人生活中深刻的孤独与疏离感。
创作于2009年的《支离破碎》中,张英楠绘制了一个体量巨大的集中式建筑的拐角。建筑外墙井然有序、不断重复的窗格向画外延伸,既像是牢笼的铁窗,又仿佛能够向外逃逸的梯子。
充满压迫感的单体大型建筑在画面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回廊上唯一一段阳光照射下的地方,却躺着一个人,身边的彩球散落一地。
在这一幕卡拉瓦乔式的剧场景观中,画家以“聚光灯”式的明暗冲突打破了画面严整、肃穆的整体氛围,但同时又利用戏剧性的情节设置,暗喻了一种超越了表象的,充满“形而上”意味的精神风景。
一直以来,张英楠在创作中都保持着对于图像结构逻辑的关注。《无情的抒情》一作中,在兼具均衡感与达达式的荒诞、戏谑之外,是画家对于图像转换与重构的高超手法。
在现代清水建筑的大窗户向外望去,观者的视点落在了画面正中央的巨石上。仔细观察,在体量巨大的石块之下,却是一个柔弱不堪,蜷缩着身体女孩。
在狂澜既倒、大厦将倾的剧烈压迫感与视觉反差之中,在一个充满矛盾与惊奇的荒诞场景中,画家试图通过图像来激起观者的好奇心,从而探究画面背后层层嵌套的隐喻与心理指涉,并以一种最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来展示其冲破藩篱的勇气和充满生命力的思考。
张英楠的作品曾经参展香港巴塞尔,也被巴塞尔艺术展在官方账号首页推荐,使作品进入国际藏家视野中,藏家群体从中国扩展至欧洲和北美。
07
刘晓辉(B.1975)
《木马》
2013-2014年作布面丙烯200 × 250 cm
估价:RMB 600,000 - 80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这件作品创作于2013-2014年,是我在环铁艺术城的小工作室里从小尺幅作品向大画幅油画转变的第一件作品。2013年我在京郊一个家具厂写生两周,完成系列小尺寸劳作题材之后,开始画这张对于我来说尺幅非常大的画。画面的尺寸对于绘画来说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从20厘米到两米多的尺寸变化,是这张画当时对我提出的考验。今天,我看到这件七年前的作品,感觉变化了很多,也有一些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改变,我想这是值得我去思考的问题。
人活在大自然中要跟那种苍凉斗争,其实活在城市里是一样的苍凉,好像比戈壁还要苍凉,只是人们没发觉。
——刘晓辉
刘晓辉出身于艺术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良好的素养加上系统的学院教育、英国伦敦的交流经历使其从进入创作便很快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2014年“劳作”系列作品以来,刘晓辉的创作多围绕“动作”类主题进行创作,无论是“劳作”系列、“两个动作”系列、“转身”系列都是以生活中的所见为创作本源,将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代入画家独特的算式而形成的画面。
《木马》描绘了在一个俯视的方形空间,一个劳动者擦拭玩具木马的瞬间。画面中一束舞台式的灯光聚焦于画面中心的人和物,粗糙的水泥地面上有剥落的红漆并覆盖着一层暖黄色光线,周遭环境则全处于阴影之中,整幅作品充满了戏剧性色彩。
通过色块之间的对比、呼应关系,艺术家重新定义了“动作”及其视觉再现,平凡而普通的“劳动”也被赋予了一种基于画面形式的庄严性与精神性。
这件作品延续了“劳作”系列含蓄、简洁的艺术风格,但与前者精巧的微小幅画面不同,此作是艺术家首次尝试在200×250cm的巨大画幅上进行创作,因此也是艺术家创作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节点性作品,以《木马》为起点,开启了后续以大尺幅画面进行创作的全新阶段。
08
艾迪•马汀尼兹(B.1977)
《无题(为amfAR创作的睡眠者)》
2020年作布面丙烯,漆,油彩76 × 101.5 cm
估价:RMB 1,200,000 - 2,20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我在2005年起就开始画‘睡眠者’的形象了,他看起来像是一个摔倒的拳击手,但其实我认为他应该是任何一个感觉到泄气、郁闷或者疲劳的人。
——艾迪·马汀尼兹
怪诞往往是人们在观看艾迪·马汀尼兹绘画时的第一印象,粗犷的线条、斑斓的色彩与自由的结构布局相互协调,独特的媒介与卡通涂鸦的形式相互结合,传统的绘画形式与当代的视觉语言相互统一,个体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相互交织。
他时常从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眼镜蛇画派等风格中汲取灵感,加之以无穷的想象力与夸张的表现力,形成诸如鸭子、头骨、花瓶、小丑等具有符号性的标志,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多样性与趣味性。
他绘画中的图像和图案通常来自流行文化,除了使用油画颜料之外,马汀尼兹还在他的绘画中融合了多种媒介,尤其是油,搪瓷,喷漆,树叶,图钉,甚至是婴儿湿巾。
这幅创作于2020年的作品《无题(为amfAR创作的睡眠者)》,主要表现了一个躺在床上侧卧入睡的人,而画面的上方则呈现出各类非具象的物品,密密麻麻遍布其中,似乎在暗示睡着的人正无拘无束地遨游在迷幻的梦境里。
绚烂的色彩、大胆的轮廓与抽象的形式,在生动的笔触下具有即时性与自发性,创造出一种特定构造的空间感和运动感,令观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其怪诞、童稚与狂热的氛围里。
在此图中央,马汀尼兹一如既往地运用了具有标识性的符号图式,即头骨,但却用喷漆来反复掩盖它存在的痕迹,周围的物品亦是在反复的涂抹擦拭中,使人无法辨别它的特质。这样的表现手法暗示了德·库宁所带来的影响性,即在保留原本的图像上抹去既定的概念。
从另一层面而言,这些被不断涂抹的东西,可以是梦里那些不被记起的事物,也可以是促使我们修复记忆的工具,马丁尼兹将具体叙事元素与完全抽象的表达形式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个人特色的视觉语言。
2010年,《纽约时报》评论家罗伯塔史密斯将马汀尼兹不断演变的风格描述为“一种更新的,解放的新表现主义”。
艾迪·马汀尼兹画了一系列“睡眠者”的作品,彼此之间的形式与画面的构成都颇为相似。例如在2006年所绘的《睡眠者》中,画面各元素都处于具象的状态;而在2020年所创作的《睡眠者》里,除了躺着的人扮演着拳击手的形象,其中心的头骨与杂乱无章的物品都与《无题》类似。
直至《白色涂改的睡眠者》作品中,画面背景简化为乳白色,而侧卧的拳击手被涂抹得仅剩大致轮廓。可以说,他在不断地重复实践中逐渐做减法,尝试从具象到抽象、清晰到模糊的发展变化,从而将人物的内在情绪与心理感触放置最大化。
09
谭永勍(B.1990)
(作品图片暂无)
2020年作布面油画119.6 × 180 cm
估价:RMB 150,000 - 25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今年(2022)11月,谭永勍的个展“范特西”刚刚在基金会开幕。
谭永勍1990年出生于中国河北,2014年获得清华美院绘画系油画专业纯艺学士学位,2016年获得清华美院硕士学位。他曾在北京、香港举办个展,多幅作品被龙美术馆,X美术馆,基金会等多家机构收藏。
10
小西纪行 (B.1980)
《无题》
2017 年作布面油画181.8 × 227.3 cm
展 览:
横滨三年展2017:岛屿、星座和象龟,神奈川,日本,2017年
估价:RMB 150,000 - 25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小西纪行1980年生于日本广岛,是日本极具个人风格的绘画艺术家之一。小西纪行的创作以油画和纸上作品为主,围绕肖像绘画展开工作。
他的模特时常是家庭成员以及身边密友,完成的肖像有显着的特征,比如苍白的肌肤和头发,以明亮的红色来表现眼、鼻、口等部位。
他画的人物时常难以辨识种族、年龄、性别,或是其它任何指涉身份的提示。
他的作品致力于将个人历史、“家庭”概念与普世价值互相调和。肖像虽然身份模糊,却捕捉到了人性和感性的精髓,展现了一种超越肖像艺术的更深厚的普世主义。
《无题》描绘了在幽绿色夜晚,一家四口深入地下空间探索的场景。地面可怖的红色油漆脚印和手电筒幽幽的黄光,增加了作品的鬼魅氛围。
洞穴的意象回溯到原始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艺术家原始而富有情感的绘画风格,给予观众一次闪回有神论时代的机遇,从中一瞥人类的“原型意象”。而后者作为一种替代品,弥补了现代社会里神秘意义的缺失。
11
贡坎(B.1989)
《一半人类,一半机械》
2022年作布面丙烯100 × 200 cm
展 览:
后我世代:如何书写年轻艺术家,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2年
估价:RMB 200,000 - 30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贡坎1989年生于泰国,2007年毕业于凯塞特大学实验学院本科,2011年毕业于希尔帕克恩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目前工作并居住在泰国曼谷。
曾在曼谷、纽约、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等多地办展览。2019年他回到曼谷,迅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新锐艺术家。
贡坎以异乡的视觉世界作为自我替代的出口,将穿梭的释怀与慰藉赋予艺术表达,开始了在纽约的墙壁上创作相似风格的壁画。此外,他还制作了一些黑洞旅行者贴纸,张贴于纽约街头,并因此在当地的街头艺术界赢得了关注。
除了穿越瞬移的时空,时间元素也在贡坎的绘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在超现实主义的画布上,用平面化的图形笔触描绘出互动抑或孤独姿态的人类形象,以柔和的色调和流畅的图形暗示一种宁静的质感,但从他画布上流露的平和却时常被醒目的黑色形态所模糊,近乎刻意的对比被赋予坦然的诗意。
12
刘冰(B.1985)
《以前和现在》
2012年作布面油画150 × 120 cm
展 览:
对她说——1999年以来的中国年轻艺术家收藏案例②,玉兰堂画廊,北京,2019年
估价:RMB 100,000 - 15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热带国家,我几乎全都喜欢,因为所有热带国家带给人的都是特别悠闲自得的感觉,有大的植物,各种动物,还有友善的人。在泰国旅行期间,几乎每天都见到很多黑人,让我想起来自己在马达加斯加遇到的一个中年人,说他的儿子在泰国打工。我觉得,人们能够自由的迁徙是一件特别值得羡慕的事。从小处看,这是对个人做出选择的尊重;从大处看,这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这对人类的发展都是起到推动作用的。」
——刘冰
刘冰1985年出生于北京,200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曾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多地举办过个展。
观看刘冰的作品,会发现她对动物痴迷般喜爱,作品常常以动物为主题,构建了一个带有奇妙幻想的现实世界。
在这件《以前和现在》里,刘冰创造了热带雨林般的童话情景,充满了戏剧性的的张力以及富于南美热带雨林气息的环境。画面右上角的一个小女孩被犬类宁静地围绕着,眼神充满忧郁,仿佛小时候思考未来的我们。而另一个位于画面右下方的男孩则直视画面,试图与观者进行情感交流。
整件作品富于活力的色彩,戏剧性的情节,稚拙简朴的笔触,赋予了画面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
13
卜镝(B.1970)
《2016 - 2 #》
2016年作布面丙烯200 × 200.3 cm
出 版:
《卜镝2016》,蜂巢当代艺术中心,2016年,图版
展 览:
卜镝2016,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6年
估价:RMB 280,000 - 48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绘画是一种语言,我希望可以用这种语言来描述我内心想说的话。我特想追求一种境界,让你感觉笔和笔之间,颜色和颜色之间这种特别微妙的关系。
——卜镝
在卜镝的创作中,他试图兼顾多种空间观察技法的长处。如在景物外部轮廓的稳定下描绘出绘画对象的平面感,并将其编织、组合成为一个连通的完整体。
除此之外,这些被描摹的对象通过透视、构图、色彩变化向画布表面之外拓展出更坚实的错觉维度。最终形成绘画中辩证的、动态的空间关系,并且能在外部空间持续性地施加影响,甚至能够塑形于外部空间。
画家往往运用透明度较低的色调营造出一种忧郁、神秘的氛围,画中蕴含着他的生活经历以及日常琐碎的痕迹。
《2016-2#》以自然植物作为素材,灵活简练的运用蓝绿色调,制造了一个似乎永远找不到出口的幻境颜色,尤其是画中看似狂野不羁,极具冲突的线条感,虽然视觉上塑造出一种强烈对比的绘画语言,反而重新组合出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给予观者内心一种安静、平和的状态。
14
徐毛毛(b.1979)
《偷吃禁果的母猴1号》
2022年作布面丙烯200 × 200 cm
估价:RMB 95,000 - 125,000
《带我回家》
2005年作布面丙烯,油画148.8 × 119 cm
估价:RMB 80,000 - 12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徐毛毛1979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200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曾获第三届中国新锐绘画奖,作品曾在上海西岸美术馆、上海油画艺术中心、龙美术馆、印度尼西亚国家美术馆、民生当代艺术中心,今日美术馆等机构参展,其作品被何香凝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徐毛毛从小就在妈妈的引导下学习画画,高中起开始接受正统的美术教育,但她的创作方式并未完全承袭课堂所教授技法来进行创作,而是完全依赖感性和本能。
她每次在动笔前都不会有一个完整的想法,也没有草图,而是在绘画的期间,慢慢渗入并且补充。
徐毛毛的作品中时常出现一些奇特怪诞而又朴实平凡的元素,以纯粹卡通的形态,构筑出童话般色彩绚烂的奇幻世界,而内容又无限贴近现实生活。
她的艺术风格一直保有着故事性及趣味性,而在近年间,徐毛毛的绘画渐次完成了一番转型:从具象漫步至抽象的边缘,从三维趋近于二维,从繁复演化为简约,从而进入更为虚幻、更为自由的超现实世界。
《带我回家》这件作品中,画面里滑雪的卡通人物、欢快动感的音律音符,一切象征着“回家”喜悦的图像元素,却被闪电形式的符号不断袭击着,似乎在阻止着“回家”的归途。
当我们细看画中故事时,会发现这个童话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美好,阳光下也并非都是乐园。
15
张长江(B.1980)
《异想国度——黄金时代》
2021年作布面油画200 × 200 cm
出 版:
《CJ ZHANG作品回顾集》,P43-P44
展 览:
潮艺术宣言:超链接, Space & ,上海,2021年
估价:RMB 350,000 - 55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张长江1980年生于吉林,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2008年成立个人艺术工作室,现工作居住于北京。
2014年起,受邀与 Plein品牌,时尚杂志等跨界合作。2019-2022年,于北京、上海、广州分别举办个展。其作品深受年轻潮流藏家喜爱,得到广泛收藏。
张长江的作品有一种魔力:无论放在哪里展示,他的作品都极具辨识度,盯着他的绘画看,仿佛整个画面都是主体元素,但好像又混为一片,扁平得像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
他的画和其他人的画作放在一起,一定会脱颖而出,因为它这种遇繁则简,遇简则繁的魔力,正是要靠对比而形成的,这也是张长江绘画语言的特立独行之处。
张长江的作品里面的每一个元素都富含变形和重构,具有张长江独特的绘画语言,这种独特的绘画语言是一种滤镜,用它看世间万物,皆带有张长江IP特色的滤镜效果,所以他作品的辨识度非常的强。
16
李黛伦(B.1983)
《梦中的礼物》
2022年作布面丙烯130.3 × 162.2 cm
估价:RMB 100,000 - 20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我会做一些比起现实更加栩栩如生的梦,然后将所有的梦都存在我的脑海之中。
——李黛伦
李黛伦1983年生于韩国,本科毕业于弘益大学纺织艺术专业。李黛伦通过她的作品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并且无法简单地以单一的系列作为解释。
通过超越自我意识的梦境,李黛伦分析着无意识的故事,并将意识的本质诉诸于画布。她梦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精神能量的组成部分。这些角色是彼此相互关联的生物,以此作为同一性的体现。
她早期的作品专注分析内心的伤痕,并通过对梦境和无意识的诠释,尝试揭露和克服自身内部的复杂性。
她在很多的作品中呈现出舒缓的目光及柔和的色彩,旨在以拥抱和眼神交流来表达舒适和温暖的愿望。
17
邱炯炯(B.1977)
《小红帽》
2022年作布面丙烯60 × 70 cm
估价:RMB 60,000 - 10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邱炯炯1977年出生于四川,自幼习画,并随祖父学习川剧,直至18岁前往北京成为一名艺术家。
特殊的人生经历给予了邱炯炯灵感的源泉,也使得他在艺术作品中呈现更多自我感知与生命体验。
初看邱炯炯的画作,奇异的面容、迷幻的色彩、朦胧的光影与夸张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充满神秘性与故事性的艺术风格,引领着观者走向荒诞且魔幻的缤纷世界。
画中朦胧不清的光影与若隐若现的人物,渲染出一种不确定性,使之徘徊在梦境与现实之间。
那些类似小丑般的戏剧性形象似乎在讽刺着真实的世界,甚至流露出一丝悲凉与哀伤的情绪,在阴暗的角落与黑暗的环境中凝视着画外的观者,表现种难以言喻的深沉之感。同时,他的绘画也经常从文学中汲取灵感,以不同的视角重新诠释对经典人物的再现。
邱炯炯的创作不仅涉及绘画,还包括影像等各种媒介,无论是通过充斥着想象力的画面抑或是极具感染力的镜头,都表现了对于家乡祖父的追忆之思,以及流逝的岁月的怀旧之情。
18
郝泽成(B.1993)
《城市游牧》
2021年作亚麻布上油画121 × 180 cm
估价:RMB 100,000 - 15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郝泽成1993年生于北京,2018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UCL)斯莱德美术学院,获艺术学硕士,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伦敦。
郝泽成以照片和记忆作为参照文本来描绘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景象,通过画面中对不确定性的细致描绘,来营造时间,空间,事件相互重叠的意象。
艺术家将时间的痕迹重新捕捉,在对图像处理的同时将自我与图像的微妙关系加以呈现,杂糅现实、梦境、想象与感知于画面中,描述艺术家置身当代景观穿梭流逝的恍惚感。
郝泽成的绘画始于对快拍中图像和叙事的再现式描绘,在图像空间中,手是在眼的控制下工作的,但由于相机噪点的介入,随机的图像,非清晰的形状,断裂、色块式被引入局部,制造出灾难性的混乱,因此不得已以更随机的笔触,污点,乱画来应对这种状况。随着随机不确定的东西增多,感觉和记忆在图像中的占比逐渐增多。
另外,屏幕图像中所蕴藏的不同于现场的信息和文本也不断产生,原本的图像性质发生了转向。如,路灯-烟花,城市-银河,树枝-书法,山峰-纪念碑等。风景借由记忆和噪点逃逸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中。
回忆是流动的,快照中残存的对时光认知记忆随着结构的扩充和兴趣点的迁移而转变,而强调现场和情景的还原,则是对原图像的刻意保留,这种对图像的执着体验以艺术家的视角呈现出自我经验的弥留。
在描绘事物和复刻景象的同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图像的变异中被赋予特殊的路径,在画布之上充斥了迷离而又确定的意象,艺术家通过此种方式将拆解的误差生成了一个潜意识、梦幻和想象交叉重叠的乐园。
19
松山智一(B.1976)
《Alpha,Alpha,Alpha》
2012年作布面丙烯D: 107 cm
估价:RMB 650,000 - 85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松山智一是日本著名的当代艺术家,1976年出生于东京,目前在美国纽约生活。上世纪80年代,他与家人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童年在日本东京和美国加州之间辗转。
多元文化的经历给予了松山智一多样化的艺术思维,也正因为此,他得以一种全球化的视角,融合东西方的文化与美学风格,创造出跨越时空的佳作。
他的作品出现在全球各地的展览中,被多个博物馆、美术馆永久收藏,由此他被称为日本最有潜力的艺术家。
松山智一的作品给人一种拼贴感,他广泛地借鉴多种艺术元素,以一种挪用的创作方式,将15世纪至18世纪在日本占据主导地位的狩野派、美国的流行文化以及诸如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风格,融会贯通,创作出辨识度极高的作品。其作品同时具有古典与现代气息,兼具装饰性与概念性。
艺术家将日本浮世绘、中国神话、抽象艺术、涂鸦艺术等风格结合在一起,专注于发掘文化的能指及全球趋同化的影响。
《Alpha, Alpha, Alpha》作于2012年,是松山智一的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以东方象征着威严和吉祥的腾龙为主题,结合了亚洲传统技法与美国当代艺术的观念象征主义,探讨了当今时代全球化和民族认同的主题,鼓励观者重新思考自己对文化单一现象的固有见解。
这件作品开创了松山智一艺术的一种新的风格,并延续至今,在其新作如《世界城镇孤寂》中仍有体现。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以色彩斑斓的条纹、溅泼及滴彩逐层绘画,展现了美国行动绘画艺术家的风格,并用这种风格,表现东方传统题材。色彩和线条的剧烈碰撞,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处在一种巧妙的平衡之下,为平面的画作增填了立体感。
极具形式美感的腾龙,在线条和色彩的流动中,被赋予了某种生命力,仿佛要穿过层层云雾冲出画面。这种东与西、动与静、古与今的碰撞所带来的张力,正是松山智一想要表达的。
20
安妮•纽坎普(B.1976)
《插入》
2014 年作布面油画,丙烯,坦培拉
200 × 150 cm
展 览:
乔•贝尔、安妮纽坎普、戴安•辛普森联展,米歇尔-茵纳什,纽约,美国,2014-2015 年
估价:RMB 90,000 - 18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安妮·坎普出生于德国,她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获得美术硕士学位,自2000年以来便任教于此。
她的作品所使用的主题和元素通常来源于生活中的日常装饰物、消费图像、报纸信件、卡通形象及广告标识等,善于将功能性的标志与图像进行重新设计与图绘,通过夸大或改变原有的结构,消除掉其既定的语义体系,用不同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以一种解构与重构的思维逻辑,激发出多样化的解读方式。
在2014年的作品《插入》中,艺术家放大了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经常被忽略的五金物件,它们的垂直、倾斜、穿透的碎片和回弹,刮擦的表面呈现出一种有节奏的对称图式,但图像的来源却未被清晰的阐明,有刮痕的表面使得物品处于清晰又模糊的边缘,看似品牌logo的标识,使得人们陷入进对于形象的质疑与视觉的反思。
无定形的图像在身后白色的背景与红色的图形下,颇具抽象的形式意味,仿佛像人的手在握住并展示这个物品,即便身后的图式元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及迷幻的特质,但观者的焦点仍旧聚焦于对中心物品的持续观看。这样的创作方法不仅使得画面中各部分形成内在的张力,还让相互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使观者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在熟悉的记忆与图像的质疑中不断游移。
在这幅画中,原本室内设计中的五金物件却被赋予抽象的寓意,人们的理解范畴随即转向了超现实的领域。
在对图像的视觉建构中,安妮·纽坎普把话语权也交给了不同的观者,使其在反复地观看中结合自身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经历,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方式与潜在寓意,营造出一个具有多重寓意的符号图式。
21
王加加(B.1985)
《世纪结束将改变你我》
2016年作
布面综合材料,丙烯,喷漆数码打印
99.5 × 149 cm
展 览:
平行现实—王加加个展,德萨北京画廊,北京,2016年
估价:RMB 150,000 - 250,000
新浪潮—现当代艺术
“我们的生活无休止地被信息干扰着,让人无处可逃。人类被屏幕紧紧吸附着,每天都有大量的图像席卷而来,构成了当代社会的新景观,我们观看这些图像的时间经常不会超过一秒钟。我一直想讨论话题是绘画怎么生存在这个数字时代,如何不被这股疯狂的潮流席卷而去。”
——王加加
王加加1985年出⽣于北京的一个艺术世家,3岁随⽗⺟移居英国伦敦,从小耳濡目染的他也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画画这条路。
王加加2008年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回到中国。
王加加从艺术史以及英国和亚洲80、90年代的漫画、卡通和流行文化中提取了大量素材,将独具个人风格的浓烈色彩运用融入于抽象和具象绘画的创作之中。
王加加的《冒险》系列,融合了数码简图拼贴、抽象绘画的笔触和丝网印刷技术。在这些作品中,人们可以找到八十年代电子游戏里的图案、英国电视节目《Top to the Pops》的Logo、以及足球队服的美学元素。
艺术家希冀透过这些视觉线索,构建出一种与流行于社交媒介之虚拟现实中的“标题党”文化相仿的强烈即视感。厚重的颜料涂抹方式和鲜艳的色彩运用强化了画面中经由数码手段处理的背景图像。一些作品被包裹着合成树脂,以达到一种光鲜亮丽的表面效果,召唤着观众“来看我”。
艺术家所使用的多层次创作过程和他对图像的选择,围绕着在当代景观中无处不在的数码图像展开叙事,邀请观众共同踏上一段揉杂了对数码图像的疯狂迷恋、焦虑情绪和贪求心态的视觉之旅。
“本文为原创,图片来源于永乐拍卖,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