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教你调制一杯完美的老式鸡尾酒
文/叶音
不品人间酒,谁知其中醉。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你看,光是流传下来的这些关于“酒”的诗句,就足以展现中国古人对酒的极致热爱。
与古人相比,我们现代人对酒的钟爱程度,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逢年过节要喝酒,搬迁婚宴要喝酒,升学过寿要喝酒……
中国人的餐桌上,从来就不会缺少酒。
酒,才是中国餐桌上的真正贵宾。
酒,永远是中国人的心头好。
可是你真的懂酒吗?你真的会制作自己喜欢的那杯酒吗?那不一定。
酒的类型不同,其颜色、口感、制作方式一定各不相同的。会饮酒不一定会制酒,液体中的智慧,不是仅靠饮用就能参透,制酒,绝对是一门生活艺术。
前段时间,我偶然收获了一本书,名字就叫《液体的智慧:关于调制完美鸡尾酒的科学与艺术》,那是真开心呀。关于鸡尾酒,我是听过,但没喝过,它又是如何制作的呢?待我细细翻开……
这本书的作者是戴夫•阿诺德,是食品科学作家、教育家和创新引领者,亦被人称为是“站在调酒技术创新金字塔顶端的男人”。他常将各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技术运用在调酒当中,只为打造一杯自己满意的鸡尾酒。
这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鸡尾酒入门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包括工具和原料。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传统鸡尾酒的调制原理:摇酒壶、搅拌杯、冰和烈酒的基础知识。
第三部分是有关鸡尾酒调制的新技法和新创意,以及它们和传统鸡尾酒的联系。
第四部分则收录了一些配方——以某个创意为出发点的小旅程。
阅读这本书,其实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分,在此之前我甚至还不知道传统的鸡尾酒原来就包括这些呢。
比如,摇匀类鸡尾酒:大吉利(真是个好名字!);搅拌类鸡尾酒:曼哈顿和内格罗尼;直兑类鸡尾酒:老式鸡尾酒;机器搅拌类鸡尾酒:玛格丽特等。
我们来单看其中的一类:直兑类鸡尾酒。
什么是直兑类鸡尾酒?就是直接在酒杯里调制的鸡尾酒,只需将原料倒入加冰的酒杯,迅速搅拌一下即可。
老式鸡尾酒是最具代表性的鸡尾酒,它的配方最简单,包括威士忌、苦精和糖,用橙皮卷来装饰。
在戴夫看来,最好的老式鸡尾酒制作方法并不是最古老的或最“正宗的”,而是制作者最喜欢的。
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条不变的准则:要做出一杯稀释度尽可能低的鸡尾酒,它不太甜,能够很好地体现基酒的风味,适合慢慢品饮。(如果纯粹是狼饮的话,估计是品味不出其中的味道。)
制作过程选择“冰杯”还是“不冰杯”呢?这同样取决你自己的喜好。
没有冰过的酒杯在室温下是相对大的蓄热体,当你在室温下调酒时,你必须融化相当多的冰才能使酒杯的温度降到跟酒一样,而恰巧这一点额外的融化能提高鸡尾酒最初的稀释度。
如果你选择用冰过的酒杯呢,就需要在直兑完成后延长持续搅拌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还有一缺点是一开始做好的酒的温度会更低。另外,虽然冰过的酒杯一开始看上去很美,但外壁慢慢会形成水珠(毕竟室温相对较高),这无疑会影响观感。
如果不选择冰杯,也不选择不冰杯,那怎么办呢?这里,戴夫介绍了一种调酒师常用的方法,就是直接先在杯子里直兑,然后再加冰块(因为这样他们在用吧勺搅拌原料时不会造成稀释)。
那最后加冰块也有个缺点:你必须将一块笨重的大冰块稳稳地放入杯中,不能让酒溅出来,而且你必须确保冰块跟酒杯尺寸相符,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接触不到杯底的冰块是大忌,如若碰到这种情况,你必须想办法解决它)。
如果你选择先放冰,那你在直兑时就有两个选择:其一,将原料倒入摇酒听搅拌均匀,然后倒入加有冰块的酒杯;其二,直接在加有冰块的酒杯中搅拌原料。
鸡尾酒做好之后,要不要在酒里加一根搅拌棒呢?你要弄清楚搅拌棒的原始功能。
有了搅拌棒,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增加酒的稀释度。在酒吧里,搅拌棒常常用吸管来代替。所以,如果你用了搅拌棒,就不需要再放吸管。
一杯老式鸡尾酒的精髓是随着时间而缓慢发生变化的。在刚开始喝的时候,其口感或许很浓烈,但随着稀释度的增加,它会变得越来越爽口,而这正是老式鸡尾酒的绝妙之处!
戴夫指出,一杯直兑类鸡尾酒必须在一系列不同的稀释度下都保持平衡。而这一点,配方不同同样也可以做到。怎么做呢?
第一,选用在各种不同的稀释度下都好喝的烈酒;第二,避免酸类;第三。使用精油,如柠檬皮卷、橙皮卷;第四,充分利用苦精;第五,花时间制作大冰块。
遵循这类简单原则,你也能创作一款世上独有的留存自己味道的鸡尾酒!
小时候,我就常常蹲在锅炉旁边看着奶奶和妈妈烧制米酒,虽然配方一样,工具一样,但米酒的味道总不一样,始终也不明白是为什么。现在细想来,应该是制酒人不同,制酒人的心境不同,他们倾注进米酒里面的感情也不相同吧,米酒里面一定是保留了他们各自的味道。
关于调酒的诸多细节,在此我只展现了一部分,要想了解和学习更多的鸡尾酒调制技术,还得详看《液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