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抗癫痫药物用法(2021年版)

日期: 2025-03-27 17:02:35 |浏览: 4|编号: 8590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儿童抗癫痫药物用法(2021年版)

1. 丙戊酸盐(VPA,其中以丙戊酸钠用得最多,原研药是赛诺菲公司生产的德巴金,目前国内常见的规格中1 ml相当于40 mg)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增加脑内GABA的含量。

2) 适合的人群:广谱的抗癫痫药,基本上对所有的癫痫发作类型均适合,尤其适合全面性发作的癫痫(对于局灶性发作的癫痫相对弱些)。

3) 不适合的人群:对于有血液病、肝脏疾病的、患有线粒体病的、尿素循环障碍的以及一些合并有机酸血症等有遗传代谢病的患儿尽量避免使用。使用该药之前最好先查一下血常规、肝功能、血氨以及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另外对于过度肥胖以及青春期的女性也相对不适合。

4) 儿童用法:首次剂量10-15 mg/(kg.d)(一般不超过 400 mg/d),分2-3次(一般都分早晚2次口服);可逐渐加量(一般3天后可再增加10 mg/(kg.d));维持剂量20-30 mg/(kg.d);若使用剂量超过40 mg/kg/d,最好检测一下血液学指标(如血常规、肝功能及血药浓度等变化),参考血药浓度:50-100 mg/L。

举例:如果是一个1岁,10公斤(20斤)的孩子,首次服用剂量可以是每次60 mg(相当于1.5ml),一天2次;后续可以再逐渐加量,一般3天以后就可以再加量,加到每次100 mg(相当于2.5 ml),一天2次;最好是5天后查一下血药浓度(抽血的时候顺便肝功能和血常规也查一下);如果查出来血药浓度较低或控制不理想还可以再慢慢往上加,最后可以加到一次5 ml,一天2次。如果剂量再往上增加就要小心,要多关注血液学指标(如血常规、肝功能及血药浓度等变化)。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肝毒性(相对常见,尤其是2岁以内的儿童,一般出问题都出现在治疗的最初6个月内),此外也有出现血小板减少、急性胰腺炎(很少见)、丙戊酸钠脑病以及出现震颤、恶心、呕吐、厌食、容易困倦等一些和剂量相关的非特异性的表现。另外丙戊酸盐服用后相对容易发胖,对内分泌系统有一定影响,比较胖的特别是青春期的女性尽量慎用。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和拉莫三嗪合用(丙戊酸盐对拉莫三嗪的代谢有抑制作用,能使其半衰期延长2-3倍),因此两者合用时,拉莫三嗪的剂量一般会降低一倍使用,两者合用出现皮疹的风险增加,但是疗效也往往会增加,在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时候可以考虑选择两药联用,但要密切关注皮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应尽量避免和碳青霉烯类(一般名字里面都带有什么什么培南的)的药物合用,碳青霉烯类的药物可显著的快速的降低丙戊酸钠的浓度,基本上2天内就可以使丙戊酸钠的浓度降低60-100%。在儿童严重细菌感染时,有时候常常会用到美罗培南(进口的原研药叫美平,国产的有叫海正美特也有其它名字的),目前美平的说明书上已明确提到禁止其和丙戊酸钠同时使用。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整体感受:老腊肉,不管怎么说这个药从1967年上市到现在已经用了很多年了,虽然存在很多争议,但整体疗效还是大家公认的,基本上对所有的发作类型均有效(对全面性发作的类型会更适合些)。但这药名气一旦很响了以后,时间长了各种各样不好的地方也容易被挖出来。在儿童使用中主要存在的缺点:1、可能的肝脏毒性限制了它的使用(特别是2岁以下),其实大部分人用了后肝功能也都还是OK的,出问题也只是出在少部分人当中,而且这少部分人中很多也都只是用了后转氨酶轻度增高,并没有严重影响,真正用了它以后出现明显的肝衰竭的那部分人往往一般本身就有基础的疾病(比如有线粒体脑肌病的患儿,因为这些人往往也容易合并有癫痫,这些人如果用了以后的话就很容易出现肝脏严重受损,这种情况下是禁用的)。2、因为对一些激素的变化以及体重增加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女性人群中的使用。总体来说即使存在这样那样的各种缺点,丙戊酸盐还是个老功臣,它的贡献不可磨灭,总的来说论对抗癫痫的贡献来说它要说第二,很少有其它抗癫痫药物敢说第一的,特别是当你无法确定患儿具体是哪种发作类型不知道该选择何种抗癫痫药物的时候,排除禁忌症后选它一般不会有错。(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2. 卡马西平(CBZ,原研药是诺华公司生产的得理多)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电压依赖性钠通道阻滞剂。

2) 适合的人群:主要适合局灶性发作的癫痫。

3) 不适合的人群:有房室传导阻滞的、血清铁严重异常的、有骨髓抑制病史的、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此外有其它心脏疾病的,特别是同时在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尽可能避免使用,合用易产生心脏毒性。另外如果有失神发作、失张力发作以及肌阵挛发作的癫痫病人尽可能避免选择它,因为这类病人服用后有可能反而会加重。

4) 儿童用法:

小于6岁:首次剂量5-10 mg/(kg.d)(不超过100 mg/d),分2次(一般都分早晚2次口服),1周后可加量,每次增加5-10 mg/(kg.d);一般维持剂量10-20 mg/(kg.d),最大剂量不应超过35 mg/(kg.d)(一天总量不超过400 mg)。

6岁到12岁:首次剂量100 mg/d,分2次,2周后可再增加100 mg/d,维持剂量400-800 mg/d,最大一天剂量不超过1000 mg。

大于12岁(同成人剂量):首次剂量100-200 mg/d,分2次,逐渐增加(一般每两周可增加200 mg/d),维持剂量800-1200 mg/d,最大一天剂量不超过1600 mg。参考血药浓度:4-12mg/L。

举例:如果是一个6岁,20公斤(40斤)的孩子,首次服用剂量可以是每次50 mg(如果是规格200 mg一片的得理多就是四分之一片,其实这个药也有规格100 mg一片的,但是因为这个药相对来说成人神经科用的比较多(成人神经科除了用它来治疗癫痫外还常常用来治疗三叉神经痛等其它一些疾病,因此医院里面和外面能买到的大多都是规格200 mg一片的),一天两次。然后两周后可加到每次100 mg(二分之一片),一天两次,一般维持剂量可以每次200-400mg(1到2片),一天两次。一天最大剂量不可超过1000 mg(5片)。由于卡马西平存在对肝酶的自身诱导作用,刚开始服用的时候这个药物的时候半衰期会比较长(大概25-34 h),1个月后半衰期会缩短(大概8-20 h)。也就是说虽然每天服用同样剂量的卡马西平,时间久了以后它的血药浓度还是会明显下降(约降低50%),所以有些孩子会发现一开始用上去控制还蛮好的,后面药物剂量不变一直吃,过了几周以后又开始出现抽搐了,这个时候排除其它原因外还要考虑可能是药物浓度降低的缘故。最好是服用卡马西平1-2周后查一下血药浓度,然后一个月后再查一次血药浓度(抽血的时候顺便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也查一下)。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过敏性皮疹(一般如果发生都出现在刚开始治疗的2-6周以内,严重的皮疹如出现-和Lyell综合征时可危及生命,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以及肝损害、再障(很少见);此外长期服用有些会出现低钠血症(因此每次查血常规、肝功能、血药浓度的时候也顺便查一下电解质);另外就是有些用了以后会出现头晕、复视、视物模糊、恶心、困倦、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一些和剂量相关的副作用。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考虑到卡马西平除容易影响其它药物也容易受其它药物的影响,比如合用丙戊酸钠时,因为丙戊酸钠能显著提高卡马西平环氧化代谢物(卡马西平的某个代谢物,也同样具有抗癫痫效果和毒性,而且更强),但并不伴随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的变化(这个时候查血药浓度可能是正常的),此外两者均可能影响肝功能,因此两者合用时要非常谨慎,需密切关注患儿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此外合用拉莫三嗪时会加重卡马西平诱导的毒性反应。另外可降低吡仑帕奈的血药浓度,约2.75倍。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1、红霉素因为可以抑制卡马西平的代谢,增加它的毒性反应,应尽可能避免合用。2、尽可能避免和对乙酰氨基酚长期使用,因两者都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长期合用出现肝损的可能性大。3、和口服抗凝药物合用,因卡马西平可加速这类药物的代谢,应检测凝血酶原时间以便对抗凝药物剂量进行调整。4、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结构有相似,尽量避免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服用卡马西平前,至少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2周以上)。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感受:1964年出道,比丙戊酸盐还早出道3年,比较窄谱的抗癫痫药,优点还是蛮突出的,主要是用于局灶性发作癫痫的控制,在控制局灶性发作这方面其他抗癫痫药如果想说效果比它还好,那还是蛮心虚的(当然苯妥英钠老大哥除外,苯妥英钠在局灶性发作的癫痫控制中应该是无人能及的,不过因为药物的安全性等方面限制了它的使用,后续讲苯妥英钠时会提到,这个药物在儿童中现在基本上已退隐江湖,除非碰到很棘手的,有时候还会请他出山);缺点呢也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就是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药容易被其它药物影响,也容易影响其它药物。其次是这个药使用时要比较谨慎,一般在比较明确是局灶性发作的癫痫中会考虑选它,另外如果有失神发作、失张力发作、以及肌阵挛发作的时候尽量避免选它,因为这个时候选它往往还有可能会加重癫痫的发作。(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3. 奥卡西平(OXC,原研药是诺华公司生产的曲莱,目前国内常见的规格中1 ml相当于60 mg)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电压依赖性钠通道阻滞剂。

2) 适合的人群:主要适合局灶性发作的癫痫。

3) 不适合的人群:有房室传导阻滞的;另外如果有失神发作、失张力发作以及肌阵挛发作的癫痫病人尽可能避免选择它,因为这类病人服用后有可能反而会加重。

4) 儿童用法:首次剂量 8-10 mg/(kg.d)(不超过 300 mg/d)分2次(一般都分早晚2次口服),1周后可加量,每次增加10 mg/(kg.d);一般维持剂量20-30 mg/(kg.d);最大剂量不应超过45 mg/(kg.d)(一天总量不超过2400 mg)。

举例:如果是一个6岁,20公斤(40斤)的孩子,首次服用剂量可以是每次80-100 mg(差不多相当于1.5ml的样子),一天两次。1周后可以再增到每次3 ml,一天2次。后面如果控制不理想可每隔一周再慢慢往上加,一般维持剂量就控制在每次3-5ml,一天两次。最大剂量不要超过一次7.5ml,一天两次。奥卡西平其实和卡马西平类似,可以大概理解为是卡马西平的升级版,不过它相对来说是个比较单纯年轻的孩子,对肝酶的诱导也较弱,和其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少,对肝脏以及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也相对卡马西平要小,总的来是个相对比较安全的一个药,因此它的血药浓度其实并不是一定要查的,不过如果是住院期间嘛,一般用药一周以后抽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的时候血药浓度也会顺带查一下。参考血药浓度:3-35μg/mL(不同机构所提供的参考值差异较大,仅供参考,需权衡不同个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过敏性皮疹(不过发生率相对卡马西平要少,如果对卡马西平有过敏的,大概有25%的病人对这个药也会有过敏,尽量不要选);此外长期服用有些会出现低钠血症(这个倒反而比卡马西平要常见,不过大多影响不大,一般减少液体摄入量或减少药物剂量可恢复);另外就是有些用了以后会出现头痛、头晕、复视、恶心、疲劳、困倦、共济失调等一些和剂量相关的非特异性的一些副作用。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可降低吡仑帕奈的血药浓度约1.9倍。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相对少。由于理论上的原因(它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结构有相似),不推荐他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不过这点它和卡马西平不一样,实际临床试验中有同时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的病人,没有观察到奥卡西平与这些药的相互作用)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感受:类似于是卡马西平的一个升级版,1990年出道,是个相对比较单纯年轻的孩子,在适合及不适合人群方面和它的前辈卡马西平类似,总的不良反应(除了发生低钠血症的比例要高点外)相对来说比卡马西平要轻,因此目前在儿童局灶性癫痫患者治疗中相对来说比卡马西平受欢迎,用的要相对多些,但是效果嘛,如果想说比它的前辈卡马西平还好,那还是蛮害羞的,在有些比较难治性的局灶性发作癫痫的时候还是要靠它的前辈卡马西平出马才可以(实在比较棘手的时候有时就要它的祖师爷苯妥英钠出马才行,总之不良反应是一代更比一代要轻,但是效果嘛,姜还是老的辣)。另外和卡马西平一样如果有失神发作、失张力发作、以及肌阵挛发作的时候尽量避免选它,因为这个时候选它往往还可能会加重癫痫的发作。(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4. 苯妥英(PHT,其实这个药原研药是辉瑞公司的,但是目前国内没看到有苯妥因钠的原研药引进)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电压依赖性钠通道阻滞剂。

2) 适合的人群:主要适合局灶性发作的癫痫。

3) 不适合的人群:对乙内酰脲类有过敏史或阿斯综合征、II-III度房室阻滞,窦房结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功能损害者禁用。对于有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的癫痫病人不适合,因为这类病人服用后有可能反而会加重。总的来说这个药虽然曾经一度辉煌,但受限于它的不良反应(治疗窗窄,安全范围小,易发生浓度过高引起中毒反应),目前在国内的儿童中已经很少会长期使用它了,一般用也都是其它药都试过了,实在不行了才会请它出马的,目前很少会首选它。

4) 儿童用法:首次剂量5 mg/(kg.d)(不超过200 mg/d)分2-3次,逐渐增加;维持剂量4-8mg/(kg.d),最大剂量不应超过250mg/d(这个药物血药浓度个体差异以及受其它药物影响较大,需密切检测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血药浓度参考范围:10-20 mg/L。注意在小婴儿治疗中往往需要每公斤体重相对较大的剂量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举例:如果是一个6岁,20公斤(40斤)的孩子,首次服用剂量可以是每次50 mg(如果是100 mg规格的话就是半片),一天两次。一周后一定要查一下血药浓度,当血药浓度接近10 mg/L的时候这个药极易由一级动力学消除转为零级动力学过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虽然剂量再往上增加一点点,它可能血药浓度会增加很多,药物蓄积作用比较明显),因此这个药每次调整剂量时都要测血药浓度(治疗窗太窄,这也是目前这个药越来越不受欢迎的原因)。如果要增加剂量最好要较长间隔时间增加一次(2-4周调整一次,每次增加量最好不要超过25 mg(四分之一片)),维持剂量一般在40-80 mg(大概小半片到大半片之间)一次,一天2次,一天总量最多不可以超过250 mg(2片半)。

如果是在小婴儿治疗中(对于小婴儿,考虑到副作用,目前一般主要针对SCN2A(突变后钠通道功能增强型的那类,也有一部分是突变后钠通道功能减弱的则不适合有可能反而加重)等相关基因突变的患儿,在其它钠通道阻滞剂疗效欠佳的时候才会考虑选择它,往往需要每公斤体重相对较大的剂量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过敏性皮疹(可见皮疹伴高烧,严重的皮疹如出现-和Lyell综合征时可危及生命,不过严重危及生命的皮疹相对少见)及肝损害。此外长期使用容易出现痤疮、齿龈增生、面部粗糙、多毛、骨质疏松以及维生素K和叶酸缺乏。另外有些也会出现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厌食、恶心、呕吐、攻击行为以及巨幼细胞贫血等和剂量相关的副作用。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因为具有肝酶诱导作用它会降低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氯硝西泮、吡仑帕奈等药物的浓度(但是却常常能提到苯巴比妥的血药浓度)。总之和苯妥英钠合用后血药浓度都要密切监测,它容易影响别人也容易被别人影响。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1、长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患者应用本品可增加肝脏毒性,并且降低疗效。2、和抗凝药物合用一开始可增加抗凝效果,持续应用则降低,需同时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3、饮酒对该药的血药浓度有影响,尽量避免(不过这个饮酒不管有没有病,不管有没有用药都尽量避免,没有好处)。4、和碳酸钙合用时可降低苯妥英钠生物利用度,应该间隔2-3小时服用。5、原则上用多巴胺的患者不宜用本品。6、和利多卡因或心得安合用时会加重心脏抑制作用,需谨慎。7、如合并用大量抗精神病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诱发癫痫发作,需调整本品的剂量。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感受:目前还活在世上的相对元老级人物(苯巴比妥(1912问世)除外,另一个开山鼻祖溴化钾(1857问世)目前已经几乎没见到有用了)1938年就问世,曾经也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对于局灶性发作的癫痫确实非常有效,在这一方面应该是目前其它的癫痫药都望尘莫及的,但是它的不良反应逐渐限制了它在临床中的使用。主要是它治疗窗窄,安全范围小,易发生浓度过高引起中毒反应,老是要检测血药浓度比较麻烦,另外容易出现痤疮、齿龈增生、面部粗糙等(这个小姑娘不大能接受),特别是在儿童中,它1964年出生的儿子卡马西平逐渐取代了它,后来它儿子又逐渐被它1990年出生的孙子奥卡西平取代,现在在一般的儿童局灶性癫痫治疗中主要应该还是它的孙子奥卡西平活跃在第一线,当然有些效果不好的,还是会把它的儿子卡马西平叫出来,实在不行有时候就靠它亲自出来了,对于一些难治性的癫痫(比如一些SCN2A基因突变引起的(突变后钠通道功能增强型的那类的),有时候还真非得它出来才行,在小婴儿治疗中往往需要每公斤体重相对较大的剂量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总体来说祖孙三代不良反应应该是一代更比一代轻,但效果嘛,姜还是老的辣,另外和它的儿子和孙子一样如果有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的时候尽量避免选它,因为这个时候选它往往还会加重癫痫的发作。(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5. 拉莫三嗪(LTG,原研药是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利必通,目前也有5mg规格的分散片出来了,更方便于儿童的使用)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电压依赖性钠通道阻滞剂。

2) 适合的人群:除部分不适合肌阵挛发作为主的癫痫以外其它发作类型的癫痫基本上都适合,和德巴金联合使用时认为可能对所有的癫痫发作类型均合适。

3) 不适合的人群:部分不适合肌阵挛发作为主的癫痫病人,因为这类病人服用后有可能反而会加重。

4) 儿童用法:

单独使用:首次剂量 0.3 mg/(kg.d) 每日1次,连续2周;随后2周0.6 mg/(kg.d) 每日1次;以后每1-2周增加一次剂量,最大单次剂量增加为0.6 mg/(kg.d);维持剂量2-10 mg/(kg.d),可以分1-2次服用(量少的就一次吃掉,量大的可以分早晚2次服用)。

合用丙戊酸钠:首次剂量 0.15mg/(kg.d) 每日1次,连续2周;随后2周 0.3mg/(kg.d) 每日1次;以后每1-2周增加一次剂量,最大单次剂量增加为0.3mg/(kg.d);维持剂量1-5mg/(kg.d),可以分1-2次服用(量少的就一次吃掉,量大的可以分早晚2次服用)。

另外关于在2岁以下儿童的添加使用中,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料,目前说明书上暂不推荐,但是实际临床中对一些非常难治的癫痫(其它药物尝试了效果都不好)和家属商量同意后有时候也会添加这个药使用(就是量太少,药比较难分,而且加药要很缓慢,不过目前有5mg规格的分散片上市了相对好些),有些孩子添加以后确实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其实有些文献甚至有报道这个药在新生儿中使用的。

举例:如果是个6岁,20公斤(40斤)的孩子,前面有在服用丙戊酸钠,作为添加治疗用,首次服用剂量可以是每次3 mg(如果是50mg规格一片的话就差不多是16分之一片,有时候也会分成8分之一片,然后先隔天一次,有时候开始加这个药的时候会先把丙戊酸钠的量降下来一点,然后拉莫三嗪量加的相对多些,这个每个人的用法会有点不一样。不过现在有5mg规格的分散片了,可以直接一次半片),每日1次,连续2周;随后2周每次6 mg(8分之一片,如果是5mg规格的分散片就可以是1片),每日1次;以后每1-2周增加一次剂量,最大单次剂量增加为6 mg(8分之一片,如果是5mg规格的分散片就可以是1片)。通常维持剂量是20-100 mg/d(量比较大的时候就直接原来50 mg规格的就行,差不多半片到2片之间) (如果是半片到1片就一次吃掉吧,如果是2片,可以分成早一片,晚一片)。(这药要就是加药要加的很慢,因为这个药加快了出现皮疹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合用丙戊酸钠的时候)。在儿童中其实拉莫三嗪血药浓度并不是一定要查的(但是在怀孕的病人一般都会查一下的,因为怀孕以后会明显影响体内拉莫三嗪的浓度)。血药浓度参考范围:1-15mg/L(范围较广,不同检测机构提供的参考范围存在一定差异)。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过敏性皮疹(约10%会出现,大多数都出现在最初治疗的2到8周以内,大多皮疹也是轻的,但严重的皮疹如出-和Lyell综合征时可危及生命,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常常是因为起始药物量比较大,加的比较快引起的)以及心律失常、肝损害、再障(很少见);此外长期服用有些孩子会出现易激惹,容易有攻击行为。另外就是有些用了以后会出现头痛、头晕、复视、恶心、呕吐、困倦、共济失调等一些和剂量相关的非特异性的一些副作用。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主要就是和丙戊酸钠的相互作用,这两个药物联合有优点(可以增加抗癫痫的效果,在一些难治性癫痫的时候有时会尝试这两个药联合使用,拉莫三嗪和丙戊酸钠联合使用时可以表现出最好的效果,也有人把这两个药称为黄金搭档);但是也会有缺点,这两个药联合使用后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的风险也明显增加(丙戊酸盐对拉莫三嗪代谢的抑制作用较明显,合用时拉莫三嗪剂量一般要降低一半)。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相对少。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感受:也是1990年和奥卡西平同一年上市,除了用了后相对容易出皮疹外,其它优点还是蛮多的,因为它除了部分可能会加重以肌阵挛发作为主的癫痫外对其他类型的癫痫发作基本上都有效果,特别是和丙戊酸钠联合使用时就更加无敌了(当然皮疹等副作用也会相应增加,此外无敌也是相对的,有些真正难治性的怎么弄都不行,那也没办法),另外除了皮疹(这是它主要的缺点)以外其它的不良反应相对少见,而且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也相对少,总体还是蛮受欢迎的。当然如果是肌阵挛发作为主的癫痫的时候部分人单独使用它时也有可能反而会加重。(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6. 托吡酯(TPM,原研药是杨森公司(强生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生产的妥泰)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可能来自多种作用机制杂合起来,其中包括电压依赖性钠通道阻滞作用(多加了前面半句话废话的目的主要是想把它和其它几个钠通道为主的阻滞剂如苯妥英、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区别开来)。

2) 适合的人群:广谱的抗癫痫药,和丙戊酸钠有点类似也基本上对所有的癫痫发作类型均适合(不过它相对对局灶性的发作效果更好点),主要还是比较适合难治性的癫痫脑病的病人。

3) 不适合的人群:有代谢性酸中毒、肾结石以及眼内压增高的病人(如青光眼)尽量避免使用。和丙戊酸钠刚好相反这个药特别瘦的病人不大适合,因为它有可能会减轻体重。

4) 儿童用法:首次剂量0.5-1 mg/(kg.d)(不超过 25 mg/d),分2次;每隔1到2周剂量增加1-3 mg/(kg.d)(尽量慢慢加,加快了容易突然说不出话来),维持剂量3-6 mg/(kg.d)(也有加到9 mg/(kg.d) ,但没有特殊情况下尽量不要加的那么高,因为剂量很高的时候它对认知的影响(特别是语言方面)就会比较明显,慢慢加量小剂量的相对还好)。

举例:如果是个6岁,20公斤(40斤)的孩子,首次剂量可以是每次6.25 mg(25 mg规格的就是四分之一片),一天两次。然后可以1周后变成12.5 mg(半片),一天两次。如果控制不理想每周可以再往上加半片,一般这个药如果能用小剂量就控制最好,维持剂量如果是25 mg规格的片剂可以是每次1片-2片,一天2次(不一定要加到维持剂量,前面如果加到小剂量就能控制了可以不用往上加)。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但很少见),此外长期使用时有些会出现肾结石、体重下降(这个是不良反应但同时也是优点,有些比较胖的就会比较喜欢)、代谢性酸中毒等,另外就是特别是剂量比较大,剂量加的比较快的时候容易出现感觉异常、厌食、注意力、记忆力及语言方面的障碍,此外有些容易出现闭汗(特别是一些小婴儿比较明显)。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也有对肝酶的抑制作用,可以提高苯妥英钠的浓度(但托吡酯本身的浓度又会被苯妥英钠降低),卡马西平可以降低托吡酯的血药浓度。另外避免和其它也有碳酸肝酶抑制的抗癫痫药如唑尼沙胺一起合用(因为托吡酯也有碳酸肝酶抑制的作用)。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相对少。避免和一些也容易形成肾结石的药物合用。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感受:1995年上市以来,主要还是对难治性癫痫特别是在癫痫脑病的治疗中用的多点,相对是比较广谱的抗癫痫药,基本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都适合。此外因为它大部分(大约70%)直接以原型从尿中排泄,通过肝脏代谢的相对少,因此对肝功能影响相对比较少。主要缺点是对语言方面有些会有些影响,特别是量比较大,加的比较快的时候,容易一下子说不出话来,另外特别在小婴儿中闭汗(不出汗)的现象会比较明显,容易导致体温过高,很多家属往往是因为闭汗的原因停用这个药。(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7. 唑尼沙胺(ZNS,原研药是由日本卫材公司生产的,但是一直没有见到引进,目前国内在用的是资福药业生产的福丁宁)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可能可能综合了多种作用机制,其中主要包括对电压依赖性钠通道以及对T型钙离子通道的阻滞作用。

2) 适合的人群:广谱的抗癫痫药,对局灶性发作的癫痫效果相对更好些。

3) 不适合的人群:对黄酰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有肾结石的尽量避免使用。

4) 儿童用法:首次剂量1-2 mg/(kg.d)(不超过100 mg/d),分2次;每隔1到2周剂量增加1-2 mg/(kg.d)(尽量慢慢加,加快了也容易和托吡酯一样有语言方面的影响),维持剂量4-8 mg/(kg.d);最大剂量12 mg/(kg.d)。

举例:如果是个6岁,20公斤(40斤)的孩子,首次剂量可以是每次10-20 mg(100 mg规格可以大概六分之一片),一天两次(如果量太小也可以改成一天一次吃完)。然后可以1-2周后可以变成20-40 mg(100 mg规格的可以是三分之一片),一天两次。维持剂量可以到每次40-80 mg(100 mg规格可以大概半片),一天两次。最大每天的总剂量不要超过240 mg。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疲劳、共济失调以及精神情绪障碍,长期使用时有些会出现肾结石、体重下降。特别是剂量较大时,有些会出现恶心、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记忆力及语言方面的障碍,部分儿童也有报道出现闭汗。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以及丙戊酸钠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唑尼沙胺的血浆清除率,此外唑尼沙胺可以显著升高环氧化卡马西平的血浆浓度。另外避免和其它也有碳酸肝酶抑制的抗癫痫药如托吡酯一起合用(因为唑尼沙胺也有轻微的碳酸肝酶抑制作用)。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相对少。避免和一些也容易形成肾结石的药物合用。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感受:2000年最早在日本由卫材公司上市,可能是和这个药的原研药物一直没有引进来也有一定关系,只有仿制的药品,国内目前这个药相对用的比较少,感受不是特别深。总体来说这个药的作用机理和副作用等方面和托吡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总体也建议缓慢加量,不要一下子用量过大,加药不要过快。(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8. 左乙拉西坦(LEV,原研药是UCB公司生产的开浦兰,1ml相当于100 mg)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和突触囊泡蛋白2A(SV2A)的相互作用。

2) 适合的人群:广谱的抗癫痫药。考虑到它的主要作用机理方面和以往的一些抗癫痫药都不一样,以前主要还是把它当作添加治疗用的较多,实际现在单药要用它治疗也在用。

3) 不适合的人群:用于添加治疗时基本上都适合,就是对于有精神疾病方面的患者使用时要谨慎,这个药就是容易出现精神情绪方面的反应相对多点。

4) 儿童用法:首次剂量10-20 mg/(kg.d),分2次;每周剂量增加10 mg/(kg.d),维持剂量 20-60 mg/(kg.d)。(如果是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一般最大剂量不超过42mg/(kg.d))。

举例:如果是个6岁,20公斤(40斤)的孩子,首次剂量可以是每次100-200 mg(相当于1-2ml,抽搐非常频繁的一开始可以就可直接用到2ml,比较轻的就1 ml开始),一天2次;一周后如果控制不佳可以每次再增加1 ml,维持剂量一般是每次2-6ml,一天两次。这个药因为相对比较安全,和其他抗癫痫药之间也基本没啥相互作用(2016年上市的布瓦西坦除外,作用机理和它类似,不过目前国内还没有)。血药浓度参考范围:10-40mg/L(不同机构所提供的参考值有所不一样,发现儿童会相对低点,参考值设为6-20mg/L可能更为合适,仅供参考,需权衡不同个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相对比较少,主要就是有些孩子用了以后精神情绪方面有些会有改变,有些容易激惹(上学老和人家打架,有些家长有因为这个原因换药的)。也有些会出现困倦、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另外也有报道服用后对增加上呼吸道的感染有一定关系。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除了和它2016年刚出道的小哥哥布瓦西坦因为作用机理相似可能有相互作用外。和以前的其它抗癫痫药基本都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基本上还没有发现有明显的相互作用。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感受:小鲜肉,2000年出道,主要是考虑到他不良反应相对少,和其他药物之间也基本没啥相互作用,并且对孩子认知的影响小深受家长的喜爱(甚至有些报道认为它还能提高认知,这么一说家属就很高兴了,可能讲了半天,家属就这句话牢牢的记在内心深处了),另外就是用于添加的话基本上所有的癫痫类型都适合,没有说不能用于哪种癫痫类型的,这比较好。但是效果嘛,说也不好说,因人而异,这个药个体差异还是蛮大的,总体感觉起效快,但是容易慢慢出现耐受后面效果会差点,缺点嘛就是有些儿童用了以后容易出现一些精神行为方面的改变(易激惹冲动,可能和剂量幅度增加过快也有关系)。(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9. 苯巴比妥(PB,原研药是拜耳公司的,不过国内没看到有苯巴比妥的原研药引进,也没有说哪个国内公司的这个仿制药用的比较突出的)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直接促进氯离子的内流(延长氯离子通道的开放时间)。

2) 适合的人群:除失神发作以外的所有癫痫发作类型均适合,在新生儿期相对用的较多。

3) 不适合的人群:严重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血卟啉病史、贫血、哮喘史、未控制的糖尿病人禁用。此外考虑到这个药对认知行为等功能的影响相对其它抗癫痫药要更大些,一般情况下在目前国内的儿童病人中往往临时或短期用一下的多些,很少会长期选择它(除非是考虑到价格或就非加它才能控制的情况下)。

4) 儿童用法:一般就3-5 mg/(kg.d)(尽量不要超过200 mg/d),分1-3次。如果量少可以就晚上睡前时一次吃掉(因为这个药相对镇静、嗜睡的效果比较明显,吃完容易睡觉,所以晚上服用比较好),当然有部分儿童也会出现反常的兴奋。

举例:如果是一个10公斤(20斤)的孩子,可以一次30 mg(30 mg规格就一片,可以晚上睡前服用。因为半衰期比较长(儿童50-70 h),血药浓度可以服用2到3周以后再测。参考血药浓度:15-40 mg/L。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过敏性皮疹(严重的皮疹如出现-和Lyell综合征时可危及生命,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肝炎。此外这个药长期服用后突然停药容易出现戒断症状,突然停药除癫痫容易诱发外,还容易出现焦虑失眠等表现。另外就是容易出现镇静、嗜睡(用药时间久了会好点),儿童容易出现易激惹、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此外长期服用对儿童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影响相对其它抗癫痫药物要大些。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因为具有肝酶诱导的作用,它会降低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氯硝西泮等的血药浓度,但对苯妥英钠即可降低也可提高(可同过肝酶诱导促进其代谢也可以通过竞争抑制减弱其灭活)。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会提高它的浓度。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1、可促进抗凝药物的代谢,需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2、可促进皮质激素、洋地黄类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奎尼丁、布洛芬等代谢减弱他们的效果。3、和钙离子拮抗剂合用可引起血压下降。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感受:真正的还活在这个世上的元老级人物(1912年就问世,已经有100多年了,比它问世更早的一个药溴化钾目前已经基本没见有用了)。除了对失神发作外,对其它癫痫类型控制效果都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新生儿癫痫的治疗中用的还是比较多的,效果是不错的,不过主要是考虑到它对儿童认知行为等功能的影响相对其它抗癫痫药影响要大些,此外容易出现镇静嗜睡(主要是早期,后面慢慢适应了也还好),有些会出现反常的兴奋、易激惹、多动等表现,目前在国内儿童中一般就临时或者短期用用(短期用用一般影响不大),很少会长期使用时选择它(除非是考虑到价格(超级便宜)或就非加它才能控制的情况下)。(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10. 氯硝西泮(CZP,原研药是罗氏公司的,不过目前国内没看到有氯硝西泮的原研药引进,也没有说哪个国内公司的这个仿制药用的比较突出的)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GABA-A受体激动剂(提高氯离子通道的开放频率)

2) 适合的人群:相对广谱的抗癫痫药,对各种癫痫发作类型都有一定的效果(但主要对肌阵挛发作的癫痫类型比较适合)。

3) 不适合的人群:新生儿禁用。有重症肌无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低蛋白血症、多动症状明显的、严重肺部疾病、长期卧床病人尽量避免使用。另外考虑到它的不良反应,一开始就单独选它的比较少,一般主要作为小剂量的添加使用,主要是在一些难治性的癫痫病人中有些会添加使用。

4) 儿童用法:首次剂量 0.01-0.03 mg/(kg.d)(如果算出来剂量超过0.25mg,最好也从0.25 mg开始用,最大不超过 1.5 mg/d),分2次(也可睡前每日一次服用),以后可每3天剂量增加0.25 -0.5 mg/d,维持剂量 0.1-0.2 mg/(kg.d),分2次服用(因为用了以后镇静嗜睡的效果有些会比较明显,可以白天的量可少些,临睡前的量大些)。用药2周后可检测血药浓度,血药浓度参考范围0.02-0.09 mg/L。(但有时候也往往不测,这个药主要还看他的临床反应来调整用药)

举例:如果是个6岁,20公斤(40斤)的孩子,首次剂量可以是晚上一次0.25 mg(2 mg规格的就是八分之一片),3天(如果觉得镇静嗜睡等现象较明显也可以再慢点加可以1周后再加,这个药个体差异比较大)后如果控制不佳可以加到0.5 mg(四分之一片),每晚一次;维持剂量2-4mg(1到2片每天,如果是1.5片的话可以早上那顿半片,晚上临睡前那顿1片,如果前面小剂量就有效可以不用再往上加了)。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容易出现嗜睡、困倦、唾液分泌过多(痰也会比较多)、肌力减退,个别病人会出现反常的兴奋、易激惹、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共济失调等表现。此外此药如果长期大量服用容易有依赖性(一般6周以上就容易产生依赖性),突然停药可出现撤药综合征,除癫痫容易加重外,会出现激动或忧郁情绪。因此如要停该药物需缓慢减量(特别是一开始量比较大的情况下,需很缓慢地减少,不可突然停药)。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其它同样相对镇静效果比较明显的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咪达唑仑(不过这几个一般都是癫痫持续状态时或短期临时会用几天,一般不会长期用)、硝西泮、苯巴比妥、氯巴占等尽量避免合用。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1、酒精会增加它的镇静效果,应避免(不过这个饮酒不管有没有病,不管有没有用药都应该尽量避免,没有好处),此外和全麻药、可乐定、镇痛药、吩噻嗪类、单胺氧化酶A型抑制药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合用会彼此增效,因调整剂量。2、它会增加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3、它可增加地高辛的血药浓度。4、利福平会增加它的清除。5、异烟肼会提高它的血药浓度。6、它会降低左旋多巴的疗效。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感受:最早是1968年上市,也是相对广谱的抗癫痫药,特别对于一些以肌阵挛发作、失神发作为主的癫痫病人上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有时候确实存在很多其他抗癫痫药都用了效果都不好的时候,它稍微添加一点就控制住了)。但是由于考虑到它的不良反应,主要还是镇静嗜睡效果比较明显,另外很多孩子用它了以后痰会比较多,一般很少会长期单独使用它,主要还是在一些难治性的癫痫病人中作为添加使用。(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11. 氯巴占(CLB,目前国内尚未批准引入,流通中多见的为赛诺菲公司生产的片剂型的,商品名为;此外公司同时有生产混悬液剂型的,商品名为Onfi)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GABA-A受体激动剂

2) 适合的人群:相对广谱的抗癫痫药,对各种癫痫发作类型都有一定的效果(对局灶性发作效果更强)。

3) 不适合的人群:有重症肌无力、严重呼吸功能不全、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避免使用。此外和氯硝西泮一样考虑到它镇静等相关副作用(不过总体认为相对氯硝西泮要轻些)很少一开始就首选它,主要在一些难治性癫痫病例中作为添加治疗。

4) 儿童用法:首次剂量 0.1-0.2 mg/(kg.d),根据疗效可缓慢增加剂量,一般一周后可再增加0.1 mg/(kg.d),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0.8 mg/(kg.d)(总量一般不超过20mg),可分2次服用(因为考虑到镇静嗜睡的效果相对明显,白天的量可少些,临睡前的量大些,若总量比较小,也可以临睡前一次服用)。

举例:如果是个6岁,20公斤(40斤)的孩子,首次剂量可以是每天2-4mg开始(如果是赛诺菲公司生产的(有10mg和20mg规格的),若是10mg一片规格的,可以先每晚1/4片开始口服。当然如果能买到公司生产的Onfi口服液规格的对较小的儿童服用起来会更方便,用量也能更准确),以后可以根据疗效缓慢增加剂量,一般可以每隔一周再增加2mg,最大剂量不超过16mg。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和氯硝西泮类似,主要有嗜睡、困倦等(但相对氯硝西泮要轻些),此外部分会有口干、便秘、食欲下降等表现。另外和氯硝西泮一样如果长期大量服用容易有一定依赖性,撤药时需缓慢。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若无特殊情况和其它同样相对镇静效果比较明显的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尽量避免合用。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酒精会增加它的镇静效果,应避免(不过这个饮酒不管有没有病,不管有没有用药都应该尽量避免,没有好处)。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感受:氯巴占其实在1975年就有上市,但可能由于它存在镇静等相关副作用目前在国内未有引进(其实它相对氯硝西泮镇静作用是要弱一些的,但可能是氯硝西泮比它早问世了几年早引进有关,不过在对于肌阵挛和失神发作的治疗效果来说氯硝西泮确实是要比它强一些的)。目前它主要在难治性癫痫中作为添加治疗,尤其是在以局灶性发作为表现的难治性的癫痫病例中可考虑作为添加治疗。(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12. 氨己烯酸(VGB,目前国内尚未批准引入,流通中多见的为赛诺菲公司生产的(喜保宁),见到的多为片剂型的,其实它也是有口服液制剂的)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GABA-T抑制剂,增加脑内GABA含量

2) 适合的人群:主要适用于婴儿痉挛症的治疗,尤其是对于由于结节性硬化症导致的的婴儿痉挛症作为一线治疗。

3) 不适合的人群:除了婴儿痉挛症外,通常情况对于其它类型的癫痫很少会选择它,另外它有可能加重失神发作。

4) 儿童用法:首次剂量40mg/(kg.d),一周后可再增加40mg/(kg.d),维持剂量:50kg:2000-。若患儿为婴儿痉挛症,首次剂量可为50mg/(kg.d),一周后可再增加50mg/(kg.d),最大剂量可到150mg/(kg.d)。

举例:如果是个5个月,5公斤(10斤)的患有婴儿痉挛症的孩子,首次剂量可以是每天250mg/d开始(若能买到口服液剂型的最好,如果只买到500mg规格片剂的喜保宁,可以一次1/4片,一天两次),每周可再增加250mg/d(500mg规格片剂的喜保宁就是一次1/2片,一天两次),一般最大剂量750mg/d。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的视野缺损是其主要不良反应。部分可有嗜睡、头晕、共济失调、体重增加、震颤等表现。此外部分儿童可出现兴奋、焦躁的表现。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可降低苯妥英钠浓度,此外可能增加氯硝西泮的峰浓度。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确。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感受:该药1989年就开始有上市,可能导致视野缺损的副作用是它主要的缺点。估计主要也是考虑到它可能对视力造成影响,目前在国内尚未批准引进。该药主要用于婴儿痉挛症的治疗,尤其是对由于结节性硬化症导致的婴儿痉挛症可作为一线治疗。若无特殊情况,在其它类型的癫痫病例中目前该药已基本上不再使用,此外它有加重失神发作的可能。另外在高达90%的病人中发现氨己烯酸可抑制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血浆活性,这就有限制了服用该药时这两个标记物的应用,尤其是影响了ALT作为在早期肝损伤中检测中的应用。(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13. 拉考沙胺(LCS,原研药是UCB公司生产的维派特)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选择性增加电压门控钠通道的缓慢失活。

2) 适合的人群:主要适合局灶性发作的癫痫。

3) 不适合的人群:有II度或III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

4) 儿童用法:首次剂量:2mg/(kg.d)(若体重大于等于50kg为100mg/d),分两次口服。随后每周可再增加2mg/(kg.d)(若体重大于等于50kg为100mg/d)。维持剂量:若体重11-30kg,为6-12mg(kg.d); 若体重13-50kg,为4-8mg(kg.d)。若体重大于等于50kg,为200-400 mg/d。

举例:如果是个6岁,20公斤(40斤)的孩子,首次剂量可以是每天40mg开始(如果是50mg规格的,大概可以是一次半片,一天两次)。随后可每周再增加40mg/d(如果是50mg规格的,可以是一次1片,一天两次)。维持剂量可以是120-240mg/d(如果是50mg规格的,可以是一次1-2片,一天2次)。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使用后会有头晕、恶心、复视等表现。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及苯巴比妥合用,拉考沙胺的血药浓度会有所下降。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合用影响心脏传导的药物(如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等)需谨慎,可能存在心动过缓的风险。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感受:最早2008年开始上市,不过国内是2018年才开始引进。主要用于局灶性发作的癫痫类型,虽然说也可以单独使用,但目前主要还是将它用在添加治疗中。(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14. 吡仑帕奈(PER,原研药为卫材公司的卫克泰)

1) 主要的可能作用机制:AMPA谷氨酸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

2) 适合的人群:主要适合局灶性发作的癫痫。

3) 不适合的人群:考虑到目前该制剂中同时含有乳糖,有乳糖不耐受者避免使用。

4) 儿童用法:4岁及以上首次剂量2mg/d,在睡前口服,根据个体的使用效果和耐受性,间隔至少1-2周(一般至少间隔2周,若同时有服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因钠等可增加本品清除率的药物可适当缩短加药间期,但至少也要1周)可以考虑增加剂量,一般每次可增加2mg/d,维持剂量:4-8mg/d,最大剂量:12mg/d。

举例:如果是个6岁,20公斤(40斤)的孩子,首次剂量可以是每天2mg(如果是2mg规格的就是1次一片,在睡前口服)。根据孩子使用的效果和对该药的耐受性,间隔至少1-2周(一般至少间隔2周,若同时有服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因钠等可增加本品清除率的药物可适当缩短加药间期,但至少也要1周)可以考虑增加剂量,一般每次可增2mg/d,维持剂量:4-8mg/d。需注意部分孩子会出现头晕等副作用,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如较明显不建议继续加量,最大剂量不可超过12mg/d。

5) 儿童主要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使用后会有头晕等表现,此外也有使用后出现烦躁易激惹、体重增加等情况。

6) 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因钠等可降低本品的血药浓度。

7) 和非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服用酒精可能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不过这个饮酒不管有没有病,不管有没有用药都应该尽量避免,没有好处)

8) 个人对该药物的感受:最早在2012年批准上市,国内是2019年刚引进,目前临床应用时间还尚短,感受不是特别深。考虑到它和其它抗癫痫药物存在不一样的作用机制,在一些难治性的局灶性发作的癫痫患者中可以考虑作为添加用药。(以上对该药的评价仅代表个人此时的观点,仅供参考)

总结:

1、各种抗癫痫药物之间没有好坏之分,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关键在于不同情况下的选择。

2、在抗癫痫药物作用机理方面仅列举了目前相对公认的最主要的某个作用机理。另外在药物用法用量方面主要结合自己的用药经验以及根据各方说明书、相关指南、书籍等介绍了抗癫痫药物的一般用法,实际临床中不同的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合并用药情况以及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病情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往往会有不同的用法。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