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婚姻更不是

日期: 2025-03-24 18:06:15 |浏览: 7|编号: 8448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婚姻更不是

本文选自杨时旸新书《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本社官微授权发布。

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这是需要首先明确的事。

那些广场舞大妈摆着张苦口婆心的脸,揣着颗搬弄是非的心,没事就念叨,“总不能一辈子就一个人吧?”这句话像是一段过气的咒语。她不能一辈子一个人,所以她现在的人生尽头就是带着小孙子去跳广场舞。你大可不必非和她们一样。

婚姻是一件小事。这是第二件需要明确的事。

那些声称结婚是“人生大事”的长辈们,你看到过几个过得好这一生的?所以,该呵呵的时候就尽量呵呵,和重启一样管用。

到了这个年纪,该结婚的都已经结了,想离婚的也都先行一步。剩下那些尚未婚嫁的朋友和同学,经常在群里被人讨论,那些热爱谈论这个话题的人就如同探讨一件国家大事那样,觉得别人的婚姻有一种离自己既遥远又切近的神奇感。被讨论的人浑身焦虑,发起讨论的人一脸兴奋。但是也没见谁真的搞清楚了结婚到底是件怎样的事。我们仍然处于匮乏的焦虑当中,对于任何事都抱持着争抢资源而不是随遇而安的心态,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寻找结婚对象这件事。

婚姻,其实不过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它不是一种本能需求,和吃饭、喝水、呼吸不同,绝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只不过太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有些人爱吃辣,有些人爱吃甜,川菜成了主流,人们都逼迫那些吃甜的人找一家川菜馆,办一张终身卡。拉拢你的人觉得自己是在进行救赎的善行,而只有你自己才明白,在用妥协躲过了逼迫的喧嚣之后,你自己却已经开始步入悲剧,可那些表演善良的人们早已讪笑着不知踪影。

我们应该反向地来想想这些问题,就能正向地看清一些道理,比如,如果离婚不意味着失败,那么,结婚就并不象征着人生的成功。那些没事就督促别人赶紧结婚的人,有一种把给人配对儿看成是拨乱反正的古怪价值观。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以一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对子女,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逼婚呢?其实,这些人逼迫的未必只是婚姻,他们惯于把一切“不同”逼迫成“相同”。对于从小被规训为必须成为大多数才能躲过劫难的人们来说,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都让他们感到恐惧,这些人习惯于一种集体操般的规范,如果谁被标注为特立独行,他们就觉得自己有道德义务帮助他将生活扳回正轨。这是他们骨血里的一道难关。所以,逼婚的那些人并不是在逼迫你,他们只是过不了自己那道坎。他们需要你当一个中介,完成自我规训的一步。

明白这些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你说服不了他们,但最好也别让他们改变你,所以,呵呵着躲开是最好的方式。不要不好意思。善良并不意味着被摆弄。记着,那些逼迫你过上你不希冀的生活的人,都是坏人,无论他们长得多么慈祥。他们不会为你的未来买单,当有一天你需要自己善后他们在你身上犯下的错误,那些人是不会出现帮你的,只会躲在一边,把你的痛苦当作平庸生活中最鲜嫩的谈资。客观地讲,他们也并非故意如此,只不过他们的习性决定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罢了。

明白了这一步,你就会摆脱一些烦恼。然后,做做自我评估,看看自己是否适合于婚姻。无论你是否处于一段亲密关系中,都可以问问自己。

结婚,就是两个成年人决定在一起生活,并分享生活。别无其他。不要美化它,也无需丑化它。什么家庭是温柔的港湾,或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之类的烂俗比喻,让它们留在1990年代的《知音》杂志上吧!

需要自问的事情包括,第一,你是否可以允许自己的个性被有限度地减损?婚姻从来不是加法,它是一种融合,这决定了在很多事情上,认可这个人际关系的人必须做出妥协。任何一种成功相处的人际关系都是妥协的结果,婚姻也绝不例外。

第二,你想从婚姻中得到什么?有人想依仗一段婚姻关系的加持得到更体面的物质生活,有人想得到安全感和不孤单。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对婚姻的误会。无论钱财还是温暖,婚姻都无法为你永久达成。解决你财务自由的只有你自己或者和你具备血缘关系的爹妈,婚姻是很亲密,但它溃散起来,会比你想象的彻底得多。这很残忍,但是真相。而要得到不孤单,连你的爹妈都给不了,只能依靠你自己了,那是一种心理调适的有效机制,需要学习面对和接纳现实,既然如此,婚姻怎么可能给你这套内在的系统呢?

第三,你能给予什么?别以为结婚是一个结局,结完万事大吉。它其实是一个开始,要处理一段崭新的人际关系,必备的技能包括:接纳所有光环破碎的可能,懂得处理琐碎的事,必须耐烦,要明白并不因为关系的亲近,在情绪上就一定同步,你高兴的时候,对方或许正好悲伤,你不想说话的时候,对方却正好兴奋不已,学会接纳和处理好常态性的情绪齿轮错位。

好了,如果你能接受这些,婚姻这种关系还是挺适合你的,如果你完全无法接受,任凭他人怎样置喙,学会对自己负责。

那么,什么时候才适合结婚呢?当你觉得那是一件小事的时候。

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语境中“人生大事”的这个修辞实在太糟糕了,它的宏大叙述几乎把婚姻所带来的变化夸张地演绎成了一场变故。让人们对于婚姻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憧憬或者恐惧。

大多数人的适婚年龄差不多正好在自己的转型期,独立和半独立之间,尚未完全褪去青涩,也未彻底变得世故,对于世界看清些轮廓,但对于它真正的样子又懵懵懂懂。这个时候,却需要进行一次被称为“人生大事”的选择,而且自己还是这里面无可取代的主角。这种氛围又有多少人愿意被置于其中呢?

婚姻只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调整,而不是要你与过去彻底断了联系,又重新将自己植入崭新的系统里。它没有这种颠覆性的东西。你会发现,结婚之后,自己的想法不会产生任何质变,也更不会多长出一个脑袋。所以,你得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让自己明白,婚姻真的是一件人生小事,当你不再以一种走向神圣、庄严和自我悲壮化的心态去面对它的时候,才是你真正适合走入它的时刻。

而有一点很有意思,当你真的觉得那是一件人生小事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这才意味着,你变成了一个成年人。

结婚,一定是两个成年人的事,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年龄的成年,而是心理层面的成年。和法律规定不同,心理成熟每个人因人而异,有人三十岁仍然是个孩子,这一点都不夸张。成年人的意涵包括:经济独立,精神自立;知道为人处世时的平和,也懂得维护内心的个性;精神内里的边界稳固;有稳定的价值观;懂得享受自由同时明白自律;知道对他人的宽容;对于自己厌恶的人和事,会用合适和体面的方式拒绝;对于热爱的东西,知道自己努力获取而不是要求别人为自己买单。这样的人就不会太差。但仔细看看周围,真的能符合这些的又有多少?

中国的文化和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灾难性的后果,就是从少年到青春期,从父母、学校到社会都拼命在压抑一个人成为成年人的一切征兆,无论是精神上的规训还是身体层面上的禁欲,都是如此。但达到一个大众认可的适婚年龄后,他们又马上被催熟,仿若一夜之间,他们就必须成为一个精神上成熟,又具备责任感的男女,这又怎么可能呢?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婚姻关系中的很多灾难性的结局,都是这样的病灶的后遗症。他们还未能成熟,就被推进了一段需要成熟的心智才能达成的人际关系中。更深层的精神层面的训练姑且不提,说说最实际的生活,除了北上广这几个特殊的移民城市,其他大多数城市中,绝大多数年轻人都缺乏一段独自生活的经历。他们从“原生家庭”直接过渡到“二人家庭”,但独自生活,试错,寻觅,自我矫正,与真实世界独自交手的过程其实无比重要,几近必须,可这段生活被人为地彻底删除了。有时是因为经济原因,有时是因为中国特有的将成年人孩童化的压抑原则。原生家庭亲手造就了某些悲剧的根源,让年轻人没经历过真正拔节生长的过程,就被丢进了婚姻里。某种程度上说,很多中国式婚姻的悲剧,都是两个孩子过家家,不是两个成年人过日子。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