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节南京-苏州-上海8日游记
序言
我喜欢追问,喜欢反思,我总是不止一次的反问自己,每年的春节,不外乎是那几样功课:团年饭、看春晚、吃饺子、拜新年……等等等等,接着数日就是不停重复的吃与喝,睡与坐,笑与说……这样的日子到底有没有意义?
我反问,春节团圆是否真的和20年前重要?我每天都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想和其他的亲戚聚会随时都行;每天都可以好菜好肉,吃的喝的跟春节也没什么两样;每天都可以穿的帅气十足,穿着打扮跟春节也没什么区别;难道仅仅就因为那几天是农历传统的节日,我就要把自己束缚在这个熟悉到厌恶,水泥森林密集到令人窒息的城市?高压和疲惫的工作让我喘不过气,而每天工作中的笑脸相迎,披挂着的一层人皮面具足以将我重重包裹,逐步收紧直至我窒息喘不过气。
我向往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我向往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向往弘一法师的荒草碧连天……我需要新鲜的空气,我需要陌生的环境,我需要自由和奔放,我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此记。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长时间出游了,这次也没打算叫上朋友一块,因为一个人往往更加自由,更加随性。而且我不过春节,不代表人家不过,所以还是不要强人所难了。这次的出行其实也很仓促,在出发前三天才买好了机票订好了第一站的酒店,可以说这也是近年来准备最不充分的一次吧。
为什么去江南,第一个理由当然是没有去过,第二个理由是去其他地方都不太合适,东北太冷,海南去过,去其他地方时候不对,东南亚纯粹是人看人(最后果然如此),第三个理由是今年的年假我已经另有打算了,这次出行不想把自己搞得太累太苦,纯粹以放松心情为主,而舒缓唯美,人文风光无限的江南自然成为了此次目的的不二之选。
出行时间
2月17日(年二十九)—2月24日(年初六),前后共8天。
出行安排
2月17日(年二十九):广州—南京,晚上秦淮河、夫子庙、中华门;
2月18日(大年三十):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
2月19日(大年初一):明故宫遗址、玄武湖公园、明城墙;
2月20日(大年初二):南京博物院,下午南京—苏州,晚上观前街
2月21日(大年初三):拙政园、苏州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平江路;
2月22日(大年初四):狮子林、虎丘、晚上欣赏昆曲;
2月23日(大年初五):苏州—上海,静安寺、南京路、豫园、外滩;
2月24日(大年初六):还是外滩(上海博物馆取消),上海—广州。
简要攻略
衣:春节期间华东天气不太冷,气温在3-15度之间,最低温度是在南京的零下1度,所以带一件冲锋衣,两条冲锋裤轮换,一双中筒越野鞋(低筒容易从裤脚灌进冷风)和几套换洗衣服足矣。女士的话可以带条丝巾和手套。
食:江南地区包括属于江淮地区的南京以及吴文化的苏州和上海,菜品口味以甜腻和浓厚出名,南京较出名的食品包括:盐水鸭、鸭血粉丝汤、鸡汁汤包、皮杜面、馄饨、狮子头、烤鸭包等;苏州较出名的食品包括:松鼠鳜鱼、响油鳝糊、蟹黄豆腐、东坡肉、太湖银鱼;上海较出名的食品包括:生煎、大闸蟹、小笼包这些,总体而言上海的特色菜品不如前两个城市丰富。
住:此次游玩的三个城市,我住的都是华东当地的布丁连锁酒店。
南京住的是布丁紫金山白马公园店,地址是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大街一号2楼。这家店性价比很高,员工服务态度也是最好的,地理位置位于南京城北的玄武区,而南京主要的游览景点也集中在城北,酒店外的公交站基本都有直达各景点的公交车线路,酒店距离南京火车站也很近,只有四个站。而且走不远就是玄武湖公园,晚上去湖边散步十分惬意。还有一点就是这家酒店提供的烧水壶是不锈钢的,而苏州和上海布丁酒店提供的塑料烧水壶,水烧开后一股塑料烧焦味,虽然店员说不影响健康,但我是不敢尝试,不得不买常温的瓶装水喝,而自带的保温瓶离开南京后再也派不上用场。
苏州我住的是布丁酒店拙政园店,地址是苏州市姑苏区白塔西路79号,听店名就 知道,这家店不仅离拙政园很近,而且离狮子林、苏州博物馆、观前街、平江路都很近,上述这些地方步行不到10分钟就能到达,是苏州景点比较密集的地区,生活饮食都很发达,节省了不少景点之间的交通时间。而且距离火车站也很近,走路到公交站,坐三四个站就到了苏州火车站。
上海我住的是布丁酒店人民广场南京路步行街店,地址是上海市黄浦区新闸路126号。这家店地理位置还不错,很多人从火车站下来坐地铁到人民广场站出来找不到这家店,包括我也是。其实这家店位于人民广场站的上一站—新闸路站,但交通还是很方便的,坐到人民广场站,出去就是南京东路、上海博物馆,坐二号线往西可以去静安寺、南京西路、淮海路、虹桥机场,往东可以去陆家嘴和浦东机场,可以说是上海的交通要道。
行:这次跨省出游,来回都是飞机。去的是东方航空旗下的上海航空,由于2月17日年二十九还要上班,为了避免出游与工作冲突过大,我请了下午的半天假,选择了下午的航班,这样不仅可以兼顾工作,而且确保飞机在当晚到达南京,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开始玩,把时间和效率利用最大化。回来的话我选择了2月24日年初六下午的东方航空航班,傍晚就可以回到广州,白天既可以继续在上海玩,又确保了晚上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应对初七上班。至于城市之间,从南京—苏州,苏州—上海都已经开通了高铁,至于高铁票,春节期间票源充足,用不着提前订票,只要背上背囊,随时去到都可以买。城市内交通,南京、苏州、上海都有地铁,在南京主要靠公交和地铁,都很方便,地铁票最低2元起。苏州没坐过地铁,基本上靠双脚和旅游公交,交通也很方便。上海就主要依靠地铁了,因为上海比较大,景点之间距离较远,地铁可以确保时间,但上海地铁价钱不算便宜,坐一个站也要3元,但长途的话就比广州便宜,新闸路到虹桥机场那么远只要5元,但广州市区到白云机场则要9元。
所以有心人可以发现,我选择住的地方首要考虑的是出行方便,点—点之间的距离是否最短;其次才是舒适等因素,毕竟住的好不好,也不过是一晚那几个小时,出来的目的还是玩和散心。当然,酒店的经济性也是很关键的因素,总体而言,这几家酒店在同等区域的连锁品牌中,性价比是最高的,不过您要是不差钱,这几行字您可以忽略。
DAY ONE:广州—南京,秦淮河、夫子庙、中华门
2月17日的上午,心情颇为复杂,一方面是突然冒出来几项工作要搞完,另一方面上午居然还要开会!这是闹哪套!但问题是我的航班是中午14点30分的……无论如何,我都必须在上午11点30分前离开单位赶去机场,要留给自己一些空余时间。果然上午11点,领导召集开会了,看着时针一分一秒的走,我的心也滴答滴答的跳,11点30分了,眼看会议还没结束,我借着去厕所的机会溜出来,背上准备好的背囊跳上了地铁,开始了我的春节之旅。那一刻,我的心终于放下了,在沉闷的车厢里,我似乎隐约感觉到,自己在湛蓝的天空下,骑着单车哼着小曲,游走在青山绿水之中,那一刻,春风轻轻地掠过稻田,拂过了我的面,那是一种久违的轻松和畅快……
十几个地铁站还是挺远的,看着手表,终于在中午1点左右赶到了白云机场,换完登机牌赶紧过了安检,发现时间还有点空余,抓紧时间在真功夫快餐店吃了个饭,这是今天的第一顿饭。赶到登机口没多久,机场就通知航班由于天气问题需要延误一个小时,这个时候我心里居然有种变态般的喜悦感,因为2014年春节期间去杭州、黄山和宏村,航班由于杭州雾霾严重,从下午四点多一直延迟到晚上九点多,结果第二天杭州雾霾居然全散了,空气无比清新,蓝天青山绿水白云一直持续到我离开。而现在华东同样是雾霾严重,看来这次一定会像上次一样,碰上好天气!
延误的时间过得很快,这不,一眨眼的功夫我就驰骋在蓝天之上了。
坐航班我有个习惯,就是把吃的拍下来做比较,上航餐盒包括一个餐包、一包梳化饼、一包五香豆、两片橙子,一小杯纯净水,味道中规中矩。
晚霞初上,2小时10分钟的航程即将结束,金陵,我来了!
随着飞机轮胎与跑道的亲密接触,我终于来到了这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十三朝古都,刚走出机舱就感受到了比1200公里外的广州低7-10度的寒冷,精神不禁一振。背着背囊走出来,顾不上打量禄口机场的真容就匆匆询问了工作人员要去太平门坐哪路大巴,工作人员说坐去火车站的就行了。机场大巴车票20块,我刚坐下身边就来了个美女,估计是回南京过年的本地女孩,五官精致,鼻梁高挺,皮肤也白皙,身材高挑,看得我眼都花了,心里想自古江南出美女,看来所言不虚啊,哈哈。
从禄口机场到火车站终点站大概四十分钟,全程都没有堵车,在火车站东广场我换乘了44路公交车在太平门站下,公交站斜对面就是布丁酒店了。放下行李赶紧问好路,今晚就到夫子庙去祭祭我的五脏庙,顺便看看这个十三朝古都秦淮河的夜市风光。
走到秦淮河步行街,看到的第一个牌坊,必须要拍一个。
其实这时已经是晚上八点了,肚子里除了中午吃的真功夫和飞机简餐外,基本滴水未进,但来到陌生城市的那种兴奋感,让我短暂的忘却了饥饿,快步在这条繁华的街道上。
一种梦幻般的意境,把我这个从中国第三城来的人彻底看傻了,什么是城市的文化底蕴?眼前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在上海和广州根本不可能看到,即使有,你也会觉得不过是人造景点而已,但它出现在南京,你会觉得它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赏心悦目。
这就是秦淮河的其中一个地标—江南贡院,是明清两朝江南才子应试会考的地方,明清两朝江南共涌现出了200多名状元,绝大部分都由此步入帝都,在天子面前进行殿试。
华灯已上,年二十九的步行街游人依然不少,沿着步行街往前走没多远,就是大名鼎鼎的夫子庙了。
这是夫子庙外的牌坊,上书“天下文枢”四字,霸气十足。
夫子庙,全国四大文庙之一,始建于西元四世纪的西晋时期,是祭祀和供奉孔子的地方,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也是东南沿海最大的文教建筑。夫子庙曾数次毁于战火,最后一次是1937年日军侵华,目前这座夫子庙是1984年复建。
雕工精致的石狮,数百年来忠诚的守护着它的主人,也见证了秦淮河畔的兴盛与衰败。
秦淮河,一条仅仅数公里长的河流,却在近千年的历史中成为了烟花杨柳的代名词,多少文人士子在这里上演了才子佳人与悲欢离合的故事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句著名的诗词描述的就是东晋名门王家和谢家,而王家和谢家所居住的就是乌衣巷。
逛完乌衣巷,秦淮河的风光算是看得差不多了,眼看时间已是8点多了,得赶紧慰劳一下我的五脏庙了,想起来时经过一家尹式汤包店,这家店也是南京有名的小吃店,当即决定今晚就吃它了。
可能是太饿了,或许也是为了多尝尝南京的小吃,我一口气叫了一碗虾肉馄饨和一笼出名的鸡汁汤包。照片上看着不大,其实实物还是蛮大的,馄饨是之前放在竹笼上蒸好,倒出来放碗里,浇上鸭血汤即可,味道还可以,跟广式馄饨相比,皮厚了点影响了口感,馅比较干。
这个是尹式拿手的小吃—鸡汁汤包,味道还是很不错的,鲜香中带有一丝甜味,果然是江淮口味~哈哈。一餐饭下来好像是32块,吃完继续逛。
还是很喜欢夫子庙门口的石狮,再来一张。
沿着步行街往前走,又看到了一个牌坊,跟之前看到的不太一样,拍下来。
走到步行街的尽头往右走,就是瞻园路,居然来到了南京著名的园林建筑—瞻园。这座园子在南京可说是无居其右者,但参考了其他的游记,如果要去看苏州的园林,那这地方可以不去了,而且这次的计划也没有纳入瞻园,但既然路过了就留影几张吧。
换个角度再来一张,拍夜景很不容易,稍不留神就有重影,瞻园门口还挂着南京市博物馆总馆的牌子,不知道这和南京博物院有啥关系呢?
马路尽头又是一座牌坊,只是这座比之前那些大实在太多了!其实我对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榫结构十分感兴趣,整体上层建筑不用一枚钉子,纯粹靠木质结构之间互相嵌紧,层层累积,跟堆积木有异曲同工,这实在是中国一项伟大的建筑创造。
看见这张照片里,牌坊后面的法国梧桐树很漂亮,上海说法国梧桐是他们的特色,其实这句话是大错特错,想看法国梧桐最合适还是去南京,找个秋季的午后,在咖啡馆的沙发里慵懒的蜷缩着,看着窗外的法国梧桐随风飘叶,无疑是一种真正的享受。
走到瞻园路尽头左拐,就是中华路了,大名鼎鼎的中华门正是位于路的尽头,步行也就十分钟,本来中华门、城墙和大报恩寺是放在南京游的最后一天的,但既然来了,就改变计划提前完成。
中华门,原名聚宝门,是明朝南京城墙的正南门,也是明朝内城13个城门中规模第二大的城堡式城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瓮城,明洪武二年—八年(西元1369年—1375年)在南京建康城南门基础上扩建而成。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总面积15168平方米,高20.45米。民国20年,国民政府改聚宝门为中华门,由蒋介石亲笔书写刻在城门之上。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沿着东中华门往外走,就到了城墙公园,公园早上4点30分就免费开门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这看看城墙,如果想登上城墙就要在白天了,南京的城墙与西安的不一样,不是完整的一圈,而是分为几段,所以不能像西安那样租单车环绕,每段城墙分别收费,不能通用。
在中华门的东西城墙两侧开有东西中华门,是民国政府为了方便交通打开的,照片中这个城门是东中华门。或许看照片感觉不到城门的宏大,但对比下照片中的行人就可以设想到了。
没办法,我对城墙实在太喜爱了,从北京到西安再到南京,城墙的存在直接映射出一座城市的历史。谁让我生活在一个没什么文化底蕴的城市呢?虽然它也自称20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留下来的东西,真的没多少。
已是晚上十点多了,不早了,该回去了,明天还要早起去紫金山,沿着中华路走的时候,再给可爱的瓮城照几张吧,这确实是一座了不起的城门。
DAY TWO: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
本想早上六点起来赶去中山陵拍日出的,但闹钟响了以后感觉大脑并不受控制,及时意识上要起来,身体还是死沉死沉的窝在床上,冷暖空调吹出的暖风让南京冬季的寒冷早早的远离了我。早上7点,我挣扎地从床上起来,刚打开窗户,一股沁人的冷风扑面而来,全身打了个冷颤,好冷!手机一查,原来现在是零下1度。穿戴好衣服,拿上新入手的三脚架,出发前往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中山陵。
走出酒店抬头一看,今天天气相当的好,天空湛蓝,连一丝白云都没有,纯净的仿佛蓝宝石一样,空气清冽舒畅,提振精神。在酒店门口坐上直达明孝陵的公交车,绕过太平门城门、白马公园,径直的驶入寂静的太平门路和植物园路,路两旁都矗立着高大的法国梧桐,冬季落叶后,粗壮的主干上剩下两支开叉的树枝,远远望去如同鱼叉一般,一把接一把整齐排列在马路两旁,路边黄色的枯叶随着驶过的汽车翩翩起舞,呼啦啦的发出声响,在寂静的山里感觉一股的清幽。
坐到总站后这里还要换乘另一辆公交车,中山陵是没有公交车直到的,而且也不允许汽车进入,只能在附近停下步行前往,看看时间是早上8点刚过,同路的人不是很多,偶尔几个也是背着单反和三脚架,看来也是去采风的。经过美玲宫不远就是中山陵的陵区了,这里24小时有专人看守,从大门口步行不到10分钟就来到一个广场,广场的左手边是中山陵的第一座建筑——牌楼。
来到中山陵后拍的第一张照片
中山陵牌楼,蓝色的瓦顶搭配白色的汉白玉,显得与周围环境很搭配,肃穆而又文雅。
陵园设计严格按照中国古代帝王陵的规制,最前为牌楼,后为墓道,由照片可见墓道的长度。
墓道长度大概有500米,两边种满松树,绿化很好。
去到门口还没开放,要到早上8点30才开。
趁着人都进去了,赶紧照几张。
进了大门后,首先就看到这个牌楼,牌楼里面有一个大石碑,碑底雕刻为莲花座,碑石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与此”几个鎏金大字。
过了牌楼,就可以看见整个中山陵的主要建筑了,气势确实宏大庄严,如果不说这是孙中山的墓,光看规制真的会以为这是一座帝王陵寝,而国民党也确实把紫金山地势最好的地方给了中山陵。
站在阶梯的多处,俯瞰远方,此起彼伏的紫金山让人顿感舒畅。
进入参观要从大门右手边沿着栏杆走进去,由于时间还早,所以参观的人不多,用不着排队,进入大堂会有身穿黑衣的工作人员维持秩序,要求游客不得拍照。大堂里正中是孙中山坐在凳子上的汉白玉雕像,雕像前有一个案台,摆着两个花瓶,中间有一个香炉。大堂装饰朴实庄重,大堂顶部图案是一个巨大的国民党党徽—青天白日。雕像后面是孙中山遗体的墓室,有一扇铜制大门锁住,目前不对外开放。不过看不到也没什么,毕竟我对孙中山兴趣不是很大,之所以来中山陵并不因为孙中山,而仅仅因为这里是中山陵而已,如果这里睡的是另一个人,我一样会来。
大堂上的牌匾写有“天地正气”,下面三组字分别是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民族、民主、民权”。
大堂外两侧种有很多枝干奇特的树,树上是有介绍的,但现在忘了是什么品种。中山陵的游览走到顶部就基本结束了,休息了片刻后开始往回走。
今天天气不错,昨天的雾霾和大雾一扫而空,空气十分清新。
沿着马路走出去,在第一个路口往右拐,径直走下去就可以到明孝陵,这是明孝陵的一个侧门,不是正门,路程大概10几分钟,门票是60元,当时正好碰上了梅花节,门票跟平时不太一样。其实中山陵是有电瓶车到明孝陵的,价钱好像是10元还是20元,但既然钟山景色那么不错,又何必浪费了好光景呢?走在铺满落叶的小路上,听着鸟鸣,闻着花香,看着晚冬时节给层林染上的金黄,多么的让人感到愉悦。
来到明孝陵,我的心情变得庄严起来,跟刚才在中山陵截然不同。如果说在中山陵是游览,那么,在明孝陵,则更多的是参拜。这里埋葬着,是600多年前把中国从蒙古鞑子手中解救出来,恢复了汉人衣冠,让中国重新以大国姿态站立在世界东方的解放者,朱元璋。这个人,我觉得值得全世界的华人永远铭记。没有他,我们这个民族不知还要在蒙古鞑子的皮鞭下忍辱负重到何时。
进了门口后的右手边,就是明孝陵的金水桥了,其实明孝陵跟以后的明清帝王陵有一个很多的区别,那就是此后的帝王陵,从门楼开始,到石像生,到神道,到门楼,到宝城,是在一条中轴线上的。但明孝陵则不是,神道到棂星门是一条线,然后右拐到金水桥,再左拐直到宝顶,总体上呈“N”字形,这是很特别的一点。
金水桥,按照帝王规制,皇陵金水桥应该与紫禁城一样,为五座桥,但目前只有三座,另外两座在满清入关后被清朝统治者拆除,人为地降低了明孝陵的等级。
过了金水桥,就是神道,大概长500米,神道上一片落叶都没有,打扫的很干净。
神道的尽头是方门,这是进入陵区主体建筑群的第一扇门,目前这个是1980年代的复制品,原建筑已在历史中损毁。
穿过方门,就是碑殿。台基上的木质建筑已经损毁,这是后来清朝修建的小一号建筑,里面立有康熙亲笔书写的赞扬明太祖朱元璋的四个字“治隆唐宋”,把他和唐宗宋祖相提并论。当然,是否出于真心值得考究,为了赢得汉族知识分子和江南地主阶级的支持,违心写几个字又算什么呢?或许在违心的同时,还有一点窃喜吧。
穿过碑殿,就是明孝陵的正殿,这座面积巨大的宫殿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按照明孝陵以后帝王陵的规制,正殿建筑必定用金丝楠木建造,从明太祖之子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来看,长陵的正殿面积为明清帝王陵之最,甚至超过了紫禁城的太和殿。长陵正殿全用金丝楠木建造,不刷漆以保留楠木本身的香味。可惜的是,号称“十全老人”的满洲乾隆酋长借着维护长陵之名,偷偷的拆了长陵正殿部分楠木用于自己陵墓的建造,实在是可耻。这个有点扯远了,从长陵等后世正殿可以推敲,明孝陵的正殿应该也是使用了金丝楠木。
从现存的石基台可知正殿规模之宏大。
石基台的护栏与石龙排水口雕刻精美绝伦,经过600多年风霜洗礼依然纹理清晰可见,精美程度可与北京紫禁城相提并论。
正殿旁的偏殿(侧殿),现在也仅保留有柱基,偏殿是供皇帝拜祭时休息和更衣的地方。
正殿的后方是一条石板道,直接通向明楼和宝城。
高大宏伟的明楼,600多年的岁月已让斑驳爬上了他的脸。
明楼下面的门道,穿过这里就可以来到宝城,登上明楼。
门道正对宝城护墙,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几个字,很有可能是清朝人所刻,护墙上留有排水孔,避免下雨导致雨水淤积在墓顶的泥土中引发墓内渗水
登上明楼,站在神道之上,眼前一片肃穆。
明楼后面就是明孝陵的宝城,方圆400多米,600多年来,明太祖朱元璋就沉睡在宝城之下,陪伴他的还有与他戎马一生的马皇后。明孝陵建造始于洪武14年,朱元璋动用10万军民为其修陵,第二年,马皇后病死,入葬施工中的明孝陵地宫。洪武16年,正殿(享殿)建成。洪武31年,朱元璋病死,将正在施工中的明孝陵宝城地宫再次打开,放入朱元璋遗体,以及46名陪葬的后妃和宫女。此后600多年至今,明孝陵宝城再无打开。
宝城修有一条石台阶,方便游客登高,我沿着台阶,缓缓而上,回忆着脑海里对朱元璋及明帝国的了解,心中涌起一股幽古之情。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就静静的躺在我脚下的黄土之中,我与他的距离是如此之近,闭上双眼,仿佛就可以与他四目相望,600多年,在这里如同昨日,不一样的,只是这宝城之外的改朝换代,在这里,他依然是王。
宝城周围的围墙
回到正殿遗址,触摸600多年的时光沉淀。
当年宏大庄严的宫殿,经历无数次战火后,剩下不可磨灭的柱基了,石基之上,复建的小庙与广大的遗址相比,如同一个巨人戴着滑稽的小帽,倒是在梅花的映衬下,反而有几分美感。
走出神道,金水桥的对面正在举办梅花节,引起了我的兴趣,既然来到金陵,当然不能错过。
走了一圈,回到了明孝陵的神道附近,居然发现了这个,孙权墓。但我没发现孙权墓的神道和宝城,明孝陵的神道就在它的后方,绕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