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孩子”纪录片,凭什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推荐?
今日一早,《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
【收藏!157部优秀国产纪录片】①《人间世》:还原真实医患生态;②《我在故宫修文物》: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③《超级工程2》:中国从无到有,创造许多工程奇迹...一部好的纪录片,既讲述故事,也浓缩时代风貌。2016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推荐四批优秀国产纪录片↓↓你看过几部?
Wow!人民日报发表、国家新闻出版总局推荐,里面一定是满满的纯干货呀!赶快打开图片看看,好纪录片,“马克(Mark)”起来~
来来来,挑一张图片让你先睹为快!
一遍看完,是不是发现了一些特别的地方?没错,由海豚传媒出品的原创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榜上有名(撒花~鼓掌~)~~能与大名鼎鼎的《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齐名,可以说是非常令人自豪了~
那么,这部“孩子”纪录片,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民俗
跟随影片的镜头,不光可以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还可以领略到不同民族的风俗与文化。哈尼族的十月年和彝族的火把节,佤族的拉木鼓和赫哲族的鱼皮画,瑶族的孩子吃鼠肉,苗寨的狗狗很特别......身临其境,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古老脉搏与现代血液的融合,一新一旧,一更一迭,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生息,经久不灭。
梦想
除了文化的传承,孩子的梦想是我们关注的另一主题。人们都说童年是放飞梦想的时节。带着对世界的懵懂认知,孩子们逐渐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有了人生中最纯真的梦想。塔吉克族女孩凯巴努的梦想是走出帕米尔高原,到北京学跳舞;苗族少年金鸿文希望自己能像《荒野求生》节目中的贝尔一样,成为一名探险家;纳西族男孩和康豪梦想着有一天能在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踢一场球赛……孩子们拥有最纯真的梦想,抛开功利和现实,这些梦想显得那么“原生态”,像清晨的露珠般闪闪发光。时代在变,孩子的梦想也在变。但无论孩子的梦想如何变化,都源于他们心底对世界的美好期待以及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憧憬。梦想不一定能实现,但它贵在真实。
风光
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4年时间,11个省,5个自治区,上百个村寨,逾30万公里的行程,从炎热潮湿的海南岛,到寒风刺骨的黑龙江,从万物复苏的初春,到果实累累的金秋,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止。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景迈山上的千亩茶园、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帕米尔高原的璀璨星河......都被摄制组一一收进镜头里,最终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每一个拍摄地,摄制组都亲身去调研,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玩耍,采集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素材。通过我们4年的坚持与努力,观众将从片中欣赏到未经雕琢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历经时间淘洗的民族风情,认识一群成长在中国各地各民族的孩子。
尊重孩子,敬畏历史,承继传统,面向未来——《我是中国的孩子》秉持着这样的创作理念,见微知著,记录中国儿童的成长与梦想,探寻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也许在离你并不遥远的地方,有着这样的孩子们——他们身上带着民族的印记,担负了和你并不相同的民族传统、历史和文化,或许奇异独特,或许匪夷所思,或许似曾相识,又或者,那份古朴和自然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
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既是他们自己,也是这个时代、这个民族所有同龄孩子的缩影。在信息爆炸、工业化逐渐发展的社会中逐渐成长,脱去了民族传统服饰,走出家乡,来到人群中,用他们自己的眼睛认识这个世界,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无声熏陶。孩童稚语,天真热情,尚未读懂离家的父母背负着何物,而寂然消逝了的某种语言、旧习又意味着什么。对他们来说,忧愁和烦恼都很小,也很容易忘记。当镜头对准这群孩子,他们身上有来自于民族历史的印记,也有现世每一天的雕刻,而他们,也将承载这些历史符号,走向共同的未来。
看完这些介绍的文字,你是否也想为《我是中国的孩子》点个赞呢?
2016年9月14日,民族题材儿童系列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已经在湖南卫视、优酷土豆同步上线;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纪录片,那你决不能再错过海豚传媒即将在4月推出的《我是中国的孩子》同名图书!
从海南岛到呼伦贝尔大草原
从西藏雪域到小兴安岭北麓
从西双版纳到新疆伊犁
高山,大河、丛林、冰峰、雪域、荒漠
地理、建筑、饮食、风俗、艺术、娱乐、生活
30个不同民族的文化长卷
30个不同孩子的成长写真
56个民族,2.6亿中国儿童
哪儿来
哪儿去
故乡是永远的家
《我是中国的孩子•第一辑》
2017年4月5日 当当首发
磨剑出鞘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