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惠民国庆特展 今日推介:张江舟、包俊宜、范扬、张旭光等

日期: 2025-02-27 00:03:10 |浏览: 31|编号: 7641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艺术惠民国庆特展 今日推介:张江舟、包俊宜、范扬、张旭光等

为充分贯彻和落实“艺术为人民”的宗旨,在举国欢庆伟大祖国70周年华诞之际,书画频道将于9月27日至10月20日隆重举办“飞入寻常百姓家——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艺术惠民国庆特展”。本次特展是书画频道“书画名家作品进万家”大型惠民活动的延续和升华,将特别邀请中国美协和中国书协的主席团及顾问团成员,让他们的精品力作以艺术惠民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一份特殊的国庆艺术大礼。大家可通过书画频道“艺商城”进行选购和收藏,我们诚邀广大美术爱好者热情参与!

本期名家推介:张江舟

艺术简历:

张江舟,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院委、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系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宣部文化名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导师。目前,张江舟已出版个人画集二十余种,理论专著两部,大量作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

《玛曲晨起风亦清》

尺寸:33×137cm

40年来,张江舟执著于在当代水墨画的创作中探寻“形而下之艺与形而上之思”,既清醒地着意于以创作观念勾连当代,又脚踏实地建构个人化的艺术呈现。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了自身的艺术逻辑和语言方式——解构与建构、赋予与舍弃,对于现实的哲学式认识,张江舟把画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在当代社会,随着生存压力逐渐增大,艺术家在作品中灌注的思考日益萎缩,但他却越来越认识到当代中国画探索的重要性。努力寻找的不仅仅是最适合的绘画题材和水墨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寻回在现代进程中不断失落的精神世界。在笔墨形式上,他既不完全认同文人画所追求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笔情墨趣,也没有加入那种以西方文化精神为参照的实验水墨阵营。早年扎实的造型功底和多年的油画创作经历,让他在审美取向上更接近“徐蒋体系”确立起来的借鉴西方写实体系、同时又保留传统文人画笔墨形式的写实水墨人物。他将自我对于生命美学的追索和深度思忖转化为了哲学式的艺术性表达。

本期名家推介:包俊宜

艺术简历:

包俊宜,1956年11月生于贵阳,祖籍江苏太仓,1982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书协主席等。

《梨花一树照清池》

尺寸:68×136cm

《老梅愈老愈精神》

尺寸:136×68cm

包俊宜先生的书法研习历程中,他曾用心于真草篆隶诸种书体,受黔中耄宿陈恒安先生指点,最终落实于篆书一途。他从小篆人手,在流丽上取法吴让之,在起笔处摈弃了他的“蛇首”,进而赋予了作品的中和之美。他在结体上得力于杨沂孙和吴大徵,时而切锋落纸,得笔锋后上提收笔,而后铺毫入行,其弧画基本上没有收笔的动作,而是在由运笔将终时突然杀锋,留下了些许飞白。如此而来,既减省了起笔的交代,又增加了小篆的质朴和率意。几十年来,他研习书法自晚清追先秦,从小篆入大篆,既丰富了篆书艺术的内蕴,又流露出独特的审美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由巧到拙的艺术心迹,精金美玉般的小篆尽显着人工雕琢的盛况,精湛的笔法和细微的处理,使其在大巧中接近天然。然而,当大巧臻于完美时,书家往往在熟练之余表露出清汤寡水、娇妍呆滞的造型,使得作品的气韵和气度受到致命的打击。因此,“熟后能生”成了提升书法意境的必由之路。“熟后能生”的出现,标志着书家从有着完美的技法过渡到自由活脱的心性。正是这种“由近而远,舍近求远”的研习途径,给予了人们无尽地回味和启发。

本期名家推介:范扬

艺术简历:

范扬,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苏南通。1972年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持荷论禅》

尺寸:103×59cm

以中国画的当代发展为理想,范扬一方面坚持深研传统、广收博取,体现出一种从融通到转化的学术智慧;一方面坚持深入生活,神游自然,以捕捉和表现物象的“神态”为追求,敏锐感受万物生命的情状,把握创作感兴的“禅机”,取象造型视角新颖,出其不意,构势造境落落大方,清朗畅怀,用笔用墨用彩浑然贯气,语言节奏与情感节奏交相迸发,在笔墨语言上自成鲜明的体格,焕发出生机蓬勃的时代气象。作品形态多样而精神内在统一,既有用浓墨大笔表现的乡土风情,笔墨粗犷有力,显示出继承传统文人画的大写意风神,也有以墨彩并茂的形式画出的高士与罗汉,可见他在文人画系统之外还取用传统壁画、木板年画等民间美术资源,别开一方情趣。展览中最新的作品是他的“世事绘”系列,在这个系列中,他将游历观感与时事新闻结合起来,画出了当代世界和生活现实中的事件和人物,刻划出诙谐风趣、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和形象,不仅表现了他在山水写生上拓开的新途,也表明他在“写生”与“创作”同一性上所达到的精湛水平和时代高度。

本期名家推介:刘金凯

艺术简历:

刘金凯,男。1957生,祖籍河北肃宁,编审。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书协主席。

《过故人庄》

尺寸:136×68cm

《秋词》

尺寸:136×68cm

刘金凯先生自幼酷爱书法,先自魏晋而入,后又研习明清诸家,作品注重内涵和形式的统一。其秉承“学习书法,重在研究”即在悟性、知识和功力方面下功夫的习书法则,从“二王”入手,汲取晋及历代大家经典元素,融会贯通,自成家数。书法以行草和大草见长,行草稳健敦厚中而不失散淡自然,深得“二王“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之风致;笔娴熟多变,忽疾忽徐,时涩时畅,如洪炉冶物,气焰喧腾,又如高山聚雪,壮观明朗,字里行间含着不可遏制的沸腾的情感。大草以极为娴熟的笔性,承载勃发的激情,融和京剧唱腔的婉转与板式,实现了法度空间的奔放自然与对书写内容的自我诠释。给人以震撼,让人得到轻松、自然、快意的艺术享受,艺术作品严守字法符号而脱略形式,更观法于章法的丰富性、节奏性和韵律感浑然一体,狂而不乱,极具书卷之气。在他进行书法创作时,其思想已经能够不拘于笔法、墨法和结构的限制,全然是生命激情的宣泄。

本期名家推介:詹庚西

艺术简历:

詹庚西,1941年生。河南开封市人。195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研究生班,师从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田世光诸家。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詹庚西工作室导师。

《萧音笛声悠远》

尺寸:91×91cm

詹庚西的花鸟画不仅对宋元名家揣摩甚深,而且对当代诸家也博采甚广。他学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不为自然所囿,力主形神兼备,用笔灵变,色墨瑰丽、格调清新,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继承传统中既发挥了自己功力的优势,又强化了韵律、节奏和色调,使之趋于现代感的表现,既融入了泼彩和抽象的绘画语言,甚而偶用肌理,又巧妙地保留着传统的优长,体现出中国花鸟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从审美角度映照着整个中国文化对传统的尊重以及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趋势。以艺术的成熟、个性化表现对工笔花鸟画的拓展,确立了在当代工笔花鸟画坛上的位置。他于继承传统中既发挥了自己功力的优势,又强化了韵律、节奏和色调,使之趋于现代感的表现,既融入了泼彩和抽象的绘画语言,甚而偶用肌理,又巧妙地保留着传统的优长,体现出中国花鸟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从审美角度映照着整个中国文化对传统的尊重以及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趋势。

本期名家推介:张旭光

艺术简历:

张旭光,字散云,1955年10月出生,河北省安新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届副秘书长。现为荣宝斋艺术总监、书法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书法专业首席采访专家。清华大学张旭光书法艺术工作室导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联合国特聘书法教授。2015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

《冬夜读书示子聿》

尺寸:68×136cm

《墨梅·其三》

尺寸:136×68cm

张旭光草书的大跨度、大空间的分割,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为一种没有形象的符号的存在,要让人感觉到一种震撼,这是极少人能做到的。他的才华主要在字外,这字外功主要是字外的空间关系。具有初唐楷书的面貌,非常典雅,即要保持文雅的品格,又不失去个性。任何夸张、变化都是要建立在草书符号本身的美与高雅基础上的,进行创作时首先要保持住文的品格,打破了文字本身的释读性,变成了线条的符号,表现了空间的审美过程和横竖线条组合的关系。然后再去表现震撼,表现意想不到的东西。如果一味追求个性失去文的品格,那是得不偿失的。如何解决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这是写大草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大部分打破了草字本身的阅读,行云流水的感觉非常强烈,完全成为了线条的符号组合和表现,几乎是字和字之间没有什么界线,但是当你还原每一个字的时候,每个字都非常精确精彩,做为一个书法家,有责任提高人民群众和整个社会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水平,有时还要理直气壮的坚持追求艺术的高层次。这就是张旭光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既要追求浪漫又要非常文雅,我们能把草书写得豪情万丈,也可以把楷书写的安详、优雅。

本期名家推介:何加林

艺术简历:

何加林,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先后获文学学土、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博士、硕士生导师。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央美院特聘教授。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称号,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莲池清韵图》

尺寸:69×70cm

这些年何加林在艺术实践中反复探求,逐步寻找着自己,用单纯率真的笔法,虚淡的墨色渍染,营构出精神世界的净土,透露出画家神接寂寥的心境。何加林说,写生使他感受“有”,获得“实”,以后可能会“化实为虚”“化有为无”。“有”与“实”,可以解释为造化自然所赋予的充实,画面的生动与丰富。“虚”与“无”,可以理解为对具体景物的超越,画面的意象性和形式化。在中国画的笔墨形态中“虚实”变化,通过对留白、疏密、呼应和结构的安排形成壹定的节奏与韵律。以笔墨的认知、所经受的笔墨训练和作画的文化环境,不拘泥于“写生状态”,没有那种连环画式的叙述性,没有丢失中国山水画所特有的诗情画意和笔墨趣味。他像李可染那样根据对象的特征探索创造新的画法,又没有像李可染那样一概将传统程序放弃,而是部分地融入,在不影响生动描绘的同时保持笔墨的独立韵味。和李可染写生相比,他采用的笔法更多,风格更趋精致。何加林更突出水墨情致,深层次的笔墨变化而不失写生的真实生动,凝重拙厚而深秀的山水风格,笔墨结构也在通过描绘物象而传情达意的同时自具传情效能并具有自身的形式审美特性。何加林的写生主要采用对景落墨的方式,透显出其清隽、秀逸的气质,却与他的非写生作品保持着相当的差异。

本期名家推介:孔紫

艺术简历:

孔紫,1952年生于河北唐山。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六、七、八届理事、中国美协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画学会理事、全国妇联执委。

《淑气催黄鸟》

尺寸:68×69cm

孔紫认为“写生是画家某一瞬间与自然、鲜活生命的心灵关照与对话,弥补‘艺’与‘术’隔裂的粘合剂。” 在作品中融入了她对古典文学、诗词的理解,抒情中仍保持一定的力度,好像宋词的“豪放派”,大气中蕴藏着深情。在人物造型、画面布局,还是用笔用墨都相当讲究,在形式技巧的各种关系上,她能恰如其分地掌握一个度。她很注重构图的形式感,依照画面构成的需要,抽出其中的一些符号,将其提纯、夸张、重新组合,追求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她注重笔墨韵味,线条粗、短而有稚拙味,线的组织带有相当明显的结构意识和趣味性。线条和皴擦相互配合,通过不断皴擦,使线条不再是孤立的轮廓线,而隐藏在人物的结构中,形成一定的厚度。在画面的组织上,注重线的穿插与平面间块面构成的视觉效果;在平面处理上,加强用笔用线的力度,增加空间的层次,使画面既有装饰感,又不失中国画的韵味和格调。因此在她的写生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面对客观对象时内心的激情和她冷静而迅捷的判断与处理种种复杂课题的能力。凭着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和艺术修养,把生活原型和素材加以提炼成更有思想深度的创作。

【完】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