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历史和文化街”概念的定义
参考:
[1]张·梅芬。学科老师需要培养“班教师的感受” [J]。班级老师的朋友,2009年,(9)。
[2]胡小。道德教育课程的历史教学困难[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6)。
[3] Zhang 。关于历史教育的培养和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2)。
第6条
1。研究摘要
(i)“历史和文化街”概念的定义
自从2008年推出“中国历史和文化街道”以来,全国共有40条街道被入围。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国著名的历史和文化街道”期间的历史和文化障碍,什么是历史和文化障碍?
历史和文化区是文化遗产的特殊类型,也是公众日常生活的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遗物保护法》第14条规定,保留具有特别丰富文化价值且具有巨大历史价值或革命性纪念意义的文化遗物的街道应得到省级政府的批准和宣布。 ,自治区域和市政当局直接作为历史和文化障碍,应向国务院提交提交。 2008年的“保护著名历史和文化城市,城镇和村庄的法规”将其定义为:历史和文化障碍,指的是由省份,自治地区和市政府人民政府批准和颁布的高度保存的文化遗物直接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拥有大量的历史建筑以及相对完整的范围。并真正反映了传统的模式和历史风格,并具有一定规模的领域。从学术上讲,它通常称为“历史位置”。我们在这里提到的“古老的历史和文化街”是历史和文化障碍的核心内容。
(ii)保护历史和文化旧街道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城市传统历史区与现代文明和发展形式的外部物质形式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重要。古老的历史和文化街道构成了城市的历史环境。它的存在本身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联系,保留了城市的历史特征,目睹了城市的变化,也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物理典范。如今,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转型随着每一天的变化。许多城市正在进行旧城市的翻新,许多旧城区已被拆除并改建为高层建筑。几乎没有历史和文化的旧街道。实际保护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使得对历史和文化的旧街道的保护面临严重问题。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有关历史和文化旧街道保护的研究。历史和文化旧街道保护研究的价值和实际意义反映在:
1。保护对历史和文化旧街道的保护有助于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变化。因为古老的历史和文化街本身的存在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物理例子,所以对它的研究肯定可以理解城市的历史并观察城市的变化。
2.保护历史和文化旧街道的保护有助于寻求历史和文化旧街道的合理保护模型。可以发现对不同历史和文化旧街道的保护模型的比较研究,以找到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为旧街道找到更好的保护模型,解决在保护某些历史和文化的旧街道时遇到的问题,并提供旧街道的政策参考。
3.对历史和文化旧街道保护的研究有助于唤醒人们对历史和文化保护的认识。历史和文化的旧街道是城市的历史财富,也是公众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旧街道的存在可能并不是众所周知,因此对历史和文化旧街道保护的研究可能会引起每个人对历史和文化旧街道的了解。注意它,注意保护,并为保护旧街道的保护做出贡献。
4.关于保护历史和文化旧街道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城市的特征文化,形成城市的文化名片,并增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iii)有关保护历史和文化旧街道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历史和文化区或“历史地点”的概念始于1960年代。激烈的战争和随后的城市化建设导致了旧的城市地区和旧街道的大片地区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当城市的特征逐渐损失,当城市的记忆分开时,人们逐渐意识到,保留这些历史和文化特征在文化继承和区域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初提议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区定义为“历史储备”的国家是法国。法国于1962年颁布了“马罗法”,该法制定了保护并继续使用历史和文化障碍的计划。例如,不得随意拆除保护区中的建筑物,满足要求的符合要求的装修可以由国家资助并获得了几项豁免。税收折扣等
相比之下,中国略有落后。中国在1986年正式提出了对历史和文化街区的保护。在该文件中,国家议会释放了第二批国家历史和文化城市,指出:“街区,建筑物,城镇和村庄相对集中在文化文化和历史上可以完全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的传统风格和地方种族特征的地点,也应该受到保护,可以根据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来宣布它们为各个层面的当地历史和文化保护。”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措施,它也是一种分层保护系统,它将保护文化文物和历史遗迹,历史和文化障碍以及历史和文化城市,从2008年开始。 “保护历史和文化城市,城镇和村庄的法规”。
(iv)保护历史和文化旧街道的研究结果
在国内外,有关此主题的研究通常与该市的城市规划相结合,例如《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重庆规划局准备办公室》共同发表的纸质“保护和修复方法”;汤吉大学的建筑和城市论文“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实用模型的分析”,由计划学院全面地分析了实际模型及其对我国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的实用模型及其利弊。文章指出,我国城市历史街区的一些科学发展值得思考。并尝试提出发展对策。或研究出于旅游业发展目的的历史和文化障碍的动态保护模型,例如“我所在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障碍的动态保护模型的比较研究”,由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出版。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基于发展保护模型的发展目的。
2。
第7条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和文化保护,误解
对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在现代经济和社会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也可以作为增强国家自我反映和自尊的重要宣传和教育基础(或国家和地区)。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域和时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通常会受到极大的损害,这是提高理解所必需的。专注于预防,明确保护城市建设并合法保证它。但是,在保护历史和文化文化,尤其是在建筑物及其环境的保护方面,通常会有许多误解。
1)通常,当人们想破坏祖先的事物时,有些人会表明“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历史确实是由每个人创造的,我们不能贬低自己或自尊心。但是,我们也同意“让每个人占据历史页面”一词。据说,在英国,需要恢复古城的墙壁,并且可以避免砖块。这是基于该理论的方法之一。一些城市还特别指出了在旧城墙废墟上建造的原始城墙的位置和方向。历史不可能像彼此割韭菜一样,在短短几年内就无法拆除城市建筑。
2)“保护历史和文化的观点都阻碍了经济发展”。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一方面通常会破坏历史文化,另一方面谈论城市的历史。拆除旧城区的古老建筑,然后前往新区,在明朝和清朝建造一条街道。这种方法不仅破坏了良好的旅游资源,而且未能形成新的经济热点。有时会在历史遗迹和风景秀丽的地方挖洞,以创造鬼,怪物,神灵和怪物的文化景观,这不仅亵渎了古代文明,而且使人们恶心。
3)“旧建筑物不适用,需要进行翻新”的声明。这项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拆除和建设,其外观是无法承认的。如果西安还拆除了城墙并将其建造成一个循环,那么古老的首都的外观和旅游价值将很逊色:在某些地方,为了强调自己的城市特征,他们必须发展地区,种族和历史性任何建筑物的特征。显示“上下文”的延续。城市中应该有不同的历史建筑和风格区域,但是五千年来无需查看每栋建筑。只要我们大胆地保护历史,我们就可以大胆地追求现代化而无需考虑。这样,文化背景将自然而然地保持和顺利。
4)“我们必须使用统一的理论来指导整个情况。”在过渡时期,我国拥有广阔的领土,各种地理特征,不同的文化遗产和经济发展不均。城市形式和结构是不同的,需求也不同。使用理论指导整个故事。显然不实用。中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盲目应用西方理论只会牺牲自己的城市特征。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北京城市借用了功能主义系统的大规模拆除和建筑,内部和外部环路以及超级规模的街道,以使北京的传统城市特征几乎灭绝,这是从过去中学到的一课。但是,中国的现代城市建筑教育,思想和方法一直继承了西方城市建筑体系,无法摆脱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当然,从继承中学习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研究西方。城市建设理论对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并逐渐构建了适应区域特征,当地风格,文化魅力,其自己城市的经济定律的城市建设理论,并具有时代的烙印,是今天需要紧急解决的话题。
此外,人们通常会忽略对古老和著名树木的保护,并为建筑物而随意切割。树木是无法模仿和伪造的历史和文化遗物的现实见证人。我们不应该更多地关注它吗?城市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这是没有城市规划,建筑或管理人员不应忘记或偏见的两个方面。
1)保护的对象应为文化文物,历史文物和风景景点,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来自各个历史时期。包括:历史文物和风景景点,由该州,省,城市和县各个层面的文化文物部门指定;尚未包含在文化文物保护单元中,但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文物和历史遗迹;受损但具有重建和重建文化文物和古迹的价值。
但是,在城市重建中,有时会质疑有关古老建筑是否是历史文物以及是否保存的问题。我们可以参考英国“公民信托”提出的五种标准:这是一部可以丰富环境的艺术品;它是某种建筑风格或一定时期的代表;它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这是一个重大事件,或者重要的数字在历史上是相互联系的。他们可以使周围环境具有时间连续性。
2)保护历史和文化文化的方法是根据每个受保护的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来确定保存,发展和利用方法。为此,我们首先应阐明每个受保护对象的历史年龄,文化层面,性质和特征,功能内容,能力,运输条件,空间特征和经济利用价值。并尝试从社会,文化,经济,精神,习俗和心理情绪的角度改善和发展它。
保护的一般方法包括维护,维修和翻新。通过保持和恢复文化文物和古迹的原始外观,我们可以在当时展示历史文物。翻新古代建筑以保持其外观不变,并在内部添加现代设备和装饰,以丰富其使用价值并重生。
继承并推进古代文化文物的艺术概念,并提取传统的特征和符号。罗伯特·文图里( )于1972年在美国费城设计了富兰克林纪念庭院。旧房子的飞机。温认为,旧建筑的灵魂已经被揭示,人们通过一层空框架进入庭院,真诚地感到老朋友已经去世了,精神仍然存在。营造一种安静,和平的纪念气氛。
通过继续城市的历史背景,也可以实现保护的目的。例如,在日本横滨行人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意识到,由于横滨的经济发展,大城市的一系列缺点也出现了 - “绿色”正在消失,“水”疏远了,并且是疏远的。自然生态遭受破坏会导致城市的自然稀缺。因此,在整个设计中都构思了三个相关主题细分,以记住与城市背景有关的历史。设计师创造了:绿色小径 - 郁郁葱葱的绿树,鸟儿唱歌和花朵盛开,自然的场景,成为人造环境中的绿洲; “水”的正方形 - 用水,例如喷泉,瀑布,瀑布,开水和漩涡。为了给广场一种自然的氛围,让人们摆脱城市的噪音,并获得宁静的时刻; “石头”广场 - 一个用于集体活动的露天广场,例如纪念和表演,并产生了数十位历史代表性的代表,这些图案制成的陶器块被铺在小径上或嵌入标志上,使老人有一个历史记忆,给予了历史记忆,使得给人以历史记忆,从年轻人接受当地教育,并将城市发展的历史引入客人,并给人留下特殊的印象。
3)根据不同保护对象的需求,历史和文化文物的保护范围通常被分为严格的控制区域,环境协调区和视力走廊区域。下面描述了以下内容:
严格控制的区域:指文化文物和古迹所占据的地区。文化文物和历史遗址及其环境的历史外观在这一领域受到严格保护。通常,除了维护外,必须没有任意的拆除或翻新,并且必须没有新的建筑。
环境协调区域:指的是周围的文化文物和古迹所在的环境区域,该地区位于严格控制的地区和非保护区域之间。该地区允许新房屋,但必须与文化文物和古迹并遵守文化文物协调。除了控制该区域的建筑物高度外,它还应该制定有关其大小,结构,节奏,颜色,样式和使用的规定,以便它可以与文化文物和古迹进行协调和平衡,并且和谐。此外,应考虑与街道,绿色空间等的协调内容。
第8条
【关键字】公共政策;历史和文化古城镇;保护实践;汤利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在结构和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城市建设已从传统的政府部门的中央指令模型变为多层参与模型[1]。这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大大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过程。社会发展的公平和效率已成为人们注意的重点。同时,这也使强调技术因素的传统城市规划决策模型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属性近年来已成为热门问题。在我国的许多历史和文化遗产中,除了其中一些集中在历史城市外,其中大量散布在全国的历史和古老城镇中。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加深,社会利益在历史和文化古城镇(包括土地资源)中的分布。与城市空间的利益竞争正在逐渐加剧。在保护和发展以及我国城镇一级的行政系统的背景下,保护计划和实践的最大困难不是工程和技术问题,而是政府和计划者如何合理地利用公众。政策保护公共利益,并为所有相关利益相关者创造互惠的胜利。 “谁将保护和如何保护”在保护实践中,以及影响保护实践的各种实际因素,尤其是政府,开发商和公众之间在不同时期和阶段之间的游戏规则的变化,这尤其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了公共政策在保护历史和文化城镇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1。在保护历史和文化古城镇的实践中的公共政策过程
1.1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过程。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在选择,整合,分发和实施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制定的行为守则,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并有效地增强和分配公共利益。它通常是通过法律,法规,计划,计划,计划,措施,项目等表达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核心作用和功能在于解决公共问题,协调和指导各种行为利益相关者。一般而言,完整的“政策过程”包括确定政策问题,制定政策计划,政策实施,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调整以及政策终止[2]。实际上,计划工作的本质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应对当地社会需求的机构安排[3],尤其是随着我国政治体系改革的进一步加深,政府职能已从经济建设到公共服务。以转型的形式,由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或计划将特别明显。
1.2关于保护历史和文化古城镇的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
1.2.1从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的城市空间增长主要是扩展的扩展,相应的城市规划也是一个渐进式的计划,其主要特征是扩大城市建筑土地的发展。小城镇容易受到特定危险的影响。作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要机构,政府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其价值和利益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和文化古城镇在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命运。一旦他们的决策都有任何偏差和错误,那么历史,文化古城镇的历史环境将面临结构损害,外观衰减甚至完全灭绝的危险。
1.2.2从我国行政管理系统的角度来看,镇级政府处于管理系统的末尾,是最基本的政府。因此,除了遵守国家行政管理的“一般”原则之外,它还确定它具有其他一些基本特征,即行政管理系统的水平没有主要反映在:(1)酌处权力很高。 。这种灵活性使古城政府能够更快地做出决定。同时,这也是导致决策错误的诱饵。 (2)人力和财政资源有限。作为我国基层的第一级融资,政府可以控制财政收入,筹款渠道相对狭窄。财务实力不如城市强大,并且在人力资源中也很普遍。缺乏专家支持。可以看出,在城镇一级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分配,人事建立和金融系统与城市的行政管理系统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当有更多的激励措施但不足的约束时,一个人的利益的驱动力可能是在参与保护古城镇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利用自己的特殊优势来忽略或侵犯其他群体的利益,使古老的群体的利益镇保护地方政府的寻求利润工具,因此偏离了历史和文化保护的原因。基本方向。这客观地决定了公共政策过程在历史和文化古城镇的保护实践中的重要性。
1.2.3因此,尽管古老的城镇保护规划作为技术法规存在,但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的公共政策过程可以使保护计划的运作,尤其是在特定项目的运营水平上。政策过程通常是最终确定历史和文化古城镇的保护和发展的力量。
2。汤利古镇及其保护概述
2.1 古镇概述。
2.1.1 Town隶属于江苏省武江城。目前,它的城镇面积为1.33.1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8,000。它是长江南部的著名水镇。它位于台湾湖岸和古老运河以东。它通过网络河将城镇分为七个岛屿。这是台湾湖盆地的典型古代水镇。它与东南部的318号国家高速公路连接,距机场80公里,西部Sujia的205省高速公路,距离苏州市18公里,距离武士6公里。它具有方便的水运输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它被称为“ Su Song Yaotu”。
2.1.2汤利镇的空间布局具有江南水镇的典型特征。密集的水网络和其他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汤利城镇以河网的发展作为城镇建筑的骨骼发展。通常,它的空间布局特性可以总结如下[4]:
(1)有机空间形式。由于自然因素,古城镇的空间形式与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是不规则但非常连续的。
(2)网络形的空间结构。 中的运河系统以网络方式连接和分布,使古城内景观的视图走廊具有封闭的选择性,并且内部空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更加多样化,更紧密。
(3)分化的空间函数。由于汤利()一直是官员,绅士和优雅的人的定居点,因此其空间模式受到自上而下的“计划意识”的影响,并形成了商业和住宅区分离的功能结构。
(4)均匀的空间界面。从连续结构形成的界面来看,其比例,比例和组合非常独特且保存完好。
(5)不同的空间类型。 ,Dock或等公共活动的主题空间提供了各种视觉体验和心理认知。通常,汤利的历史价值在城市空间中比在建造单位或建造综合体中更反映。此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汤利保护计划的关键之一是城市空间关系。
2.2研究结果与古城及其保护计划有关。
(1)自1980年代以来,由鲁恩·伊桑(Ruan Yisan)先生代表的一群学者开始关注江南的古城镇,对古老的城镇进行了科学而详细的实际衡量标准,记录和计划,并进行了整理并发表:朱祖,汤利和卢齐。 ,,和作为主要内容[5]。随着有效的工作和研究的加深,已经形成了江南水镇古城镇的相对丰富而系统的研究结果。其中,对汤利古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保护,保护和更新,系统与发展以及古城旅游[6]〜[10]。
(2)在保护规划实践方面,汤利从1999年到2000年为历史和文化城镇制定了保护计划。确定了不同元素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目标以及相关措施。价值要素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物质遗产,古城镇布局和景观以及无形的遗产。保护区的边界包括清朝和中国早期共和国的城镇的建设范围,以及主要河流两侧的景观范围进入并离开该镇。保护区的总面积为57.6公顷。
3。政策过程和汤利历史和文化城镇保护实践的经验
自1982年被包括在江苏省的省文化遗产保护部队以来,汤利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见表1)。在过去的20年中,改变古城镇保护体系的过程实际上一直在政府的组织之下,并参与了多个政党。古代城镇保护和发展的行为和作用,尤其是乡镇政府如何使用各种创新技术来获得各方之间游戏中所需的各种政治,经济知识和社会资源,并启动了独特的政策驱动和市场由拉力和投资驱动的古城镇保护,发展和发展的道路。回顾汤利历史和文化城镇的管理系统的变化,它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7]:
3.1 Phase 1: Area under the of ( 1998).
(1) At that time, Town was one of the of Taihu spots. It the spot model under the of the Area and was led by the . This stage on the of town for such as "One " (Tuisi ), "Two Halls" ( Hall, Hall), and "Three " ( , Jili and ) and other . Among them, Tuisi is the core of . this , Tuisi was much more than , which is an town. It also be out that due to the and in the early of and up, Town did not much.
(2) In 1994, my a tax- , and local self- , and their was from , and local began to the most force in the of town . From 1996 to 1997, the Town about 5 yuan in the of , some ( , , Luo , etc.), and built a stone at the of the spot, which was also a . The water town was built with an of 3 yuan to re- the Ting River, the three , and add Tai'an . In April 1997, the first and of was held. Town's , the for 's , and 's began to begin.
3.2 Stage 2: Rapid of under the of the town (1998-2005).
(1) In 1998, the of spots , and City the of spots, and ( and ) to the Town . From then on, the Town has the power to and all in the town. It can adopt and and by the of the town. This the and of all , the town to have the right to the main its own town area and the right to , the input of Town with its . , , local have their under the of local .
(2) , as , the Town is to do so and the of new . In 2001, the Kaida in the of spots, and 27 yuan in the form of - to build a Pearl Tower spot group, and began to and build a group of 。 At the end of 2003, Town and Co., Ltd. was , China's first " " of towns, and began to the - model of town , which was of the ( Town Asset ) and (, a of . The ) and a ( Real Co., Ltd.) broke the where the "takes over" the of towns. In 2005, Co., Ltd. was , and and 8 , on 's brand and rich to . has not of and , its have been . This model of Co., Ltd. is to the under its to carry out , and it is also based on The need to is the of and the of .
3.3 Stage 3: City's new “ and town ” (2005 to ).
Due to the rapid of Zone on the west side of Town and the of City, City, the of Town has been . In 2006, the China World Trade Group to plan and it and the " Co., Ltd." by Town and Hong Kong. for 49% of the joint , and Hong Kong 51% of the funds in . The spots by their to the joint in the form of . The pays each year spots, spot and brand image. The funds will year by year. With the help of the , and of the World Trade Group, 's and towns have its in the in the .
4. From 's , the in the of and towns
4.1 and - and upper .
(1) From the in the , it has a of and of . The of the and of Town was from the to the Town . Then, the of " and town " was , and the of the and of Town was from Town to Town and Group. While fully the for local , was also from the Town and Group. and that is by laws and is not with the value goals of and towns.
(2) in China's the with as the core have made local have both a to local and to and short-term self- (such as local and ) ,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the of and (such as land), so they have with many in the city (such as and ) [11 ]。 At the same time, my 's non- (NGOs) are weak. In this way, the of and the value of local and the . , in the and of and towns, the power and the are . the and of at , it will be to the town to make for the and of and towns.
4.2 Look - under the .
(1) In the of rapid in China, it is no to and towns in , and the plans to them must also be . At the same time, the plans of and also be are made to the and of and towns. Zone and Town a of " and town ". The the of the zone and in , the GDP of the town and jump out of the The of towns has given the and of towns room for under the .
(2) , the of and towns can only be out under the urban and . The the town and its is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town must obey the and goals of the on the other hand, needs also in the of this . Local must take into the needs of and towns, and the of their must nor the and of their . All that towns must be and at all of the , such as . Site , and other local . Only by towns and even a of can the of and towns be .
4.3 - -led and -led.
(1) In the of and towns, the role of the is . This is not only a trend of the of , but also a trend of . It the of by the in with . In the , began to and flow among to laws. In the of 's and towns, the a and a - of and and use and by , and on the one hand, it . plays its role in , and also funds for the of the .
(2) The acts in with the laws of the , and the and play roles. The and are both a and a . The needs to guide the based on and and . , the of town , which not only for funds to enter the of towns, but also gives full play to the of among all in and a more value goal and 环境。 On the one hand, the of limit and , , raise land , over-, seek huge , and the and the ; on the other hand, it and ' . , to risks, make them , ' , and under the of and , more can to the of and towns and from it 。
5。结论
The of from the in the past to how to the as the has been and paid to by more and more and in our . and towns are an part of the . From the level and from the of , we will the of the of plans under the and of China. and to out what the and town plan do, what at all , and what local adopt to the of the plan, and the and of the and town plan.操作员。
参考
[1] Tong Ming. of urban ideas [J]. Urban , 2002 (1): 4~8.
[2]刘丽霞.公共政策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庭伟.城市发展决策及规划实施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0(3):10~17.
[4]廖晓玲.历史文化环境中的城市空间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5]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1):1~3.
[6]李铁.同里古镇保护中公众利益保障策略的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王卓娃.同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实践研究2000~2005年古镇保护区建设项目及实施工作评析[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万小梅.江南传统名镇建筑环境的评价和探讨——周庄、同里调查[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9]李昕.转型期江南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第9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1。序言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现状
1.背景。当今世界,传统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国重要会议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凝聚民族精神,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成了最值得关注的话题。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结合城市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和时代要求,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城市精神,达到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的目的,再次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公众.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赵中枢表示,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提高中国文化自信,建立城市精神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足以见得,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民族兴旺有着重要意义。
2.意义。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精神,在新r代条件下显得十分重要。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真正保留住历史遗存,使其具备文化效应,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艺术、人文以及社会价值,才是我们研究该课题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柳州东门街区以及桂林靖江王城历史街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当地居民、调查有关材料,全面地收集三个历史街区各方面的材料,综合分析、作出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和决策提供依据.
2.经验总结法。通过收集以往的典型历史街区的相关参考资料,制定好总结计划;搜集具体实事,进行分析与归纳;组织论证,总结研究成果。
3.比较研究法。通过将广西历史街区与其他地区历史街区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异同点,探求各个地区间保护历史街区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
4.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报刊以及网上资料来搜集有关历史街区保护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查阅广西近年来对历史街区实施保护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对所查找资料进行比较、归因和数据统计来对如何保护广西历史街区进行阐述,为论文寻找更为充实的理论依据。
二、广西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问题
历史街区与历史街区保护:
第一,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通常也称作历史地段,一般而言,它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所构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延续的社会结构,且传统风貌相对完整的地段或区域。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概念,因此关于历史街区一直以来也存在许多分歧。
第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一是历史原真性与风貌完整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街区价值的体现在它以一个活载体的形式承载着历史发展演变,在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的过程中,不能以破坏街区传统空间格局和传统建筑为代价,破坏街区本身所具备的价值。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本身就是一个冗长的过程,我们应根据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将生态宜居考虑在前头,因地制宜地确立相应的保护策略,使历史街区既保持其原真性,又能适应实际需要,在保护传统特色的同时,能长足的发展下去,在动态的循环当中传承历史遗存。三是民主性原则。历史街区保护的每一项措施都要以满足人的精神以及物质需要为前提的。我们在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公众参与进来,“以人为本”,实现多元化的平衡。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居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只有让公众真正参与到进来,才能实现多元化的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广西主要历史文化街区背景以及现状分析
(一)柳州东门街区背景与发展现状分析
1.背景。柳州东门城楼位于柳州市城中区曙光东路的文惠大桥北端,坐北朝南,由城门和谯楼两部分组成。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广西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城楼。初建时,为护城之用,后来民间作为奉祀所用。
2. . (1)原始骑楼不再。笔者深入东门街区了解到,东门街区的原始骑楼几乎已经拆除殆尽了。由于原始骑楼大多为木质屋梁,侵蚀严重,容易坍塌,相当部分已经拆除重建了,仅剩几座老式骑楼分散而立。 (2)经济活力不够旺盛。自1994年柳州被列入国务院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柳州不断加大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效果却不显著。尽管对柳州东门街区的改造从未停止过,但经过几番改造后的东门街区却丧失了原本所具有的经济活力,笔者携调研队前往东门街区的时候发现部分骑楼正在休整,大部分店铺处于关闭状态,前来观光的游客也局指可数。 2015年底,市规划部门表示将对“东门城楼西侧院落”进行规划梳理,将东门街区打造成一个集历史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二)桂林靖江王城街区背景与发展现状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习兴趣兴趣小组参观名胜多媒体教学
教师如何激发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义的话题。中学历史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对历史事件进行讲授,教师在教学方式的内容与组织安排上,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有趣的、激情的、新颖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们才会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思考、探索和发现。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真正被掌握和运用。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搞好中学历史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努力提高专业修养,加强综合素质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发展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搞好中学历史教学的前提是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修养和较强的综合素质。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首先,掌握广博的历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这是中学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其次,教师应该具备优秀的人格特征,这样才能保证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教师的浩然正气和才华才能叩开学生的兴趣之门,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及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再次,中学教师应该掌握包括多媒体应用在内的计算机知识,具备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展多元化教学的能力。最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搞好中学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诙谐、幽默的教学风格。
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兴趣小组
组织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用学生的活动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式。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由对历史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自由组成,开始并不强制要求,随着活动的开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以提升和培养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我根据多年组织学生兴趣爱好小组的经验,认为兴趣小组的组织形式不拘一格,我们完全可以广开思路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 As an :
1.组织历史讲座,就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展开无领导小组讨论。
2.办与当前时政相关的历史方面的黑板报,如“关于的历史问题”的黑板报就很受学生欢迎。
3.其他形式,如开展历史竞赛、就某一专题进行讲演、请专家开讲座等。
这些兴趣小组的活动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充实学生的历史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引导学生参观历史名胜、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场所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亲身经历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可引导学生参观历史名胜、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场所,通过参观名胜古迹使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过去发生的事情,自然地产生对历史的感同身受,从而激发与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名胜、博物馆等,往往不仅仅在于学生观看了多少历史文化遗迹、遗物,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思维设身处地地移情于当时的历史情境,进而开动思维,从片段之中想象全部,在脑海中构建出真实的历史活动。参观之后,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访谈心得,有能力的甚至还可以培养其试着撰写小论文,内容和形式不必拘泥于一定的套路和思维,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等等,巩固参观效果。
四、指导学生就某一历史专题开展辩论
辩论赛具有竞争性,符合中学生内心深处争强好胜的心理。而新版教材中也提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思辨能力”这一方面的要求,如设置了“学思之窗”“问题辩论”“探究学习、总结”等,让学生不只是满足于对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记忆,还要懂得思考和探究。根据这一思路,教师可指导学生就某一历史专题开展辩论,借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专题展开辩论赛,可以在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归纳整理材料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与专题有关的广博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适当插入漫画、视频等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历史教学方式无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一大环境的影响。有些历史知识,用单纯的讲授法进行授课,往往会显得生硬、枯燥,如果辅以多媒体进行教学,把一些难以口传的知识转化为图片、视频、音频、幻灯片等,以立体、动感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则会起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比干巴巴的口头描述强得多。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漫画的运用值得重视。漫画因其贴近现实,直观性和可读性强,诙谐幽默,讽刺尖刻,表现形式生动形象,适当地运用在中学历史教材中,能够增强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加人文素养积淀,使学生在开怀一笑中认识事理,启迪心智,起到“一举多得”“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有些内容已有名校教师的经典讲解视频流传,甚至有高校历史学教授做过专门论述。我们可以适时播放适合学生阅读的电影电视、纪录片,适当插入《百家讲坛》中等视频,使这些材料“为我所用”。这些视频最好能与学生现在学习的历史知识有关,以便加深学生有关历史方面的记忆。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师应努力提高专业修养,加强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观历史名胜、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场所;指导学生就某一历史专题开展辩论;运用多媒体教学,适当插入漫画、视频等内容,激发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
[1]张桂芳.兴趣、体验、探究、反思――谈新课程实施中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2]吴越.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
一、历史文化遗产的界定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受到污染与损害已经触目惊心。人类的生存环境,除了直接面临着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的威胁外,还存在着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与此相对应的以商业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旅游资源开发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文化遗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以致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根据公约规定缔约国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由缔约国申报,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称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种类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属于以下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 Ruins.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是古代的东西,是经历了百千万年而至今仍在的东西,是没有备份,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历史文化遗产应该以保护为主。
我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于次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1999年lO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至2008年7月,我国已有37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成为了全世界共有的财产。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正在申报和未提级申报的历史文化遗产,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典型的历史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点,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样需要我们进行保护。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悠久历史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体。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云南丽江古城经历了7级地震还基本无损,后被评为世界遗产。这个地方得到了保护,全世界人民逐渐都会知道。反之,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有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或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历史遗存丰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人类发展历史,喻古明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意义。在历史科学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古建筑、构筑物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我国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代(公元年)大业年间(公元605 18年), It has a of 1400 years.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桥高7.23米,1400年的历史,赵州桥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所以它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跨径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此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奇迹,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诚然,也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人们还不清楚其科学原理,需要我们去探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发展旅游经济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这些人类前进中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之加强保护,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历史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依托于旅游资源,除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旅游资源外,更离不开人文旅游资源。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而迷人,它吸引着无数的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游憩、观光、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相关历史知识的 place.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马俑及众多明清皇家陵寝等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小小的周庄,年旅游收入达2亿元。可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客体就会存在。
(2)用经济价值去直观地表现人类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我国人文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很大。保护好这部分旅游资源,能更快地发展旅游经济。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能提升旅游资产的价值,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旅游资产价值。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国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得好的地方,旅游业就发展得好,旅游资产价值提升得多;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平遥古城、周庄古镇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好,其旅游资产价值提升的快,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带动本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品位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和持久发展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激励力,中国拥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O项,居世界领先地位。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国家文化形象,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文化是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留存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全球《2l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被重视。在多年的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很多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上世纪几次大规模建设,使许多传统历史文化遗产遭到摧残和破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加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观念上的轻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也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不利,存在很多问题。
三、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难达共识。虽然社会总体上
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存在差异,导致认识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如在城市建设中对一些古迹遗址的去留问题上,在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景观要不要新建的问题上意见相左。这种状况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因为缺乏共识而难以处理。
2.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碰到历史文化遗产时,讲不清道不明,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本没有调查、登记,更谈不上公布文保单位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
3. “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只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程度令人堪忧。尤其在一些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历史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到破坏。襄樊宋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更新,势必要拆迁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时下古老的北京也遇到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要不要留存,怎样协调好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我们不能为了开发商的需要,为了出卖土地,筹集资金,把一些古建筑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遗迹毁掉。
有的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造成历史文化遗产严重破坏。一是为了迎合旅游热,不惜以拆毁传统历史街区为代价,而后又制造出了乃至异地开发出一系列替代品,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沦为“假古董”。
4.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不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为什么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许多地区领导,甚至最基层的领导一句话就能化为乌有。就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管理,而是权大于法。
5.保护资金的匮乏,专业人才、技术的匮缺,直接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由于没有专项的保护资金,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处于自然消亡状态。尤其是贫困地区,文物专业干部仅一、二个人,连日常开支都很难保证。缺少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保护人才队伍,同时缺少过硬的保护技术,何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呢?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积极宣传,更新观念,加强全民保护意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各级政府和每个市民的神圣职责。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让每个公民都能自觉珍惜爱护文物,并且要加强舆论监督,有了群众支持和舆论支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2.提高全民素质与法律保护并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城旅游刚刚兴起时,各个长城景区普遍遭遇了一次“毁容”高峰。从八达岭瓮城西门登上长城,分别沿南北两侧依山而上的长城边走边观察,看到这段3000多米的长城上,凡游人伸手能及之处,几乎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鲜文,以及难以辨认的字词,刻得密密麻麻。这些字不仅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面貌,有的字深达半厘米,已伤及墙体。长城乃中华民族的象征,此举严重破坏了民族形象。所以才有中国长城学会与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起的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方案征集活动,消息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为长城保护献计献策。近十多年来,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强,刻字破坏行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文化遗产不仅要由一系列行政法规来保护,而且要用刑法等法律来保护。对于严重损毁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应规定为犯罪,应给予刑事处理。
3.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保护是前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旅游资源开发,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不可再生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离不开的客体。一旦被破坏便永久消失了,也就谈不上长远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绝不能对开发急功近利。在保护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国家相应的保护法规之外,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与自身环境、条件相符合的办法。多借鉴浙江兰溪的诸葛村(八卦村)的做法。还可以对实物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实施限人限时地开放参观,西藏布达拉宫就是这样的。甚至可以不对外开放,只对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开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这些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会日益增加。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要意识到这些资源是潜在的、不断升值的资本,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即使当下受条件所限无法立即进行开发,也要积极予以保护,可利用其他产业先行发展,待时机适当的时候,再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予以转换。
4.摸清家底,搞好保护规划。去中原地区旅游,当地人会自豪的对你说:“你拿把锹,随意挖几下,就有可能发现宝贝”。虽然是笑谈,但还能反映出因文化积淀深厚,本地人引以为豪的心态。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提示我们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心中有数,搞好勘探、摸清家底,以便于规划和保护。
前面提到北京胡同四合院,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应积极修整并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但要处理好个性文化与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关系。现在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丽江古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得不错,但古城内一个商店接一个商店,文化氛围不浓,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这是令人遗憾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护城市的全部,它的保护范围、内容与要求要通过城市规划来细致确定。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关系,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色调上相协调,使整体格局达到和谐,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严格控制文化遗产保护区、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过量的不适当的经济开发、旅游开发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点建设。
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妥善协调。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平遥地方政府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古城保护规划;第二,实施古城居民搬迁工程;第三,全面加强古城基础设施建设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麻扎;巴合西;萨满教
“麻扎”是阿拉伯文“Mazar”的音译,原意为“访问”、“探望”意思,维吾尔语中转意为“圣灵之地”、“伟人之墓”,主要是指伊斯兰教显贵们的陵墓.麻扎朝拜在维吾尔族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南疆农村,麻扎朝拜已成为维吾尔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麻扎被人们看成为攘灾避祸、倾诉痛苦求医治病、拯救灵魂、寻求欢乐的场所。新疆的麻扎随着人们的生产方式而形成了各方面的组成部分。许多学术著作中关于麻扎的概念与伊斯兰教圣贤们的陵墓紧密联系在一起。
1 麻扎建筑的形式
建筑是社会意义的一种载体,是从物质上表现特定历史时期核心观念、目标和情感的方式。[1]麻扎作为维吾尔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筑也具有各种的形式。不同的宗教文化,不同的年代的麻扎建筑有所不同。麻扎的外观和附属建筑都有所不同,一般由圆顶型的墓室,礼拜寺、罕尼卡等组成。[2]塞尔江・哈力克在“交融的趣味--浅析哈密三座麻扎建筑的风格演变”论文中说“新疆麻扎数以千计,家族麻扎尤具历史地位,其中著名的有霍城秃黑鲁・帖木儿土陵、喀什阿巴霍加麻扎、哈密土陵等。整体考察新疆伊斯兰建筑,回族聚居地的中国传统木结构风格、维吾尔族聚居地的中亚生上砖混结构风格是两个最为突出的代表。”[3]
2 麻扎村
作为传统的人民居住空间,古村落大都包含着悠久的历史,是历史的微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美学、建筑、科考等价值。作为最重要的传统文化旅游地之一,古村落正正在面临瞩目与追逐,成为了新世纪旅游热点,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乡上建筑是民居的主要形式。在新疆麻扎村广泛的位于。 1997年保罗・奥利弗在们日_界乡上建筑大百科全书》中指出:“任何形式的乡上建筑都可以按照特定的需求而建,并与促生它们的文化背景下的价值、经济及其生活方式相适应”[4]。 19世纪以来,麻扎村一直吸引着德、英、日、俄等国旅行家和探险家的目光,被称为“中国西部最神秘的地方”。 [5]李欣华在《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这一论文中指出“特的宗教历史、民俗和独有的神秘性,使麻扎村开展古村落旅游的潜力异常巨大、优势相当明显”。 [6]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的学生沙代提古丽・买明在毕业论文“麻扎与维吾尔族麻扎朝拜”中以吐峪沟麻扎村为例在吐峪沟麻扎村的地理位置,朝拜仪式,麻扎村朝拜的变化及麻扎村朝拜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比如:布施仪式、油炸食物放烟仪式、扎彩条(旗)、除秽术、洞里念经祈望等等。 [7]
3 麻扎与萨满教
萨满教是一种自然的、原始的多神教,其内容是以“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观念为基础,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个部。 [8]萨满教在古代新疆各少数民族中流传的时间比较久,长期支配着先民们的精神,形成了有着民族特色的观念和习俗在与外来的宗教文化而融合的过程当中,以另一种变体的形式而出现在我们面煎而剥离这种文化现象对于识别原有文化、风俗和习惯都有着不可缺少的意义。周得华《浅谈麻扎朝拜中的萨满教遗存因素》(2011)指出萨满教在新疆古代民族中的影响。高琳的《麻扎朝拜中萨满文化的生存及原因探析》一文中指出维吾尔族独特的麻扎朝拜活动,可以视为萨满教自然崇拜、先祖崇拜和伊斯兰苏菲派偶像崇拜的一种混合体.在维吾尔族麻扎朝拜活动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萨满教遗迹[9]。
4 麻扎与妇女的生育观
麻扎朝拜是维吾尔族妇女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热依拉・达吾提在《维吾尔族麻扎的功能职司及其演变研究》说到“传统社会里,妇女们的言行平日里受各种各样的伊斯兰教教规的限制。她们不能轻易走出家门,不能参加公众活动,长期处于某种程度的心理压抑之下。麻扎活动则给了她们一个“合理合法”的机会参加娱乐活动”。 [10]子求子习俗在维吾尔族中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突厥、回鹃时代对萨满教乌弥(Umay)女神的崇拜。乌弥为突厥语的音译,是突厥萨满教中的保护神和生育之神,地位仅次于男性化的保护神一腾格里(T angri)而凌居其他众神之上,享有很高的.从维吾尔族的其他生活习俗里也可以窥见对乌弥崇拜的痕迹[11]。维吾尔族原来是游牧民族以后把生产方式改变定居了,在游牧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