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仁熙:乌镇的梦
姚仁熙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是台湾建筑界的领军人物。他设计的乌镇剧院和水月剧院获得了 2013 年世界建筑奖 (WAF 奖)。2014 年,他被任命为美国建筑师协会 ( of ) 荣誉会员 (FAIA),成为台湾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建筑师。
2015 年,“大源建筑车间”成立 30 周年。经过 30 年的经验,“大源”现在是亚洲最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作为“大元”的掌门人,姚仁熙也成为了一位在两岸乃至国际建筑界享有良好声誉的建筑师。
乌镇剧院
谦卑地对待大自然
初夏的北京,在中国圣公会教堂的圆顶下,姚仁熙走在他自己设计的模型前。他相信“任何人类的努力都无法与自然相抗衡”,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经常绕过几棵树,与一座山相吻合。在他的介绍中用几句话,30 年的设计生涯,与自然的谦逊互动,就像一根线贯穿始终。
“唐敖”是姚仁熙嘴边的两个字。“唐”是你打开门就能看到的空间,“奥”是你看不到的地方,“那就是,那不可言说的神秘之物”。「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兰阳博物院、乌镇大剧院、水月道场、台湾高铁新竹站......对“淨”的探索贯穿了姚仁熙的所有作品。
1985 年姚仁熙的建筑工场在台北开张时,还没有电脑,他就用铅笔画画,用橡皮擦批改,“有时 30 次,直到纸破了,才用胶带粘上去。”
在姚仁熙看来,“建筑是一个有趣的行业,你可以用一些可以掌握的材料,用一些现有的或自己发明的技术,创造出你心中想象中的东西。”
因为对“斌”的执念,姚仁熙的想象力遥远无阻。在设计台湾高铁新竹站时,他想到了一张略微折叠的名片。他设计了法鼓大学,坐在教室里,外面是树林和山脉,大学建成后,设计师自己也想成为一名学生,“因为它太美了”。”
现已成为地标的兰阳博物馆是一座获得过许多奖项的建筑,必须先乘电梯到顶楼,然后慢慢走下去,踏上电梯的第一级台阶,经过精确计算,可以看到龟山岛,缓缓升起,景色一一展开。
一开始,姚仁熙以为这栋楼会建在一个小渔村里,他喜欢那种“没人去”的感觉,没想到建成后会成为热门景点,光是门票收入就能应付开销,于是感叹“不知道该不该开心”。
至于陆可经常去的“水月道场”,则是“尧的想象”的一次小宇宙爆炸。道场建成后,法师们经常向他抱怨,有很多游客来到这个纯净的地方。
除了建筑风格,姚仁熙更关心建筑使用者的内心想法。在设计魏阁小学的建筑时,他走访学校,询问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室,结果收到了一堆儿童作品。校园周围环绕着七棵榕树,他将这些榕树融入了学校建筑中。最终结果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像他们坐在树下一样。”
“用户与建筑之间的互动是建筑师最大的乐趣。”让姚仁熙高兴的是,新教室建成后,每次下课,虽然只有10分钟,但老教室的学生总是会一口气冲到新教室,从头跑到尾跑户外楼梯。
水月道场的外观
乌镇 梦想成真
“建筑是情感的容器。”姚仁熙强调,地方性是设计的基础。在他看来,从事建筑工作的难点在于“油画破了可以改动,建筑师完成了模型,但仍然不知道什么是真品,仍然很难想象当比例尺放大 100 倍、200 倍时的结果。”
虽然他不喜欢随时随地被叫到,但不知为何,2010 年 3 月 15 日,赖声川导演让他第二天飞到乌镇,设计一座现代剧院。考虑了 1 分钟后,他答应了,结果,“我去了,发现它很有趣。”
对于姚仁熙来说,拥有 1300 多年历史的乌镇就像一场梦。江南的水乡大多是两层楼,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剧院并非易事。如何让尺度、色彩、材料与环境相协调,姚仁熙已经“深耕”了很久。
大剧院位于西扎主街区外的桃树地上。西门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对几何形状特别偏爱的姚仁熙坚信,“唯一能用来定位人类在宇宙中的,就是几何形状。他再一次浪费了他的想象力,这次是两个省略号,但它很复杂,“因为它是斜的”。
一株莲花激发了他的灵感。这两个剧院和 一样,“背靠背”共享同一个舞台。在正常情况下,剧院由隔音墙一分为二,必要时打开隔音墙,将两个剧院合并为一个。
困难来了,因为剧院的立面不是一个平坦的表面,“而是一个扭曲的表面,每两米的玻璃之间就会转动四度,外面的每个木框都是不同的。”
“乌镇总设计师”陈向宏贡献了多年来收集的旧椽木架,姚仁熙全部用完,“庞然大物”最终与老城区融为一体。黄昏时分,夕阳在剧院的映衬下镀金,一切都如梦似幻。远眺江流,毫无违和之情,仿佛原本就是水乡的一部分。
除了剧院的功能,姚仁熙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婚礼方案:婚礼参与者先坐着看一场好戏,然后拉起舞台,男女主角出现,仪式结束后,摆好餐桌,宾客走上舞台,享受婚宴。
因为风格独特,乌镇大剧院被网友宣传为“中国最美剧院”,甚至有媒体表示可以与悉尼歌剧院相媲美。
“戏剧是一件华丽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我们在看一个假的东西,但我们却把它当作真的一样看。”乌镇的一个梦,姚仁溪至今仍被它所困扰。“梦是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的如此理想的情况的描述,它发生得如此美丽,仿佛它不是平凡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或许是一种灵感,作为地标性建筑,乌镇大剧院迎来的第一部戏是赖胜川导演的《如梦似梦》。赖胜川也称赞了他的朋友,说姚仁熙在乌镇大剧院再次证明了自己是国际大师。
水月道场内部
用建筑讲述故事
有人说,好的建筑是从地下长出来的。空间的管理就像酿酒一样,在姚仁熙的设计中,许多故事随着建筑慢慢酝酿而成。
法鼓山创始人盛言法师的水月道场是尧氏家族经常被提及的杰作。当被问及他对未来寺庙的愿景时,盛言法师说,他已经“见过”定中寺,就像“水中月亮,天上花花”。
接到这六字命令后,姚仁熙一个月没睡好,最后把草图和模型拿给法师看,法师低头说道:有点像。
佛经的呈现是姚仁熙一直着迷的事情,因为“即使你看不懂,你也会感觉到有什么感动的东西”。“而且,”中国人为《金刚经》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我们发明的印刷技术。”
在二楼的墙壁上,他刻下了整本《金刚经》。大殿内侧刻有《心经》,随着光线的变化,大殿内的字体会移动,仿佛为大家揭开了无声的方法。
“这个场馆有一种特别的气氛,很多人走后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一旦到了那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整个人都会安静下来。”
水月道场的宁静与红尘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十几岁的顽皮男孩进来后可以安坐很久。姚仁熙说:“西方建筑界有句话叫'loci',这个地方有一些特别之处,不仅仅是混凝土、砖块、石头等,连空气和云都不同,就连僧侣穿的衣服都有点山本耀司[日本时装设计师]的味道。”
窗帘、蓄水池、经文......水月道场凭借恰当的表达方式赢得了 2013 年台湾建筑奖。无风时,正殿清晰地倒映在水中,当风吹水晃动时,水中的倒影被精心协调。坐在岸边,很多人都不愿意长时间离开。
一位比丘尼捕捉到了水月道场的这一刻:在一个完全无风的早晨,倒影与实体无法区分。
“东方人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其实是自己的投射。”当佛教谈论灵性修行和清醒的心时,所有的外部世界都与投射在自己心中的世界相同。姚仁熙说。
除了设计,姚仁熙还翻译了几本灵性书籍,其中几本已经登上了畅销书榜。尽管如此,他还是开玩笑说,他的“游泳池”和“心态”就像“台风一样”。
令他遗憾的是,盛言尊者没有看到道场的完成。有人安慰他:其实他一大早就看到了,而且他正处于“决盘中间”的时候。
在解释年轻学员的疑惑时,姚仁熙的建议是 make(“假装”)。他建议把建筑当成副业,“假装”是建筑师,做副业不会那么痛苦,而且你可以放弃很多烦人的事情,比如甲方很操蛋,你可以很别致地说,我不会做。有了副业的心态,你可以在建筑方面做得更好。
至于生活中“无用的工作”,他说这些并不浪费,“就像海滩上的脚印,当你走路时,你不会觉得当你回头看时,那些脚印一定是连贯的。”
显然,姚仁熙是一个非常善于与自己相处的人,有一段话显示了他的“老底”:“设计基本上就是一个与自己不断诚实对话的过程,因为说话的人和倾听的人是一样的。我认为与自己交谈是一切的中心。”
兰阳博物馆
今日中国:为什么设计界有这么多不对称的作品?
姚仁熙:我觉得可能没关系,中国人讲因地制宜,寺庙和皇宫有一定的规定,大部分还是对称的,但也有一些正式的建筑,重视所谓的因地制宜。大自然并不到处都是平地,即使是平地也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比如河流流经它,风向、太阳等都是不对称的。因此,对称性并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
《今日中国》:大源的 30 年是否达到了您的预期?您可以分享哪些核心经验教训?
姚仁熙: 没什么期待。生活很难预测,我们怎么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
从更纯粹、更个人的角度来看,(大元体验)就是如何营造一种纯粹的心态来从事创作。我们的创作中往往会有很多 “打断”,或者说是一些 “自我打断”,而自我打断是最麻烦的。要沉淀这些事情,让你的思维设计处于清晰的状态,并不容易。
今日中国:修心能消除这些干扰吗?
姚仁熙:所有古代书画家,写字、画画都是在修心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锻炼。
《今日中国》:第一次涉足建筑的机会是什么?
姚仁熙: 还是很感兴趣。我对艺术和建筑感兴趣已经有很长时间了。那是一个缓慢匮乏的时代,当时的台湾也很贫穷,对未来没有太多的想像。我们的父母在没有太多限制的情况下抚养我们长大,让我们的个性自由发挥。我的第一个选择是学习建筑,从更实际的角度来看,我应该学习电气工程或攻读博士学位,但我的父母鼓励我这样做。在家上学给了我一种自由感,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在我们那个时代,没有信息这样的东西,也没有例子。你现在在网上不是能知道很多,所以我们的时间属于一种轻松被动的生活状态。它也很好,不紧张。我认为年轻人正在努力工作,现在更加紧张。
《今日中国》:您提到您有野心要传达一些不可言说的东西,但“不可言说”到底是什么?
姚仁熙: 怎么说呢?例如,在 Dojo 中,如果你在里面,你会感受到某种氛围,或者每个人都会觉得进入后自己的心情会平静下来。
今日中国:“大元”的英文符号一边是“Art”,一边是“科技”,这两者似乎并不“匹配”,如何协调它们呢?
姚仁熙向现场观众介绍了“台北故宫”南院的设计思路
姚仁熙: 不管用吗?这是一个很好的匹配。在建筑上,它们就像鸟的两只翅膀,一只缺一不可。在技术上做到极致是一种艺术,没有技术就很难表达艺术。如果你想舒适地翱翔,你需要平衡这两者。我们说这是两件事,但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今日中国:你的作品中有很多东方元素,你似乎不是故意使用它们。为什么?
姚仁熙:有意是创造的障碍,无意是自由的状态。你有个直觉想用它,然后你分析你是否应该用它,这杯水就变得浑浊了。
今日中国:优秀建筑师的标准是什么?
姚仁熙:自由自在,心里不用担心自己。
《今日中国》:精神实践如何影响您的建筑工作?
姚仁熙:说修行太严重了,太严重了。每个人,比如在街角修理皮鞋的工匠或木工师傅,都可以说是在工作和努力工作的时候在练习。忘掉很多世俗的烦恼,这些烦恼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短暂的,想办法延长这种纯真状态。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可以只为了赚钱而努力工作,也可以以集中简单的状态饶有兴趣地做事。无论你走哪条路,你都必须在时机成熟时 “走”,所以没有什么可比的,而且在结账时都是零。你为什么不做点有趣的事情呢?
今日中国:除了设计,你还翻译了那么多书,比如《正确的意见》和《不是为了快乐》,哪一本比设计更有意义?
姚仁熙:我很高兴听到很多人告诉我,《正见》是他们接触佛教的入门书。这可能是有益的。来看我家没什么好处,最多拍两张好照片就好玩了,但是如果我花点时间翻译对人有好处,那对别人也会更有好处。
姚仁熙
姚仁熙,大元建筑与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和建筑师。他于 1975 年毕业于东海大学,并于 1978 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硕士学位。汇源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于 1985 年在台北成立,并于 2001 年在上海成立,该公司发展迅速,已成为亚洲最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1999 年,总部位于伦敦的《世界》杂志称赞许大元是“台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务所”,姚仁熙是“在引领台湾建筑界创新的重要角色”。2000 年获得远东杰出建筑设计奖,2002 年获得第一届 WA China 建筑卓越奖,此前曾多次获得台湾建筑师杂志奖。2014 年,他被授予美国建筑师协会 ( of ) 荣誉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