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旁边,张大千曾经住在这条小巷子里。
罗仙胡同是紧邻府右街和太仆寺街的一条小胡同。据说原名罗泉胡同,后因外观不美观,改名为罗仙胡同。胡同位于北京古城核心区,历史悠久。大画家张大千曾在此居住,并在艺术园中留下了许多雅事。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名闻全国。 1930年代移居北平,1936年在府右街罗仙胡同16号购买了一套四合院,当时住在城外的颐和园和城内的罗仙胡同。他往返于他们之间,读书画画,结下了广泛的友谊。
北平艺术名人众多。张大千与齐白石、黄宾虹等人交往讨论,并到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馆临摹古画。许多名人也成为罗仙胡同16号的客人。
最新北京地图(解放版)中的罗仙胡同
从府右街拐入罗仙胡同。如今的罗仙胡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胡同长约200米,分为两段。它先走向东西走向,然后转向南北走向。这种形状可能就是胡同得名的原因。
罗贤胡同1997年和2019年地图
胡同西侧已改建为建筑物和单元大院。仅东侧还保留着一些庭院。部分临街院落已修葺一新,素砖墙、红漆门、门墩。
罗仙胡同南北段,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巷子里的巷子只能容一个人进出。尽头有两户人家,罗贤胡同16号和18号。由于门牌号在过去和现在经常发生变化,因此无法确定是否是当年的门牌号。
问过这里的居民后,他们说:“我没听说有什么名人住在这里,附近曾经有一座大寺庙,这片地区恐怕与它有关。”绕着巷子走了几圈,确实可以看到了。老房子的屋顶有好几个,但大多已被多户住户占用,难以辨认其原貌。
罗仙胡同东西向一段,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站在巷口,我不禁想起了70多年前这条巷子的往事。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张大千被困北平。同年底,张大千画《三十九岁自画像》。画中,他留着长须,神情庄重,头戴东坡帽,盘膝坐在松树下。
画上附有张大千题词:“十年破冠,峨眉不畏酸冷笑,留图留后观。久游者渐悟。”谋生难,回乡难见人?”画作和歌词都描述了他自己的愿望。
张大千三十九岁时的自画像,作于1937年。
1938年,日本派汉奸劝张大千出任伪职,被张大千拒绝。他乔装逃离北平,前往青城山、敦煌等地,开始了艺术人生的新阶段。
关于罗仙胡同,你有哪些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