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新展《常春藤门下》呈现齐白石珍品
徐渭是明代文人写意画大师。其画风对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郑燮,以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记者获悉,继“奇葩上的常春藤——徐渭书画作品展”之后,绍兴博物馆与湖南省博物馆近日联合推出“常春藤下——齐白石珍品展”湖南省博物馆藏”,徐渭五百年系列展之一。展览分为“一山一谷不言而喻”、“老平用我家的方法”、“年轻人不那么漂亮”、“一花一叶横扫红尘”五个部分》和《挣脱汉族刻板印象》,展示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齐白石作品。精美画作65幅(套),印章10枚。这些画作涵盖花鸟、山水、人物,涵盖早、中、晚期,生动直观地展现了齐白石艺术的演变过程。
齐白石(1864-1957)
齐白石,原名春植,字卫青,又名兰亭,后改名黄,字宾生,字白石,借山诵经堂的主人,三富翁。百石印等
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当过木匠。 20岁开始凭《芥子园画册》自学绘画。 50多岁时,他毅然进行“衰变”,创造了“红花墨叶”的写意花鸟画风格,成为20世纪最著名、最具创造力的画家。和有影响力的中国画大师。
湖南省博物馆作为齐白石故乡的重要博物馆,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齐白石作品及相关藏品,能够全面、完整地展示齐白石绘画艺术变迁的完整脉络。据主办方介绍,展览分为五个类别:“一山一谷不言而喻”、“老平用我家的方法”、“年轻人没有这么好看”、“一花一草” “一叶扫红尘”和“冲破汉人刻板印象”板块展出了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齐白石精美画作65件(套)和印章10枚。 展示。这些画作涵盖花鸟、山水、人物,涵盖早、中、晚期,生动直观地展现了齐白石艺术的演变过程。
展会现场
据说每一座山每一个山谷都是断层(早期1882-1918)
齐白石早年当过木匠。 27岁后拜胡沁园、陈少凡等人为弟子,开始正式学习诗书画。后拜清末著名学者王开运为弟子,得以进入湖南乃至全国文人圈。
在此期间,齐白石云游四方,“五去五回”隐居十年,提高了自己的技艺和修养,开阔了眼界和心胸。正如他的私人印章所说:“每一座山每一座山谷都是断层,我说这是一个错误。”齐白石对自己的艺术才华相当自信。
他早期的绘画构图传统,色彩淡雅,画面简洁自然,充满生机。他的个人特色开始显现,成为当地著名的画家,为他日后成为大师奠定了基础。
山水屏风四幅之一,纸本设色,高79.6厘米,宽24.3厘米。湖南省博物馆早期收藏。
四个横向屏幕中的两个。纸上的颜色。高 79.6 厘米,宽 24.3 厘米。湖南省博物馆早期收藏。
四个横向屏幕中的三个。纸上的颜色。长 79.6 厘米,宽 24.3 厘米。湖南省博物馆早期收藏。
四个横向屏幕中的四个。纸上的颜色。高 79.6 厘米,宽 24.3 厘米。湖南省博物馆早期收藏。
这幅《山水四屏》构图完整,充满生机。它描绘的是乡村生活的场景,也可能代表钓鱼、木工、农耕和读书的主题。第一条赛道的主体是山边的一大片稻田。下面是一位农民牵着牛群到田埂上。第二幅描绘了一个人在山里钓鱼的场景。第三、二行的主体部分都是山峦叠翠,下面描绘的是一个人挑柴过山下小桥的景象。第四座山蜿蜒曲折,山脚小屋里一个人可能正在读书。整体笔法较弱,应仍处于初级阶段。比如山体的剥落比较粗心,树干上的线条扁平,无法表达结构。题名的书法也比较稚嫩,何绍基的风格并不明显。相比较而言,应早于《齐白石全集》《龙山七子》(1894年)中最早的有年代的山水画。
齐白石·龙山七子
纸本山水卷轴 设色 长124厘米 宽60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早期藏
《山水卷》描绘了秋天武将怀抱琴童过桥探亲(或归乡)的情景。近景是一片由不同种类的树木组成的小森林。树下是一个大坡岸,岸边有两个人影。左边是一大片水域。中间的镜头是一座依水而建的房子,柳树成荫,房子里依稀可见一个人。远眺,群山巍峨,瀑布从山上流下,山顶露出平台。纵观整幅画面,构图、笔法都是合乎规律的。山体由长长的麻点和苔藓点组成。树叶上运用了几种不同的画法,富有变化,色彩清丽秀美,笔法纯熟。
景观轴的一部分
此图与《山水四屏》都是齐白石研究当时画坛盛行的山水画“四王”的例子,画画也遵循同样的步骤。后来他放弃了这种风格化的绘画方式,转而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因此,他在山水画领域也独树一帜,为后世开创了新的画风。
临摹大墨荷扇八把 纸本水墨 纵18.2厘米 横28厘米 1901年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是白石最早见到的模仿八大山人的作品。签名中提到的郭武庄祠堂,应该是湘潭郭仁章(保生)的父亲郭松林的祠堂。齐白石当时在郭无庄祠做客,很高兴看到八大山人的原作,便临摹在胡先璞的扇子上。龙工《齐白石传》《胡仙家谱书信》图十二曰:“……昨日从□□故居送来一个精美的盒子,我用八大山人墨迹原作和荷花抄本来答。我觉得干地永宝用的很厉害,所以我也代干国抄了郭老先生的字。 完全的。”
其中,该扇上仿制八朵大型墨莲,与该扇的画作及题名一致。信中提到的画应该就是这把扇子(参考《齐白石全集》)。
仕女图 纸本设色 纵85.5厘米 横43.8厘米 1901年湖南省博物馆藏
画中女子身披斗篷,手捧梨花,头微仰,姿态端庄。人物五官与《黛玉葬花》中的人物相似,但服装少了一些夸张,多了一些优雅。这幅画作于辛丑年(1901年),当时齐白石37岁,正值长途旅行前夕。此时,他从事专业创作已近10年。他常年读书、写诗、练书法、作画,感染了更多的文人。气息。
齐白石·黛玉葬花图
凌霄花卷 纸本设色 长134.8厘米 宽32.8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早期藏
《凌霄花卷》是一部写文结合的作品。凌霄花的藤蔓写得比较粗犷有力,而花叶则先上色后勾勒。可见此时齐白石的线条功力得到了加强。绘画的感觉不再费力。与工整的花朵相比,叶子的轮廓更加随意、自由。在构图上,他强调现实与现实的对比。老人从左侧斜出,花朵集中在画面的右上角,仿佛露出一角,颇有趣味。此画充分体现了胡沁园的花鸟画观:“山石要细,树要曲,鸟要活泼,手要熟。构思、布局、笔法、设色都要有分寸,一切都要一致。规矩。”这幅画虽然称得上精美,但更多的是一种装饰的趣味。
纸本山水卷 设色 竖75厘米,宽40厘米 1909年湖南省博物馆藏
1909年初至1909年夏,齐白石第六次前往广东钦州,为郭宝胜作画。这期间他去了东兴,这幅画就是当年在东兴画的。时间、地址与齐白石《纪元日记》(参考《齐白石全集》)一致。
这幅山水画的风格与齐白石30多岁时的风格相比发生了变化。构图简洁、简洁。近景左侧有一块山岩,旁边有一座庭院小屋。屋里坐着一个人,院子里有一棵大树,还有一个中地。那是一片朦胧的山脉,远远望去是一群高高飞翔的鸟儿。笔墨也趋于简单。山只用淡墨勾勒,又用淡墨填满。箔条中风的情况很少。远处的山峦仅用淡墨色块来表现。画树也是同样的道理。树干以两笔画出,树叶则有浓淡变化。笔画突出显示。整幅画有一种文人戏的感觉,可见八达、金农山水的影子。在旅途中,齐白石在与朋友的交流中,临摹了更多明清名家的作品,并很快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景观轴的一部分
鱼乐(局部),纸本水墨,纵23.8厘米,横93.5厘米,1915年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鱼乐(局部),纸本水墨,纵23.8厘米,横93.5厘米,1915年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鱼乐(局部),纸本水墨,纵23.8厘米,横93.5厘米,1915年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这幅《鱼喜图》描绘了大大小小二十二条鱼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姿态各异,造型栩栩如生。其中最大的鱼翻白眼,这是对八大山人画法的致敬。这一时期的齐白石深受八大家的影响。他后来赋诗云:“常春藤雪遥凡人,老佛晚年独才,但愿酒泉为走狗,三家人来轮下”。其中,雪即是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鱼
展会现场
老平用我自己的家庭方法(改革时期1919-1928)
由于文人画冷疏的画风不为人所喜爱,齐白石听从陈师曾的建议,怀着“老平用我自己的方法”的信心,进行了十年的“变法”。
展会现场
没有哪个年轻人有这么好看的(鼎盛时期1929-1948)
“十年变法”后,齐白石大器晚成,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此后的二十年是他绘画的鼎盛时期。
展会现场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一花一叶扫尘世(后期1949-195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九十多岁的齐白石仍然保持充沛的创作精力,不时创作出代表作。
展会现场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挣脱汉族刻板印象(“敢创独特”篆刻风格)
齐白石的篆刻史几乎与绘画史相同。他一生刻下无数印章。他甚至认为自己在篆刻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绘画。
展会现场
除了一幅幅真实的笔墨画外,展览装置艺术利用3D打印技术,以现代科技生动再现齐白石名画《墨虾》的意趣,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
(本文部分内容根据绍兴博物馆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