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与徐霞客同行
今天我们和徐霞客一起旅行
刘汉军
2024年5月19日,是第十四个“中国旅游日”。 2011年,根据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徐霞客研究者和“霞客迷”的建议,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每年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5月19日,是余下的《徐霞客游记》开始的日子。选择这一天是为了纪念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伟大先驱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明代旅行家、科学家、文学家。感谢徐霞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用心灵拥抱自然的机会。
今天,让我们和徐霞客一起同行。
和徐霞客一起旅行,我们能看到什么?
时间回到公元1607年春末。 20岁的徐霞客告别了鸟飞草长的家乡江阴。他第一次游览天台山,第三次游览雁荡山。他以家乡为中心,以江浙为半径,开始了自己的自然之旅。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是《游天台山日记》,写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三月下旬,即1613年5月19日。当然不能不排除在失传的游记手稿中还有更早的记录。这是他旅行的第一阶段; 26岁到46岁,徐霞客完成了第二阶段的旅程,南至闽、皖,北至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第二游半径最大、范围最广,是纵横南北东西南北的旅行。 49岁那年,他开始了人生最后一次启程,去了江、浙、上海、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地,这是一次“千里西南行”。 ”旅程。这一次的旅程是最长、最艰难、最专业的。四年后,他因“残疾”东归,回国一年后去世。
徐霞客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行走。我离开已经30多年了。你走了多远?如今,其足迹已遍布19个省份的100多个城市。游记中提到的地貌很多,有山、岩、峰、坑、台、河等一百多种;桥梁有1000多座,每一座都是他亲自走过的。他记录了650多座山名,攀登了140多座山峰;他记录了800多个水名,大部分描述了水的来源、流向、流速、水质等状况;他已深入376个洞穴,其记录和形状的丰富性在世界洞穴研究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如果说徐霞客还做过一件事的话,那就是写作。徐霞客现存游记包括日记、诗歌、书信、散文等多种文体,总计约63万字。其中日记体散文约60万字,散文2篇,诗歌53首,书信5封。还有一份诗稿,至今下落不明。他记录和描述了40多种农作物、130多种植物、40多种动物;他考察并记录了近20种矿产资源、60多个矿山、近20个交易市场、20多个地热资源,以及大量有关天气、降水、水文等数据的记录;记录收录地名7400余个,路名、桥名4300余个,寺庙尼姑730余座;记录了30多个民族的风土人情,记录了280多人。他言辞雄辩,惜墨如金。每一个字都是他用脚和心写出来的。
与徐霞客同行,我们一起登上黄山。
徐霞客于1616年3月21日至30日、1618年10月2日至5日到黄山,踏过险峰,是第一个发现和记录光明顶、敖玉背等山峰丛生的高峻平原的人。他指出,那是黄山最高点的古老平地。他登高望远,指出黄山是青衣江的发源地,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他脚踏实地,是第一个对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飞来峰等标志性地形地貌进行详细、系统的考察并记录下来的人。
更重要的是,当他登上天都峰时,他发现真的是此山仰望那山。 “众峰皆伏,唯有莲花能抵耳。”于是他下了天都峰,登上了莲花,以身为尺,以目为尺。度,发现莲花峰“它的峰是如此清澈,四周的天都是蓝色的,连天空都低下了头。” “此峰位于黄山,在诸峰中独树一帜。”我们得出莲花峰是黄山最高峰的结论,打破了当地人“天最高”的观念。俗话说,峰为最高。这一伟大发现至今仍令中外地理学界惊叹不已。根据现代科技测算,莲花峰海拔1864米,天都峰海拔1810米。两峰高差仅54米。而且,两座山之间的距离只有1100米,肉眼看来非常小。很难判断,但徐霞客仅凭目视就得出了这个结论。他以大笔、妙笔描绘了黄山最壮丽的景色。徐霞客的名字应该刻在黄山之巅,与山同在。
与徐霞客同行,我们领略祖国地貌之美。
徐霞客是第一位系统考察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地质学家。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从湖南南部到云南东部,有著名的亚热带和热带喀斯特地区。走进这一带,徐霞客突然感到“石质奇特,石色甚润,过了启阳,渐显突兀之势”,深深地沉浸其中。湖南茶陵“灵岩八景”、浙江天台赤城山、福建武夷山结孙峰、江西余江马祖岩、广西容县独角山等25处典型红层盆地丹霞地貌,都留下了徐霞客的足迹。在他的作品中,石芽、石笋、石柱、石盆、喀斯特沟、孤峰、孤林、漏斗、落水洞、暗流等生动的名字随处可见。在腾冲火山口,他看到“山顶的岩石,颜色赭色,质地轻薄,形状像蜂窝,虽然大到可以抱起来,用两根手指就能拎起来,但它们的质量它们是如此坚固,以至于它们只是一场真正的灾难中的灰烬。”如果不是他亲身经历过,现场怎么可能再现如此真实的场景。在桂林七星岩,他两次进出,实地勘察了整座山,找到了15个洞口的位置,并提供了文字说明。其准确性给 400 多年后的地质学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披荆斩棘,沉浸在风景中,探索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特征和分布。他指出,洞穴是“水流冲刷侵蚀”形成的,钟乳石是高钙水滴蒸发凝结形成的。 “天洗其骨,天洗其容”,这是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最神圣的描述。
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的科学考察和分析比欧洲地质学家早了150至200年。法国洞穴联盟专家让-皮埃尔·巴赫巴里说:“徐霞客是早期真正的喀斯特专家和洞穴学家。”美国科学家甚至称赞中国徐霞客为“现代喀斯特地貌之父”、“最杰出的地理地质学奠基人”。这是世界给予中国科学家的礼遇。
我们和徐霞客一起游长江。
他在长江边长大,心里有长江流淌。他从小就有“寻找河流源头”的志向。他用脚实地考察了横断山脉,追根溯源。他发现“江源多次寻觅,故远;江源不曾关注,故只近。……闽江相连”。乘船而过,而金沙江则是蛮洞之间的河岸折迭,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都无从追踪。”他不畏艰难险阻,以步骤为规则,逆行而行。结论是“长江由岷山引出,但长江源头并非从岷山而来。岷江流入长江,但并非始为长江源头”。河。”他在《溯源长江源头》一文中进一步指出,“长江源头应是长江源头”。 “以金沙为首”,推翻了《尚书·舆功》中延续千年的错误。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不是岷江。这是徐霞客的伟大贡献。徐霞客指出,长江的源头在昆仑山以南,黄河的源头在昆仑山以北。长江源头短,黄河源头长。长江流量大,黄河流量小。长江和黄河分南北。两条主要河流均可独立入海。徐霞客分析说,中国有三大龙脉。其中,南龙脉起于岷山,沿长江南岸而下,向东经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至江苏金陵。他所说的“龙脉”,其实就是指分水岭。他指出,洞庭湖以西的水源来自沅河,发源于贵州古芒关;南面水源为湘江,发源于广西釜山、龙庙;长江下游鄱阳湖以南水源来自赣江,发源于广东平远头沙埠;东部水源为信江、永丰河,发源于福建鱼梁山和浙江仙霞南岭。徐霞客还列出了长江流经的地区,绘制了最早的长江地图。不仅如此,徐霞客通过徒步考察,一一分析了盘江、左江、右江、陆川江、大盈江、澜沧江、庐江、元江、湘江等河流的源头和来历。 1639年2月,徐霞客拜访云南丽江纳西族首领穆曾。两人见面很晚,也聊了很多。霞客教穆曾学诗文、学国文。穆曾请霞客帮忙编修《鸡足山志》,并教儿子写文章。当徐霞客因腿病加重而无法起身时,土司穆曾派人用滑杆将徐霞客抬走。他回到了长江沿岸的家乡江阴。这是长达150天的陆上和水上长途旅行。长江是他考察的目标,是他人生的轴心,是他长途跋涉的归途。
我们与徐霞客一起,共同踏上科学之旅。
徐霞客创造了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巅峰。他的旅行生活就是一次科学考察。他的实证意识、求真态度、批判精神、创新思想、与众不同的思维,使他成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技成果和科学家形象的丰碑。屈原的《天问》是一门仰望神秘世界的问题。柳宗元的《天答》是对《天问》的遥远解答。徐霞客努力在自然界中寻找科学答案,做人与自然之间的摆渡人。 ,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的焊工。他是一位古老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沉浸在山水的无限多样性中,寻找内在的规律和统一的存在;他强调世界的物质本源,尊重物质世界、物质形式、物质基础。他研究事物而得到知识,只有穷尽理论才能寻求真理。他不只是关于书籍或古代,而只是关于事实和真理。他拓展了实事求是的学风,是对先秦以来学风的重新批判。他是中国的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自然科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的代表。
徐霞客走出书房,全身心投入自然,甘于孤独清贫,不羡慕官场荣华。这是对传统学术道路的反叛。这是批判精神的萌芽。徐霞客开创了求真务实、崇古而不迷信的创新学风。每次到一个地方考察之前,先查阅地理书籍、地方志等文献,然后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结论。他敢于纠正《大明一通志》等权威经典中的错误;他尊重事实,但不满足于结论,认为“山水的面目多为图画和记载所遮蔽”。他尊重权威,但不屈服于权力,也不满足于结论。敢于质疑;他坚持“全面考察、目视检验”,眼见为实,脚踏实地,决不放开疑虑。实践产生真知,创新产生新知。求新、求新、适应新情况,是徐霞客敬业精神的体现。研究意味着纠正、证实和否定。重建首先要解构,必须面对抵抗、反对、诽谤和诽谤。先驱者往往是孤独者,甚至是受害者。徐霞客与伽利略、哥白尼、布鲁诺等一样,是科学的圣人、先驱和烈士。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里程碑式的成就。战国时期的墨子和他的《墨经》、《墨子八光篇》,医学家扁鹊和他的《脉学》和“望”、“闻”、“问”、“切”四诊法”,汉代的历书经典有《太初历》、《三通历》,医学经典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数学经典《算术九章》《算术经》《十书》、东汉张衡的地动仪、蔡伦的造纸技术、数学家刘徽计算的圆周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唐代医学经典《千金方》、 《医学四经》和《唐本草》,北宋时期,李杰和他的建筑经典《建筑法》,毕升和他的活字印刷术,天文学家、医学家苏颂和他的天文钟和《 《本草图鉴》,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水利学家、医学家沈括及其在数学、磁学、光学、光学等方面的成就《梦溪笔谈》,南宋数学家秦九韶、杨辉及其数学成就,元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及其数学成就,天文学、水力学、建筑成就,明代李时珍及其药学经典《本草纲目》,北魏贾思勰及其《齐民要术》,徐明代光启及其《农政全书》,明代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等农业经典,都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乃至世界文明巅峰的代表。成就。徐霞客及其游记对地球科学的贡献与他们一样伟大,可以与科学巨人并肩站在人类文明的顶峰。我们应该向徐霞客授予伟大科学家的桂冠、中华民族伟大英雄的勋章。
与徐霞客同行,一起进行文化之旅。
徐霞客的游记最早以手抄本的形式出现,被许多人保存,也被许多人作序。所有读过它们的人都将它们视为珍宝。历经数次战乱、火灾、失利、易手,乱世中有尴尬,但灾后总有生命留下。虽然残缺不全,但精髓未失,品格仍在;读起来像文学经典,是科学研究笔记、地理记录、地质调查文本、自然生态样本;它写实、平实、朴实,记录了400多年前中国的面貌。 ,是历史的瑰宝,是中国的过去,历久弥新,具有永恒的价值。
游记的文字风格清新,境界高尚,字字优美。它是文学体系中的科学高峰,是科学丛林中的文学之树;它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高度融合、相辅相成的经典范式。科学思维、文学写作、文化情怀,犹如天上的光芒、高悬的明月、清新的风,映照着漫长艰险的关隘,轻轻拂过古道的悬崖,使一切又变绿了。 ,披红色。他将科学、哲学、文学结合起来,熬了三十年,熬出了一道美味又营养的汤。他还分析、区分学术篇章、考察来源,将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分开。将物理、化学进行系统化研究,形成独立的地质地理学学科,是知识体系和学术思维的创新。
没有徐霞客和他的游记,中国文学史就会缺少绿色篇章,中国科技史就会黯然失色,中国学术史就会缺少篇章,中国哲学史就会缺少篇章。支离破碎而富有意义,中国精神就会缺筋骨。 。
徐霞客是一位学者、文化人。他看到了明末的夕阳,看到了无奈的黄昏,看到了压抑的社会对文化的破坏。他感到“更加厌恶世俗”、“放弃世俗事务”。我不想随波逐流,加入别人的不幸,但我也很难视而不见,视而不见。考试失利、成功无望后,他穿越历史经典森林,找到了一扇天然之门,一条不为红尘所玷污的路。
此时,中国的晚明社会已经开始开放。西学东传、中西文化碰撞,造就了昙花一现的风景。 1598年6月,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抵达南京。他发现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源和萌芽的科学思想。打不开局面,他另辟蹊径,精心策划了两项活动。一是会见中国思想家。一是与科学家徐光启合作翻译出版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二是与南京大报恩寺大和尚雪浪展开科学思想的争论。在此过程中,利玛窦全面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地理、历法、建筑、造船、机械原理、地图测量等知识,并向中国人民展示了编钟、棱镜、地球仪、日晷和“这一举动”。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关注,一定程度上也激活了晚明社会的科学思想因素,影响力一时间大增。
徐霞客今年12岁了。
此时,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程朱理学呈现出腐败、僵化的倾向。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源于王阳明哲学,致力于学术改革。他以农夫、樵夫、陶工、盐人为讲授对象,不局限于圣贤经书和理学。教条,反对“空言”“弊端”,主张“不重空谈而重实践”,反对圣贤偶像,主张抛弃封建礼教的束缚。学术思想受到新一代士大夫的追捧,逐渐成为当时的显赫流派,给晚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一股新风。泰州与江阴隔江相望。徐霞客隐约看到了文化的迷雾。
距离徐霞客故乡一箭之遥的无锡东林书院也十分活跃。是明末军士集团“东林党”在党争中的主要阵地。以顾贤为主要代表的“东林党员”感到政府腐败,民生下降。政治上,他们批评政府,批评时事弊病。在学术上,他们崇尚实学,反对空谈、空谈,影响日益扩大。 。徐霞客经常参加东林书院的活动,与钱谦益、苗长起、高攀龙、文震猛等人交往密切。东林党员倡导求真务实的务实学风,尊重现实、推翻空虚的实证思想,深知徐霞客追求真理的哲学理念和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徐霞客。东林党人的思想、言行引起了朝廷的关注。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党,专权扰乱朝政。他们公开通缉、迫害东林党员,致使不少学者、官员冤死入狱。 1626年,心急如焚的魏忠贤下令拆除东林书院。庆幸的是,第二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严惩宦官集团,平反昭雪,恢复东林党员名誉,重建东林书院。
这一年,徐霞客四十岁了,已经在旅行了。他用身体付诸实践,用双脚践行东林书院的思想理念,坚定地走在知行合一的文化道路上,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与徐霞客同行,我们应该以时代的名义向文化致敬,向先贤致敬。
回望公元1607年的背影,徐霞客的距离越来越远,但他却显得越来越高。他的脚步依然坚定,依然坚定,向着布满荆棘的远方,向着前方的高山长路。因为他心里有梦想,眼里有光,一切都是美好的。
今天是5月19日,让我们和徐霞客一起出发,去世界各地旅行吧。